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生产悠悠几千年,大大小小的瓷窑更是遍布大江南北,其中有些瓷窑因其烧制的瓷器精美出众、技艺高超而闻名于世
宋代瓷器又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出的瓷器最为有名,后世称其为“五大名窑”
而在“五大名窑”之外,有一处窑口不得不提,那便是湖田窑
作为景德镇烧瓷历史发展的典型窑址,湖田窑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产量,捍卫着民窑在中国制瓷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湖田窑生产的宋代影青瓷和元代青花瓷,烧制技术相当成熟,代表着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湖田窑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
如冰似玉——关于湖田窑
考古资料显示,在景德镇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东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时期的窑业遗存十分丰富
至宋代,东河及南河流域的窑址已发现136处(按《陶记》的记载则有300余处)
规模极其庞大,产量十分丰富
“若夫渐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蒋祈文中所说的“湖田”,即今之湖田窑遗址
湖田窑创烧于五代,主要烧白瓷与青瓷
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等,为宋代景德镇所创烧,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
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最重要的窑址便是湖田窑,其烧瓷的全盛时期长达700多年
青白瓷,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白中闪青,青中闪白,故名,是景德镇湖田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釉色品种
因青白釉的釉质中含有微量的铁质,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具有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南宋词人李清照《醉花荫》中有"玉枕纱厨"之词句,"玉枕"即指色质如青玉一样的青白瓷枕
浮梁倩影——湖田窑的发展历史
湖田窑遗物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种
采用马蹄形窑烧制白瓷和青瓷器,马蹄窑为土制,窑炉烧结面较薄,瓷器烧成温度相对较低。器物种类主要有碗、盘、壶等
北宋产品全为影青瓷,胎质洁白
初期器釉色多泛黄,品种少,造型简朴
中后期釉色多纯正,晶莹碧透,色质如玉,品种增多,有碗、碟、罐、盘、壶、瓶、炉、茶托、香薰、注碗、盒子、瓷雕及芒口器等
南宋产品仍以影青瓷为主,还有部分黑釉器
早期在品种、造型上与北宋后期相似,仍多刻花器,中晚期主要盛行印花器,构图趋向繁缛,层次较多,并出现人物故事题材
湖田窑元代产品有青釉、影青、黑釉、卵白釉和青花瓷
前期产品与南宋后期相似,但有大量的青釉、黑釉粗瓷,影青瓷较少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
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
棕眼不光凹馅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也有差异
妙笔生花——湖田窑纹饰
影青瓷造型美,装饰技艺更是独步青云,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
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等,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粗线条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线斜刻一刀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汉代玉雕之“汉八刀”工艺
每根线条都明显起顿,犹如中国书法之提、按、顿、捺
细线条则以深浅宽窄变化,表现花、叶、水波、娃娃等范围轮廓
流畅有力,有韵律美感
匠师专业而有自信,手法娴熟,正可谓“庖丁解牛”
一种竹制成用以划花水波纹的扁平斜口面竹笔,形似现在的排笔,宽1——2厘米,笔端削成阶梯状排列的一根根细竹丝。通过手腕的提按顿捺,划出长短不一、粗细变化的同心水波纹
惟妙惟肖——持莲童子
中国人爱莲、喜莲的传统可谓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莲被人们不断赋予各种涵义,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莲文化”
其实先祖们对莲的喜爱是源于原始的生殖崇拜,例如“莲生贵子”纹样,后来又与佛教结合衍生出“莲花童子”的形象
它的形象通常是手拿着一枝莲叶或莲花玩耍的儿童,这与中国传统的“宜男”、“宜子”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正由于这一题材反映的是民间生活风俗,广泛应用于民间瓷器、玉雕等生活陈设和玩赏器之中,在皇家御制器物中使用较少
莲花童子的形象在唐代时出现,到了宋代
这一图案逐渐多了起来,人们不仅把持莲童子作为“七夕”节的供奉偶象
还用玉、陶、木、泥等材料制作持莲童子,作为吉祥物,供人玩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