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化年制款瓷器鉴定方法和真品特点
1.时代背景概述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社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且经济有所发展的时期。历经了之前正统、景泰和天顺三朝的动乱(常被称为瓷器发展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后,成化初期在名相的辅佐下,宪宗朱见深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使得朝政比较清明,社会经济逐渐走向繁荣,这为瓷器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宪宗本人对瓷器制造十分重视,一方面源于他对艺术有着较高的修养,擅长书画,涉猎人物、花鸟、走兽等多方面创作,其自身的审美情趣也影响到了御窑瓷器的风格,使其颇具文人气息;另一方面,他对万贵妃极为宠爱,而万贵妃钟爱瓷器,据说成化皇帝为博取万贵妃欢心曾在景德镇烧制大量精美瓷器,朝廷上下官员也纷纷效仿,对瓷器制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时,景德镇设有御器厂,它承担着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重要使命,肩负着满足朝廷对内、对外、赐赏和交换等多方面用瓷需求的重任。御器厂分工细致,有诸多不同的“作”,工匠们具备专业技能,且在瓷器制作上精益求精、不惜成本,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成化年制款瓷器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得这一时期名瓷众多,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2.工艺传承与创新
在工艺方面,成化年制款瓷器对前代有着明显的传承与创新。从传承来看,元代青花装饰风格已然蔚然成风,成为瓷器装饰中一抹亮眼的色彩,成化年制款瓷器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例如继续沿用了青花作为瓷器装饰的重要元素,并且在一些器型等方面也保留了早前的部分特点。
而在创新方面更是有着诸多突破。装饰技法上,成化斗彩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特点,其装饰方法不只是填彩和狭义的“斗”彩,还包含了点彩、覆彩、青花加彩等多种。填彩是先用青花在坯胎上用双钩法勾勒出花鸟、人物之类的轮廓,罩釉烧成之后,再在釉上将所需彩色填在轮廓线内,入彩炉烘烧而成;点彩则是主要用釉下青花画成图案,罩上白釉烧成后,再在釉上按照需要点缀些许彩色;覆彩是在釉下青花已画成的图案上,按照一定意图覆盖某些釉上彩色等。这些丰富的技法使得瓷器的装饰效果更加绚丽多彩、变化多端。
在用料选择上,青花用料出现了变化,早期的成化青花瓷部分使用跟宣德时期一样的苏麻离青钴料,但到后期,因苏麻离青钴料近断绝,改用“平等青”,该钴料发色浅淡而呈灰兰,色泽稳定,轻淡柔和,给人一种淡雅恬静之感,让成化年制款瓷器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此外,成化年制款瓷器在造型设计上也更为精巧,以小件为主,器型多样,如著名的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都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小巧精致的器型,与当时追求精致、细腻的审美风格相契合,体现了工艺创新与审美需求的紧密结合。
二、成化年制款瓷器的特点
1.造型特点
成化年制款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有着独特的艺术线条美。这一时期虽有大件瓷器,但多见小件器物,故而素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像瓶、罐、壶等立器,其修胎十分规整,接口痕迹不明显。而碗、盘类瓷器也别具特点,盘子常有塌底现象,碗、盘的足较直而且较高,足外墙一般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例如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直径为38.5厘米的青花狮球大盘,虽有的不具款识,但其纹饰及青花色调都与成化官窑器相似,器物的“糊米底”更是带有成化时的鲜明特征。还有常见绘携琴访友等人物故事画面的无款青花梅瓶或罐类,器身较高,胎釉润洁,多用修长的蕉叶装饰,纹饰线条纤细柔和,画意飘逸潇洒。
2.胎釉特征
在胎质方面,成化年制款瓷器的胎子洁白、细密,质地干涩,胎体大多秀美而轻薄,有的甚至近似于脱胎,迎光透视时,胎体多显肉红色,这是明代胎体的共同特征之一,也是区分成化与清仿瓷器时不可忽视的一点。其釉面以细润著称,大多数青花器釉面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还有一种洁白釉,又称“乳白”或“甜白”,不仅肥厚滋润,而且光洁无暇,如脂似玉。因釉质肥腴,器物口沿下常见垂流形成的一圈堆积釉。
3.纹饰特色
成化年制款瓷器采用印、划、刻、堆及绘画等多种工艺进行装饰,纹饰极为丰富。其青花的纹饰线条纤细,常用双线勾勒填色法,所填色彩较淡。彩瓷只用平涂,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比如绘老少人物的衣着时,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做衬托,便有了“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所画鸟类体型丰满,花叶常作手掌状,花朵只绘正面,叶无阴阳反侧;花木有的绘根茎,但多数以地坡为衬;山石无凸凹之感;所绘蕉叶顶尖略圆,形象柔和,似若风吹飘动;一般莲瓣纹与旋转叠压的菊瓣纹边饰,线条圆浑,而间以带状水藻的莲花纹,则是成化时较为突出的纹饰。装饰纹样中还开始出现比较规整、近于图案式的花纹,像仅画四朵或六朵无茎叶衬托的宝相花和团花等。常见的图案纹饰涵盖云龙、双龙、五龙、翼龙、穿花龙等龙纹,以及云鹤、麒麟、狮球、海水异兽、海水海马、三鱼等各类题材,还有蝴蝶、鹦鹉、桃树花鸟、折枝花鸟、团花鸟、枇杷绶带鸟、鸳鸯荷莲等花鸟纹,人物题材方面则有三国人物、八仙人、仕女图、高士图(王羲之爱鹅、周茂叔爱莲、陶渊明爱菊)、夜宴图、祝寿图、婴戏图等,另外也不乏受佛教影响的长生莲、宝杵、梵文、八宝等纹饰。
4.款识特点
成化年制款瓷器的落款位置有一定规律,若是杯、盏、碗、盂等小件器物,青花双重圈会紧束款字,外圈直径接近面直径的一半;而落款于盘、洗、罐等底面较大器物上时,款字则集中于底面中心。其款字均为楷书款,不见篆书款,主要体式为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外围青花双圆圈或双方框,不过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情况,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还有一种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的六字楷款,落在盘类的口边或高足杯的足内沿。另外,成化彩瓷均属青花款,特点是字体深沉,无漂浮感,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笔道粗,字体肥,有着“成化款肥”的说法,字体并不严谨规范,似为儿童所书,透着稚拙之气,且成化官窑款识的蓝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为历代仿写所不及。此外,成化年间还有一种特殊的“天”字款,只见于成化斗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字外无边栏,因釉质肥厚,青花书写“天”字不是很清晰,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感觉。
5.青花与斗彩特点
斗彩瓷器更是成化年制款瓷器中的一大亮点,其设色风格淡雅,留白较多,色彩搭配和谐,绘画题材丰富多样,兼具文人意趣与生活气息,雅俗共赏。其装饰方法多样,包含填彩、点彩、覆彩、青花加彩等。填彩是先用青花在坯胎上用双钩法勾勒出花鸟、人物之类的轮廓,罩釉烧成之后,再在釉上将所需彩色填在轮廓线内,入彩炉烘烧而成;点彩则是主要用釉下青花画成图案,罩上白釉烧成后,再在釉上按照需要点缀些许彩色;覆彩是在釉下青花已画成的图案上,按照一定意图覆盖某些釉上彩色等,这些技法让斗彩瓷器的装饰效果绚丽多彩、变化多端,如著名的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都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所绘内容不过小鸡在草木中啄食器皿、云龙纹等,但寥寥几笔,兼工带写,便显得生机盎然。成化时期瓷器鉴定交易咨询下图珠山老师。
三、成化年制款瓷器的收藏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
大明成化年制款瓷器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是研究明代社会、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成化年间处于明代的一个发展高峰时期,彼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瓷器生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蓬勃兴起。这些瓷器承载着当时的审美观念、制作工艺以及社会风貌等诸多信息,见证了那段历史的发展脉络,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其造型、纹饰,还是胎釉、款识等方面,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后世深入了解明代宫廷生活、民俗文化以及对外交流等情况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古代陶瓷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2.工艺价值
大明成化年制款瓷器的工艺价值也颇为突出,其中像斗彩等工艺极为复杂且精湛。以斗彩为例,其制作需先以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图案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所需填绘不同的彩色,而后入窑经低温二次烧制而成。在此过程中,多种装饰技法如填彩、点彩、覆彩、青花加彩等相互配合运用,填彩要精准地在青花勾勒的轮廓内填色,点彩需恰到好处地点缀彩色,覆彩也要按意图覆盖相应釉上彩色,每一步都对工匠技艺有着极高要求。而且,由于工艺复杂,成品率较低,这也使得制作精良的成化年制款瓷器愈发显得珍贵,工艺水平自然成为衡量其收藏价值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3.市场价值表现
在拍卖市场上,大明成化年制款瓷器的价值表现差异较大。一些制作精美、品相完好且极具代表性的瓷器往往能拍出令人瞩目的高价,比如明成化青花九秋图罐,直径10.5cm,成交价达到了RMB28,175,000;明成化青花梵文卧足碗在2024年的拍卖中,经过激烈竞拍,举至3150万;还有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尺寸为14.7厘米,成交价为HKD56,120,000等,这些都是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级别的精品瓷器。不过,也有普通一些的成化年制款瓷器,其价格可能在几万到几十万人民币之间。但需要注意的是,正因为这类瓷器价值较高,市场上仿品众多,所以在收藏时一定要谨慎辨别真伪,可通过观察胎釉、纹饰、底款以及青花用料等多方面特征来综合判断,必要时向专业的古董鉴定师寻求帮助,以防买到赝品造成损失。
四、成化年制款瓷器的鉴别方法
1.器型鉴别要点
在鉴别成化年制款瓷器的器型时,要着重观察其整体的形态特征。真品的器型往往十分规整,各部位比例协调,有着独特的韵味。比如成化时期多见小件器物,素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像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都是小巧精致的代表,其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有着独特的艺术线条美。瓶、罐、壶等立器修胎规整,接口痕迹不明显;而碗、盘类瓷器别具特点,盘子常有塌底现象,碗、盘的足较直而且较高,足外墙一般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
此外,不同类型的成化年制款瓷器也有各自常见的样式,如成化斗彩瓷盘比较常见呈扇形或六边形,盘底多有“大明成化年制”等款识。所以,熟悉这些典型器型的外观形态,对于判断一件瓷器是否符合成化年制款瓷器的特征至关重要,若器型上就与真品特征相差甚远,那便要谨慎对待其真伪了。
2.釉色鉴别技巧
釉色是鉴别成化年制款瓷器真伪的关键要素之一。真品的釉色有着独特的色调与质感,总体呈现出细润的特点。大多数青花器釉面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还有一种洁白釉,又称“乳白”或“甜白”,不仅肥厚滋润,而且光洁无暇,如脂似玉。因釉质肥腴,器物口沿下常见垂流形成的一圈堆积釉。
成化斗彩瓷器的釉面一般为厚重细腻的釉质,釉面晶莹剔透,没有釉流、釉泡、釉裂等缺陷,并且釉面上还可能会有凸起的釉花,用手触摸能感觉到微微凸起。通过仔细观察瓷器釉色的这些细节,将其与真品的釉色特点相对比,若发现釉色质感粗糙、色调怪异,或者与成化年制款瓷器应有的釉色特征不符,那大概率是仿品,可辅助我们辨别瓷器的真伪。
3.胎质鉴别手段
观察胎质也是鉴别成化年制款瓷器的重要手段。真品的胎质通常洁白、细密,质地干涩,胎体大多秀美而轻薄,有的甚至近似于脱胎,迎光透视时,胎体多显肉红色,这是明代胎体的共同特征之一,也是区分成化与清仿瓷器时不可忽视的一点。用手掂量时,能感觉到其重量适中,不会过轻或过重。
成化年制款瓷器中的斗彩瓷器,其胎质一般为白色或微黄(也有称为肉胎)的细腻瓷质,通体均匀,质地细腻,手感光滑。而在查看时,要注意胎质是否均匀,有无明显杂质和瑕疵等情况。若胎质粗糙、疏松,或者颜色、质地等方面与真品特征差别较大,那这件瓷器很可能并非成化年制款的真品。
4.其他辅助鉴别途径
除了从器型、釉色、胎质这些方面进行鉴别外,还有一些其他辅助鉴别成化年制款瓷器真伪的途径。例如,可以将待鉴别的瓷器与已知的传世藏品进行对比,观察两者在各个方面的异同之处,像纹饰的细腻程度、款识的写法特点等细节,真品之间往往有着诸多相似性和连贯性。
此外,借助专业博物馆或鉴定机构的力量也是很可靠的办法。专业的博物馆中收藏有不少经过权威认定的成化年制款瓷器真品,可供对比参考;而鉴定机构的专家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检测手段以及凭借自身深厚的鉴别功底,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瓷器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