当下,一方面,非遗文化正与游戏IP、动漫产品跨界联合,化身文创衍生品;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网文创作者聚焦非遗题材小说创作。去年9月至今,恭王府博物馆和阅文集团联合举办的“阅见非遗”主题征文,吸引众多年轻作家参与。在平台方助推及创作者有意识的努力下,“传统文化热”正在网文领域兴起。
“00后”作者全国寻访非遗技艺
“‘绫罗绸缎’这个词人尽皆知,可如今‘罗’的织造已经到了这般地步吗?杭州福兴丝绸厂是如今唯一一家还掌握杭罗织造技艺的工厂。”慈莲笙说,非遗选题其实很广,从杭罗开始写作,是因为实地探访给自己带来了视觉、听觉的双重震撼。“我7月末去的,大夏天的杭州,一进去杭罗的厂子里,里头比外头还热,又特别吵。”这些切身体会都被她写进了网络小说《一梭千载》之中。去年9月,这部小说是参赛作品之一。
在慈莲笙看来,既然以非遗为题创作小说,自己了解得越多,写出来的作品越能让读者眼前一亮。同时,她也会将自己对非遗传承、文创开发的思考,与非遗传承人交流。
在《一梭千载》里,慈莲笙描述了一个主角利用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将杭罗技艺发扬光大的故事。这种杭州的丝绸品种,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绸面具有等距规律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刚柔滑爽。“书中我写到了杭罗的起源、发展,包括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衰落、工艺流失、无人传承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对杭罗之美的理解。”在她看来,用网络文学的方式传播非遗,目的是让更多人跨越地域局限了解非遗文化,“比如杭罗,它是杭州的、浙江的,同时也是中国的。又比如北京、扬州都有漆器文化,北京是金漆镶嵌,扬州是雕漆嵌玉,这说明非遗的诞生虽然和地域有关,但文化是共通的。普通人只要喜欢非遗,哪怕只做一点点贡献,都有用。”
用网络文学拓展传统文化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传统文化深入内容题材,引发“儒道流”“红楼”等国风热潮,仅阅文平台上,就有超5万网文作家在历史、古言等题材网文中运用非遗元素。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