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
白瓷在中国瓷器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唐代有“类银似雪”的邢州窑白瓷,有“胜于霜雪”的大邑白瓷;宋代有“官品位”的定州窑白瓷;元代有“脉白体薄”的彭窑白瓷、宣州白瓷和枢府白瓷,明清以后有“独白”天下的德化窑白瓷和“瓷都”景德镇盛产的永乐、宣德朝之“甜白”。毫无疑问,作为单色釉的德化白瓷以其素雅圣洁之光无疑成为中国单色釉瓷器的佼佼者。
福建德化是颇负盛名的地方窑。它的釉色白如凝脂,德化白瓷又称象牙白。瓷塑是德化瓷中最著名的制品。德化白瓷早于明清时期就以其特有“象牙白”、“中国白”闻名中外。
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明代德化白瓷胎骨洁白,坚实致密,其胎釉的技术工艺极力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在琳琅满目的瓷坛上独树一帜。中华民族对玉器的推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对玉的崇尚,促成生活使用的瓷器极力追求玉器的质感效果。综观这些类玉之瓷,虽然工艺精湛颇具玉器的温润风采,但是多嫌轻薄,缺乏玉器的凝重感。直至明代,德化窑采用优质高岭土等原料经过反复研制实验,生产出一种特殊的“白瓷”:瓷质致密,胎釉纯白,浑然一体,洁润滑腻,如脂似玉,整体晶莹剔透,进一步将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发展到历史的巅峰,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称之为“中国白”。
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它的问世,引起瓷坛的巨大反响。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
甜白釉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象牙白
象牙白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生产的白瓷也异样。(1)瓷胎致密,透光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2)从釉面上看,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从外观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称。
而对于鉴定方法,则可以根据下面来进行判断与分析:
白瓷狮面铺首炉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白瓷观音像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
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
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1)刻划
系用竹签或篦笔等在器物湿坯上直接刻划出各种纹饰。纹样主要有松鹤、云龙、花鸟、兰花、竹石、牡丹等图案。上釉烧成后,形成釉下暗花,常见于盘、碟的内底或杯、炉、尊等的外壁。其花纹纤细,构图疏朗,手法轻快简练,自由豪放。除一般花卉图案外,德化窑还常用铁刀或竹签在蘸好釉的器物上,刻上草书、行书或篆书的美好诗句来作装饰,诗赋文句的内容人多与器物用途相结合。充分利用德化瓷胎釉本身洁白如玉的质地美,将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素净高雅,颇具特色。
(2)印花
即刻有花样图案的模具与坯体一次性印压而成,脱模后,稍加修整粘合即成器物。花样、规格一致,简便快捷,能够大批量生产。印花纹饰有阳印和阴印两类,以阳印纹饰为主,纹样丰富多彩。此种技法,多流行于仿青铜器造型的炉、簋、觚等器物卜。
(3)堆贴
堆贴,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种传统装饰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堆花是用毛笔蘸泥浆,在器坯外表面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堆画成图案;而贴花足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铺首等部件,经修整以后,用泥浆粘贴丁已修好的器物胎体上。由于贴花纹饰较为清晰,堆花纹饰较模糊.因而在装饰时往往堆贴并用,先堆后贴或以贴补堆,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强。
(4)透雕
又称镂空,足将某一器物绘好图案后,再用利刀雕透成花纹的装饰手法之一。德化早在明代的博山熏炉、仿铜香炉、笔筒、花瓶等产品上就已采用。香炉主要用于盖上的花纹图案部分,所饰花草仪留线条,中间刻成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