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艺术馆开启“云看展”模式这样的体验你满意吗?新闻频道

在沈阳故宫博物馆“古趣童心——清宫文物中的儿童世界”展览中,小志愿者通过直播向观众讲解。新华社供图

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许多博物馆、艺术馆等开启了“云看展”模式,线下展厅、文物等都被搬到了屏幕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博物馆还入驻了电商平台,开启了直播。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体验了“云看展”。体验过“云看展”的受访者中,88.7%的人感到满意。53.4%的受访者期待线上展览增加互动性强的环节。

受访者中,来自一线城市的占28.9%,二线城市的占44.4%,三四线城市的占21.1%,县城或城镇的占4.1%,农村的占1.5%。00后占6.1%,90后占37.5%,80后占44.4%,70后占9.3%,60后占2.3%,其他占0.5%。

85.2%受访者体验过“云看展”

来自辽宁的金希(化名)读大三,对文化类展览十分感兴趣。但他平时学业繁忙,有时想看的展览在其他城市举办,不方便去看。

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最近体验了“云看展”。体验过“云看展”的受访者中,88.7%表示体验好,感到满意。

刘静觉得,“云看展”可以突破线下展览对于参观人数的限制,能够把优秀文化传播给更多人,进一步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

关于“云看展”吸引人之处,69.7%的受访者觉得是“随时随地可以看,不受展期影响”,59.5%的受访者觉得是“不用扎堆排队,更方便”,52.9%的受访者觉得是可以“更近距离看到展品细节”。其他还有:有沉浸式效果,身临其境(44.6%),技术元素丰富,趣味性强(38.0%)等。

“‘云看展’是业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种应对方式,但它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藏品数字化,通过社交媒体与公众互动,是近年来全世界博物馆都在努力做的事。

“数字化突破了时空界限,将更多藏品以更精致和更全面的方式展示给民众,使展览内容、设计更丰富多彩,也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艺术。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业界对观众的界定,已经有了‘虚拟观众’这一类,就是指那些使用博物馆网站、通过邮购等方式购买博物馆商品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观众。这一类观众的井喷式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博物馆巨大的网络市场和无限的数字化潜力,另一方面也倒逼场馆在数字化的道路上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双重建设。”郑奕说。

53.4%受访者期待“云看展”增加互动性强的环节

90后王春在四川某私企工作,虽然看过几次线上展览,但他觉得,线上的观展效果不如线下好。“隔着屏幕欣赏艺术品,没有在现场看得清楚。有些书画展,实际的展厅光线并不那么明亮,但有的线上直播,可能为了照顾主持人,会把光线调亮,但照到展品上效果就不好了”。

“看来看去,我感觉还是大型博物馆的线上展览更吸引人。”刘宇期待有更多中小博物馆举办“云看展”活动,“虽然现在疫情形势稳定了,一些博物馆也有序恢复开放了,但是我觉得线上展览的形式挺好的,期待它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刘静希望,线上展览能做好与观众的互动。“我家孩子每次去看展听讲解时,都喜欢提问题,有的讲解员能及时回答小朋友的问题。但是在线上看展时,如果没有互动,小孩子的问题就没法得到解答了”。

对于“云看展”,受访者有哪些期待?调查显示,53.4%的受访者期待增加互动性强的环节,51.8%的受访者希望可以多一些常态化的线上展览,48.8%的受访者期待增强在线网友实时互动,44.9%的受访者建议丰富对展品的专业讲解。其他期待还有:向更多的展馆普及应用技术(37.8%),满足不同群体的观展需求(35.7%)等。

郑奕表示,目前线上展览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第一,文博策展活动的数字化应用流于形式,“事实上,所有形式都应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唯有聚焦内容、练好内功,才能减少同质化现象,讲好博物馆、展览、藏品等的独特故事”。

第二,一些博物馆缺乏足够的研究积累,“场馆在应用新技术之前,需要有充分的研究作为铺垫。毕竟技术只是手段,唯有‘从藏品中获得灵感’,基于扎实的研究,才能打造真正的数字化创新”。

THE END
1.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同时,三维全景技术,作为一种桌面虚拟现实技术,是2012年百度百科推出的企业化数字博览馆项目,截至2016年,已经有包括200余家博物馆在内的线上数字博物馆,通过三维全景技术的应用、录音解说、文字及图片等多种形式极大丰富了用户的感官体验。 ▲AR虚拟展示“正大光明” 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2.文物数字化交互+云游博物馆利用全息投影、体感互动等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打造文物数字化交互展项,自动代入文物情景,体验文物背后故事魅力,随心所欲“云游览”,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http://www.efrontop.com/CulturalDiffusion/index.html
3.线上“云游”博物馆数字化技术助推新型信息消费扩大升级云南作为历史记忆的凭证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博物馆肩负着保护、研究和展示人类、社会及环境遗存,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职能。当前,为吸引更多人走近博物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展厅搬至线上,公众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云游各大博物馆。 比如,如视以VR、AI及三维重建等数字化技术打造的VR博物馆项目,将北京鲁迅博物https://www.ynxxb.com/mobile/view/c26a6e3f6da3499fbd9ef18a37505c41
4.大鱼云展线上虚拟展览平台大鱼云展专注于提供线上虚拟展览创展服务,依托于及目科技深度自研的Web3D技术和美术设计能力,以多样化的三维艺术空间为载体,包含丰富的3D交互功能体验,突破时间、空间、线下场馆风格等限制,提供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线上展览解决方案。帮助艺术机构,艺术馆,美术馆,艺术家,少儿画https://gfishow.com/news
5.国际博物馆日一“镜”到底——云博数字展厅VR体验活动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一‘镜’到底”活动将通过云博数字展厅VR体验活动的开展,激发观众了解博物馆,了解云南省博物馆数字展厅,助力博物馆数字化教育。 活动内容 ? 以云南省博物馆线上数字化展厅为主要内容,观众通过VR眼镜体验零距离接触云博线上数字化展厅的十件与牛相关的青铜文物,并通过探索手册的辅助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5/11/032582721.shtml
6.河南洛阳:博物馆迈向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的藏品管理、陈列展示、研学宣教等都可通过数字化技术注入新活力,从而实现对博物馆原有内涵和外延的扩展。”洛阳市文物局文物资源利用管理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将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游客可以通过线上讲解等方式了解文物,促进文物衍生项目的发展,如文创产品、研学项目、智能体验等,博物馆数字化为文物提供了更多可能http://news.hnr.cn/djn/article/1/1559140830067843074
7.数字化时代:虚拟博物馆浪潮来袭呈现全新观赏体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化时代的全面来临,博物馆的参观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实地观赏进入虚拟用户体验阶段。线上结合线下的浏览方式,高科技的交互应用,让人们参观博物馆更加便捷。纵观国内,以北上广为文化核心的部分博物馆,已经根据博物馆的不同展览配备完善的二维码微信导览功能,让实地参观博物馆的人们有了一本活生生的“https://topic.artron.net/newtopic/xunibowuguan
8.虚拟展厅线上虚拟博物馆vr虚拟现实红色展馆建设【不熄灯的博物馆】深层互联运用前沿VR技术,打造高端VR虚拟展厅与线上虚拟博物馆,呈现沉浸式体验。做一个线上虚拟展馆多少钱?无论是VR展厅、VR博物馆,还是3d虚拟展厅、线上虚拟展馆、虚拟校史馆等的设计与搭建,均可量身定制。https://www.depthlink.com/xunizhanting/index.html
9.智慧博物馆数字化解决方案现代化技术的出现,为博物馆数字化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机。 01VR、AR、MR、3D引擎、AI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数字化技术,使得博物馆的展示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场景更加逼真,让游客亲身体验历史文化,提升参观体验。 02数字化技术也可以使得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更加全面,通过虚拟展示、数字化资料,让游客全面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http://museum.gdghwl.com/
10.数字故宫带来全新游览体验数字故宫带来全新游览体验 故宫博物院,旧称紫禁城,曾有多位皇帝居住于此。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中国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几乎每一位到北京的游客都会前去参观,仅2019年故宫的年客流量便已突破1900万人次。 近年来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及加强文物保护,故宫实施了参观限流等https://www.tencent.com/zh-cn/articles/2201358.html
11.国家海洋博物馆——运用数字化全媒体矩阵建成沉浸式梦幻海洋科普为大力推进新时代全域科普工作,国家海洋博物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 于大力推进全域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迅速在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 传播、全社会共享等方面充分发挥海洋特色资源优势,有机融合线上与传统渠道,积极 运用数字化、全媒体新技术,切实履行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持续提高博物馆科普服务 质量https://www.tast.org.cn/zthg/system/2021/02/09/0300122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