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赏与收藏(图)

明宣德·白釉暗刻龙纹罐高20.5厘米罐直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圈足。通体施白釉,釉下暗刻云龙纹。色泽淡雅柔和,刻花刀法娴熟,纹样生动细腻。

明宣德白釉穿花凤凰纹仰钟式碗

明宣德·白釉穿花凤凰纹仰钟式碗高10.3厘米,口径15.2厘米撇口,深壁,下腹微硕,圈足。此类碗形,造型如钟倒置,故通称“仰钟式碗”。碗心及碗壁均在坯土未干时先锥划凤凰一对,穿飞于转枝及缠枝莲纹中,内口沿划卷草纹一周,外底边则为双层仰莲瓣纹,纹饰锥划后再罩白色透明釉。胎骨稍厚,白釉微泛浅青,圈足露胎处呈浅橘色,并夹带铁斑,底部圈足内以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外加双圈。

1

明宣德红釉暗花双龙纹盘

明宣德·红釉暗花双龙纹盘高3.7厘米,口径18.1厘米盘底内凹外凸。内外壁均施红釉,底施白釉。内壁印饰双龙赶珠纹,印纹稍深,凸起纹饰略见白筋,口足均露白边,釉面多橘皮纹。胎质细腻洁白,胎釉间泛浅橘色。底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外加双青圈。

明宣德红釉碗

明宣德·红釉碗直径10.9厘米宣德本朝碗,内外施浓艳红釉,釉质晶莹凝厚,口沿留一线灯草口,红白分明。据文献记载,此品种釉料中加有红宝石粉末,故有特殊的红宝石般色泽,流传至今,较为难得。口沿小修。“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明宣德霁蓝釉盘

明宣德·霁蓝釉盘直径18厘米盘撇口,弧壁,圈足,足内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里外满施霁蓝釉,釉层较厚,釉面泛橘皮纹,颜色深沉艳丽,非常高雅。

明宣德孔雀绿釉白里暗花双龙纹盘

明宣德·孔雀绿釉白里暗花双龙纹盘高3.9厘米,口径17.9厘米撇口,弧壁,圈足。外壁施低温孔雀绿釉,器内壁锥印双龙纹,盘心浅划三朵排列成品字形的云纹。内壁及底施白釉泛青,釉色莹亮蓝绿,口白底深,底边积釉一道,边线不匀,釉面满布细小开片纹。圈足露胎,胎质洁白。器底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外加双圈。

明宣德孔雀绿釉弦纹三足鼎

明宣德·孔雀绿釉弦纹三足鼎高12.2厘米,口径15.1厘米全器以七道双凸弦纹为饰,外罩孔雀绿釉,内白釉微泛青,有黑疵斑点,足部积釉处呈色深蓝,足底无釉,孔雀

0

明宣德青花庭院人物高足杯

明宣德·青花庭院人物高足杯高7.5厘米高足外撇,杯底与高足接合。因凸节把便于在马上执饮,故又称为竹节把杯或马上杯。杯上绘庭园、湖石、蕉柳,一仕女执扇坐于庭内,注视两童嬉戏草地花间。图案皆以小笔蘸画,笔触圆润流畅,花色浓艳,釉面橘皮纹明显,为宣德官窑的典型器。

明宣德青花一把莲纹大盘

明宣德·青花一把莲纹大盘直径40.5厘米敛口圆腹,圈足,细砂底,器型规整大方。胎质坚硬洁白,白釉肥润。盘外壁绘卷草、缠枝莲与回纹,盘心绘一把莲纹,内壁绘缠枝花卉,口沿饰海水纹。笔法流畅有力,青花发色典雅,为明宣德时期同类器中规格较大的品种,较为少见。

明宣德洒蓝刻花莲塘鱼藻纹碗

明宣德·洒蓝刻花莲塘鱼藻纹碗高8.9厘米,口径20.6厘米外壁施蓝釉,釉下刻饰莲塘鱼藻纹,碗内及底部均施白釉,白釉尤泛青。蓝釉深浅不匀,浅处透白,釉面满布细碎开片纹,凹凸不平。在放大镜下,刻纹沟线内,蓝釉如孔雀绿色,呈色鲜丽。足圈平削露胎,质坚细腻。器虽无款,然形制、胎釉、纹饰应属典型宣德制品。

明宣德釉里红刻花鱼藻纹荷叶盖罐

明宣德·釉里红刻花鱼藻纹荷叶盖罐高25厘米,口径13.8厘米大明宣德年制。圆唇,短颈,荷叶形盖,宝珠形纽,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圈足。通体红釉,肩部留白绘缠枝莲纹一周,胫下绘仰莲纹一周,腹部主体留白描绘荷花、水藻和游鱼等图案,鱼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肩部书“大明宣德年制”款。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高10.4厘米通体施白釉,碗外壁饰釉里红三鱼,鱼头椭圆上扬,肚硕微垂,尾部肥大呈长圆翘起,内壁浅印双龙纹。胎质略厚,白釉莹洁,红釉色泽鲜丽。碗心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外加双圈。

“天下宋瓷,汝窑为魁”,汝窑瓷器作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瓷“汝、钧、官、哥、定”之首,一直没有离开人们的视线。李苦禅先生就曾写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也充分印证了汝窑在辉煌绚烂的制瓷史中独领风骚的地位。由于故宫博物院在建院90年之际举办“清淡含蓄”汝瓷大展,又让汝瓷整体回归收藏界视野。

宋汝窑青瓷莲花式碗

看不够的雨过天青色

汝窑传世品的数量稀少,历来受人喜爱,宋徽宗赵佶曾经写过一首有名的雨后诗,其中一句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片宋徽宗梦中见到的天青色,让汝窑从此名满天下。

“雨过天青”的颜色,不知道难倒了多少工匠。对于此,有各种神奇的传说传世。最著名的传说之一就是为了烧制釉色独特的汝窑瓷,工匠们不惜工本,选玛瑙石入釉,才使汝瓷呈现出汁如堆脂、面若美玉、莹润纯净、素雅高贵的皇家之气。

宋汝窑青瓷奉化款碟

宋代的青瓷以其单色釉的纯洁、素静,造型高雅为历代所推崇。而于北宋中后期出现的汝窑,特别是专为宫廷烧造的御用瓷器“汝官瓷”,更是以其“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芝麻挣钉釉满足”等绝难复制的特色赢得了“汝窑为魁”的美誉。

而天青色——作为汝窑最具代表的颜色之所以让文人雅士所倾倒,是因为这种特别的颜色会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时,呈现不一样的变化,这也是汝窑瓷器的魅力所在。在明媚的光照下,汝瓷的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碧空中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其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澈的湖水。

宋汝窑青瓷水仙盆

与此同时,汝瓷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的特点也让人难以忘怀。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其釉面明显酥油感觉,看起来正是有似玉非玉之美。

其实,这种天青色是釉中含有少量铁造成的。烧造时,青色的深浅随温度的高低变化。这种釉料不含任何人工化学成分,是数十种天然石料中微量元素成色,这也是后世难以仿制的原因。

多部历史文献也曾记载,北宋以后历朝历代就曾尝试复烧汝瓷,但没有一次获得成功。特别是明清时期,宣德、雍正、乾隆等数代帝王都曾招募天下最优秀的工匠,在景德镇建御窑仿制各地窑的瓷器,其他宋瓷都可以仿到乱真,唯独天青色的汝瓷无法如愿仿造。

宋汝窑天青釉奁式炉

此外,汝官瓷的胎质具有独特质地,其胎质细密,胎壁薄坚,由于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得其胎体色泽近似燃烧后的香灰,俗称“香灰胎”,又叫“铜骨”。

由于汝瓷釉厚,并在釉存中有少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古人对此即有“寥若晨星”之称。这也是指在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而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分布。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这也属于汝窑的又一特征。

千古汝窑拍卖称魁

汝窑因稀而贵,真品难得一见。201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过8位竞拍者15分钟的较量,34次叫价后,最终以2.0786亿港元的天价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刷新宋瓷在世界上的拍卖纪录。

这件直径仅有13.5厘米的“汝窑葵花洗”,出自英国著名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克拉克夫妇,珍存其近40年,直至夫人去世前才将其出售,辗转至日本茧山龙泉堂。

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汝窑藏品虽然个头儿都不大,但它们却一经上拍多是天价成交。同样是一件汝窑小洗,直径为17.5厘米,1992年12月香港著名收藏家区百龄在纽约佳士得拍场上以154万美元的高价成功竞得。

这件汝窑小洗收藏传承有绪,民国初年曾为知名古董商卢芹斋(C.T.Loo)收藏,后来卖入美国史蒂夫·姜肯三世家族,这一价格是当年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最高价。自此之后,直至2006年3月纽约佳士得春拍,才出现过一件汝窑残器——北宋汝窑盘,直径7.2厘米,经过火烧,口沿残损,也是史蒂夫·姜肯三世家族的旧藏品,以6万美元成交。

现在,由于传世过少,目前出现在拍场的汝官窑整器可谓凤毛麟角,这并不是偶然现象。其实在南宋,珍稀的北宋汝官窑,就已经是“近尤难得”。由于汝官窑瓷专为皇室之用,制作的艺术水准很高,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传世的每一件汝官瓷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因其为皇室生产的特殊性,烧出而没有被选中的瓷器,悉数砸碎毁掉,致使成器很少。因之,汝官瓷在北宋末、南宋初已属珍品,进入南宋汝瓷就已十分珍贵,“纵有家财万贯,不低汝瓷一件”,就成为人们崇尚汝瓷的真实写照。

到了元、明、清各朝代,汝瓷更是深藏宫中,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才有部分流出宫外。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到今天的汝窑真品早已不足百件,有明确记载的不过65件半。

据不完全统计,传世汝官窑完整器现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收藏1件。另外,日本的几个博物馆现存4件,美国的几个博物馆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

此外,迄今为止,科学考古发现了47件汝官窑,其中宝丰清凉寺出土7件,宝丰蛮子营窖藏出土40件。以及国内外收藏家的珍藏中极少部分没有公开的部分,但所有的加起来全世界汝官窑应当不会超过150件。

汝窑无大器十窑九不成

能走进拍场中的宋代瓷器非常稀少,对汝窑来说,更是如此。对于器型多是盘、洗、碗等为主的宋瓷而言,其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极少超过20厘米,几乎没有超过30厘米的“大器”。

汝窑的出现,在南宋《坦斋笔衡》中有记载,宋徽宗之所以督造汝州青瓷,是因为他觉得“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

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汝官窑的烧制,大致在宋哲宗元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的20年间。北宋宣和年间,随使高丽的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中指出,“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以作宫用”。

据了解,烧造汝窑的倒焰窑上下温差较大,在0.4立方米的窑室中,产品窑位不同,其色已略有不同,如炉内器物太大,同一产品上下成色也会不一。而由于汝窑烧造时采取“裹足支烧”,即底足用釉包裹不露胎,支钉烧造,支钉为单数:三个或五个,因此,过大或过重的器物也不适应支钉烧制,也造成了汝瓷“十窑九不成”。

“支钉烧制”从汉代陶器至唐代瓷窑已普遍使用,并不鲜见,但汝窑却有它的特殊之处。汝窑支钉采用耐高温的优质瓷土,小而尖,釉层越薄则支痕越小。因此留在成器上的支痕极为细小。

总而言之,汝官瓷已成为传世品保存最少的古瓷。而国内民间的汝窑藏品大多数为临汝窑、东沟窑等汝民窑器,其价值和汝官窑有很大差距,通过与出土发掘所获得的资料反复对比考证,能得到各位专家公认的汝官窑瓷为数不多。

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五大名窑之一。它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以汝白釉施注的瓷器为主要特征,故名为汝窑。

汝窑的款识有不少,仅本人所见就有如下几种款识:奉化.清凉寺,元祐元年,蔡,杨,大吉,同,甲,乙,丙,丁等。款识一般用硬物刻成,多数字上无釉,是上釉以后才刻出然后入窑烧造的。也有款识是在釉下的,是先把字先把字刻在胎上后同器物一起上釉入窑烧造的。

鉴定汝窑的方法分两步走,先用肉眼目检,在用放大镜看,如果第一步目检不过关,就当即淘汰,没有必要进行第二步,以免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肉眼目检是从宏观上观察,首先看造型和它的神态精髓,看它的精、气、神是不是符合宋代的时代特征。汝窑同钧窑一样,是釉面滋润,发色幽雅,美而不华,朴而不拙的器物,处处彰显着隐忍内敛、清雅独立的士子品格,轮廓简要、端庄、典雅。它赋予道教的清玄理念,再就看它的老旧程度和土沁强弱,检查有无破损及其他缺陷。

汝窑釉色无论是天青、天蓝、麦绿,其釉色都很纯正,不灰不暗,都很光亮,光滑,清如止水,亮若明镜,有诗云:绿如春水初生日,蓝如晴天无云时,寥若晨星光闪烁,蝉翅纹身愈婆娑。汝窑和钧窑比较,汝窑的胎要轻薄些,汝窑的釉是薄而细腻,总的来说,汝窑的釉要比钧窑薄些,重量:汝窑比钧窑轻些,胎质,宋军一般要坚实些。汝窑的开篇像蝉翅膀上的筋纹一样,所形成的网络,密布全身。用100倍放大镜细看,釉里有很稀少的闪光点,有的是气泡,在闪光,有的不一定是气泡在闪光,而是小细片在发光,这种五颜六色的官比蛤蜊光还璀璨,还耀眼。

汝窑特征;显缩釉蟹爪纹,虫书,唾沫星式的棕眼,水眼,桔眼,芝蔴细小挣钉,器物底光若僧首,釉面闪动魔光、或光亮如镜。釉莹润厚如堆脂,其型态,有淌釉,有流泪釉,有波浪釉纹,也有潭水般的回波釉纹。

看汝窑是宋代的还是现代的,主要还是看它的老旧程度,看它的包浆和土沁程度,在放大镜下看釉面有一小片一小片的脱釉,是不见胎骨的釉面,浅层损伤,接下来是看开片有无立体感,一般开片有立体感,即开片有翘起的开口,开片里充满异物,也有太细的开片看不到异物,看气泡有无死气泡,一般死气泡穿顶,里面充满异物,有的死气泡是剩下一个黑洞,有的土沁严重的,是釉的本身颜色发生改变,变成了土黄色或白黄色,用水洗净后,现出有光滑光亮的感觉,这种东西最“开门”。

近几年,高古瓷在全球拍卖市场上佳音频传,众多高价拍品的出现也引得藏家纷纷侧目。其中,宋代瓷器更是高古瓷板块中的领军者,以五大名窑领衔,龙泉、耀州、磁州等品种也纷繁并立,在拍场上各竞风流。比如,在2012年4月份举行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来自私人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人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就曾拍出2.0786亿港元的天价,这也是迄今为止高古瓷的最高拍卖成交纪录。而在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也以1.47亿港元成交,此为高古瓷卖场的第二拍卖成交纪录。

THE END
1.广庆祥拍卖丨宣德青花,青花瓷的巅峰宣德青花是中国青花瓷的巅峰,被称领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这个时候的青花,是超越于其他朝代的青花瓷,它有着典雅的造型、晶莹剔透的釉色以及鲜艳无比的钴料,历史上有很多文人都对宣德青花进行过毫不吝啬的夸赞。 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故宫藏)明代的王https://zhuanlan.zhihu.com/p/706737523
2.影记博物馆中的中国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雍正则是为了雅,并非追求节省材料,而是作为一个很细弱的表现形式,用很淡的色彩渲染一种艺术效果,形成一种风格。雍正并不是没有材料,青花材料有的是,他就是不愿意使,一定要把瓷器画得非常雅。他不用色块来表现一大片颜色,就是用细线。这种绘法在雍正青花中非常有特点,在官窑和民窑里都大量出现。http://cnc.xitek.com/thread-681677-63-1-1.html
3.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漫游指南(3/4)南朝= 4家公司的总称 —— 都在南方,取代东晋先后建立的宋、齐、梁、陈。现在推荐第 1 家博物馆 ——南京六朝博物馆,如下图标注,当时有6家公司都把总部建在了今天的南京,参观时能看见他们的点点滴滴,如错摆的竹林七贤画像砖、最早的釉下彩作品等。 https://m.mafengwo.cn/g/i/16983940.html
4.科学网—李俊藏清三代宫廷御用彩瓷展如乾隆皇帝,他自身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对器型、图案、色彩、品种要求很高,所有御制瓷器须经御批审定和御出图样方可烧造。而对于这些御制瓷器,工匠们更是不惜人力、物力对其进行打造。因此,清三代御瓷的市场价格不会因目前经济形势而下跌。 国外博物馆也推波助澜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36851.html
5.德化窑象牙白,猪油白瓷器鉴赏凡是冠以此名的瓷器,无一例外,就是她!几百年以来,她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皇室般的尊崇乃至爱戴、仿效。几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的知名的博物馆的收藏中,都必有她的身影;世界各地的拍卖场上,甚至较正规的网络拍卖,也都必有她登场。她已然成了国际文化遗产中的经典项目。这种文化现象,世界少见,中国仅有!http://m.taoci52.com/t/4272.html
6.古玩瓷器鉴定(通用10篇)你说:“真假对照这更难做到,请问民间普通收藏者,能有几人可以捧着真品和自己藏品进行对照?在这里要强调一点,就是收藏爱好者如果真的想在收藏方面有所成就,仅看书是不够的,不是说“真假对照”就是一定要自己拥有真品,完全可以在看好书的同时,到博物馆、文物市场走一走,或者请有经验的老师指点。自己没有真品,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d052xh2r.html
7.首座元青花博物馆因何花落高安窖藏瓷器作为宝贵文物,承载着中国陶瓷文化的基因和血脉。自国宝重见天日那一刻起,几代高安人为保护国宝和传承陶瓷文化接续奋斗,取得了非凡成效。 刚出土时,出于安全考虑且展出条件不足,元青花被封存于高安博物馆地下秘库。除了少数几件借调去国内外展出外,真品从未同时向大众展出。 http://www.ddjiangxi.com/system/2023/10/18/020263335.shtml
8.[转载]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民国仿古瓷从前述我们知道: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也就是大维德花瓶(准确地说应该叫“张文进花瓶”)是英国人大维德爵士于1929年从旅英华侨吴贲熙处购买。既然是购买之物,之前又没有传承历史记录或考古出土记录,是否真是元朝至正十一年生产烧制的青花瓷器,就应该认真研究一下,不是吗?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看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69e82e70102vexs.html
9.看展览博物馆展讯速览文博新闻展厅:旅顺博物馆二楼临展厅 时间:2023年5月16日至7月26日 简介:长沙窑是唐代南方著名窑口之一,展览遴选189件长沙窑精品瓷器,通过造型、色釉、装饰、雕塑、外销五个单元,向观众生动解读长沙窑的烧造技艺及器物背后反映的唐代社会生活和对外交流,折射出别样的大唐风采。 https://www.hebeimuseum.org.cn/show-80-11041-1.html
10.北师大获捐古瓷器被指赝品业界要求公开鉴定专家名单受访时,二人均认为建立博物馆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应谨慎对待。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撰文表示,古陶瓷博物馆的品质关乎北京师范大学的品牌形象,建议在收藏与展出上述捐赠陶瓷器之前,应由各方专家会诊,严格把关。“办好大学的艺术馆和博物馆,需要在法律制度保障下的全社会的支持、参与与共同监督,避免出现‘以https://news.cctv.com/2016/07/27/ARTIZnDBUneCfGGKy40N45ue160727.shtml
11.博物馆的精美瓷器(宋到明代)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来源于明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之墓,据说价值10亿。 南京博物馆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上海博物馆 元 青花缠枝牡丹梅瓶 元青花集景德镇发现瓷土的二元配方,波斯画师带着苏麻离青绘制蒙古人喜好的蓝白图片如同一个巨人一样横空出世。 https://www.meipian.cn/4rr9wi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