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茶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斌
(广州自乐堂艺术陶瓷创办人)
邓婷
(中国首届高级茶艺师、广州茶文化促进会职业技能鉴定所副所长)
赵利平
粉彩山水茶叶罐
珐琅彩民俗壶
青花壶垫
↑青花安居乐业茶叶罐
→煮水工具五行灯
亚光月白汝窑桃花园套组
青花过滤网
乐玉瓷杯
乐玉瓷壶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许悦
特邀嘉宾
嘉宾主持
在刚刚结束的广州茶博会上,价格一路上涨的除了普洱茶,还有在很多人印象中一直很实惠的瓷器茶具。羊城晚报记者在现场就看到,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瓷器茶具主要来自三大产地——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和台湾。价格最高的,是台湾的仿汝窑茶具,以及釉色翠青如玉的龙泉青瓷。一套景德镇的精品瓷器茶具,如今的价格也动辄几千元、几万元,精品瓷器茶具的收藏属性正在慢慢显现。
在拍卖会上,这些当代瓷器茶具也开始崭露头角,如2011年景德镇“贵和祥”邹俊的作品《十八学士青花对杯》,就拍出了6.9万元的高价。
但相比早走一步的宜兴紫砂壶,当代瓷器茶具的收藏价值应该说刚刚被发现。虽然这几年价格已经稳步上涨,但同等级别的工艺师的作品,瓷器茶具的价格很多都不到紫砂壶的1/3。
瓷器茶具收藏还在起步阶段
李斌:相比观赏瓷,景德镇直到现在做瓷器茶具的人仍不多,做得精致的更少。近几年随着茶文化消费人群的扩大,景德镇的瓷器茶具也开始发展起来了。2004年我刚开始在广州市场引入景德镇精品茶具的时候,当时一个普通的手工青花杯,价格只有十几二十块钱,但那时市场上其他的瓷杯只有几毛钱,很多人一听说一个杯子要几十块都觉得不可思议。当时绝大部分人对茶具的要求和认知都还停留在实用阶段,并没考虑到茶具的艺术价值。现在这种杯子都过百元了,价格至少翻了五六倍。
但增值最快的还是精品茶具。早年市场需求很少,做的人也少,最近几年价格持续往上走。现在一个景德镇的精品茶杯,很多已经到了几千元。但这个价格是逐年平稳向上走的,不是炒作出来的,我觉得没有什么泡沫。作为收藏品,瓷器茶具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
黄波:瓷器茶具的价值逐渐得到认可,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茶文化的回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所以瓷器茶具才逐渐向精细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
广州茶文化的氛围很浓,喝茶的人很多,但要说对瓷器茶具的认识,广州并没有北方深,这主要还是文化积淀的问题。我还记得2008年去北京的时候,北方人一喝茶,张口就是“晓芳窑”、“九段烧”,当时这些瓷器名窑在广州还知之甚少。
李斌:现在市面上的瓷器茶具价格差距非常大,便宜的盖碗只要几块钱,贵的可以达到几万块,但精品茶具还是贵得有道理的。这主要看工艺,比如模具是机压坯还是手工坯,是贴花还是手绘,即使同样是手绘的茶具,谁来画,功底怎么样,都影响了茶具日后的定价。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就是看茶具的材质,用的是传统纯矿物质的配方,还是掺加了化工材料的现代配方。比如骨瓷,最早出现在英国,是用牛骨磨成粉掺入瓷土中烧制而成,牛骨粉的比例不低于30%。现在唐山那边做的骨质瓷,跟骨瓷一字之差,实际上配方已经很不同了。因为骨头的主要成分是钙,为了节约成本,骨质瓷不加骨粉,直接加钙粉。现在景德镇很多人也不愿意用传统配方了,因为一来成本太高,二来使用传统配方的成瓷率会低很多。现在景德镇高温瓷的成瓷率能达到80%,但沿用传统配方,成瓷率可能只有50%。
但有一点必须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柴窑烧出来的瓷器都是好的。因为现在的柴窑跟以前的柴窑不是一回事,以前的柴窑烧的是松柏,松脂油能附着在瓷器的釉面上,烧出来的瓷器釉面比较润。而且要求直径达到一定标准的松柏才能用来烧窑,如果松柏的年头不够,所产生的松脂油是不多的。现在因为柴窑烧出来的瓷器价格高了,很多人是为了烧柴窑而烧柴窑,什么木头都往窑里塞,其实对釉面的烧制没有什么帮助。
喝老茶用老杯不夺香
赵利平:精品茶具是否更能提升、增加茶汤的口感?同样一壶茶,倒入不同的杯中,味觉敏感的人是会喝出差别的。
邓婷:如果用酒来试杯区别更大,一个是做工细腻、用料讲究的茶杯,一个是做工粗糙、含铅量超标的低温茶杯,倒入同样的酒,喝起来会感觉一杯很醇,一杯很烈。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茶具胎土及釉水不同,会影响到口感。
李斌:新杯的火气的确比较重。如果是景德镇的精品茶具,材质用的是当地的高岭土,传统配方用的也全是矿物质,用这样的茶具泡茶,是能够释放负氧离子和远红外线的。现在有的茶具在生产过程中加入化工原料,或是在温度不够高的情况下加入重金属,对人体健康无益,也会影响茶的口感。“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是前人对景德镇瓷器的美誉,其中“声如磬”检验的就是瓷器烧制的温度。高温瓷敲击的时候会发出金属撞击的声音,很清脆,低温瓷敲击的时候则是闷闷的声音。
黄波:其实饮茶方式的改变带来了茶具的大变革。从粗放式羹饮发展到细啜慢品式饮用,不同的品饮方式,自然产生了相应的茶具。
唐代之前,茶具、酒具与餐具混用,没有明显的界线,唐代开始,因为茶圣陆羽写了一本《茶经》,茶道开始盛行,茶具也开始与餐具区分开来。唐代流行煎茶,茶具喜用青瓷,宋代茶具以绮丽为时尚,茶盏敞口小底厚壁,多为黑色。这与宋代风行的斗茶时尚相适应,斗茶时,茶汤呈白色,与乌黑的茶盏相配,黑白分明,便于看出水痕,区分茶质优劣。
到了明清,茶具呈现一种返璞归真的趋向,茶盏崇尚白色。明代开始,饮茶方式改变,之前盛行的龙团凤饼不再时兴,散茶流行,前代流行的碾、磨、汤瓶之类的茶具都废弃不用了,宋代崇尚的黑釉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镇的白瓷。橙色的茶汤,衬以白瓷,更显得清新雅致,赏心悦目。
邓婷:这说的就是器以载道。就如公道杯,是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人发明的。以前喝潮州功夫茶是没有公道杯的,所以才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样的分茶手法,有了公道杯之后,再分茶就很均匀了。
紫砂壶跟黑茶乌龙是绝配
赵利平:现在中国有六大茶系: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青茶),不同的茶适用于什么不同的茶具?
邓婷:不同材质的茶具各有所长。现在用来泡茶的器具主要有3种材质:紫砂、玻璃,瓷器。
先说紫砂,并不是所有的茶都能用紫砂壶来冲泡的,比如绿茶、黄茶、白茶,这些茶比较细嫩、口感鲜爽,如果用紫砂壶来冲泡,绿茶就会有一股焖熟味,如果改用玻璃茶具冲泡绿茶,则会散发出一种清新的味道,而且玻璃茶具更直观,可以直接看到绿茶在里面的绽放。
瓷器茶具的盖碗,基本上适用于所有的茶。而玻璃茶具比较适合冲泡绿茶、白茶、黄茶。
赵利平:最近最流行的茶具应该就是日本铁壶了,据说铁壶能够软化水质,用于泡茶时,茶汤细腻厚实,加分效果更为明显,不同的烧水工具,是否也适合不同的茶?
黄波:铁壶之所以好,因为煮出来的水温度够高,水分子重新组合,可以软化水质,同时释放人体易吸收的二价铁,补充铁质,对身体有益,尤其适合泡普洱茶。
邓婷:冲泡黑茶、乌龙或一些老茶的水,最好是能够达到100摄氏度以上的。但现在人们烧水,九成以上都是使用电子壶快烧,很多时候水的温度都达不到冲泡老茶的水温要求,电子壶煮的水不及明火煮沸的好。
李斌:水是泡茶这门艺术中最考究的一环。不同的煮水工具烧出来的水,口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用五行灯煮出来的水会比较甘甜?因为明火和慢火不一样,慢火会软化水质,更适合泡茶。
收藏不重作者重窑号
赵利平:相比早走一步的宜兴紫砂壶,当代瓷器茶具的收藏价值应该说刚刚被发现。虽然这几年价格已经稳步上涨,但我们发现,同等级别的工艺师的作品,瓷器茶具的价格很多都不到紫砂壶的1/3。我们想知道,什么样的瓷器茶具才具备收藏价值?
黄波:看一个瓷杯或是一套瓷器茶具有没有收藏价值,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工艺和稀缺性。工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而稀缺性更是适用于所有的收藏品。有些瓷器受到矿石资源和手工制作难度的制约,成品数量有限,价值自然就高。而豇豆红的瓷质茶器,由于烧制技术难度大,难得一见,更是重金难求。
赵利平:除了看工艺和稀缺性,影响价格一个很大的因素是作者,如果是国家级的大师,作品很多都过十万元了。但当代瓷器茶具这一块,现在好像很少有国大师介入?
李斌:景德镇的大师,很少做小件的作品,觉得画茶具体现不了他们的艺术水平,也真的卖不起价格。他们画一个花瓶,10只蝴蝶;画一套茶具,5个杯也是10只蝴蝶,但这套茶具的价格跟花瓶就差得很远。
瓷器茶具的开发真的很滞后。同等职称的工艺师,做同样的壶,宜兴紫砂壶的价格,会高出景德镇瓷壶的价格很多。收藏茶具的玩家,如果是同等职称工艺师的作品,很多人还是愿意买紫砂壶。
黄波:所以现在判断一套当代瓷器茶具的好坏,还只是停留在看工艺、看材质的阶段,还没上升到看作者的阶段。这与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相似。若干年前紫砂壶的价格还没涨起来的时候,选一把好壶,也是挑紫砂一厂、紫砂二厂的出品,后来才是看制作人及工艺师。所以现在的当代瓷器茶具,还是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加入的工艺师很少。而在日本、中国的台湾这两个茶文化发达的地方,就有很多大师级的人物加入到瓷器茶具的创作中来。
看工艺、看材质这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最直接的收藏现在还可以看字号。如台湾最出名的就是“晓芳窑”的茶具。2008年的时候,“晓芳窑”一个杯子也就八百块钱左右,现在起码都要三四千元了。而景德镇最出名的是“贵和祥”、“九段烧”与“小雅”这三大窑口。
知多D
当代瓷器茶具名窑
“贵和祥”、“九段烧”与“小雅”并称当代景德镇瓷器茶具三大名窑。
“九段烧”的特点在于人物的刻画,画片选材较传统。人物的开脸,从面部表情到肢体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赏心悦目。
“小雅”把每件作品都当收藏品制作,仿古不是简单模仿,而是张扬传统精华。其作品器型优美,工艺精湛,画工精良。
仿汝瓷茶具
一类是台湾艺人、陶瓷工作室烧制的;他们大多采用品牌运作,产品以茶具及工艺品为主,常见的品牌有晓芳、聚宝龙、柏采等。
另一类为中国大陆仿制的,品质不一。常见的有广州的问鼎汝瓷、广东恒福旗下的东道汝窑、“璡”字款等私人窑口瓷,以及河南汝州出产的仿汝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