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工人报云报

12月13日,一个让中华民族痛彻心扉的日子。

77年前,南京沦陷。丧心病狂的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无辜同胞死于非命。古都南京横尸遍地,血流成河,顷刻间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令人发指,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南京之痛,也是中华民族之殇。勿忘国耻,尊重生命;捍卫历史,珍惜和平。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同胞,唤醒全民记忆,聚力奋进圆梦,实现民族复兴。

今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将于12月13日10∶00正式开始,在现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全南京城将进入默哀。当警报划破城市上空的那一刻,无论你身在何方,请停下脚步,在心底为那些死难同胞默哀。

每年的12月份,南京城的上空总会飘落起丝丝小雨,冰冷的雨水伴随着刺骨的寒风,让每个南京人的心里生出一种莫名的悲伤与忧愁,我知道,那一定是上天为你们而流的眼泪。

看,从今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国家都要为你们在内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听,77周年的和平警钟即将敲响。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写给亲人的家信

挖掘尘封的史实告慰遇难者亡灵

——中国青年报老记者戴袁支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新发现

本报记者汤雅洪邹凌

戴袁支展示他所著的《1937~1938:人道与暴行的见证》,讲述挖掘新史实的过程。汤雅洪摄。

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保护中国难民的珍贵老照片

当年在南京栖霞寺难民所内避难的中国难民们。

湖山村死难者名单,佐证大屠杀起始早于12月13日。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为深切缅怀当年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南京城乡人民在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其中,南京江宁区湖山村的村民们于12月6日在该村“以史为鉴”纪念碑前举行的村祭仪式,堪称是国家公祭日的一个前奏。村祭仪式庄严肃穆,村民们以素色花束、花圈、挽带,祭奠侵华日军湖山村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在湖山抗击日军战斗中牺牲的中国军人。当天来宾中的戴袁支,与当地村民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曾以《沦陷初期南京栖霞两处难民营研究》为课题,足迹踏遍栖霞寺、江南水泥厂和栖霞区、江宁区的许多村庄,发现了不少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新史料。

戴袁支告诉记者:“当我第一次走进湖山村,看到当地山青水秀的美丽风光,怎么也想像不到当年这个村庄枪林弹雨、炮火纷飞,更想像不到村民遭日寇疯狂屠杀的惨样。”然而,当戴袁支听了村民对惨痛历史的回忆,令他感到非常震惊!

当地老人们的口述,让戴袁支对当年日军屠村的暴行勾勒出清晰的轮廓:1937年12月6日,侵华日军第16师团入侵湖山村,从6日当天至13日南京沦陷,湖山村被屠杀的村民有50多人,南京沦陷之后又有10多人遇难,先后有200多间房屋被烧毁。当年日军杀人的手段包括枪击、溺毙、锹砸、刀砍、用刺刀捅,极其凶残!其中该村村民苏国宝3岁的弟弟苏国久被日军扔下七乡河淹死,义姑夫王立荣则被绑在桑树上砍了头!

戴袁支说:“此前检索湖山大屠杀死难者,仅检索到从城里到该村避难死亡的潘尚信、潘爱英两人。为澄清史实,2003年夏天,我带领南京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到南京郊区的孟塘、湖山、仙鹤门,抢救性地记录村民口述的历史。其中在湖山村的调查寻找了23位证人,取得21份证词,每份调查证词均由证人签名、盖章按指纹,由村委会加盖公章。而且绝大部分调查证词均有两人以上证明,遇难者人、地、时、事、因、果齐全,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2004年第3期《民国档案》发表了全部证言。2005年12月出版发行的大型丛书《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6卷,也收录了湖山村村民的证言。”

根据当地村民的证言,戴袁支等整理出39个案例,得出了湖山村60多位死难者的名单。2004年4月,他请江苏省公证处对村民证词进行公证,并推动该村于2005年建立了被认为是南京第一座大屠杀死难者村级纪念碑——“以史为鉴纪念碑”。

湖山调查成果显示:南京大屠杀并非始于1937年12月13日,而是始于日军实施“南京攻略”,开始进攻南京外围阵地的12月初。

日军屠村暴行,给幸存者造成终生心理伤害

戴袁支调查南京大屠杀历史时,特地邀请张生、张连红等史学家当顾问,带领大学生志愿者们试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进行专题调查与研究。他和大学生志愿者在湖山、孟塘等村记录口述历史时,了解到日军制造的许多人间悲剧。

悲剧之一:第二次淞沪之战后,日军由京沪线(今沪宁线)向南京疯狂进攻。当日军到达南京郊外的孟塘村和湖山村之后,便开始了烧杀奸淫的暴行。孟塘村葛巷有一位老太太叫秦义兰,当年她才6岁,和小四子以及10岁的秦义发等逃难时,在路上撞到日本兵,小四子被打死,秦义兰手臂中了日军一枪,子弹穿过手臂,疼得只想大哭,又不敢哭。由母亲拖着赶紧躲到洞里。在窑洞里,秦义兰的妹妹被日军用刺刀戳死。秦义兰不仅一辈子不能干重活,而且心理受到严重伤害。

秦义兰的儿媳告诉戴袁支:“老婆婆看电视,一看到打仗的场面,就连声要我们为她换台。”

戴袁支对记者说:“日军屠村暴行给当地村民造成的心理伤害是终生的。”

悲剧之二:原本全家住南京中华门的周道凤,因为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从而改变了她的人生。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前夕,她家和伯父家一道逃难,从城里逃到许巷过来的一座山下,不幸遇到日本兵。伯父周宜旺、父亲周宜龙被日军抓走,再也没有回来。母亲领着5个孩子,最大的才14岁,孤儿寡母无法生活,姊妹俩都被送给农村人家做了童养媳。

戴袁支与大学生志愿者在栖霞区摄山镇郭村向周道凤调查时,她眼圈红了又红。日军发动的侵略战争,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和命运,使她家破人亡,从小失去父爱,并被迫离开母亲,从当时一名天真活泼的城市少女变成少言寡语的农村童养媳。

悲剧之三:戴袁支说,这是他下乡前,翻阅有关史料时,见到张大发、李家坤调查到的一个案例——当年栖霞地区山窝里张家库的戴兴锦家,住了一户避难的李家,戴李两家相互照应。李家觉得戴家人不错,就把小女儿嫁给了戴兴锦。结婚第二天,日军突然进村要找“花姑娘”。大家跑都来不及,新娘便钻进了锅灶间的柴禾中。也许是新娘心惊胆颤,浑身发抖,柴草发出悉悉索索的响声,日军往柴草里打了一枪。日军走后,新郎戴兴锦赶紧救护妻子,见她大腿被打穿,裤子被血染得鲜红。因战争年代缺医少药,无处治疗,新娘不久就丧命了。戴兴锦接受调查时说“妻子婚后第二天被日本兵杀死,让我悲痛终生!”

“南京辛德勒”辛德贝格,保护两万多中国难民

坐落于南京栖霞山下的江南水泥厂,是南京大屠杀期间收容中国难民较多的难民营之一。从1937年12月中旬到1938年春,丹麦人辛德贝格与德国人京特建立并管理了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先后收容保护了1.5~2万名中国难民,包括一些伤兵,多次成功阻止日军进入难民区和工厂骚扰,使他们避免被侵华日军屠杀。当年,辛德贝格还记录了许多日军暴行的案例,并将报告递交给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2000年5月,戴袁支在一次偶然采访中,拉开了他近10年寻访“南京辛德勒”——辛德贝格和京特的过程。起先戴袁支在查阅南京大屠杀史料时,他发现除了在拉贝日记中几次提到辛德贝格,并在括号和附件里出现过京特博士的名字外,有关他们的记载甚少。

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朋友金存桐的协助下,戴袁支还寻访到卡尔·京特博士在汉堡的家庭,发现了40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通过戴袁支对辛德贝格与京特史料的寻找与搜集,让人们从这些老照片中第一次见到栖霞寺难民所的情况;第一次见到中国难民的救命恩人辛德贝格的模样;而且能比较直观和详细地见到当年江南水泥厂难民区的情况。

后来,戴袁支又通过丹麦驻华使馆联系上丹麦记者,获得了与辛德贝格亲属的联系方法,见到了辛德贝格的妹妹、弟弟与外甥女。寻找到1938年6月,率领中国劳工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劳工会议的朱学范等人在辛德贝格护照上的题词“中国之友”;以及1938年栖霞地区乡绅赠送给辛德贝格的“见义勇为”丝绸横幅;寻找到辛德贝格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冒死拍摄的照片等非常珍贵的文物。

为还原历史真相,戴袁支考证了马吉拍摄的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中哪些镜头拍摄于江南水泥厂。他还在江南水泥厂考证出辛德贝格等人设立的救助负伤难民的小医院的旧址。

通过寻找与考证,不仅帮助人们详细了解丹麦人辛德贝格与德国人京特的传奇人生,而且日军在栖霞地区的暴行、栖霞寺、江南水泥厂两座难民营的情况都更加清晰起来。

戴袁支在参加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6卷、第30卷的编译工作后,2010年5月,又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20多万字的专著《1937~1938:人道与暴行的见证》,以纪念中丹建交60周年,丹麦驻华大使为他的专著写了序言。史学专家们在该书出版发行的学术研讨会上说,这本书填补了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地域”(南京远郊)和“人物”(栖霞寺寂然和尚、水泥厂京特和辛德贝格)两项空白。

2011年2月和今年4月,戴袁支又先后为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举办辛德贝格诞辰百年展览、为江苏省人民政府赠送给到访的丹麦女王的纪念册,提供了全部的图文资料。在南京栖霞区纪念辛德贝格诞辰百年的会上,戴袁支详细介绍了辛德贝格的生平和事迹。现在,南京栖霞区与辛德贝格的家乡——丹麦奥胡斯市,已结成友好区市,签订了一系列友好协议。

戴袁支认为:“调查与挖掘南京大屠杀史实,不是为了煽动民族仇恨,而是为了澄清历史真相,防止悲剧重演。更是为了提醒人们珍视生命,制止侵略因素,维护世界和平!”

寻找南京大屠杀之“最”

——访中国近现代史专家经盛鸿教授

本报记者邹凌徐嵋

经盛鸿是南京师范大学近现代史学教授,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专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南京大屠杀史以来,已先后出版了《南京沦陷八年史》、《中外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三套六本、《武士刀下的南京》、《抗战往事》等多部专著,以及100多篇有关论文。他在研究南京大屠杀史中有三个突破,即确立了最先报道南京大屠杀的人和事,确立了南京最大的日军慰安所并找到了当年在该慰安所的慰安妇,撰写了南京沦陷后的八年史。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经盛鸿向我们披露了他发现的一些南京大屠杀之“最”。

谁是最早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的人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争暴行,目前,“南京大屠杀”一词,已成为专业术语,被中外史学界、新闻界、外交界、司法界、军事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应用和认定。“南京大屠杀”一词高度真实地、准确地和集中、凝炼地反映了在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1月底,侵华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公然违反国际公法与准则,泯灭人类良知和践踏文明,对放下武器的中国俘虏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百姓,包括老人、妇女和儿童,实施了四十多天的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焚烧、强奸、抢掠等暴行,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余万人。

谁最先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消息

最先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是1937年12月15日的《芝加哥每日新闻报》。经盛鸿告诉记者,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南京城里有五位冒着生命危险留下进行采访的美、英记者,他们成为全世界新闻界目睹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疯狂大屠杀的目击者、见证人与最早报道者。其中德丁、司迪尔、门肯、史密斯四名西方记者于1937年12月15日登上美国炮舰“瓦胡号”,司迪尔将他亲眼目睹的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消息,抢先通过舰上的电讯设备,拍发给《芝加哥每日新闻报》。由于时差的原因,《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在当日第1版,就以显著位置,刊出司迪尔的这篇电讯报道,题目是:《日军杀人盈万》,副题为:《目击者叙述刚刚陷落的南京城“四天地狱般的日子”,马路上积尸高达五英尺》。这是公开刊出的第一篇向世界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

由于司迪尔同时兼任美国《太阳报》(TheSun)、《每日邮报》(TheDailyMail)的特约记者,因此,他的这篇报道也同时刊登在这两家报纸上。《太阳报》的标题是:《地狱般的南京沦陷,记者离开时看到残酷的大屠杀》,《每日邮报》的标题是:《我目击三百人被处死》,内容与《芝加哥每日新闻报》所刊报道基本相同。司迪尔的报道首先震惊了西方世界,并迅速传遍全世界。

寻找当年南京最大的日军慰安所

那么,利济巷2号是否就是朴永心当年所在的慰安所呢?2003年11月,80多岁的朴永心在中国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再次出现在利济巷2号,当她踏上这个二层楼砖瓦结构的老房子时,立刻就指认出是她当年所在的慰安所。据经盛鸿介绍,利济巷一带的慰安所有好几处:利济巷2号的“东云慰安所”,又称“东云旅馆”;利济巷18号的“故乡楼慰安所”;科巷南寿星桥口的“吾妻楼慰安所”。这里慰安妇数量超过200人,其中一处被拆除后改建为科巷菜场,主要关押中国妇女,利济巷2号以关押朝鲜妇女为主,而利济巷18号则主要是日本妇女。现在史学界认为,利济巷的慰安所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亚洲建立的最大规模、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

撰写南京八年沦陷史

经盛鸿表示,国家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就是要让中国人民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他愿意为此作出贡献。

民间抗战博物馆长吴先斌:

不做历史的旁观者

本报记者徐嵋柳再义

中外人士参观民间抗战馆。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前夕,记者再次见到吴先斌。他风尘仆仆,刚从日本回来,“最近3个月内我去了3次日本。”

今年8月,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受日本爱知县日中友好协会的邀请,首次赴日本参加“为了和平揭露战争”展览(见本报9月12日一版报道)。虽然这次展览受到了冷遇,参观人数并不理想,但吴先斌毫不气馁,“明年我还要去!”所以,他最近去日本就是在为明年办展做准备。

肩负历史与和平使命

吴先斌这次在日本期间,拜访了日本名古屋、福冈、广岛等地的日中友好协会和战争记忆调查协会。8月的“为了和平揭露战争”展览是在日本名古屋举办的,他希望明年到日本办展时,能够到名古屋以外的城市举办,让更多日本民众了解到南京大屠杀史实。

在日本时,每到一处,吴先斌都随身携带摄像机,抓住机会采访日本民众对南京大屠杀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看法。“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日本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与中国人是一样的。”而近期频繁到博物馆参观的各种日本团体,也会让吴先斌产生同样的感受。

11月26日上午,由日本东京信仰宗教人士组成的东京宗教联合会一行21人来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参观。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周湘萍老奶奶也在家属陪同下来到博物馆,向日本参观团讲述1937年自己经历的那段历史。

周湘萍今年86岁,老人家念叨:“忘不了,忘不了,点点滴滴都忘不了。”南京大屠杀那年,她9岁,“原来家里有9口人,1937年12月13日以后只有7口人了。”她说,那天,父亲被日军带走,爷爷着急,出去寻找,两人再也没回来,“我们出去找,到处是尸体,那时家住中华门门西,城里城外地找,但至今连尸首也没找着。”

爷爷、父亲没了,家里就更没有安全感了。“整天躲在家里面,听到日本鬼子鞋子咯噔咯噔的声音,就知道他们又来了,那个声音一辈子都忘不掉。”老人说,有一次,日本鬼子用刺刀压在妈妈脖子上,后来一家人跪下来磕头,奶奶还因此被踢了一脚。为了避免被日军当作“花姑娘”,周湘萍说,她们每天都往脸上涂抹厚厚的锅灰,然后戴顶狗头帽子。

在老人近1个小时的讲述中,日本友人一直安静地听着,认真地记着笔记。“听了周老太太的讲述,才真正意识到南京大屠杀事件给南京人民、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多大的苦痛。”该联合会团长中本信弘说。

他代表访问团向周湘萍老人表示歉意:“我是1935年生,小时候战争的情况只听到片面的,对于我们先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半信半疑,今天来到博物馆参观,听了周奶奶的话,对于我们先辈犯下的错深信不疑,我们回到日本后会把我们的所见所闻传达给日本青年,我们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人民永远都是友好的,爱好和平的,希望两国人民能促进两国友好交流。”

“看到人们参观时严肃认真的表情,听到他们参观后的肺腑之言,我真的感觉到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博物馆肩负着历史与和平的使命。”吴先斌深有感触地说。

甘愿做“饭店的采购部”

记者采访时,两位来自扬州的参观者找到吴先斌,请他协助查找有关扬州的一些史料。吴先斌告诉我们,这样的事经常有,今年来馆查阅资料的就有80多人次。

“我们博物馆收集的实物不算多,但史料很多,光是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就有4万余册。”吴先斌说,他从开馆以来就一直注重收集史料,也希望博物馆最终以史料性见长。他风趣地打了个比方:“我们博物馆就像一个饭店的采购部,我负责买来各种各样的原料,让大厨做各种精美的菜肴。”

吴先斌采购的第一份“原料”是一本旧画册。2004年12月,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在一本因要价太高没被买走的旧画册上,吴先斌看到了一张既熟悉又陌生的照片,熟悉的是照片主位置上的中央大学大礼堂,陌生的是校园中没有一个学子,有的是持枪荷弹、充满杀气的日本兵。

“南京城后代”的热血促使吴先斌花一万元买下了这本画册。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段历史,他找到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张连红教授。但是当时张教授告诉他,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还很单一,无法印证画册上的这段历史。不过,张教授觉得他做的事很有意义:“这么痛苦、复杂的历史,只靠几个专家学者的研究远远不够,应该全社会都来参与。”在张连红教授的鼓励下,吴先斌开始专门搜集抗战方面的史料。

众多“原料”里,让吴先斌感到颇有价值的是一张侵华日军自己拍摄的南京仙鹤门大屠杀的照片。照片上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是日军在南京屠城屠乡的有力证据。

“侵华日军为了炫耀战功,各部队都有出写真帖的习惯,这张照片就出现在日军攻打南京部队之一的伊东部队写真帖内,是2006年前我从一个东北收藏家手中花钱买的。为了购买这套资料,我坐了10个小时的火车,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整套资料共花去5万元。”

5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吴先斌却觉得很值:“我不觉得价钱高。虽然以前有记录日军在南京仙鹤门暴行的文字史料,但图片史料比较缺乏,而‘一张照片胜过1000个单词’。为了获得一些有重要价值的藏品,我不惜代价。”

“这张照片在南京史学家质疑河村隆之涉及其父参战言论时派上了大用场。”吴先斌高兴地告诉记者。2012年2月,当时的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提及其父“战败后在南京受到礼遇”从而否认南京大屠杀。为了驳斥河村隆之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来自北京、南京等地的十二名学术界权威,汇聚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召开抗议声讨座谈会。吴先斌在现场展示了这张河村隆之父亲曾在的101师团在南京仙鹤门外杀害4000名南京同胞的老照片,有力地驳斥了河村隆之的言论。

据了解,包括这张照片在内,吴先斌收藏的78张历史照片,已被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曹必宏编撰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历史图像》采用。

对于吴先斌所做的史料收集工作,张连红教授这样评价:“他的史料收集工作,弥补了很多空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拿出自己的收藏与社会共享。”

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

不过,节目录制现场有一件事让吴先斌有些动容。“我们从舞台上下来后,有位中年妇女挡住我们的去路,请我们留步,说是邓亚萍女士想跟我们合影。”吴先斌表示,虽然只是一次名人主动合影,但是自己却觉得受到了鼓舞。

12月4日晚,吴先斌受邀到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做演讲,演讲的主题是《南京保卫战》。这已经是吴先斌第二次去大学作演讲。吴先斌一直将自己定位为“史料收集人”,他为什么愿意去对大学生作这样带有学术性的演讲?吴先斌称:“东大老师的话打动了我,她说‘你的经历足以感染学生’。”

编者按

由于各种影视作品专注于表现南京大屠杀,所以很多人误认为南京是一座不战而亡的城市。对于南京保卫战,很多人或是不知道,或是存在种种误解和谣传。事实上,这座城市的保卫战曾经有悲壮和惨烈的开始,也有令人叹息和哽咽的结局。

南京南京

日军攻破光华门。

日本海军陆战队从挹江门入城。

日军轰毁中华门长干桥。

占领中山陵的日军大野部队。

被我守军打伤、率先攻上中山门的日军坂清中尉。

日军高级将领视察光华门,布满弹洞的城墙是惨烈战斗的最好证明。

步步紧逼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陷。上海的陷落使相距300多公里外的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宣言。唐生智被留下守南京,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12月6日,南京郊外炮声隆隆,中日两军已在郊外接火。

唐生智令:渡轮停开,所有军民大小船只一律交由宋希濂36师严加看管。包括长官部在内,不准留有一条船,违令者以军法论处。令驻防江北的胡宗南第1军,凡由南京向北方渡江的任何部队或者军人,一律制止,如不听从制止者,格杀勿论。

南京城破撤退之时,连唐生智自己也差点为找不到船而跑不出去。

12月7日凌晨,蒋介石的飞机飞走以后不久,天一大亮,涂着太阳旗的日军飞机就出现在南京上空。位于南京外围阵地的川军饶国华部受命反扑广德,因兵力不足被围,饶给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写下绝命书后举枪自戕。

12月8日,日军攻破了外围阵地,直扑南京近郊,古城的城墙已经遥遥在望了。

桂永清的教导总队,第78军宋希濂的36师,第10军徐源泉的41、48师,第71军王敬久的87师等部先后奉令参加防守南京。南京防守的兵力越来越多,最后多达11万余人。除挹江门外,南京城门都紧闭,并用多层沙袋加固城门工事,守城部队严阵以待。

战况惨烈

12月9日,南京复廊战正式开始。

清晨,数十架日机掩护着地面部队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猛攻。日军的炮弹炸弹铺天盖地在中国守军阵地和南京城内外炸响。

日军向唐生智空投“投降劝告书”,唐生智撕了劝降书:“传我的命令,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各部队要与阵地共存亡,擅自撤退者严惩不怠!”

南京外围阵地于12月9日全部丢失。这时,南京城外的主阵地,只剩下乌龙山炮台、紫金山和雨花台了。日军四面紧缩包围圈,共9个师团20多万人马,加上海空军的支援,把南京城围得铁桶一般。

12月12日黎明,在赛虹桥阵地上,51师302团团长程智被打断了3根手指,他率战士跳出战壕,对日军实施反冲锋。程智在阵前大呼“南京是我国首都,城内有我父母兄弟!绝不能让鬼子前进一步,死在这里,就是死得其所!”未几,程被迎面的一串子弹射中。

守卫紫金山的是桂永清指挥的教导总队。该部队完全按德式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在中国军队中装备精良,战斗力相对较强。桂永清接受了防守紫金山抵挡正面来敌的任务。

12月10日13时,松井石根下达攻城命令。第9师团向光华门,第114师团、第6师团向中华门,第16师团向紫金山同时发起猛烈进攻。

教导总队一位军官在熊熊烈火中吼道:“紫金山就是紫金山,决不是富士山!”

进攻光华门的日军把山炮推出来,对准城门猛轰,城门被掀了下来,墙体内的泥沙顿时向外倾泻,百余个日军端着三八大盖爬了上来,守军官兵挺起刺刀迎了上去。

当中国士兵带血的刺刀穿透最后一名日军胸膛的时候,城墙上下横七竖八躺倒了百十具日军和几十具中国士兵的尸体。

南京东郊,张灵甫率305团力主半路截杀而出,力阻强敌。打疯了的鬼子目标直指南京城,根本不把这支中国军小部队的拦击放在眼里,各色火炮对准305团的阵地一顿狂轰,企图用优势火力将弱小的对手迅速从前进道路上一把抹去。

短暂的对射过后,攻守双方在阵前短兵相接,刀枪铿锵处,鲜血飞溅,不断有人倒下。仗打到这个份上,几乎回到了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冷兵器搏击状态。张灵甫迅速组织起火线敢死队,自己端起枪,亲自率队向日军发起反冲锋,将来敌逼退。冲杀中,张灵甫的左臂中弹负伤,他匆匆包扎后继续投入战斗,部下力劝团长随伤兵撤过长江到后方就医,张灵甫勃然作色道:“昔日项羽兵败,犹不愿渡乌江,我岂能因伤渡长江?当与敌决一生死以践誓言!”

防线不到2000米宽的雨花台阵地,从早晨7时起,日军飞机大炮坦克轮番轰炸,两个联队的日军反复冲击,激战3日,日军在阵前遗尸数千。中国守军孙元良部88师付出了巨大代价,262旅旅长朱赤、164旅旅长高致嵩以下官兵6000余人全部壮烈殉国。

12月12日,从拂晓起,日军飞机大炮密集地向各城门集中轰炸,古老坚固的城墙被炸得乱石横飞,城墙四周房倒屋塌,城墙洞开,城里的守军都可以清楚地看见日军士兵晃动的钢盔。

战至中午12时,雨花台被日军占领;紫金山第2峰也告陷落;中华门和中山门多处城垣被日军炮火击毁,日军从城墙缺口潮水般涌入,向城内四溢。成百上千的中国士兵在长官战死无人指挥的情况下,自发地迎上去,用自己的身躯阻挡敌人。

金陵城陷

12月12日,南京危城已成破城。

12日下午4时,南京城内已多处响起激烈的枪炮声,守城部队已与突入的日军展开激烈巷战。

首都卫戍司令长官部发布了作战命令特字第一号,命令所属各部突围撤退。撤退令上明文规定,各部队分头突围,并且规定了每个部队的突围方向和集结地域。但是,只有第66军和第83军两支部队遵照命令执行。

第66军2个师把机枪集中在队前,一路冲杀,且战且走,部队经马厂机场东侧、淳化镇、句容、溧阳,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安全到达皖南宁国。

其他各部都认为逃往江北还是生路,于是不顾命令,纷纷拥向东边,夺路而逃。从中山北路到挹江门,沿路挤满了争相逃命的各路兵马和老百姓,车辆、装备和人马相互拥挤践踏。

人群蜂拥着冲到通往下关的挹江门,这是从城里通向江边码头的唯一通道。突然,人群一阵骚动,原来,第36师的官兵在执行唐生智的命令,阻止部队向江边撤退。机枪响了,人群中有的官兵和城上第36师的官兵对射起来。

12日下午,教导总队2团13连代理连长严开运正在指挥全连官兵在紫金山廖仲恺墓附近的阵地阻击日军,仗打得异常艰苦。

12月13日,日军5个师团杀进了南京。

13日凌晨0点10分,谷寿夫第6师团的前锋长谷川的部队攻入了南京19座城门中最坚固的中华门。紧接着,日军冈本部队也冲入城内。

凌晨3点,日军重炮对着中山门的城墙猛轰,教导总队没有撤退的守军死伤过半。

全军撤走时,51师的赛虹桥阵地还留下了一支殿后的小部队,302团第1营的剩余官兵,12月13日,南京全城沦陷,抵抗已毫无希望,第1营在营长徐景明的领导下继续孤军奋战,全体战死。

13日7时许,日军骑兵数千人与水路海军逼近江边,水路夹击撤退军民。南京宪兵司令部副司令肖山令率部奋勇厮杀,大声疾呼“杀身成仁,今日是也!”肖山令与江边官兵无一生还。

唐生智的10万守军十之六七都没能过江逃生,连同南京城几十万百姓在内,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萧然

南京一位收藏家以搜集到的近千件实物与历史图片,揭露当年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日寇暴行铁证如山

汤雅洪文/摄

右图: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的防护面具。

下图:曾沾满中国百姓鲜血的日军军刀。

“当年日寇残害中国老百姓的暴行铁证如山,不承认是不行的,想赖是永远赖不掉的!”这是南京收藏家乙万生在华东文化市场历史文物展厅中,手指着他搜集的当年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军刀、刺刀、使用化学武器的防护面具等实物,向参观者们说的一番肺腑之言。

乙万生搜集的这些历史史料与老照片,真实反映出当年侵华日军在中国各地犯下的滔天罪行。在一本由日本编印的《中国时事照片》中,有多幅侵华日军对中国城市疯狂轰炸的照片。其中有一幅航拍的日本航空部队轰炸重庆的照片,这幅照片整个画面以4架轰炸机为前景,后面并排飞行的还有10多架轰炸机。照片的文字说明记载着“日本航空部队精锐轰炸重庆,於八月二十三日后以战斗机轰炸机联合大编队,大举空袭重庆及万县……”

乙万生表示:“我搜集与展出这些实物,就是为了揭露当年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们永远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让历史悲剧永不重演!”

THE END
1.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https://www.szmuseum.com/Exhibition/Temporary/Temporary
2.《英烈魂》《英烈魂》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紫金山分校五3班 潘梓骏https://rednanjing.cn/article/8791.html
3.南京图书馆1949年5月,由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去接管。1950年3月19日,中央图书馆奉中央文化部令,正名为国立南京图书馆,由文化部文物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双重领导,馆长贺昌群。1954年,大行政区已撤消,同时江苏已经建省,需要一个省级馆,为此,文化部于是在7月将国立南京图书馆改名为南京图书馆,直属江苏省文化厅领导至今。https://www.jstsg.org.cn/whhd/index.php?s=/home/activity/activity/id/15379
4.南京玩一天去什么地方?南京博物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创建于1933年,院内陈列丰富,包括绘画、书法、陶瓷、石刻、铜器以及青铜器等。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第一家以综合收藏品为主的国家级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藏中国古代美术、工艺品、文物等艺术珍品。 https://www.jianshu.com/p/a9ba1b5ed1d9
5.博物馆里有看头超话#约会博物馆#2024年12月12日,由中国文物报社博物馆里有看头超话#约会博物馆# 2024年12月12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井冈山管理局主办的“讲好文物故事 弘扬革命文化”2024年革命文物优质讲解现场展示活动在井冈山举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获评“2024年度革命文物讲解宣传展示活动优质案例”荣誉称号,讲解员获评“2024革命文物讲解https://weibo.com/5146756582/P5gdU5cK8
6.文艺月历人手一份的12月文艺月历来了!南京文旅信息服务平台十二月南京的演出将超150场 展览方面预计有53场正在展出 并且将有26部电影上新 在所有的演出之中 有文艺经典也有创新佳作 纪念曹禺经典剧作发表90周年-话剧《雷雨》 西班牙国宝级舞团 马德里弗拉门戈舞团《卡门》 荒诞喜剧《驴得水》 理查德·克莱德曼2025新年钢琴音乐会南京站 http://www.njlyw.cn/websitenew/web/detail?m=86&i=39363
7.博物馆和博物院差点错南京·南京博物院全国博物馆博物馆和博物院差点错 南京·南京博物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NI6KEV0553SVY5.html
8.装进云端——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之小彩虹中队线上云寻访南京博物院博物馆是管理和展览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为了让队员和家长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在线超高清交互方式,获得“比线下博物馆看得更清晰”的视觉体验,太阳城小学小彩虹中队的少先队员们,利用寒假组织参加了云寻访明南京博物院的活动。 http://www.qxteacher.com/id40580.html
9.《邓姓文化》2014年2期总第18期农民补偿拆迁和土地历史遗留问题要尊重客观事实,做好协调和善后工作;三要严格按照设计规划进行施工,对在施工中要调整变更的必须进行及时上报和沟通;四要加快邓国春秋园主大殿的布展工作和根雕博物馆的设计步伐,搞好布展工作的方案设计,加强与根雕博物馆设计方的协调;五要解放思想,主动融入项目推进工作,各尽其责,全力http://www.dxzy.org/xuexidiaoyan/2852.html
10.六朝博物馆开展“小青莲”志愿者培训活动资讯2024年12月15日上午,为进一步提升“小青莲”队伍的志愿服务水平,六朝博物馆组织“小青莲”文物守护人前往南京市博物馆参观“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 在展厅内,南京市博物馆讲解员从平城的建康贵胄、建康的青齐土民、战争与和平等方面,多角度地为“小青莲”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授课。本次培训让“小青https://www.njmuseumadmin.com/Article/show/id/3561
11.电影《网址格式不正确》《发现》20150515民国秘事之绝密行动第《真相》 20141115 大桥理发馆 第二集 《时代》 20141225 古村荻港 第二集 《时代》 20141129 选择《你好陌生人》 第五集 南京失恋博物展 《真相》 20161007 极致玩家·天际游侠 第二集 《我为乐http://www.jygelec.com/vodplay/IfJ005/1/2314.html
12.人民日报海外版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尹磊:从秦淮河畔望向不久后,南京开始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改扩建科举博物馆。受到家乡历史文化的感召,2014年,尹磊决定回国,参与科举博物馆的建设工程。 在传统文化语境下重新定义博物馆 投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运营的8年间,尹磊致力于征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举文物精品,从个人理想、地域文化到国家制度等多个角度,从文物展品、文创产品到学术http://m2.people.cn/news/default.html?s=M18zXzIwOTI0NDQ4XzM2NjJfMTcwNTQ0NTMzMA==
13.南京城墙南京城墙博物馆开放活动城墙文化呈砖述廉 南京城墙博物馆 通告| 今日起,南京城墙部分场馆恢复对外开放 紫牛新闻 通告| 即日起南京城墙部分场馆暂停对外开放 紫牛新闻 圆明园兽首首次来宁展出,牛首、虎首、猴首、猪首亮相南京城墙博物馆 紫牛新闻 1.6万 华美承续 盛世聚首——南京城墙博物馆恢复开放暨圆明园兽首特https://wap.yzwb.net/subject.html?id=439&channel_type=30
14.南京日报本报讯(记者 余梦迪 通讯员 吴威) “南京的博物馆真的很有看头”“南京不愧是‘博物馆之城’”……4月16日,在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点寻访阅读行动第44站专题活动中,百余名来自各行业的市民代表在参观南京特色博物馆过程中发出了由衷赞叹。本站活动以“坚定文化自信 担负时代使命”为主题。 http://njrb.njdaily.cn/h5/html5/2024-04/17/content_52_147150.htm
15.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优秀作品及先进单位名单江苏省委组织部 南京市委组织部 苏州市委组织部 无锡市委组织部 常州市委组织部 镇江市委组织部 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 楚雄州博物馆 雪域的正义使者 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山南市人民检察院 信仰对话——百名学生党员寻访百名老党员 中山大学党委 中国精神 同济大学党委 6.新媒体课件(11部) http://www.qdnzzb.gov.cn/index/index/show/catid/16/id/21229.html
16.云游南京博物馆六馆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民国馆、艺术馆、非遗馆。 南京博物院俯视图 南京博物院分布平面图 历史馆展示江苏古代文明历程; 数字馆以网络参观和现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带给观众全新的古代文明体验。 https://www.meipian.cn/51blpvfx
17.南京博物馆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历史源远流长。南京博物院丰富的馆藏文物向您展示了从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典型的水乡文化以… 历史馆 特展馆 艺术馆 数字馆 非遗馆 民国馆 历史馆 特展馆 艺术馆 数字馆 非遗馆 民国馆https://www.njmuseum.com/
18.haochang.dev.crm.cc/xxxr91331135/222083.htm如今,丰富多样的社教活动,让博物馆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让学生等诸多群体得到更丰富更持久的文化滋养。同时,来到博物馆中,观众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而是寻求与文物“对话”的体验,在互动交流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都是促使当下“博物馆热”在各个城市持续升温的原因,也是博物馆仍在不断探索的方向http://haochang.dev.crm.cc/xxxr91331135/222083.htm
19.南京博物院官网:www.njmuseum.com南京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50年更名为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城东中山门内中山东路321号,占地约13万平方米。1933年,由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时任国主中http://www.zg9x.com/html/1049.html
20.2024六朝博物馆开放时间+预约网址+景区简介该器物出土时为一对,六朝博物馆展陈其中之一,这件青瓷莲花尊通高85厘米,口径21厘米,胎色灰白,釉色青绿,上有莲瓣形盖。 “无六朝,不南京”,回望六朝历史,体会六朝古韵,南京六朝博物馆值得你来打卡!https://m.dahepiao.com/news/20220523273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