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瓷土万千匠心瓷器彩瓷元青花景德镇青白瓷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外景。

以上图片均为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提供

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名。1954年,景德镇陶瓷馆开始对外开放。至2005年,新馆落成于昌南湖畔,定名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这座国内首家陶瓷专题博物馆,将“光致茂美”的瓷之华章徐徐铺陈——馆藏5万余件,陶瓷文物占比94%以上,立足景德镇,彰显千年瓷都风采;基本陈列“瓷业高峰是此都”,完整呈现出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

一件瓷器,沉淀千年华夏历史;一座博物馆,凝聚勤劳创新精神……

过手七十二,一坯方成器

《说文解字》云:“青,东方色也。”一抹青白之色,代表东方的深厚文化,凝结着盎然生机。

来到常设展宋代展厅,一件青白釉盏托如冰似玉,引人注目。青白瓷胎薄质坚,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时称“饶玉”。仰光透视,胎上刻印的花纹可内外透光。

闻名于景德镇的青白瓷,晶莹剔透,以碗、碟、壶为主,体现出秀丽、儒雅的审美情趣。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瓷种类丰富,质地精良,融汇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最具代表性。

“青白釉瓷器含钙量高,高温烧制时,釉的流动性大。花纹凹处厚,凸处薄,釉面厚薄不一。薄处显白,厚处略深,与玉相似。”该馆陈展部主任徐燕介绍,这件青白釉盏托制于北宋,分盏、托两部分,主要用来饮茶。

如今,景德镇不只有陶土,还有浮梁县的数十万亩茶园。茶与饮茶之器结合,茶文化与瓷文化交汇,组合成影响深远的文化标识。青白瓷盏,澄澈香茗,一幅恬淡图景。

以青白瓷为开端,景德镇制瓷业突飞猛进。

宋代,制瓷业臻于完善。以彩绘装饰技法为主流,刻花、划花、剔花等技法继续发展;植物、动物、人物、山水、历史故事、诗句题词等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匣钵仰烧法、垫钵覆烧法、支圈组合式覆烧法等装烧方式先后应用……

至清代康乾时期,制瓷工艺逐渐趋于浓墨重彩。比如,彩瓷占有极高比例,珐琅彩、粉彩等均达到了艺术上的新高度。特别是五彩瓷,由明代发展而来,红、绿、黄、蓝、紫、黑诸色,鲜艳夺目。

在常设展清代展厅,展示着一件绚丽的粉彩太平尊——洋红地洋彩万国来朝图瓷尊,工艺复杂,装饰繁复。

外壁为玻璃质透明釉,内壁与底足均施珐琅质绿釉,通体光洁莹润。口沿描金,黄地如意云头纹饰于其下。颈部洋红底,绘有缠枝莲纹、蝙蝠衔环双鱼纹、佛手纹等;又有螭龙纹样,体现传统审美,承载强盛祝愿。

撇口、长颈、斜肩、深弧腹、圈足,线条简洁流畅,造型端正大气,勾勒出一具气派瓷尊。这件瓷尊,融多种技艺于一体,工艺图案、山水风情、线描分布其上,体现出制瓷业鼎盛时期的水平。

当目光聚焦瓶身,其绘画更是重点。山水灵秀,花木繁荫,各国使节队伍穿行其间,所携珍奇异宝琳琅满目。“画上的人物多达40余个,均为异域装扮。瑞兽也经过精心挑选,比如大象,寓意天下太平。”藏品部主任陈新说。

一件瓷尊,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景德镇制瓷巅峰的代表。

过手七十二,一坯方成器。从宋至清,简约的青白瓷与华丽的彩瓷,分别代表着景德镇制瓷的源流和高峰。景德镇不断继承前代技术,新品种、新装饰轮番登场,“开创一代未有之奇”。

既是全球化商品,也是中华文化的使者

瓷器,与茶、丝绸等共同作为中华文明符号,深受不同地域、文化人们的喜爱。千百年来,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景德镇瓷器及制瓷技艺传到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本土瓷器与技术向外传播,外来的原料、工艺也随之传入,推动了元代制瓷业的创新。青花、釉里红、霁蓝、红绿彩等成功烧制,开创彩瓷新纪元。

彩瓷中最负盛名的,莫过青花。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浓处如靛,着色青翠,结合中外原料与技术,为元青花瓷器的代表作品。

不妨想象:工匠先在坯胎上用青花料绘画,再施以透明釉,最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奇妙的蓝色纹样随即浮现,色泽鲜丽,有金属光泽。

“元代的景德镇制瓷匠从波斯进口‘苏麻离青’,也就是钴蓝料,经高温烧制后呈现出了青花的典型色调。”馆长彭国红靠近展柜,指着梅瓶说道:“青花料浓厚处有黑褐色铁锈瑕疵,是因为这种原料中含有金属元素,这是元代青花制品的特点之一。”

高42.1厘米,腹径24.4厘米,底径14.2厘米,眼前这尊梅瓶器型较大,质感厚重,背后是技术创新的结晶。

景德镇是高岭土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元代,高岭土加入瓷石,“二元配方”取代单一原料,减少变形率,提升了强度,烧制大型瓷器成为可能。

在景德镇,原料配方、窑炉结构、制釉技术、装饰技法不断推陈出新。在这个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中国瓷器脱颖而出,从昌江和鄱阳湖出发,远销海外。

既是全球化商品,也是中华文化的使者。

博物馆一楼大厅,“归来·丝路瓷典”外销瓷特展别有洞天。为适应异域文明,外销瓷在器型设计、题材花样等方面实现创新。

广彩葡萄牙帆船纹章盘,中心绘有皇室徽志,是葡萄牙王室专门定制的纹章瓷……走进特展,一件件藏品流露着异域风情。立足传统技术,吸纳外来审美。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于外洋”,从经济商贸到文化艺术,连接起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千年窑火、万里瓷路。当中国瓷器抵达世界各地,附着其上的文化便随之传播。

在东南亚、西亚国家,瓷器取代植物叶片,成为饮食用具,使饮食文化走向文明;在欧洲,瓷器取代了粗陶、木质和金属器皿,推动全新饮食方式形成……

景德镇将瓷器遍销海外的同时,将精湛的制瓷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瓷器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语言。“以景德镇瓷器为代表的中国陶瓷,代表着中国文化独有的人文内涵,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彭国红说。

学习、模仿、互鉴、创新,中国瓷器的脚步,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跨文化交流。时至今日,景德镇陶瓷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广泛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匠心传承,焕发时代光彩

“看,这个瓶子上画的鹿像真的一样”“这只杯子上有好多种颜色呀”“我认识这样的花纹,是青花瓷”……

行进在博物馆中,不时遇见研学体验的师生。在老师带领下,景德镇昌江区中心幼儿园的学生围在展柜旁,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

成长在瓷文化浸润的景德镇,孩子们对瓷器有着天然的兴趣。“做好一件瓷器的过程一定很有趣,我也想试试。”参观结束,几位小朋友摩拳擦掌,意犹未尽地讨论起来。

因瓷而立城,与瓷共发展。千年以来,瓷文化穿梭古今,深入景德镇的机体,植根人们的内心,代代不息地传承着。

“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古籍中记录生动,制瓷的火热场景浮现眼前。陶阳里,景德镇的“活化石”,曾是景德镇瓷业的中心,御窑遗址坐落于此,出土元明清瓷器残片近千万片。

如今,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修旧如旧”,保护与开发并重。一众非遗传承人聚集于此,吸引游客沉浸式观光体验。

孙立新是青花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制瓷工坊就在这里。一边绘制瓷画,一边讲解,帮助人们品读景德镇的前世今生。

作为“孙公窑”的第四代传人,孙立新年少学艺,时刻牢记“手艺传家”的家训。拉坯、烧制、制釉,从基础技术开始,他主攻瓷画,自成一派。“在景德镇,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家庭。既要传承好传统技艺,又要把握时代脉搏,创新发展。”

60多个徒弟,孙立新倾囊相授。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一股力量,鼓励着他继续向前。如今,国外非遗展演活动也常有他的身影,“讲好中国陶瓷故事,是手艺人的责任。”

一方泥土,以手捏塑、上釉、入窑、淬炼成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万千姿态。而匠心巧手,与传承、发扬瓷文化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郝喜文,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研究生,设在陶阳里的工作室,各式作品琳琅满目。他选择与众多年轻人一起,让“窑火通明”的景象继续下去。

工作室里的亲子活动不少,捏陶、拉坯、上釉,体验者兴致勃勃。郝喜文还经常参与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希望孩子们通过亲手制作,喜欢上陶瓷,把瓷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各方目光、青年人才在此汇聚,许多外国艺术人士入驻景德镇。一捧瓷土,万千匠心,是制瓷技艺的传承,更是千年文脉的延续。

THE END
1.瑰宝中的瑰宝,瓷器之皇元青花瓷,各大博物馆珍藏的青花国宝今天,玉斋君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全国各大博物馆珍藏的元青花瓷,它们个个都被称为国之瑰宝。 元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上海博物馆藏 元 青花凤凰瑞兽穿花纹四系扁方壶 元青花凤凰瑞兽穿花纹四系扁方壶 高安博物馆藏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1263839642383355&wfr=spider&for=pc
2.景德镇元代瓷器解析(上)一一一元代青花瓷的1950年,美国学者波普博士,在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地宫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瓷器进行深入调研时,从中发现了一批与“至正十一年”铭文相似的青花类瓷器,分别于1952年1956年对调研中的馆藏中国青花瓷进行分类,并发表了对这批青花瓷的认识,从而在国外掀起了一股研究元代青花瓷的http://jd.51bidlive.com/Article/Detail/471
3.青花的故事——景德镇御窑遗址所出与海内外珍藏元明青花瓷器对比而在陶瓷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青花瓷的寰宇影响力无可比拟,至今不衰。本次展览:「青花的故事」——景德镇御窑遗址所出与海内外珍藏元明青花瓷器对比展,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保利艺术博物馆和保利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是次展览以探寻中国青花瓷器的源流发展为脉络,涵盖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收藏元、明两代御窑青花标本九十http://www.polyartmuseum.com/productinfo/1374275.html
4.创意景德镇求古归元——景德镇陶瓷大学元青花专题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大学元青花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高校元青花专题博物馆,里面展示出300余件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是国内展出元青花标本数量最多、也是元青花修复件最多的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研究元青花提供了帮助。 公元十四世纪元代景德镇经过由单一瓷石到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工艺改良,烧造出文明遐迩的青花瓷器,烧成的https://www.jci.edu.cn/info/1059/43430.htm
5.欣赏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中国陶瓷大都会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历代瓷器陈列在二楼亚洲馆大厅四周。 藏品从早期青瓷、白瓷,唐代长沙窑、三彩,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到元代青花、釉里红,明、清之际的景德镇青花、红釉、黄釉、斗彩、五彩、墨彩等等应有尽有。 在那里几乎可以看到完整、详尽的中国瓷器史。 https://www.cnacs.net.cn/19/202211/4307.html
6.文物赏析赤峰博物馆馆藏酒具茶具系列之元青花高足杯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件非常有特色的酒具——元代青花高足杯,高足杯的杯身呈碗状,侈口,圆唇,圆腹,下有竹节形高圈足,釉色白中泛青,外壁绘有青花双凤纹、卷草纹;内壁有暗龙纹,碗心绘菊花纹,口沿绘缠枝花卉纹,是赤峰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精品文物。 https://www.cfbwg.org.cn/chifengnet/view-36ae2e3d639145d1a289b94a257aa4c3-ea7bfb48cce746f28a72bc411ef26fbf.html
7.枢府瓷:元代官窑瓷中的“凤毛麟角”元代瓷器除了被拍出天价的元青花外,实际上,元代创烧的枢府瓷是朝廷定烧的瓷器,在当时极负盛名,而青花瓷是不被看重的。枢府瓷,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色白微青,具有失透状,颇似鹅蛋壳色,故称为“卵白釉”。 元枢府瓷香炉,高8.8厘米,直径11厘米,炉内深4厘米,露胎不施釉,有轮制痕迹,一http://m.taoci52.com/t/8998.html
8.国之瑰宝——元青花鉴赏元代景德镇窑的工匠们对器型空间的描绘遵循着一种特殊的美学法则,在蓝白空间的处理运用上技法达到高远的境界,元代青花瓷的珍贵,以及它在艺术上的创意使人惊叹。该展厅选取了国内外20件名品元青花,按1:1比例复制,让观众不用出馆门、国门就可以欣赏到英国、土耳其、伊朗以及国内各大博物馆馆藏的元青花瓷器精品。https://www.gasbwg.cn/news/40.html
9.侣行2018: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佑陶灵祠瓷匾,景德镇佑陶灵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历史悠久,是明清御窑厂的重要古建筑之一,也是历代窑工祭拜师祖的场所。上世纪50年代,佑陶灵祠遭到破坏,只保留下清代督陶官唐英题写的佑陶灵祠青花瓷匾收藏于博物馆内。 清雍正红釉南瓜瓷雕,陶瓷雕塑就是瓷泥通过雕塑成型,然后经过高温烧制的三维https://itf.mafengwo.cn/client/note.php/info/?id=13012778
10.江苏人气宝藏珍藏稀世珍宝,金陵气韵谁绘得?这件青花瓷,不仅纹饰题材独特,而且纹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发色纯正,通体散发着美感。我国国内博物馆收藏的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仅100多件,此外还有数百件元青花散落在世界各地,其中大部分为外销瓷,绘有人物故事纹的元青花非常稀少。这件萧何月下追韩信图青花梅瓶各方面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https://www.yangtse.com/zncontent/2448083.html
11.元青花鸳鸯纹带座梅瓶明朝以后,这类瓷瓶开始转化为观赏器,原本用途逐渐被人淡忘,清康熙时期已称之为梅瓶。《饮流斋说瓷》解释:“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这件元青花荷塘鸳鸯纹带座梅瓶却非盛酒之物,而是作为祭祀或佛前供器。 元代带座青花瓷器物,多个博物馆都有收藏。如江西省萍乡市博物馆所藏带座香炉,首都博物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36545028372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