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河南、河北、山西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和浙江等地区都出现了原始瓷。但到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地区的原始瓷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瓷器。这就是越窑早期的青瓷。三国两晋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越窑产品与此前相比,烧制技术已经成熟,胎釉结合更加紧密,釉质也明显提高。至唐时,慈溪上林湖地区成为越窑的另一生产中心,越窑在这时进入兴盛时期。“陶至唐而盛,时有窑名。”越窑一名也正式出现于此时。到北宋初期,越窑烧制达到鼎盛,窑业规模巨大,产品质量精美。北宋中期越窑逐渐衰落,南宋时停烧。
为了提高每次烧窑产量,越窑在早期采用了明火叠烧和坯件对口合烧。唐代晚期,匣钵开始在烧瓷中应用。瓷器在匣钵中装烧,避免了过去采用明火叠烧落砂、窑渣及烟灰对瓷器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瓷器釉面光洁无斑,质量大为提高。唐代虽然采用了匣钵技术,但更多的却是匣钵多件烧造,只有少数产品采用匣钵单件罩烧。五代末北宋初,匣钵单件罩烧成为主要烧造方法。这种方法与匣钵多件罩烧相比无疑又是一种进步。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发掘之后,人们发现了这种匣钵烧造技术的原理:装烧时,由于匣钵接口处涂了一圈釉,匣钵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接口处透出;冷却之后,由于釉层的凝结,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匣钵之内,从而保证了匣钵内的还原气氛,使得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有人认为,这种技术是“秘色瓷”“神秘”的真正原因。
细划花装饰流行也是越窑鼎盛的重要标志。早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常以莹润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赢得市场的青睐。但到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流行。这些细划花装饰线条流畅,纹饰简洁,釉色莹润无瑕,特别是多在碗盘等瓷器内底流行对蝶、鹦鹉、龙和双凤等纹饰。到北宋中期,刻划花装饰流行,虽然沿用细划花装饰,但是工艺远不及细划花精致完美,纹饰题材也大为减少。由于匣钵单件罩烧成本过高,这一时期采用了匣钵叠烧技术,产品质量与北宋早期的产品相比明显逊色。
6.下列关于越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越窑从东汉起到北宋中期,经历了早期、大发展时期、兴盛时期、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
C.越窑虽然经历了多个不同时期,但正式有名称的时期是在兴盛时期的唐朝。
D.在越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烧造技术不断提高,烧造出来的瓷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越窑的鼎盛”标志的一项是
A.匣钵单件罩烧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线条纹饰简洁流畅,题材多样。
B.采用匣钵叠烧技术,一方面降低了单件罩烧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产量。
C.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流行起来,如对蝶、鹦鹉、龙和双风等纹饰。
D.在上林湖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单字款铭文,而且这些铭文多出现于细划花纹饰瓷器之上。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每次烧窑产量,唐代晚期首次采用了匣钵多件烧造方法。
B.五代末北宋初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得益于匣钵内的还原气氛。
C.三国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仅凭莹润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优势来占领市场。
D.北宋早期使用的十三字款,反映的是窑场规模的巨大和窑业的兴盛,完全避开了姓氏。
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赞美的是()
A.青瓷B.白瓷C.黑陶D.彩陶
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他赞美的是我国古代陶瓷业中的
A.青瓷B.白瓷C.唐三彩D.粉彩瓷
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
A、邢州白瓷B、定州秘色瓷
C、越州青瓷D、越州白瓷
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唐朝手工业发展状况的是
A.“秋成先要纳官粮,好米将来送上仓”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诗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D.著名的唐三彩
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诗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这说明研究历史的途径有()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②考古发掘
③史书记载④民间传说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②考古发掘③史书记载④民间传说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南宋时期,浙江境内的某名窑继承了越窑传统,烧制出粉青、梅子青等名贵釉色,成为青瓷中的最高典范。这个瓷窑应该是()
A.定窑B.钧窑C.龙泉窑D.景德镇窑
唐朝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诗句赞美了下图中的
A.青瓷莲花碗B.青花缠枝牡丹纹瓶C.白瓷花瓶D.印纹陶罍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唐代赞誉越窑上乘之作“秘色瓷”的诗句。但后人一直认为秘色瓷开始生产于五代,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唐代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这说明了最有说服力的史料是下列各项中的()
A.民间传说B.历史文献C.考古文物D.学者研究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也是最著名的()窑。
A.白瓷B.黑瓷C.唐三彩D.青瓷
唐代越窑青瓷的烧制,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以当时为越州所属之余姚、慈溪上林湖为中心,东至鄞州东钱湖,西至上虞窑寺前,形成了一个幅员广阔的越窑生产基地。现已发现的唐代越窑遗址有110多处。烧制的青瓷大类有碗、盘、壶等十余种,有的每种还有多达十余款式样。许多器物的造型,源于对荷花、葵瓣等大自然生物的概括与提炼。色釉方面,发展成为如冰似玉的黄色或青中泛黄的青黄色。胎质方面,发展成为更能使光线散射、更有滋润效果的灰黄色。装烧方面,普遍使用托珠垫隔,还出现了采用瓷质匣钵装烧的新工艺。关于“唐代越窑青瓷”,文段中未涉及的是
A.生产规模B.烧制造型C.演变过程D.烧制工艺
越窑、邢窑,分别是“南青”和“北白”的代表。窑以州名,可能与州府地区是重要的集散地有关。窑场的实际位置要靠近原料、燃料,通常较为偏僻。据现有研究成果,唐代越窑最重要的产地在今宁波慈溪上林湖一带,沿湖窑址密布,至晚唐五代至于极盛,生产规模很大。也是在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研制生产出“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深为时人所珍,唐、吴越、辽、宋等朝帝王对秘色瓷的使用,均有迹可循。有诗盛赞“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可见越瓷“如冰似玉”之说乃有共识,而秘色为此中极品。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A.越窑作为“南青”唯一代表冠绝一时B.初唐时期越窑的生产规模已达到顶峰C.秘色瓷的使用可能受到了皇家的管控D.窑场选址通常设立在取材方便的地方
A、油灯
B、粉盒
C、油盒
D、梳子
A、弟窑青瓷
B、哥窑青瓷
C、越窑青瓷
D、官窑青瓷
A、白瓷
B、青瓷
C、唐三彩
D、彩陶
A、邢窑
B、越窑
C、长沙窑
D、巩县窑
A、婺州窑
B、德清窑
C、瓯窑
D、越窑
A、红瓷
C、越窑
D、汉窑
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②⑤
A、青瓷、青白瓷
B、青白瓷、白瓷
C、白瓷、青瓷
D、青瓷、白瓷
A、景德镇窑
B、耀州窑
C、官窑
A、洛阳
B、凤阳
C、盐城
D、绍兴
A、德化窑
C、京窑
A、上虞
B、余姚
C、绍兴
D、景德镇
A、元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A、青瓷
B、彩瓷
C、白瓷
D、黑瓷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A、扁壶
B、青瓷猛兽尊
C、越窑青瓷圆槅
D、大耳罐
A、A柴窑
B、B越窑
C、C官窑
D、D汝窑
A、河南朱仙镇
B、江西景德镇
C、湖北汉口
D、浙江越窑
A、宜兴
C、安徽
A、陆龟蒙的九秋风霜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
C、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D、雍陶的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D、秘色
B、吉州窑
D、磁州窑
A、南青北白’南方的越窑为代表的青瓷
B、南白北青’南方的越窑为代表的青瓷
C、北方的邢窑为代表的白瓷
D、北方的邢窑为代表的青瓷
A、宁波、宁海、台州
B、温州、永嘉、苍南
C、上虞、余姚、绍兴
D、嘉兴、湖州、杭州
A、越窑
B、欧窑
C、龙窑
D、婺窑
C、德化窑
D、汝窑
A、炊具
B、酒器
C、餐具
D、泡菜罐
A、对
B、错
A、福建
B、浙江一带
C、广东
D、安徽一带
B、景德镇窑
C、哥窑
D、钧窑
A、广东
C、福建
A、定窑
B、汝窑
C、邢窑
A、刑窑
B、定窑
C、汝窑
A、越窑瓷器
B、邢窑
C、鼎州窑
D、洪州窑
E、钧窑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A、哥窑
B、龙泉窑
C、定窑
A、钧窑
B、刑窑
A、浙江越窑、河北邢窑
B、德清窑、越窑
C、鲁山窑、邢窑
D、殴窑、哥窑
A、褐
B、黑
C、红
D、黄
D、崔公窑
C、前越窑;后越窑;越窑
D、越窑;前越窑;后越窑
A、模糊性;不确定性
B、模糊性;确定性
C、准确性;差异性
D、差异性;确定性
A、蓬勃发展
B、独树一帜,与西晋迥然不同
C、守旧停滞
D、无从可考
A、徽州窑
A、唐
B、五代
C、宋元
D、明清
A、青花瓷
B、越窑青瓷
C、玲珑瓷
D、粉彩瓷
A、刘备
B、巴蜀
C、曹操
D、孙吴
A、耀州窑
B、磁州窑
A、官窑
B、哥窑
A《茶经》
B《茶说》
C《陶说》
D《天工开物》
A南白北青
B南青北黑
C南青北白
D南黑北白
A秘
B禁
C裸
D翠
参考答案如下
被欧洲人称为“雪拉同”,阿拉伯人美誉为“海洋绿”的瓷器是()。
A.景德镇青花瓷
B.越窑青瓷
C.耀州窑青瓷
D.龙泉窑青瓷
A对
B错
A汝州窑
B建州窑
D越窑
A龙泉窑
B越窑
C官窑
D汝窑
A洪武窑
B嘉靖窑
C越窑
D康熙窑
()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A.越窑
B.邢窑
C.定窑
具有“青如玉、月如镜、声如磬”特征的青瓷是()
A.弟窑青瓷
B.哥窑青瓷
C.越窑青瓷
D.官窑青瓷
唐代彩绘瓷最有名的瓷窑是()。
A.邢窑
B.越窑
C.长沙窑
D.巩县窑
()是越窑中的精品,“雨过天晴”、“千峰翠色”是古代诗人对这种瓷的描绘。
A.越窑青瓷
C.弟窑青瓷
D.秘色瓷
唐代时以釉下彩闻名的窑址是()。
B.耀州窑
A.景德镇青花瓷器
B.龙泉窑青瓷
D.弟窑青瓷
()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
唐代以后中国瓷业格局的发生演变,以下正确的是()。
A.唐代五大名窑南北官窑
B.南宋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
C.北宋南方哥窑,北方汝窑,定窑和钧窑
D.元明清--景德镇瓷器独领风骚
A.龙泉窑
C.钧窑
D.汝窑
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后人一直认为秘色瓷开始生产于五代,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②考古发掘③史书记载④民间传说
[]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晚唐五代时,越窑青瓷有一种上乘之品,极为珍贵,文献中有“秘色瓷”之称。()
A、邢窑,B、哥窑,C、钧窑,D、越窑
A、越窑,B、哥窑,C、钧窑,D、邢窑
属于宋代五大名窑的是()。
A.钧窑
B.汝窑
C.定窑
D.越窑
E.邢窑
被欧洲人称之为“雪拉同”,阿拉伯人美誉为海洋绿的瓷器是()。
生产出的青瓷被称为“母亲瓷”的瓷窑是()。
A.汝窑
B.钧窑
C.越窑
D.定窑
宋代是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有汝窑、()五大名窑。
B.官窑
C.哥窑
D.钧窑
E.定窑
F.柴窑
下列名窑中生产秘色窑的是()
陆羽评价越窑的青瓷是“类银类雪”,邢窑的白瓷是“类玉类冰”。()
唐代“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是指()。A.南方越窑青瓷B.北方邢窑白瓷C.南方瓯窑青瓷D.北方德清窑白瓷
“类玉类冰”形容的是()青瓷,“类雪类银”形容的是()白瓷。A.越窑B.汝窑C.邢窑D.定窑
()的造型具有中国越窑和长沙窑器物造型的特征。A.锡白釉陶器B.华丽彩陶器C.米奈型陶器D.埃特鲁里亚
10世纪的______,基本上是金属制品的再现,器形多是盘、钵,也有类似中国越窑的壶。
越窑瓷器的特点有哪些?
东汉时期的越窑青瓷有哪些特点?
越窑青瓷的造型有哪些发展历史?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官窑是()。A.上林湖越窑B.杭州南宋官窑C.钱山漾
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是()。A.中国青瓷的重要发源地及主要产区B.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官窑C.了解中国瓷文化起源的一个依据D.宋代的五窑之一
高一某班组织知识竞赛,从课文中摘录了部分文字,请按文字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排列顺序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以牛田”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③④①
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后人一直认为秘色瓷开始生产于五代,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②考古发掘③史书记载④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