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盏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玉壶,我想要回家唐代

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样找到回家的路......

题图|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最近一部火出圈的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呢?

文艺君看了,不可谓不惊艳,不可谓不感动。

《逃出大英博物馆》用三集的篇幅和“文物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自大英博物馆逃出后流落街头,遇到了来自中国的杂牌记者张永安,在他的帮助下回到了中国,完成了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们交给她的任务。

|《逃出大英博物馆》片段

最感人的是揭开小玉壶使命的第三集,文艺君先卖个关子。总之,台词绝对会让你泪崩。

大英博物馆里有约2.3万件中国文物。维克多·雨果就曾在书信中写道:“胜利者装满了口袋,携手回到欧洲……而我看到的,是一次偷窃行为,和两个小偷。”也正如短片所影射的,由于管理混乱,这些艺术瑰宝并不能发挥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反而要面临被偷盗、被损毁、被挂上电商平台的命运。

曾出版《收藏的雅趣》《真与美的游戏》的建筑大师汉宝德一生醉心古物,他在《收藏的雅趣》一书中感慨:“古文物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发掘不尽的财富。有审美的价值、历史的价值、时代证物的价值。”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古物或成流散悲剧,或为物质主义支配,“有钱人在拍卖场上竞价,是金钱游戏,是生意经,实在乏味,非我辈所能、所愿。”

在等待瑰宝们回家的日子里,希望我们是从骨髓里爱着古物,倾听古物穿过时代迷雾的故事,而非只是出于一时的情绪和跟风。毕竟,文物的“文”字不应被遗弃。

如果你也对《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小玉壶感兴趣,不妨一读《收藏的雅趣》首章——壶的传奇。

壶的传奇

(节选自《收藏的雅趣》)

汉宝德

古器中比较难于理解的是壶。我查阅考古资料,最早被称为壶的,与今天的壶完全不同。它似乎是一种小口长颈的高罐,介于瓶、罐之间。如果文献上不称它为壶,我会很自然地称它为罐。大凡器型不易分辨者,它的功能一定也很模糊,所以很难推想这壶有何功用。学者们称它为壶,大概是发现了里面有类似酒的液体之故。这样勉强可以说,罐子是粮食的容器,瓶是水的容器,壶是酒的容器,不知是否合乎事实,姑且这么认定吧!

我们所熟悉的中国文化开始于南北朝,壶自晋代就出现了,这是上古与中古文化交接的时期,所以上古的壶形式仍然存在,只是体型变小,开口呈盘状,被称为盘口壶。由于体型小,一只手可握着颈子倒酒,应该没有困难。而何种原因在这时候出现了有把手与壶嘴(流)的壶,我们就不得而知。这种新型的壶称为鸡壶,仍然有一个小小的盘口,当作日用品,又未免太做作,太正式了。它不仅在壶嘴上做成鸡头的模样,到了南朝,把手也做成龙头的模样。不但如此,早期的鸡壶,壶身也刻出鸡身的花纹,把它当成日用品未免太勉强了,考古学者发现,当时人称它为罂。依我看,这玩意儿还是仪典用的器物。

|鸡壶

在华盛顿的博物馆里,曾看到一把南朝

黑釉鸡壶,一直记在心里,后来竟在光

华商场遇上几乎相同的一件。这是我买

下的第一把壶。

三十年前我到华盛顿参访,在博物馆里看到一把南朝黑釉的鸡壶,比例、造型与釉的质感使我感动,一直记在心里。没有想到,大陆开放以后,各类古物流到港台,十几年前,我在光华商场遇上了几乎相同的一件,只是有些窑伤,价钱贵了些,为了圆梦也只好买了。这也是我买的第一把壶。

到了唐代,古典的罐式壶渐渐消失了。可是我曾收过一个早唐的白釉开口罐,在肩上开个圆洞,想来是用来插管当壶用的。中唐以后,日用壶应该很普遍了。唐代有一个长沙窑,烧制大量日用器物,壶的花样最多变化,而且多以褐彩在壶身上画了各式图画,或有印塑贴花,有人物、花鸟、动物,是非常生动的民俗画。这样大的窑,说明陶器已经通用,且已出口到域外,历史上居然无只字记载,说中国人是有历史感的民族,实当之有愧。

长沙窑的壶出现在光华商场,我就买了一把。可惜这类壶上的图画多受土蚀,有不完整的感觉。后来在另一家古物店看到一把较小的壶,保存情况良好,上面写有文字,是很俗气的一句话:“君子积德,小人积财”。据说原送去台北故宫,审查已经通过,可是秦孝仪院长嫌这话太俗,就批驳了。我想这是店家编的故事,不过器型很好,我就以参考性文物予以收藏。这是我看到的,中国器物上以文字为饰比较早的一件。可见中国的俗文化到了唐代中叶已经在民间形成风气,下接金元是很自然的,并非域外的影响。

|四系青花壶

记得小时候在北方,家里的茶壶就是这类,像个有壶嘴的小罐子。以青花瓷较多,肩上有四个系,造型朴素,所画山水或花鸟粗犷有力。

壶发展到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这壶是酒壶还是茶壶?在上古的中国,称壶必然是酒壶,可是六朝以来,茶逐渐成为民间的饮料,到唐朝,茶不但很流行,而且成为上流社会生活方式。陆羽的《茶经》也在这时出现了,而且提到青瓷与白瓷诸窑之优劣,可知茶可以与酒分庭抗礼了。可是我遍查手边资料,找不到酒壶与茶壶的讨论。今天的文人雅士谈酒的,就把它们视为酒壶;谈茶的,就把它们视为茶壶,可把我搞糊涂了。

遇这类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自今天的生活中去反省,再合理推断古人的用法。在唐代有一种高颈、高把手的壶,称为执壶,可以推想是贵族人家酒宴上有仆人侍立奉酒的用器。自唐至北宋,很多酒器的把手高过壶口,都可以这样解释。

宋代的影青瓷器出自景德镇窑,并非当时的名窑,但瓷质好,釉色清,有大量的壶流传到今天。这是一种很成熟的造型,壶身有圆形的瓜棱型,上有盖,盖上有狮纽,嘴很长带流线型,上尖细流畅;把手的线条也很优美,仍然是执壶的传统,位置在腹与颈之间;壶之下还有一个托子。依我判断宋壶虽有多种花样,大多应该还是酒壶。长流代表的意义是为家人倒酒方便,托子应该是以热水保暖的。

我初次见到这样的壶,有一个花瓣形托子,就迫不及待地买下来了,也不顾及釉色不够明亮的缺点,因为我太喜欢它的造型了,尤其是可以印证宋画上的壶形。它的形状与装饰应该来自当时的铜质壶。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画中仆人所持托盘中,即有一把高颈、高把手的执壶。

其实宋元之后的酒壶,延续了上古酒壶的传统,仍保留了无把手无壶嘴的器型,只是体型变小,造型更精致而已,那就是后世流行的梅瓶与玉壶春。这两种器型,由于轮廓线都是S形,是特别美观的。梅瓶小口肩肥底痩,当酒壶,要双手抱着倾倒。玉壶春的名字特别浪漫,其器型多细颈肥腹,适于单手把握。所以后者比前者合用。梅瓶在喜欢传统的日本,至今还用为酒器,可是在中国,明代之后就成为摆设或花器了。在梅瓶上插梅花非常有味,其酒器的功能已被遗忘。玉壶春在宫廷也成了摆设,然而在民间,它仍然是最受喜爱的酒器。记得在我的老家,北方的山东,农家喝酒用的就是小型黑釉玉壶春,但是为了与有嘴的壶区隔,已被乡下人称为酒瓶。

与上古酒器有渊源的玉壶春,其造型又为外国学者所赞赏,我却一直没有兴趣收藏。一方面是没有机会,另方面因价钱不合适。宋代到金元磁州窑的玉壶春不多,偶尔见到我买不起,而且比例我也不喜欢。早期的玉壶春,不是颈子太细长,就是腹部不丰满,外国人所喜欢的S曲线还没有成熟。到了清代,乾隆朝的官窑中,有祭红的玉壶春,曲线是很圆满了,却又有些俗气。直到最近,我已自公职退休不再买东西了,却有一机缘,得到了一件非常珍贵的宋代器物:那是一件绞胎玉壶春。绞胎是唐代发明的虎纹表面的瓷器,量很少,很难做得精致,我向来不喜欢。北宋的绞胎十分罕见,但却非常精致而匀称。我的一位朋友收藏很多高级文物,看我赞了几句,就坚持要我带回家做个纪念,这也算是我与酒壶结的缘吧!

THE END
1.《如果你打破瓷罐》每日一书绘本套娃青花瓷《如果你打破瓷罐》,木火著,魔法象童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0月。 这是一本不断出乎意料、充满想象力的绘本。一个水墨风套娃式故事,写出孩童亘古不变的内心小秘密。孩子顽皮的破坏力,恰是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乐趣,也是成长发生的土壤。一天,小男孩收到一个礼物,是一个漂亮的青花瓷罐。可他一个不小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KKNTTM0512D3VJ.html
2.盗墓:开局激活观山太保十二金牌全文电子书阅读402 深海中的白色龙影 403 石头缝里的大章鱼,绝佳的诱饵 404 我去,这章鱼有毒! 405 深渊里还有一473 古代锡兰的极品宝石,整整一箱 474 几百斤黄金制品?小意思 475 保存完好的宋代瓷器 476 估值百1172 签约是可能签约的,跟姓王的有仇 1173 签约个屁,还是去找杨参谋长要紧 1174 找到博物馆,可惜人家http://mm.faloo.com/xiaoshuo/1157656.html
3.《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是我看过的最简单又最精致的中国历史书由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霍吉淑著,顾雯、谢燕翻译的《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实现了我看博物馆和读历史书的两个愿望。由于历史的原因,大英博物馆收藏了我国大量的国宝级文物,据说有3万多件,每一件都是精品。包括国内很多博物馆都没有的唐代摹本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宋代汝窑瓷器、元代青花https://www.jianshu.com/p/b6f46adbc065
4.湖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现臣试面试题目(通用8篇)162、白金汉宫、伦敦塔、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大英博物馆。163、凡尔赛宫、罗浮宫(一)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导游资格考试16、请讲解一部印象深刻的电影(电视剧、小说)(1分钟)(情景题) ?(评分标准)注意讲解得有层次、有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848gnjk.html
5.《逃出大英博物馆》:我们一个也不能少,一点也不能少!这部剧的题材挺新颖,《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家的故事。虽然仅仅只有3集,一集时长不超5分钟,但剧中诸多设定、构思却非常巧妙、感人。“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好久。” “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么样找到回家的路” “你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450298/
6.我在民间修文物最新章节列表我在民间修文物全文阅读《我在民间修文物》小说推荐:乡村孽缘、医道官途、夜的命名术、重生之平步青云、四合院,从弄废一大爷开始、四合院,开局约会秦淮茹、1987,3天成万元户、东京:开局薄纱雌小鬼、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重回82:我九个女儿美炸了、四合院:开局嫂子秦淮茹、被骗缅北,真实遭遇、奶爸的山村悠闲生活、我在民间修文物、四https://www.520xs.la/150825/
7.快带我回家!想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不只是小玉壶“带我回家” 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但凡到过大英博物馆观展的国人,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笑着走出来的。 因为,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文物,让人惊艳,更让人心碎。它的背后,是一段心酸屈辱的历史。 不不止于此,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国宝流失海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47家博物馆藏有来自中国https://www.fjdaily.com/app/content/2023-09/06/content_2047665.html
8.请归还!三问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从何来?我有一位朋友在市场上发现一颗宝石,与大英博物馆藏品目录中的一颗非常相似。通过和目录插图的对比,他确信那就是同一颗宝石,我也同他确认了这一点,据我所知这件事并没有被报到博物馆高层,他被博物馆随意打发了。 深陷文物失窃丑闻 大英博物馆馆长引咎辞职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649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