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时工变身亿万富翁在徐展堂的书斋里,有一幅立轴和一幅油画,立轴是一幅书法墨宝:“根深不怕风动摇、干正何惧月影斜”。油画则是一个光腚的小男孩,正奋力攀登着木梯。这一字一画,正是他赤手空拳图发展的最好写照。1941年,徐展堂生于江西吉安一个小镇,9岁时随父母迁居香港开设贸易行,日子过得也算衣食无忧。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因为财务出现问题,家道中落,13岁时徐父又撒手人寰,小小年纪的徐展堂,不得不一力承担起家中生计,为此,餐馆的小杂工、银行的小信差、建筑工地的搬砖人……他什么都做!
原徐展堂藏品
偶然与古董结缘
在香港的富商巨贾中,喜欢收藏文物古董的人并不少见,但收藏得最多的还要数徐展堂。经过20多年在全球搜罗,他的藏品数量达近5000件,价值约数亿美元,在世界级收藏中独占一席。然而,一开始,他与古董的结缘却纯属偶然。20世纪80年代初,徐展堂去广州参加广交会,在文昌路等地方发现有瓷器出售,就顺便买了几个打算送给生意上的朋友,出乎意料的是,朋友们对他的小礼物非常喜欢。也许是出于多年在商场练就的直觉,徐展堂认识到,朋友喜好的背后,必定还有更深的缘由,自此,他就开始在商务闲暇,留意这些古物。但连他自己也没料想到的是,这极其偶然的开始与奇妙的缘分,却最终成为他最大的爱好,并由此开始了他收集、研究古董之路。
巅峰
20年海藏比肩国家级馆藏如果说,徐展堂一开始涉足古玩是误打误撞,那么,后来在正式入行时,则是源于他对古董文物发自心底的喜欢。也因此,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搜集,所以,这一时期,艺术品的累积比他商业崛起的速度更快,尤其是在陶瓷领域,他被公认为当时全球第一的陶瓷收藏家。那么,徐展堂如此海藏,都是来自哪里呢?其实除开去古玩街淘宝外,他的更多藏品都是出自全球各大拍场。在拍场上,只要看中,徐展堂就一定想方设法弄到手,他曾不惜巨资从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性大拍行,购回许多珍贵文物,并委托资深专家在英、美、日等国广泛搜求精品。
西晋青釉堆塑楼阁谷仓罐说一个在拍场上让徐展堂人人称赞的故事吧。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的一个拍场上,徐展堂与日本人同时竞拍一件瓷器,两人一路追杀,价格扶摇直上,大家也都在打着心理战,但最终徐展堂还是以突破千万的天价竞得,宝物落槌瞬间,轰动全场,举座也都报以热烈掌声,也是这次竭力争取,他被业界封以“抗日英雄”的称号。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香港拍卖可说是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想要在拍场上拿一件东西,基本就没有中国人的份儿,但徐展堂不惜千金,打破了这一惯例,由此也可看出,徐展堂对心爱之物的势在必得。徐展堂的收藏从不拘泥于一种类别,丰富的藏品涵盖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牙角器等多个领域,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陶瓷,数量上多达3000件,就时代跨度而言,上至新石器时期、下迄晚清,既有时代的连续性,又有器型上的多样性,几乎每一件都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堪称一部实物型中国陶瓷史。
北齐青釉印兽面纹扁壶这其中,就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半山类型的彩陶罐,个个线条流畅,色彩对比强烈;有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楼空高柄杯,秀劲挺拔;西汉的彩绘灰陶龙,高达43厘米,世所罕见。唐代的三彩器更是精美绝,还有宋代哥窑灰青釉瓣口洗,元青花庭院狮子纹大盘等等。至于明清官窑瓷器,可谓精品中选出的精品,如明永乐青花绶鸟荔技纹大盘,清康熙法琅彩粉红地缠枝花卉纹碗,清乾隆黄地青花云龙捧寿图六角瓶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实物,来之不易,不仅耗资成百上千万,而且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机缘,这一点每一个收藏中人想来也必是极为有感触的。
北齐至早唐黄褐釉贴印人面连珠纹瓶
与众同乐,无私捐赠
台湾著名收藏家曹兴诚曾经说过:“最高境界是只鉴赏不收藏”。这话放在徐展堂身上也是一点不假,他虽富收藏,功成名就,却始终秉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准则。将许多珍贵藏品都捐给徐氏艺术馆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供世人观赏。
在徐展堂的博物馆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香港徐氏艺术馆。1991年,参加开馆盛典的香港及各国文博界人士,盛赞如此规模的私人博物馆世界少见,馆内收藏有他的2000多件珍品,包括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并且特设有两个具有明清特色的书斋,被公认为全球五大私人博物馆之一。
香港徐氏艺术馆
徐展堂中国艺术馆
堪培拉澳洲国家艺术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
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
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1988年,徐展堂前往英国拓展业务,在参观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时,看到一批珍贵中国文物因缺乏经费,而被随意堆放在货仓中。他很是伤感,立即捐资125万英镑,后来在英国查尔斯王子的提议下,建成了以徐展堂名字命名的中国艺术馆,展出600件中国艺术珍品,全部说明均使用中英两种文字,这在欧洲还是第一次。继伦敦之后,徐展堂相继又在美国芝加哥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捐款捐物,建起多个以宣扬中华艺术为宗旨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上海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群体中,可谓名副其实的佼佼者,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国内外享有盛誉。
欣赏徐展堂部分藏品欣赏
隋牙白釉文官武士俑
唐三彩鞍马及牵马俑
辽白釉凤首瓶
北宋至金定窑酱红釉素身钵
北宋至金钧窑天青釉紫斑小碗
北宋至金钧窑天青釉瓣口尊
南宋至元褐釉玳瑁斑碗
南宋至元龙泉窑青釉堆塑龙纹盖罐
元江西窑系青白釉刻云龙纹把盏
元江西窑口白釉划犀牛望月纹扁壶
清道光祭蓝地描金缠枝花卉罐
清雍正茄皮紫釉牺耳尊
明白玉正面十二章纹背礼乐志圭
清乾隆竹贴黄开光西番莲云龙纹多宝格方匣
元杨茂造剔犀火焰纹香盒
清乾隆御制紫檀云龙纹“御笔艮岳三丈石闢辞”匣
元青花拔白模印凸花牡丹凤凰穿花纹花口大盘
徐氏艺术馆藏元青花狮子纹盘
元钧窑折沿盘
清雍正仿钧窑红斑赏瓶
清雍正窑变釉弦纹尊
嘉庆时期
嘉庆时期炉钧釉瓷承袭乾隆烧造工艺与装饰艺术继续发展,并带有鲜明的本朝特征。釉面又出现了蓝、红二色相融的色泽,但蓝色为深浅不一的松石绿色,夹杂其中的红色小斑点,面积较小,色调虽红中泛紫,但缺乏明快亮泽之感。
【清·嘉庆】炉钧釉灯笼瓶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嘉庆炉钧釉灯笼瓶为例,高24.1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8.5厘米,腹径14厘米。瓶为撇口,粗颈,圆肩,长筒形腹,腹下内收,圈足外撇。上腹部两侧贴饰双扁瓶式耳。外底足内阴刻“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通体内外均施炉钧釉,釉面流动性小。与乾隆时期相比,造型整体线条不够优美流畅。釉面欠匀净温润,呈现出技术下滑的趋势。
晚清民国
道光时期炉钧釉瓷继续烧造,并形成了与前期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釉面变得较为稀薄,釉色仍以深浅不一的蓝色为主,但多为深蓝釉地上密布浅蓝色或月白色的油滴状圆形斑点。
【清·道光】炉钧釉塑螭虎纹瓜棱水盂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典型如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道光炉钧釉塑螭虎纹瓜棱水盂,高4.5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4.5厘米。水盂为小口,鼓腹,平底。腹部为瓜棱式,口部堆塑一条螭虎。水盂通体内外施炉钧釉,螭虎身上饰酱釉,四爪为白釉,色调对比强烈而又相得益彰,显得格外玲珑可爱,雅致宜人。
清代末期炉钧釉瓷又颇具特色,分素炉钧与荤炉钧两种。素炉钧即不带红色的炉钧釉。其釉面的色泽仍是以深浅不一的蓝色为主,独特之处在于:其深色蓝釉地上密布着浅蓝色的斑点,不仅小如鱼籽,且布局绵密。
【清末】炉钧釉印盒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末】炉钧釉碗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荤炉钧即带有红色的炉钧釉。其釉面特征为:在浅蓝釉或月白釉地子上密布着紫红色的斑点,斑点亦小如鱼籽,且布局绵密,形成细密而规则的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炉钧釉瓷既承接清代传统,又在工艺技术上继续取得新的进步。民国时期炉钧釉仍分为素炉钧、荤炉钧两类。素炉钧是在蓝色釉地上装饰月白色鱼籽状斑点;荤炉钧则是在蓝色釉地上装饰红色鱼籽状斑点。蓝白或是蓝红两种色调均搭配协调,彼此交相辉映。但因釉质较比清末更为稀薄,使得蓝色地子上的白色或红色小圆点纹,外形轮廓更加清晰规整,给人以图案画上去的感觉。
【民国】炉钧釉洗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外,民国时期盛行以炉钧釉为色地进行各种釉上彩绘装饰。典型如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民国时期炉钧釉描金佛像,其以炉钧釉为地烘托釉上金彩装饰,既新颖别致,又增添了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