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李兴钢:博物馆作为“城市客厅”

李兴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学设计导师,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建筑作品包括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绩溪博物馆、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唐山“第三空间”、元上都遗址工作站、大院胡同28号院改造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等;获得的国内外重要建筑奖项包括: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金奖(2019)、ArchDaily全球年度建筑大奖(2018)、WA中国建筑奖(2014/2016/2018)、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银奖(2009/2000/2010)等;作品参加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2008)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于北京举办“胜景几何”个展(2013/2020)。

后果前缘

安徽绩溪博物馆有这样一幅对联是绩溪人胡适在他年轻时候手书的,胡适是民国时代著名的文化人,他的家乡就在绩溪,是在离绩溪县城不远的一个村子中。“随遇而安因树为屋,会心不远开门见山”,这幅对联的撰写人是清代姓陆的一位状元。图中所展示的是胡适的手书,成为流传到今天的文物。

“因树为屋”“开门见山”,实际上树和屋、门和山是一种自然之物与人类居所之间的因果关联,这里有棵树,然后造一个房子,打开房屋的门可以见到山,这样一种自然之物和居屋的关联。实际上与传统的人们跟世界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自己的生命体验有关系,就是要创造这样一种生命体验的场景。

“随遇而安,会心不远”都是人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体会,这样一种体会会由居屋或者建筑和自然之物之间的关联性呈现出来。

胡适在20岁时写的这幅对联,应该是在一百多年前。他写的这样一幅对联跟我们的博物馆设计理念非常巧合,为什么写这幅对联呢?说明他对这幅对联有自己的感悟,描述了他心里面一种理想的生活居所和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刚好,这幅对联所描绘的自然之物与人类建筑之间的关联也是绩溪博物馆所努力追求的。

这是博物馆的题字,这个题字的字体是在各种文献中找到的胡适先生的手书,然后把它凑成“绩溪博物馆”五个字。

山水人文

这种对话先从对绩溪自然之物的理解开始。绩溪在安徽黄山东麓附近,它是古代徽州地区的中心。安徽的“徽”字,当地人解释说是“山、水、人、文”四个字的组合。特别是徽州地区有山、有水、有村庄,还有非常丰富的人文历史,所以构成了这个地方的特点。

绩溪古城的县城叫华阳镇,也是个千年古镇,周围是群山环抱,有水系的穿梭,正好是“徽”字所对应的山水人文的写照。每个地方的名字会反映这个地方的地理、历史,不是随便命名的。“绩溪”这个地名也非常地有来历,也刚好是和山水、人文有关联。县志记载:“县北有乳,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绩”的意思在中文里是纺线的意思。

绩溪博物馆是在绩溪老城的北部,靠近中间的地方。原来的场地上是县政府大院,由于绩溪古镇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要进行风貌的改造,可以看到下面城市的风貌经过很多年的变迁已经逐渐失去了历史古镇的特色,所以要进行一些拆迁改造。同时,在县城之外建新城,所以政府大楼就搬到了新城,也有利于新区的发展。

这个场地就变成了绩溪博物馆的建设场地,场地大概是长方形,南北狭长东西短窄,大概不到一万平米的场地。南边有一条镇里的大街,左边有一条小街,对面是绩溪中学,北面和东面都是非常小的街道,和居民区、和学校相隔开。

同时这块场地也非常有意思,它原来是绩溪县衙的所在地,就是古代的县政府,也是在这个位置。所以在博物馆的施工过程中,标注红线的地方还挖出来了原来县衙监狱的一些基础和排水沟遗迹,所以临时进行了设计修改,把原来县衙的遗迹作为博物馆展示内容之一。这是从模型看绩溪博物馆的原貌,西边还有文庙等文物建筑,但刚才说到因为后来城市没有控制的建设,其中有很多不符合原来风貌的一些建筑,包括比较高的平屋顶的建筑、尺度比较大的建筑;是一个相对杂乱的状态,要按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来进行改造,当地叫做“改徽”。其实大部分建筑是无法迁走或拆改的。

另外,可以看到红线圈的场地中示意出有很多大树,是在原来建筑的院子中。这是原来县政府建筑的一些状况,还有这些树木。这是设计初步的工作模型,可以看到新的博物馆建筑是把原来的树木进行了保留,形成和整个古镇相吻合的风貌,但又是当代的建筑,基本上铺满了整个场地。

功能流线

这是我们任务书的图示,做博物馆的设计都会有设计任务书,里面会有非常详细的功能要求,包括对应各种功能的规模要求。比如说红色部分是主要的展厅部分,有永久展厅、临时展厅、序厅。黄色部分是公共服务部分,针对观众的一些服务空间。蓝色部分是行政管理工作区域。绿色部分是库藏空间。灰色部分就是一些辅助空间,例如设备机房、员工食堂等。紫色部分是影院,当时还提出来要建一个4D影院,也作为博物馆运营的很重要的内容。

这样一个图示其实有空间高度的要求,比如说主展厅要求净高8米。

我们是用工作模型的方式来推敲设计,刚才看到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功能的房子剪成大大小小的纸片,先初步地摆在场地中,后来又把纸片变成立体的,比如说展厅空间高度的要求,其他功能空间高度的要求。在摆功能体块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对原来场地上的树都把它们空出来,然后变成了建筑之间的庭院,最后形成满足博物馆功能流线等要求的基本格局。

可以看到刚才说到的那些大的展厅、临时展厅、公共服务空间和后勤服务空间、行政管理空间等等,被有机地组织起来了。

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博物馆内部参观流线,因为博物馆需要有展品,展品要对外展示,观众进行参观,参观会有一个比较闭合的、不走回头路的循环流线,主要是以室内空间的串联为主。可以看到从主入口进来,先进入博物馆公共服务部分的门厅,这里面有一些导游服务、休息等等公共服务的功能,从序厅开始进入主展厅,然后再临时展厅、4D影院,回到门厅区域,门厅外有纪念品商店,然后再离开博物馆,这样构成了博物馆内部参观的闭环流线。

可以看到在博物馆的主展厅内部有一些高差的变化,配合内部功能的安排。特别主展厅的内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等一共分成六个分区,比如说水墨绩溪、人文绩溪、商道绩溪、徽运绩溪、风土绩溪,实际上是对绩溪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村庄以及山水环境的全面展示。

留树作庭、折顶拟山

博物馆要有这些功能的安排和流线的设计,使得博物馆变成一个可以储藏、展示藏品,同时能够服务于公众进行参观的要求。在这样一个基本的工作任务完成之外,又做了其他一些思考。

“留树作庭”“折顶拟山”是刚才视频中已经讲到的设计上的两个重要手法。留树的目的是形成庭院,拟山是通过对屋顶的设计来实现的。刚才前面也提到了,场地中原来的建筑虽然拆迁,我们觉得里面大大小小的树木是原来场地的记忆,而且其中还有一棵700年树龄的古槐,700年树龄意味着即使是胡适年轻的时候,它也已经600岁了,经历了很多代人的生命。

华阳镇作为这个地方的中心,可能周围很多代的绩溪人都到这里来过,这棵古树其实见证了很多人的生命记忆。那些更年轻的树其实也是一样的,它们有各自的对这个地方生活记忆的一种指代。所以希望在新博物馆的设计中不要像拆房子一样把这些树也都铲掉。

这40多棵树,包括槐树、樟树、水杉、古槐等等,把这些树都精心的测绘下来,然后把它标记在地形图中,后面设计建筑时就躲着这些树来做,这些树所在的周围就变成了庭院。

可以看到这是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房子还在造,但这些树还是原来的树,用不同的方式把它们留下来。这是建筑在施工。这种场景很少有,通常来讲是有一棵挂牌古树,建筑会躲着它把树保留下来,但这么大量的树在场地中,对施工实际上也有很大影响,非常地不容易。

其实也不是特别名贵的树,但它们代表着我们对自然之物的态度,这就叫做“因树为屋”,因为有了这些树,所以房子才有了这样一种空间样态。

折顶拟山,所谓的“折顶”就是对屋顶进行弯折的处理,都是做的坡屋顶,坡屋顶的坡面是采纳当地民居的坡度,为什么采取这样一种坡度?是因为每个地方屋顶的坡度是对当地特有地理气候环境下雨水特点的一种记录,这样一种坡度可以比较有效地排除雨水,所以把它反馈到新建筑的屋顶上,而且采用的是现代的轻钢屋架的方式来建造。同时,这些坡屋顶又是把大大小小的三角屋架进行有序的两两组合来覆盖各种空间的。

刚才是坡面屋顶的安排,平面结构安排上做了这样一种平面轴线的控制,有纬向的控制线和经向控制线来形成,纬向的控制线其实形成的是柱网间距,经线的控制线实际上是屋顶檩条的走向和肌理。原来横平竖直的经线和纬线这样一种结构的交织,在中间做了刻意的扰动。就好像是有两条河流经过了原来规矩的人工格网,如同绩溪城里的徽溪和乳溪一样,穿过了人工网格状的城市,扰动了经向的控制线,最后形成了内部空间的变化,包括屋顶平面弯折的变化,也包括了内部街巷的安排。

再把这样一个控制线与刚才说到的坡屋顶结构叠加起来,同时使得山墙高度根据内部空间的要求变化,比如说展厅就要很高,办公空间可能就通常相对低的高度,所有参数最后形成连续起伏的“拟山“屋顶,相当于在屋顶的表面制造了一个覆盖整个基地的人工地形。再把一部分屋顶挖掉,挖掉的地方就是保留树木所在的庭院以及街巷,最后就形成了建筑基本的格局和形式。

这是更大的一个模型,模拟一个人的正常视角,其实就是后来绩溪有一个观景平台所看到屋顶的透视效果,来验证“拟山“的效果。“拟山“其实就是为了让建筑屋顶在人视觉形成的画面中变成场景的近景,远景就是远处古镇周边真实的山脉,让建筑和远处山脉形成呼应。

开门可以见山,见的不仅是自然的山,也有建筑屋顶所构成的人工的山和近景的片石假山。

假山池岸

我们不想在当代博物馆中再造传统园林里的假山,而是想做一个现代的假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时候我看到它这个古画中山石的画法,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处理,形成新的有现代味道的假山。依托参考的形态是在明代《素园石谱》书中记载的一些形态非常优美、独特的山石,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生成新的假山。

原来我们想在绩溪博物馆前面有一个小的广场,形成大的假山的背景,但后来没有实现,只在主庭院里有一片小规模的假山。可以看到池岸的做法和假山立面的做法是一体化的。在假山和池岸里都有一些种植槽,希望它能够有一些后来的植物,这些植物和原来保留的树木一样,和人造的假山最后匹配在一起,纯粹自然的植物会加工人工化的假山,最后形成更加和谐圆融的景观。

池岸也是同样的做法,模拟传统石头砌出的园林池岸,但换成几何化的新做法、新材料。这是博物馆观众服务区的入口。

古镇客厅

这个博物馆除了可以满足最开始讲的闭环参观流线来展示和为观众服务之外,又设计了一套室外空间。绩溪博物馆有大量的室外空间,这些室外空间就是由留存树木周围所形成的庭院和内街所构成的,绩溪的本地人和外面参观绩溪博物馆的人不用进入博物馆内部参观也可以在博物馆空间里停留的另外一个空间系统,和内部参观的空间系统是并置的。特别是绩溪人,他们可能对博物馆里面的文物已经很熟悉了,不需要每天进到博物馆里面去看,但他们仍然可以每天都到博物馆的空间里待一待,就好像变成了城市的客厅一样。当然,外面来参观博物馆的人,他们参观完博物馆内部的这些展品之后,也可以在外部的空间停留休闲,感受这个地方的风土和文化。

我们为作为“城市客厅”的博物馆公共空间系统设置了一条漫游的流线。在这条城市道路的南边做的大假山,对着博物馆的主入口,这个假山人是可以走上去的,所以可以看到红色箭头顺着楼梯走到假山的背后,还有观景平台,再经过一个跨越街道的过街天桥,然后就可以到达博物馆东南角的观景平台,这是一个制高点,在这个观景平台上可以俯瞰到刚才说的“拟山”的屋顶,甚至还可以俯瞰整个古镇。

徽州的街巷都有一个特点,沿街都有水系,既是排放雨水,同时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的一种使用方式,叫做“水圳”,我们也借用了这样一种方式,在街道一侧的这些水系最后汇流到主庭院中假山池岸所围拢的大水池中。

博物馆实际上身处在整个古镇民居的包裹之中,可以看到绩溪博物馆虽然屋顶是用一种整体性的方式来设计的,但因为这些庭院和树木的切割,实际上形成了“化整为零”的状态。又由于那些街巷、庭院的存在,大的博物馆就像是有很多个小的建筑组成的建筑群落一样,或者像是徽州地区常见的徽村。化整为零的做法就和周边民居以及民居的街巷、庭院形成了同构关系,也有一种共存的状态。

明架引光

这是指绩溪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处理,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柱子和钢架的结构系统在博物馆里面实际上是用一种非常有规律性的方式存在的,虽然它们最后形成的屋顶的状态是很自由的——因为是对山峰和山谷的象征与表达,但实际上是用非常有规律的方式。

比如说这个大的主题展厅,这一对的结构跨度是从3比7到4比6,然后到5比5,再到6比4等等,用非常规律的方式来布置的,但最后却形成了一种很自由的屋面形态。这样一种状态希望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里呈现出来,因为它们的秩序和逻辑会形成对内部空间的引导和延伸,同时又构成了外部延绵起伏的屋面形态。内部空间因为这样的一种引导和延伸,有蜿蜒和深远的内部空间感受。

这就是最后暴露内部结构的构件,在空间中所形成的氛围,比通常情况下用吊顶把结构全部都隐藏起来有更好的对空间的引导和暗示的效果。这是端部的混凝土结构,也是暴露的,这是中间的钢结构,以及混凝土梁、混凝土柱,都是用暴露的方式来体现的。

这些钢结构的屋架在空间中暴露出来也构成了空间的一种特征,使得建筑的构件和博物馆展品之间有一种新的对话关系。在内部展示设计中,因为最初任务书里要求展厅都要8米净高以上,所以做成了非常大的空间。但后来在做展陈设计时发现这个博物馆根本没有那么多、那么大的文物来撑起空间,所以那些展品都显得非常地渺小,包括这些雕塑、展板都不是很大。所以后来为了调节展品和空间尺度的矛盾,又设计了些房中房,就是半开放的小展厅,以此来和展品尺度相对应。同时,大的空间又是和它并置存在,这时候加上光线的引入,外面的大空间像是室外空间,这些展品所在的小空间像是内部空间,又构成一种新的“内”和“外”的关系。

同时,设计不断地在延伸和系统化,把屋顶坡度的设计又延伸到了博物馆固定的家具设计上,这是我们设计的休息座椅,也是引用了屋面坡度的形态。

作瓦粉墙

还有一个主题和建筑专业有关,叫“作瓦粉墙”,绩溪博物馆采用了非常传统的当地材料,一个是屋面瓦,一个是白粉墙。但是屋面瓦和白粉墙又不是用传统的方式建造和使用。

比如说屋面瓦,屋脊的处理用了筒瓦来扣住板瓦,然后形成比较利落的屋脊效果,而不是用当地传统的屋脊做法。包括前面的沟头滴水,也是做了简化的处理,使得它呈现出一种当代感。

通常瓦都是在屋面上的,但是在绩溪博物馆中,因为要造成一种“拟山”的更生动效果,希望能够出现一种透视的错觉,人眼里面看到的绩溪博物馆屋顶好像变成了一个立体的画面,所以就需要屋顶的瓦有一部分要延伸到墙面上来,但是瓦在墙面上延伸受到重力作用有一个如何固定的问题,所以也专门研发了屋面瓦在墙上怎么样能牢靠的挂住,用特殊的构造做法来形成瓦墙的效果。

刚才也说到了“粉墙”,粉墙做的也不是当地通常那样的,因为材料和结构的用料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的粉墙都是在砌砖的砖墙上刷白水泥,最后形成粉墙。可是现在因为节能和保温的需要等,墙体都已经不再是砖墙了,而且都是砌块墙,砌块墙外面还要有保温层,保温层外面就无法再进行原来水泥这种简单的粉刷,而是要用化学涂料。化学涂料就会显得很生硬,不像原来白水泥粉墙那种自然的效果。怎么办呢?就用特殊勾抹的工具让化学涂料呈现出一种水波纹的自然效果,所以叫做“水墙”。

这样的肌理在阳光下可以形成不同深浅的状态,还可以和水池真实的水面相互呼应。

当代的传统

比如说像徽州这个地方,有非常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这种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和生活在里面的人是相互关联的,久而久之,就决定了那个地方的人的某一种生活哲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这种生活哲学可以用很多载体表达出来,比如说像最前面说到的胡适先生手书的这幅诗联“随遇而安,因树为屋;会心不远,开门见山”。同时,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生活哲学我们觉得也可以通过建筑的方式、空间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

所以这就是建筑师的工作,要通过营造物质实体和空间的方式来碰触当地人和使用者的敏感的生活记忆,来抵达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是对于生活哲学和文化的真正表达。

通过我们的努力,在这样一个完全当代的城市博物馆中,人们仍然可以体验到和他们以前的生活记忆,还有传统的紧密关联。这些山水、树木实际上都是建筑师用他们的方式把它留存下来、保护下来,让人们用一种生动的方式去感受到,使得它们见证这方土地上的人生活的过去、现在、未来,这是绩溪博物馆设计中特别重要的一点,除了完成博物馆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所希望达到的最重要一个愿景。

胜景几何

简单地归纳一下,几何就是人工秩序的延伸和扩展,它包括了建筑本体的内容:结构、材料、形式、构造、空间、功能,它们通过相互的激发和转化,通过几何的逻辑整合在一起,例如看到的折顶拟山就是这样一种操作。

胜景最重要的是追求人工与自然的交互,这里面的要素就不是结构、材料、建造,而是人、叙事、界面、景、隔离物等等,它们的目标实际上是要呈现出可以不断获得的视觉画面和可以抵达心灵的精神情境。

这样一种胜景和几何,或者叫做人工和自然交互状态的营造,就是在绩溪博物馆设计中所追求的愿景和主题。诗联中所代表的,把居室和自然之物紧密地关联交互起来,使它能够呈现出一种空间的情境,能够被人体验,而且和自己生命的感受,不管是随遇而安还是会心不远,能够密切地关联起来,是我们工作的最重要目标。

THE END
1.博物馆学概论1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面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研究并展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而博物馆学,则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https://www.jianshu.com/p/3edb65b6c8d6
2.未来,博物馆如何创新发展?时事锐评?网友论坛?宣讲家网为了买到心仪的博物馆文创小物件,有人排最早的队,有人为之奔赴千里,有人把收藏这些物件当成爱好,越来越多文创产品出圈,释放出强大的“磁吸力”。 从展览到文创,今天的博物馆越来越接地气。未来,我们要在传承和创新、守护和传播中继续写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坚定文化自信、铸就文化新辉煌。http://www.71.cn/2024/1206/1250360.shtml
3.博物馆功能学术百科提供全面的“博物馆功能”相关文献(论文)下载,论文摘要免费查询,博物馆功能论文全文下载提供PDF格式文件。博物馆功能中文、英文词汇释义(解释),“博物馆功能”各类研究资料、调研报告等。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2604629.htm
4.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和特性有哪些?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和特性是收藏、展示和研究,就是通常说的“博物馆三性”或者三大功能。具体地说,首先要征集与博物馆主题、范围相关的文物、史料及艺术品,并妥善保管、科学管理、细致维护,因年久破损的要予以修复;其次博物馆还必须具备展示功能,向社会展示其次收藏的文物和文献,传播相关历史文化史和遗存;第三,博物馆http://www.sczhanlan.com/qitaxinwen_1012.html
5.关于加强博物馆宣教职能的建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博物馆在公共教育与文化旅游发展中的角色》一文中提到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在传播知识于公共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改进提升文物保存和保护的业务能力”。对博物馆教育职能认识的改变,也反映了博物馆教育功能在当代的使命和意义。 https://www.mjshsw.org.cn/detailpage/jyxc-b78f1160-08a7-4958-a113-f731e63e74ea.html
6.博物馆的功能及其展厅设计所必须注意的点根据《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1年底统计,中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由的2200多个,发展到3589个,并继续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平均每40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到2020年,将发展到2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关于博物馆的功能及其展厅设计所必须注意的点,这些我们要知道。 http://www.cqlifang.com/nd.jsp?m332pageno=5&id=196
7.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及教育价值在我国,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人类活动的实物遗存和历史文化现象为主要内容,具有教育、科研和收藏等多种功能的文化机构,是向社会公众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是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也是博物馆基于自身价值取向和公众需求,通过展览、讲座、体验等各种活动开展的一种公共服务。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事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6/09/032622968.shtml
8.博物馆设计功能分区,这些常识你要知道!–展陈空间设计百科独立式的博物馆中功能分区设计,就是将独立的办公区和展区独立分开。从外部看博物馆设计,会有两个或几个建筑组团的感觉,并没有什么联系。独立式的设计,一般把办公区与展区之间的空间设计为半通透,与坡道或连廊结合,设置绿地、水景等室外休闲设施。 博物馆设计中功能分区有不同的设计类型,能使整个博物馆展示出不一https://www.sczz.com/baike/28
9.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博物馆教育比起普通学校教育有明显的灵活性,它提供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在学校里简单的复制。以实物为基础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正是建立在运用陈列、展览或实物、模型、标本、图片、资料的基础之上的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震撼力。而以人类文明和大自然的科考见证为基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https://www.jy135.com/edu/283737.html
10.博物馆教育进入21 世纪,博物馆功能从“教育”(education)到“学习”(learning)的语义转变体现出理解博物馆教育功能方式的思想变化。研究者愈发关注观众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以及如何促进学习体验,而非博物馆及其教育传递。 综合各家博物馆教育理论成果,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下,乔治·海因(George Hein)提出博物馆教育理论需要一套学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601.html
11.有效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西安市博物院考察时如是强调。“双减”之后,孩子的时间多了,当家长不知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时,博物馆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想必不少家长会带着孩子来一次博物馆奇妙之旅。(据《光明http://www.wenming.cn/wmpl_pd/ht/202205/t20220520_6382960.shtml
12.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的功能与使命央视网消息:为期两天的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昨天(4月1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来自五大洲24个国家的40余位国际一流博物馆馆长齐聚北京。 本次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以“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的功能与使命”为主题,围绕“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智慧博物馆建设”“展览的多样性呈现”等分议题交流研讨,在论坛https://news.cctv.com/2019/04/12/ARTIgOCn8pDR4Vq2DQxblzxN190412.shtml
13.佛山市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虽然已经过去,围绕博物馆的争议却还未停息。近日,《佛山日报》又登载了木何先生的一篇题为《市民可否对博物馆有更全面的理解》的文章,笔者看后,认为木何先生的观点有待商榷。 木何先生从博物馆的起源指出,“博物馆的性质首先是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其次才派生娱乐、教育功能”。他甚至进一步认为,博物馆https://www.foshanmuseum.com/learning/detail.html?id=9442
14.浙江自然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西湖博物馆获得新生,1953年更名为浙江博物馆。1984年7月,浙江博物馆的自然之部分出单独建制,成立了浙江自然博物馆。建馆初期,囿于馆舍、经费等原因,博物馆的功能运作一度受到制约,无固定陈列场所,影响了社会教育功能的有效释放,在社会上“隐姓埋名”10年之久。然而,自博人对新形势下馆建和发展的实践http://www.wujiangtong.com/webpages/DetailNews.aspx?id=15442
15.博物馆融入百姓生活——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成绩喜人博物馆服务功能不断强化 教育功能更加凸显: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主馆全年线下参观人次中未成年人占36.2%,达50万人次;庐山博物馆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式、参与式相结合的青少年教育社教活动70余场;萍乡博物馆历史小课堂”系列活动常年走进中小学校,通过“菜单式”“订单式”方式让馆内课堂和流动课堂同步进行;宜春市博物https://www.jiangxi.gov.cn/art/2022/11/2/art_5296_419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