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博物馆》杂志曾刊载了一篇《中国博物馆的“宁波人现象”》,首次展示了中国文博领域的可圈可点的“甬军人物”。随着这些年甬籍地方名人研究工作的深入,更多在博物馆领域的“宁波馆长”浮出水面。
借国际博物馆日契机,让我们一同回顾下为中国文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宁波馆长”。
“二马”鼎立南北
中国顶尖的博物馆,北数故宫博物院,南称上海博物馆。而这两家著名的博物馆,在创建关键时期,都有一位“马姓”人物(分别是马衡院长和马承源馆长)立下了不朽的汗马功劳,这鼎立南北的“二马”都是宁波人。
马衡(1881-1955)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
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
马衡于1934年4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抗战期间,他主持故宫博物院西迁文物的维护工作。抗战胜利后,主持故宫博物院复员与西迁文物东归南京的工作。解放前夕,为确保故宫建筑与文物的安全,他坚守院长岗位。解放后继续留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52年,调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马承源(1928-2004)上海博物馆馆长
浙江镇海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今)。1954年起就职于上海博物馆,历任保管部副主任、青铜研究部主任和上海博物馆馆长。主要从事青铜器、简牍研究和鉴定。曾任上海博物馆顾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保利艺术博物馆顾问、中华世纪坛名誉馆长。
数十年来,经马承源之手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文物,仅在香港就收归青铜器、石刻、陶瓷、玉器等300多件流散文物,其中1994年先后两次收归被誉为“国家重宝”的战国楚竹书1200余枚,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1996年领导创建成上海博物馆新馆。
科学文博的“拓荒者”
宁波是“院士之乡”“校长之乡”,在近现代涌现出很多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在专注学术研究的同时,非常重视科普教育工作,也产生了一批在科学文博领域的“拓荒者”。
翁文灏(1889—1971)中国第一所公立博物馆创建人
浙江(今属宁波市海曙区)石塘村人。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先后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代理校长等。
翁文灏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1916年他就与丁文江等人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博物馆——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1926年他曾积极呼吁筹备中央自然历史博物馆,1930年他担任了中央博物院自然馆筹备处主任,是中国西部博物馆的主要发起创办人。他还参与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的组建,还担任过中央博物院建筑设计委员会委员长、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等职。
钟观光(1868—1940)中国科学家主持的第一个标本馆创建人
宁波镇海柴桥姚江岸村(今属宁波市)人。中国植物学家。是中国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广泛研究植物分类学的学者,是近代中国最早采集植物标本的学者,也是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
1918年,蔡元培校长聘请钟观光为北京大学副教授,筹建生物学系和标本馆。1918—1921年,历时四载,钟观光走遍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河南和山西等十一省区,历尽艰难,共采得植物标本1万5千多号,木材、果实、根茎及竹类标本400多种,海洋动物500多种。1924年,北京大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由中国科学家主持的第一个标本馆。同时,钟观光还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植物园——杭州笕桥植物园的创立者。
周尧(1912—2008)中国第一家昆虫博物馆创建人
浙江宁波鄞县人,1934年9月考入江苏南通大学农学院。1936年赴意大利那波利大学学习,进入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尔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1937年在Silvestri教授的指导下攻读昆虫学博士学位。1939年至2008年期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任教授、昆虫所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陕西省昆虫学会名誉会长、第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组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圣马利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
1983年,周尧在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昆虫博物馆的正式提案。1986年,我国第一所昆虫博物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落成,周尧担任昆虫博物馆首任馆长。
甬籍“浙博”掌门
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缘起于首届杭州西湖博览会,初名“浙江省西湖博物馆”,1976年更名为“浙江省博物馆”。经过九十余年的发展,浙江省博物馆已成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细数“浙博”的历史,多位宁波人担任过“首任馆长”“名誉馆长”“馆长”等职。
陈训正(1872—1944)西湖博物馆(浙江博物馆)首任馆长
浙江省慈溪县(今宁波余姚)西乡官桥人,为甬上“陈氏三文豪”之一,系近代宁波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学者。陈训正历任宁波教育会首届副会长、上海《商报》社长兼经理、西湖博物馆馆长等职。
1929年的首届西湖博览会举办的时候,西湖博物馆是博览会8馆之一,这次展会是中国会展史上一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展销会,也是浙江经济走向世界的尝试。1929年11月—1931年1月期间,陈训正担任西湖博物馆首任馆长。在任期间,他主持了自然科学部的设置工作,确定了部以下设动物组、植物组、地质矿产组三组,领导自然科学部开展全省生物调查和标本搜集工作。
董聿茂(1897—1990)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馆长、浙江博物馆馆长
浙江奉化人。动物学家,生物教育家。中国甲壳动物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早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院动物系读研究生,毕业回国后,曾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浙江省博物馆馆长,浙江师范学院教授,舟山水产学院副院长,浙江省动物研究室主任,杭州大学生物系教授、顾问,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理事等职。
董聿茂于1933年6月—1941年7月担任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馆长,在任期间四处征集文物,使博物馆的藏品和陈列品达到十分可观的程度,西湖博物馆的名声由此大振,成为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几个早期著名博物馆之一;在他担任馆长期间,批准、推动了对良渚遗址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1950年10月—1958年9月,董聿茂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聘请为浙江省博物馆馆长。
沙孟海(1900—1992)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
浙江(今宁波市)沙村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沙孟海先生是浙江文博事业的奠基人,于1980年7月—1992年10月期间担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
毛昭晰(1929—2023)浙江省博物馆馆长(兼)、名誉馆长
浙江奉化人,著名史前史学家。曾任西泠印社理事、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浙江省博物馆馆长、名誉馆长、浙江省考古学会会长、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浙江省老教授学会会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英国图书馆协会会员等职。
毛昭晰于1988年6月—1993年12月期间兼任浙江省博物馆馆长;1993年12月—现在担任浙江省博物名誉馆长。毛昭晰倡导兴建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一个人的终生学校”;同时不遗余力地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奔走呼号,使浙江省大批古城、古镇、古文物在城市化狂潮中免于被毁,包括杭州求是书院、郭庄、沙孟海故居、穆斯林先贤古墓园、刘大白墓、张宪资福庙,嵊州古城墙,海宁盐官王国维故居等。
文物保护的“守望者”
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文物保护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这个领域里,也涌现出不少“宁波院长”“宁波馆长”。
励乃骥(1897-1969)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院长
浙江象山人。毕业于北大,一生追随马叙伦先生,为推翻封建帝制和发展近现代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1935年2月,任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总务科长,率总务科与其他同事一起,开启了故宫文物大“迁徙”。抗战胜利,任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院长。并曾担任过“象山私立立三战时补习初中”首任校长、莫斯科中国艺术展览会鉴别古物专员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黄宣佩(1930—2013)上海博物馆副馆长、上海大学博物馆名誉馆长
浙江省宁波市鄞县石桥村人。1952年进入上海博物馆。历任上海博物馆考古组组长、历史研究部副主任、考古部主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名誉馆长等职。被业内誉为“上海考古的第一人”。
黄宣佩先后领队发掘了马桥、崧泽和福泉山等古遗址,在考古学上获得崧泽文化和马桥文化的命名。主持筹建了青浦、嘉定、松江、奉贤等区县博物馆及上海市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他从1960年代就开始尝试面向公众的考古和文物知识的普及,引风气之先,他81岁高龄时,还在今天上海博物馆的多媒体厅为文物爱好者和市民做“上海考古与文物”讲座,践行中国公众考古。
陈燮君(1952—)上海博物馆馆长
籍贯浙江宁波,生于上海。曾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文博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文博协会理事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演绎顾问、总策划师。
陈燮君担任上海博物馆馆长期间,先后策划了一系列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文物大展,如“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淳化阁帖最善本展”、“周秦汉唐文明大展”、“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藏书画经典展”、“中日书法珍品展”等,每个大展都以其独有的亮点、独有的珍稀性和高难度引起广泛的轰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