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新西兰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历史理论政治与专业实践

2024年11月29日,受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邀请,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斯托特研究中心博物馆与遗产研究项目主任康纳·麦卡锡(ConalMcCarthy)教授在复旦北苑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为文博系师生带来了题为“新西兰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历史、理论、政治与专业实践”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孔达副教授主持。

聚焦新西兰博物馆由传统到创新的历史变迁及其与博物馆学研究的关系,讲座内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理论、当代博物馆实践、大学博物馆研究专业。

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博物馆多被视为19世纪的产物。新西兰的早期博物馆深受英国模式影响,这与19世纪大量移民来自英格兰和苏格兰有关。新西兰的博物馆兴起于国际展览会和世界博览会,表现为建筑风格和展示方式的直接模仿。

19世纪90年代,新西兰博物馆逐步突破英国模式的单一影响,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尝试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博物馆学。同时,艺术画廊的诞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发展。然而,由于独特的建筑与展示风格,画廊起初未被视为博物馆的同类机构。如今,新西兰将画廊、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统称为GLAM(Galleries,Libraries,Archives,andMuseums),强调协同发展。

20世纪初至中期,新西兰建立了包括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和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大型国家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旨在探索国家身份,回答“新西兰人是谁”的核心问题。然而,正如康纳教授所述,国家身份不断变化,而博物馆对社会变化的回应往往滞后。

新西兰博物馆学中的“土著博物馆学”(IndigenousMuseology)是其一大亮点。20世纪初,毛利领导人阿皮拉纳·恩加塔(ApiranaNgata)与彼特·巴克(PeterBuck)主张博物馆应超越传统的历史遗存功能,成为保存、振兴部落文化的重要平台。他们推动毛利人积极参与博物馆实践,以展示活态文化。

1998年,新西兰国家博物馆(MuseumofNewZealandTePapaTongarewa)的开放标志着新西兰博物馆学的一次重大转型。与旧国家博物馆分门别类展示藏品不同,新国家博物馆整合藏品,注重观众体验。这一举措体现了全球“新博物馆学”(NewMuseology)运动的趋势,即从以藏品为中心转向以观众为中心。

博物馆理论

康纳教授进一步探讨了“新博物馆学”的复杂性及核心特征。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要博物馆学流派,“新博物馆学”涵盖多样化的观点。例如,安德森(GailAnderson)将其称为“重新发明的博物馆”(ReinventedMuseum),而格林希尔(Hooper-Greenhill)则提出了“后博物馆”(Post-Museum)的概念。同时,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也承认该术语在不同地区的具体内涵各异。

当代博物馆实践

康纳教授通过具体案例探讨了“新博物馆学”理念对新西兰当代博物馆实践的深远影响。在展览策划方面,博物馆越来越注重与社区的合作,通过社区成员的内部视角诠释其文化,提供更私密、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在文物保护上,保护已不再仅被视为一项技术工作,而是从遗产价值的角度出发,探讨“什么是保护”以及“为谁保护”。保护实践也更注重与社区协作,尊重并融合其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方式。在数字媒体的应用上,新冠疫情加速了博物馆采用数字技术的步伐,许多展览借助数字媒体丰富内容展示,提升观众参与感。然而,康纳教授提醒,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可能忽视人们对真实物品接触的需求,博物馆需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自然展示领域的变化也尤为显著。一些展览努力突破传统西方科学中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对立,强调自然作为社会文化产物的属性。这种转变受气候变化与土著自然观的启发,尝试探索新的世界观。此外,康纳教授还提到当代艺术中的共同策展模式创新,以及国家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展览策划等方面践行“土著博物馆学”,展示毛利文化的多样性与活力。这些实践体现了新西兰博物馆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持续创新和深度反思。

大学博物馆研究专业

康纳教授以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实践”硕士项目为例,探讨了大学博物馆教育如何帮助学生应对当代博物馆行业的快速变化与挑战。这一项目聚焦实践,而非单纯的学术理论与历史,旨在培养毕业生在动态发展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课程设置强调学生深入社区实习,同时邀请博物馆业内人士参与课堂交流。康纳教授指出,当前博物馆领域面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困境:学术界偏重理论研究,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而博物馆从业者专注实际工作,却往往欠缺对其工作的理论反思与批判性理解。为弥合这一隔阂,该硕士项目致力于推动大学与博物馆部门的合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项目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博物馆行业的复杂环境。这包括批判性思维、学术研究、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与演讲能力。此外,课程特别强调对土著文化遗产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工作并推动行业创新。

问答与总结

最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周婧景教授和孔达副教授分别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与点评,充分肯定了此次讲座的学术价值与启发意义。讲座在师生与康纳教授的合影留念中圆满结束。

THE END
1.未来,博物馆如何创新发展?时事锐评?网友论坛?宣讲家网走进博物馆,浓缩的是时间的厚重,感受到的是至信而深厚的崇高信仰,体味到的是纯粹和厚重的情怀,直抵心间的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双向奔赴,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为之注入“新鲜血液”。借助智慧屏、AR眼镜、三维扫描技术,让这些文物在光影交错、情景演绎、现场体验中“开口说话http://www.71.cn/2024/1206/1250360.shtml
2.《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国体育博物馆3.团体会员应为符合本章程第二条第一款所规定一博物馆之定义的博物馆或其它机构,或者博物馆所归属或隶属的组织。 4.赞助会员应为出于对博物馆及博物馆之间国际合作的兴趣而支持国际博物馆协会及其目的者。 5.名誉会员应为对国际博物馆事业或国际博物馆协会作出特殊贡献者。 https://www.olympic.cn/museum/zcfg/1988/0905/299544.html
3.上海博物馆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一带一路”文明交流全球核心博物馆、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奋力推进新时代上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实践,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贡献“上博样本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article/id/I00004551
4.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 INTERNATIONAL WW II MUSEUM ASSOCIATION 中文 English Pусский 日本語 ?https://www.iwwma.com/
5.青岛市博物馆11月29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青岛市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在青岛市博物馆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主席弗兰克·P·鲍尔博士,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翔、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赵好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20多家会员单位的29名代表https://www.qingdaomuseum.cn/study/detail/133
6.感受博物馆的力量——敦煌研究院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确定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这一主题提示了博物馆在当今社会中应有的责任担承和所深蕴的巨大潜力,也提示了博物馆对未来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推动力量。敦煌研究院策划举办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通过丰富的展览和生动的社教活动,让植根于文化传https://www.dha.ac.cn/info/1019/3381.htm
7.国际之声媒体中心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持有共同的立场:无论圣索菲亚大教堂未来的功能和所属如何变化,都应对其实施保护,使其面向公众开放,这是一切管理措施的核心。作为一座博物馆,得益于策展研究员、学者、专业工作者智慧的汇聚,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了教育和研究的圣地。土耳其和全球的专家们持续不断的对话,丰富了我们对http://www.icomoschina.org.cn/news/list90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