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8.19广东
前言:
山水文化与园林叠山案例研究
山水文化,深受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气候等因素的熏陶下,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山水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塑造了当地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态度,更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理念和生存方式。
本章选取岭南地域叠山置石较为突出的案例,围绕其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材料运用和技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岭南园林叠山艺术与山水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对比分析突出其独特性和地域特色,并探讨如何在现代设计中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古韵悠长——传统岭南园林叠山
药洲的九曜遗石
药洲遗址,目前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教育路,是五代时期南汉王朝的南宫御苑旧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地上遗存,也是一处富有历史、书法艺术价值的古代园林胜迹。历经南汉、宋、元、明、清等朝代,药洲一直是广州城中的一处融合自然与人文于一身的重要文化景观。然而,随着城市变迁,药洲经历了诸多变化,药洲之石也被多次移动,如今,仅存的九曜石和古榕成为药洲历史沧桑与变迁的见证。
图1药洲遗址
图2药洲演变历程
在南汉时期,药洲的布置便充分体现了当时山水文化的时代特色,南汉高祖刘龑利用原来的天然池沼,凿出长湖通药洲,史称西湖或仙林。湖中建洲,洲中置石,“列石嵌奇,突出者九”,人称“九曜石”。尽管九曜石现今仅存八块,但从这些粗犷未加雕饰的石块中,我们可以窥见早期置石的特色——孤置与堆叠并用,石块庞大、自然形态占主导,相比于后世的石景来说更为质朴,这种粗放的风格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山体的敬畏与简单模拟。
图3药洲现存九曜石
药洲的这种注重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设计理念,追求清丽脱俗的艺术境界,无疑为后世的岭南园林风格树立了典范。由此观之,置石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手法,更是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念与精神追求的生动再现。
历代文人墨客对药洲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诗篇和佳话,这些作品中不乏对药洲置石的描绘和赞美。宋代米芾的《九曜石诗、程师孟的《吟九曜石》以及许彦先的《药洲绝句》等诗文生动地展现了药洲山石的美丽和神韵。还有便是古代名人多有在这些石上留题,今人对九曜石有关的石刻和文献初步摸查,得历代碑刻石刻97处,尚存81处。宋代题刻甚多,其中有米芾所书刻石“药洲”碑,至今犹存。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药洲的文化内涵,也从侧面体现了药洲叠山中所蕴含的岭南山水文化精神。
流传至今的关于药洲的画作,目前可见的有苏六朋的《药洲品石图》和陈璞的《药洲品石》扇面,两者均描绘了清代药洲的场景,也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视觉资料。这些画作精细入微地描绘了药洲置石的形态和环境,使我们得以一窥当时药洲的风貌。在苏六朋的笔下,药洲的奇石、山水和植被等元素和谐相融,构成了一幅幅充满岭南特色的山水画卷。画作中不仅展示了药洲置石的自然之美,更通过画中的人物活动和景致描绘,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体现了岭南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图4(清)苏六朋《药洲品石图》
图5(清)陈璞《药洲品石图》扇面
从这些流传下来的诗篇和画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药洲置石对岭南山水文化的深刻反映。药洲的置石艺术不仅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更追求清新脱俗和幽雅别致的意境。这种对自然之美的提炼与升华,对意境的营造与追求,正是岭南山水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药洲置石不仅是园林艺术的杰作,更是岭南山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通过欣赏这些诗篇和画作,我们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岭南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清晖园的狮山壁山
清晖园,位于佛山顺德,始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以明清文化和珠江三角洲水乡风貌为特色,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岭南园林,被誉为晚清“岭南四大名园”之一。
清晖园最初作为状元黄士俊的府邸而诞生。在乾隆年间,龙应时进士将其购入并传承于龙家族中,逐渐划分为中、左、右三部分并各自发展。历经变迁,如今的清晖园成为了面积远超从前的公共园林,但现在的清晖园只有中部区域仍然保持着原貌。中部布局紧凑,空间多变,建筑玲珑精致,人文气息浓郁。在造园手法上,以广府庭园风格为本底,同时借鉴了江南园林的时空变化和借景、对景等艺术手法。园内以灰英石代山,以神韵胜体量,形成了独特的山石景观。园内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花坛被当作大型盆景来处理,与周围的建筑和山石相得益彰。
图6清晖园古园复原图
在这一部分,清晖园的叠石出彩,最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狮子回头”,另一处是“斗洞”。古人言“既有狮山,必有斗洞”,“斗洞”与花亭旁的“三狮戏球”之间有相互呼应的关系。
图7清晖园平面及石景位置
位于山坡上花亭边的“三狮戏球”叠山,又名“狮子回头”。此叠山坐落在池泮亭傍之间,错落有致,虚实相间,石级相依盘抱,构图紧凑,亭、台、路、水、山、石浑然一体,气概非凡。“三狮戏球”以灰英石精心堆叠而成,主峰上一只大狮子挺胸昂首,气势豪雄,而两只小狮子则偎依其旁,形态稚态可掬。叠石构图紧凑,造型生动,与周围浓密的树荫和芳草相映成趣。这组叠石以写意手法塑造狮子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展现了灵动的艺术魅力。与四周稀疏的树木相配合,更增添了几分山野意趣。远借凤山之景,仿佛狮子潜伏于山中,深得写意的妙味。
另一处叠石景观“斗洞”,位于园子东部的竹苑径旁,是一组英石壁嶂,造型酷似北斗星,高低起伏,玲珑紧凑。壁嶂间辟有一如斗小洞,可容一人侧身而过,过洞后眼前豁然开朗。这种设计巧妙运用了道家“别有洞天”的寓意,将英石的“瘦、漏、皱、透”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与龙眼树、桃型漏窗以及周围的馆、楼和廊相互呼应,自然逼真。斗洞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庭园的自然野趣和层次感,更创造了优美的空间感受,成为岭南园林叠石之壁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图8清晖园“三狮戏球”叠山
图9清晖园“斗洞”壁山
整体来看,清晖园古园之叠山呈散置式布局,逢园必石,以石代山,以神韵胜体量。古园部分以英石为主材,按石谱叠砌塑山,均具有明显的功能目的性和艺术表现性,虽没有着力营造大型假山,但善于“远借”,借园外之山景,引自然之山势入园,打造无山胜有山的气质。在新建部分加建的大型塑山,可以看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之作,在四周被楼房环绕、视野不再广阔的新时代,新的假山既能成为全园新的制高点,也为古园部分提供了新的可以远借的山势。
园内叠石景观造型别致,注重实用与审美的结合,不仅提供了良好的景观,也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游览路线,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营造出多元而包容的艺术氛围,今日的整体既传承了古典园林的精髓,又通过现代技术和外来元素的引入展现出创新的活力。这种以自然主义审美观为基石,巧妙融合人文与自然的叠山营造,正是岭南山水文化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的体现。
佛山梁园以景石代山
梁园,是梁氏宅园的总称,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曾享有“晚清岭南四大名园”之首的称誉。梁园历时40余载完成,主要由“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十二石斋”、“寒香馆”等多个宅园组成,总占地约16公顷,以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布局精妙而著称,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
梁园与石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在梁园中,叠山艺术得到了充分体现。据统计梁园共拥有奇峰异石四百余块,享有“积石比书多”的美誉。不过梁园的叠山,有其特别之处,不是堆叠山石,而是以景石代山,多为独石成景,孤石成峰,或两块巧置,或三石摆布,注重神韵和意境的营造。这种叠山手法在岭南园林中独树一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群星草堂是如今梁园的核心景区,占地约2亩,由梁九华建造,呈现出独特的曲折布局,包括客堂、秋爽轩、船厅等建筑。园内百年古树苍劲挺拔,奇石形状万千,立如危峰险峻,卧似怪兽踞蹲;群星草堂主体建筑之西南部,布局石庭;中筑观石亭(已毁),周匝奇石、嘉木组景。石庭、水庭和山庭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石庭作为群星草堂的一大亮点,充分展现了岭南园林的独特置石艺术,讲究一石成形、独石成景。群星草堂内,精心挑选和摆放着英德石、灵璧石、太湖石等形态各异的奇石。群星草堂中奇石不仅形态各异,而且皆有题名立意,如“苏武牧羊”、“如意吉祥”、“雄狮昂首”等,不仅展现了奇石的形态之美,更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反映了园主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这些奇石与园林景致和谐统一,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岭南园林山水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之中。
图10梁园景石图组
图11园群星草堂石庭景观
图12梁园群星草堂东西向剖立面图
总的来看,梁园与叠山置石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而深远的联系。在梁园中,奇石文化得到了充分展示和传承,也为岭南园林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园内群星草堂以及十二石斋的叠石景观,巧妙地将自然石材与人工建筑和植物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和谐画面。
梁园的叠山置石不仅展现了岭南山水文化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更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园内传统的叠石手法如英石、太湖石的堆叠,与创新的叠石理念如独石成景、孤石成峰等手法的巧妙运用,共同构成了独具匠心的叠石景观。这种在传承中寻求创新的精神,正是岭南山水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东莞可园的狮子上楼台
可园,也是岭南四大古典名园之一,位于广东东莞。其园主张敬修是一位能文善武的官员,精通琴棋书画印,他的艺术造诣与审美追求在可园的叠山置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可园的叠山置石也深受岭南山水文化的影响,展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可园的面积仅两千余平方米,然构思缜密,设计精巧。可园的特色不仅在于其对内庭空间的处理,更在于它将建筑的外景空间以及建筑群的透视空间,都作为庭园景物空间的主题来看待。可园采用“连房广厦”式的庭园布局周发,以建筑组群来包围内庭空间。种种特点,均说明可园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
可园的叠山置石也颇为巧妙,有一虚一实之说法。虚是指可园因借园外之山景,以邀山阁将园外之山“邀”来,不仅指相近的莲花、罗浮诸山,更意为邀各方的名山大川,以赢得“亭馆绿水深,楼高绿天外,旧约践罗浮,一面接芳翠”之幽旷景。实是指园内的主景叠山“狮子上楼台”。此叠山其由珊瑚石堆砌而成,高度约为一层楼,外形犹如一头雄狮。假山上种植的藤草披散四垂,如同雄狮的鬃毛。狮口之处,有金鱼池滴水,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假山与麻石凉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沿着曲折的小径向上走,人们便可以在凉亭中登台赏月,享受纳凉的乐趣。整个假山体量较大,因位于庭中,为避免给人拥塞感,设计者在山下穿空,形成了“瑶仙洞”,使得山岩凌空,游人甚至可以穿山越岭。步行于山上,就如同行走在云梯之上,经过山顶的天桥,可以到达山侧的麻石亭上的拜月台。这里与周围的危楼高阁相峙呼应,起到了烘托景色的作用。同时这种将叠山置石与建筑相结合的手法不仅增加了园林的立体感,也为游客提供了与石景互动的机会,使得整个园林更加生动有趣。
图13“狮子上楼台”
可园的叠山置石颇具特色,也是岭南山水文化的璀璨瑰宝,它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园内珊瑚石假山“狮子上楼台”与太湖石景相映成趣,既展现了石材的自然之美,又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这些精心布局的石景与园林建筑和谐统一,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极具观赏价值的景观,还赋予了深远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同时可园的叠山置石也注重运用地方特色和传统技艺,使得整个园林散发着浓郁的地域韵味,让人在欣赏之余更能感受到岭南山水文化的深邃意境和独特魅力。这一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丰富了现代园林设计的元素和理念,更为我们传承和弘扬岭南山水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余荫山房的石景设计
“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余荫山房,是晚清的作品,位于广州番禺,占地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著称于世。其布局紧凑,总体取几何形状规整式水庭格局,明显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但在其中也深深融入了岭南山水文化的精髓。园内,各种园林元素如亭台楼阁、堂馆轩庐、桥廊山水被精心布局,尽纳于三亩不足之地,展现了高超的园林艺术。余荫山房的叠山置石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这些石材,主要以英石为主。余荫山房的石景成组主要有两处:一是玲珑水榭西南的英石石林,石笋森密,形态各异,仿佛自然界的岩石嶙峋山景;另一处是水庭东西轴线两端的石景,西端为“童子拜观音”英石石景,形象生动,东端则为英石山景配小潭,富有隐逸生活意味。其余还有南面瑜园围墙前的壁山和卧瓢庐前的花台式石景等等,这些石头或与花台、花木相结合,形成“古木顽石”之景;或散置于屋角、树脚等地,千姿百态,各显特色。无论是房前屋后的石林,还是水庭轴线两端的石景,都充分展现了叠山置石的巧妙和艺术美感。而独石、散石的点缀,更是为园林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放眼之处皆有石景,这种“一石成形、独石成景”的石景效果为园林增添了无限秀气。
图14余荫山房旧园部分平面图
总之,“园林无石不秀”,余荫山房的石景设计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一理念。通过精心选择和布局英石等石材,余荫山房成功营造出一种既符合自然环境又富有文化底蕴的假山景观。这种景观不仅充分展现了岭南山水文化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以及人文之美,更让人们在欣赏之余,对岭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创新融合——近现代岭南园林叠山
在前一部分探讨了传统岭南园林叠山后,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转向近现代。近现代的岭南园林,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与审美观念,展现出一种既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的独特风貌。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一辈建筑师如夏昌世、佘俊南、莫伯治等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岭南园林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提升,叠山也随之一并发展。
他们不仅深入挖掘了传统岭南园林的精华,更结合现代建筑技术与审美趋势,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尝试。这一时期,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广州白云山庄、双溪别墅等,都充分体现了岭南园林“畅朗轻盈”的风格特点,使传统的岭南园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进入90年代,随着东方宾馆翠园宫、岭南画派纪念馆等作品的问世,岭南园林艺术又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新风貌。这一时期的设计师们在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与多元化的探索,使岭南园林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泮溪酒家的新旧塑山
广州泮溪酒家位于广州市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该地是一千多年前南汉王刘长的御花园“昌华苑”的故地。泮溪酒家临荔湾湖而建,和北园酒家同为解放后建筑起来的庭园酒家,也是岭南庭园风格的杰出代表。
在20世纪60年代,莫伯治院士对泮溪酒家进行了改建设计,这一举措为其奠定了整体格局与独特的园林风貌。全园以内院分割式布局为主,精巧地划分为三组各具特色的庭园:从门厅进入便是宽敞的大堂前庭,紧接着是以船厅和楼厅优雅围合的庭院,而最深处则是以山馆为核心、山池相映成趣的精致庭院。园内以桥、廊巧妙地将阁、楼、亭、榭等建筑元素串联在一起,与荔湾湖的美景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地势的起伏变化,叠山与庭池的交织布局,使得各庭园既通透舒朗又相互渗透,为游客营造出一种变化丰富、层次分明的庭园空间体验。
图15泮溪酒家平面图
泮溪酒家的庭园,核心由广东“塑山”名家布谷生与布汉生联手打造的假山构成。叠山参照了“东坡游赤壁”之石谱,并在其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审美和实际需求进行创新设计。这种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态度,正是岭南山水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图16泮溪酒家剖面图
在进行构筑时,采用了岭南特有的塑山技法,以砖石裹铁筋为骨架,表面精心砌贴英石,最后修边定型,呈现出雄浑古朴之感。叠山为壁型,结合建筑,壁山脊背之上建楼台,壁顶没入山楼的墙壁内,使山楼看似建在悬崖峭壁之上,给人以千山环抱的联想。人工塑造的假山与荔湾湖的自然风光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自然与人工和谐共生的状态,这正是岭南山水文化中自然主义审美观的体现。
图17二层侧看璧山
图18曲桥观璧山
泮溪酒家的假山设计注重实际效果和审美价值的结合。假山不仅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提升了酒店的整体环境品质,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观赏和体验自然山水之美的场所,结合园林与建筑整体,为泮塘周边的社区提供了打破阶层的公共交往空间。这种既实用又具有审美价值的设计取向,反映了岭南山水文化中务实和平民性的特征。
为了恢复泮溪酒家的历史风貌并满足现代需求,在2020年,泮溪酒家的迎来了新一轮的更新改造,在这一次的改造中,设计团队采用“情景模写”的设计方法,将荔湾湖周边的片段式图景整合为连续的历史情景。对泮岛的主体建筑进行改造,立面摹写了海山仙馆的建筑细节,还原了风雨连廊、荷叶亭等场景,并在中庭进行英石假山营造,以延续莫老设计的山水庭院气脉,再现海山仙馆贮韵楼历史情境。
图19泮溪酒家2020年改造后平面图
泮岛上的新假山由广东英德的叠山师傅邓建才主持创作。整座假山按照郭熙的“高远、平远、深远”空间视觉手法构造,峰峦叠嶂,主峰高耸奇险,副峰错落有致。造山采用广州传统的架山法,同时参考了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在环秀山庄的假山叠法。假山的石脚设计则借鉴了瞻园北假山的石脚收法,但展现出鲜明的岭南叠山风格。其间点缀着花草植物,使得整座假山近观远眺皆宜,让游人仿佛置身于真山之中。此外还在泮溪画舫门前增设了小假山石景,将画舫与周边的万寿宫、榕树区巧妙地融入同一个围合空间。这不仅增强了画舫与主建筑的整体感,还将假山理水的视觉空间延伸到了湖面,为游客营造了一个更加和谐统一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图20泮岛假山建造中(左)画舫前假山建造中(右)
图21泮岛假山(南面)(北面)(局部)
图22画舫前假山
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叠山创新
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27号,整体园林建筑设计方案追求粤剧艺术与岭南园林艺术在精神内涵与园林表现上的气韵相合。在造园方面,其遵循了岭南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以模拟大自然的山水植物为主要特征。在造园和叠山的过程中,园内的山水布局,既注重脉源贯通、全园生动脉络气势,又讲究人与自然的互动。通过水脉和山石气息的贯通,形成连绵不断的景观线索,使游人在园中行走时能感受到自然山水的韵味和节奏变化。同时,园内还巧妙地运用了借景、对景、障景等传统园林手法,将远处的城市背景融入园中景观,形成了一幅现代城市山水画卷。
在西园部分,以壶中天地的方式在场地内展现出四季四时的山水画卷,展现出中国传统山水的深远意境。园内以山石、池水、植物等元素构建出如诗如画的园林空间,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戏剧性。水与山的相依相映,更是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植物的配置既考虑了生态平衡,又兼顾了观赏效果,显示出匠心独运的设计思路。整体而言,粤剧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营造出了一个自然、和谐、充满生机的园林空间。
图23粤剧艺术博物馆平面图
图24粤剧艺术博物馆西园天际线
在叠山方面,其同样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如西园的主景假山,遵循了岭南园林的传统设计理念,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意境。其设计灵感源自北宋山水画大师郭熙的《早春图》,并以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的环秀山庄假山为蓝本,进一步融入了石涛山石的生命动感及岭南叠山的独特风格。
整座假山分为主峰和副峰两部分,旨在呈现出一幅生动且富有层次的山水画卷,完美诠释了岭南山水文化的精髓。整座假山以广东英石为主要材料,耗费近2600吨石材,其体量之大、工艺之精,在古代几乎难以想象。塑模、吊装、立基、堆叠、填、刹、扫缝、收顶、收脚等等一系列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现代工程技术的运用,为假山的营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在假山的营造过程中,设计师与工匠们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叠山技艺,还结合了现代建筑结构的复核计算,确保了假山既具有艺术效果又安全稳定。
由于假山是建立在地下室架空层之上,因此团队在现场制作了1:15的模型进行推敲,并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结构模拟与计算。这种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不仅体现了对古老工艺的尊重与传承,更展现了现代科技在园林艺术中的创新应用。
综合来看,此叠山深刻体现了岭南山水文化的多元与开放包容。其设计风格不仅融合了北宋山水画、清代叠山技艺等多元元素和风格还汲取了岭南叠山的独特韵味。这种多元融合的设计手法使得假山在呈现传统山水意境的同时又散发出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叠山作为园林之中生动的一部分,其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正是岭南山水文化中务实与平民性价值取向的生动写照。
图25主景假山营造过程
图26粤剧艺术博物馆假山立面图
依据以上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分类,可以从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上对中国山水文化的特点进行概括。
在物质形态上:
(1)中国山水文化是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强调尊重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中国山水文化也是历史传承与持续创新的统一,中国山水文化承载了中华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不断地演化发展并吸收新的理念,进行持续的创新;
(3)中国山水文化还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山水文化在中国广阔地域上,结合不同地域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在整体思想的指导下,各个地区的山水景观结合当地特色历史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地域山水文化。
在精神形态上:
(1)首先,中国山水文化是对山水的情感诠释与美学探索。中国山水文化中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深厚情感与审美追求,在山水诗文、山水画等领域中,都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
(2)其次,中国山水文化中蕴含人们对山水的哲学思考与精神寄托。人们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思考以领悟生命真谛、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超越,也常借助山水来表达对生命、人生的哲思。
总而言之,中国山水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其特点在于自然美与人文精神融合,也在于其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之间的紧密结合,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也为中国山水文化赋予了独特而又丰富的魅力。
图27主景假山细部(左)庭园空间置石(右)
风格对话——岭南与各地园林叠山的异同
在探讨岭南园林叠山的风格特点时,我们不难发现它与其他地域的园林叠山艺术虽有共通之处,但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叠山的手法上,更体现在其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审美理念上。
现依据前文的论述与分析,整理岭南与其他地域叠山对比表格如下。尽管岭南园林叠山与其他地域存在诸多差异,在追求美学效果、体现文化底蕴以及服务于人们生活和精神需求等方面,各地园林叠山艺术也有着共通之处。
首先,无论是岭南还是其他地域的园林叠山,都旨在通过艺术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美的环境,使人们在其中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享受。这种美学追求是各地园林叠山艺术的共同目标。其次,各地园林叠山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无论是岭南园林叠山所体现的岭南文化精神,还是江南园林叠山所展现的文人墨客气息,亦或是北方园林叠山所体现的皇家气派等,都是各地文化在园林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各地园林叠山都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
表1岭南与其它地域叠山对比
传承创新——岭南山水文化指导下岭南园林叠山设计的未来之路
当代岭南园林叠山面临的挑战
在当代,岭南园林叠山面临着传承、创作、审美等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传统材料获取的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园林叠山大量使用天然石材,但随着资源的减少和环保政策的收紧,石材的获取成本不断攀升,这对大量依赖天然石材的传统园林叠山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可以探索使用新型材料和技术来替代或部分替代传统石材,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和成本压力。由此来看,岭南的“塑山”便是一个可行的方向,这种技艺以砖石包裹铁筋构建出山体的骨架,再精心地在表面砌贴英石,最后经过细致的修边定型,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山石景观。这种方法不仅能精准地展现山石的细腻纹理和形态,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实现对真山石材料的极大节约,符合当下的环保理念。因此,进一步研究和精进塑山法及其技艺,对岭南园林叠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传统叠山手法与技艺的传承同样不容忽视。在岭南,叠山技艺虽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却缺乏明确的匠派传承系统。与江南叠山匠派相比,岭南叠山工匠群体一直没有形成明确的师承关系,工匠的养成主要依赖于一线工程操作经验。
当代岭南园林叠山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于材料和技艺的传承问题,更在于现代审美观念的转变和科技的发展对叠山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并提升叠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当代岭南园林叠山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此外,工匠的审美与文化修养在叠山艺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传统叠山技艺与中国山水绘画紧密相连,这就要求工匠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技艺,还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然而,现代叠山技艺的培养往往偏重于工程操作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代的园林叠山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
岭南园林叠山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合时代背景,展望未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化是岭南园林叠山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球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岭南园林叠山将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这不仅意味着在材料选择上倾向于使用环保、可再生的材料,更代表着在设计理念上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岭南园林叠山将有效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结合前文可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与岭南一贯多元包容的文化相契合,岭南园林叠山也注重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和表达。这不仅意味着借鉴其他地域或国家的园林艺术风格和元素来丰富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更代表着在保持岭南山水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艺术、装置艺术等多元艺术形式的有益元素,进行创新和探索。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为岭南园林叠山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要在保持岭南山水文化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叠山的创新和发展。为达这一点,既要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敬畏,也要敢于突破和创新。以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山水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为根本,在此基础之上,积极引进现代科技手段和设计理念。通过加强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以此为岭南园林叠山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本章小结
在本章中,探讨了岭南园林叠山的艺术特色、历史演变以及与其他地域园林叠山的异同。首先选取并论述了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叠山案例,以揭示岭南园林叠山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厚文化内涵;其次论述了跨地域的园林叠山实践,对比不同地域的园林叠山手法;之后基于前文的案例论述,探讨不同地域园林叠山之间的异同,凸显岭南园林叠山的特点与特色。最后,基于对多地园林叠山、案例的分析,探讨当代岭南园林叠山所面临的挑战、问题,强调岭南山水文化在叠山创新中的核心指导作用,并展望了岭南园林叠山的未来发展趋势。
岭南山水文化指导下的叠山营造策略研究
前文对中国山水文化以及岭南山水文化进行了分析,从物质和精神形态两个角度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内容以及特征进行了归纳概括,并结合岭南地域特色,归纳得出在其中岭南山水文化的特征所在,包括自然人文和谐共生、传承创新紧密结合、多元开放兼容并蓄、务实平民独具一格四种。由此,下文将基于岭南山水文化的核心思想,结合岭南园林叠山的历史积累,从叠山理念、叠山风格与意境营造这三个角度出发,结合前文对跨地域叠山案例的学习与思考,探究岭南山水文化指导下的叠山营造策略。
基于岭南山水文化的设计原则
前文研究并探讨了中国山水文化、岭南山水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以及岭南园林叠山和岭南山水文化在其中的体现。后文所总结的叠山营造策略,正是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山水文化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将从叠山理念、叠山风格与意境营造这三个维度出发,探讨提出与岭南山水文化相契合的叠山营造策略。
表2中国山水文化
表3岭南山水文化
叠山理念
尊重自然,顺应环境
如前文所分析论述,岭南地区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多样的地形地貌,不仅孕育了独特且以自然为本的岭南山水文化,也为叠山营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之岭南文化中深厚的自然意识,使得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在历史上虽然经过不断的改造,却始终未出现荒漠化、沙尘暴等灾害。这一成果也彰显了岭南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智慧。
岭南山水文化的核心在于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叠山营造的首要原则便是尊重自然,顺应环境,这不仅是一种设计哲学,更是岭南地区长期传承的实践智慧。这种原则贯穿于整个园林设计的始终,不仅是对叠山本身的营造,更是对园林整体的把控。叠山作为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遵守这一核心理念,同时也要在设计中展现出其独特的特点和美感。在营造时,要深入理解和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深入分析地域环境条件,从而建立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设计体系。基于此,可以从形态与技术这两个角度来把控。
1.叠山形态与自然相呼应
在形态上,营造出来的叠山要能够呼应自然的形态和神韵。这并不仅仅意味着简单地模仿自然山体的形状和轮廓,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和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山体的特征表现和演变规律,提炼出其本质特征和精髓,将其融入到设计之中。无论是关于山形山势的意境表达,还是对于叠山整体与细节的塑造把控,岭南传统园林叠山发展到今天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此,在今天进行具体的叠山营造时,便可以借鉴这些历史经验和艺术成就,结合现代变化的思想和进步的技术手段,营造出与自然、与地域之神韵相呼应的叠山。
一是叠山与自然及其环境的呼应。在古代园林的叠山置石中,设计者多以自然山体作为摹本,使得叠山的整体形态借鉴自然,山势也与自然之真山遥相呼应。同时由于叠山置石与建筑紧密联系,在布置之时也须与建筑之外形、流线、等互相呼应、互相成就。如园外有真山,园内之山便可借其之景,以形成内外互相渗透延伸之势;如场地内有高差变化,叠山便可就其气势,在高处设主峰、低处设余脉。
如在环秀山庄的叠山中,其主峰山势向西,呼应城外之天平诸山。无锡寄畅园也将叠山作为了真山之余脉,其中部高起,首尾两侧分别迎向锡山与惠山,仿佛与两山一脉相承。岭南地区的樟林西塘,其叠山也体现了与环境呼应的内外景空间相互渗透,以叠山作为其北侧的边界,向内构成水石庭,朝外则与界外水塘结合构成山池局的外景。
还有便是在叠山置石中山体各部分、各山石之间的呼应。山水画中既强调“主景突出”,也重视“配景的烘托”。王维、郭熙等人所提的山水画理,长期以来都是叠山和置石布局设计的指导思想,强调宾主分明、主峰突出、次配峰呼应的美学原则。
图28寄畅园与园外锡山的呼应(左)寄畅园园内的自然气息(右)
图29樟林西塘内外景相互渗透
图30樟林西塘南侧临外塘立面
2.技术与生态的共生
传承创新,融会贯通
在岭南山水文化的丰富背景下,叠山营造的理念强调传承与创新并重,融会贯通是核心。在其指导下,不仅要继承传统的叠山技艺和审美观念,也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以诠释岭南文化的创新特性。首先,对经典叠山技艺的传承是核心,不过这并非简单地复制过去的技艺,而是对传统叠山经典元素的深入研究和提炼,如手法、材料选择及空间布局等,再将其精髓融入现代设计语境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推动叠山艺术的不断进步。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设计思考、材料与先进的技术,增强叠山置石的现代感和可持续性。融会贯通则是将传承与创新连接起来的桥梁。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自然与人文等各种元素有机结合,以能打造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富有岭南特色的叠山作品。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元素堆砌,其内核与传承的方式一样,是在深入理解各元素内在精神的基础上,找到它们之间的共鸣点与平衡点,实现各元素的和谐统一。
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叠山,继承了岭南山水文化传统,运用英德石等本土材料和藏、露、悬、挑等堆叠技巧,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体现了对传统技艺的深刻理解和提炼。同时,其在空间布局上创新,结合水景元素,并与现代建筑的功能、流线融合,在白天鹅宾馆中庭创造出立体山水画境,凸显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融会贯通的体现。
图31白天鹅宾馆叠山与建筑流线结合(左)白天鹅宾馆立体山水画境(右·)
意境营造
在谈及岭南山水文化指导下的叠山营造策略时,避不开的一点便是意境的营造。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也是叠山艺术的灵魂之所在,它深刻影响着叠山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在岭南山水文化的指导下,叠山的营造策略旨在通过巧妙的手法,将山水之美与人文之情完美融合,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其关键在于“实境”与“虚境”的巧妙结合。实境,即通过叠山手法所创造出的具体山水景观;虚境,则是通过观众的联想与想象,所感受到的那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境界。在岭南山水文化的指导下,叠山艺术家们注重实境与虚境的交融与呼应,从而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梦幻的意境体验。
山水气韵,文化内核
在岭南山水文化的指导之下,岭南园林叠山置石应深入捕捉并表现山水的气韵生动。“气”代表着山水之生命力与精神的根本,“韵”则体现了山水的意境与美感,“气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和内在联系。在叠山营造中,“气”与“韵”相辅相成,通过“形、气、神”的生命力循环系统,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而这,也会让叠山作品成为一种在精神上的寄托和对文化的传承。为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一方面需深刻理解岭南山水的特性,通过石材选择、堆叠技巧及植物与水体配置,展现生动的山水气韵。同时,还需追求形态外的精神表达,创造出深远、静谧的山水意境,体现对岭南文化的理解。此外,由于我们追求的是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下,人与自然万物在生命力循环系统之中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因而“气韵相合”的美学理念也应贯穿于叠山设计的始终,在叠山设计中应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融,通过借景、对景等手法将自然景色引入园中,与叠山置石相互映衬,形成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全生命过程的美感体验。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叠山便是“气韵相合”美学理念的生动实践。其精心挑选石材,运用的堆叠技巧以及与植物、水体的和谐配置,不仅捕捉了岭南山水的独特气韵,更在形态之外追求精神层面的表达。以起伏的山石、曲折的水流,共同营造出深远静谧的山水意境,体现对岭南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融,运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将周围的自然景色引入园中,与叠山置石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不仅让叠山作品与其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更通过巧妙地将叠山置石与建筑整体结合,把地面的园林气息自然地引入地下的展陈空间,从而让全园的气息得以贯通,山水气韵在整个场地中自由流淌,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系统、整体的美感。
图32叠山与戏台结合(左)置石与地下建筑中庭空间结合(中、右)
人文意境,层次丰富
同时,在叠山营造中还须应用“写意”这一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结合实际情况,场地特征、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意境与具体的叠山手法。不拘泥于自然的真实形态,而是注重事物本质的传神和情感的抒发,从而追求心中的完美山形,营造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审美体验。也需充分运用关联性思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以烘托出深远的意境。这种关联性思维的应用使得叠山作品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还能让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如此客观地将意境呈现给观众,营造意境,促使观众“触景生情”,激发其获得细腻、深刻的“心境”。
叠山风格
开放包容,多元融合
岭南文化是在频繁的交流融合中蓬勃发展起来的,岭南山水文化的形成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过程。根植于岭南山水文化的深厚土壤,现代岭南园林叠山在设计中也应秉持多元融合与开放包容的策略,以创造出既具地域特色又兼具国际化风貌的叠山作品。
首先,在保持岭南传统叠山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并整合江南园林、北方园林以及日本园林等各地的优秀叠山艺术元素,博采众长,以跨地域的学习和借鉴,融合更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其次,在借鉴前人作品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应注重发展自己的设计理念和风格,避免简单模仿,力求在叠山作品中体现出独特的创意和个性,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材料,探索新的叠山手法和表现形式,提升作品的可持续性和艺术价值。此外,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需求和使用功能的考虑,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审美特点和使用需求,使园林叠山作品能够吸引和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创造出具有普遍吸引力的叠山景观,使园林不仅是一个休闲和欣赏的场所,更是一个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平台。
地域特色,彰显风貌
虽然具有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特质,但岭南山水文化也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其指导下的园林叠山也应如此。由此,叠山营造便不仅仅是在塑造自然风貌,更是在传承和展现一种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方面借鉴岭南地区特有的山水景观,借鉴岭南山峦、瀑布等自然景观,运用石材和堆叠技巧模拟这些美景,再现神韵。同时,融入岭南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符号,以丰富叠山造型,展现文化底蕴。综合来看,通过深入挖掘和巧妙运用岭南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元素,并将其与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合。在塑造体现自然的景观同时,传递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实现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在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叠山营造中,便深入挖掘了岭南的地域特色和风貌,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叠山设计之中。他们借鉴了岭南地区特有的山水景观,以广东英石为主要材料,叠造出主峰高耸、副峰交错的假山景观,通过石材和堆叠技巧再现了自然山水的神韵。同时融入了岭南的文化符号,与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紧密结合,并搭配岭南特色的植物,丰富叠山的造型和内涵。
图33粤剧艺术博物馆叠
图34粤剧艺术博物馆叠山立面图
叠山作为园林的精髓,其设计灵感源于自然山水,同时融入了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在深入研究岭南山水文化的基础上,本章详细探讨了基于其的岭南园林叠山营造策略,揭示了叠山设计在岭南园林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本章从叠山的理念、风格和意境营造三个维度出发,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与岭南山水文化相契合的叠山设计策略,探讨了如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融入并传承岭南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叠山理念的角度,强调了尊重自然、顺应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叠山形态与自然相呼应、技术与生态共生的原则。通过借鉴历史经验和现代技术手段,设计出既美观又可持续的叠山作品。在意境营造方面,强调气韵相合、人文意境的丰富性。叠山设计不仅要呈现出山水之美,更要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营造出一种深远、静谧的山水意境,使人在欣赏叠山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岭南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在叠山风格上倡导多元融合与开放包容性,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叠山设计应积极借鉴和吸收各种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以丰富叠山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这种多元融合的设计风格不仅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包容性,也为叠山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岭南山水文化指导下的岭南叠山设计实践案例
项目基础信息分析
项目背景
在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历史文化保护的大背景下,新兴县依托《新兴县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以国恩寺为核心,规划打造“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并推进其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探索绿色发展之路。该景区总规划面积约为5.84平方公里,位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依托国恩寺和龙山山脉,融合其独特的禅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致力于推广和发扬中国禅宗的精神内涵。集文化和自然景观于一体。
项目定位
为推进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景区核心区的改造提升,在景区入口位置正建设一座满足国家5A级景区标准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并以其引领景区的整体风貌。由此,本部分的设计实践案例即为该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项目用地面积约1.2公顷,其中建筑密度25%,容积率为0.23,总建筑面积2965m2(地面),绿化率为43%。
图35项目位置与周边关系(左)项目周边自然环境(右)
场地山水环境
岭南地区的宗教建筑,如寺庙和道观,通常选址于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项目所在的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便是以国恩寺为核心,以龙山、茶山为主体,形成了优越的自然山水环境。据史料《肇庆府志·舆地》记载,龙山因其山势似龙而得名“袈裟岭”,山上耸立的三座高峰被尊称为“三宝顶”。山脉自三宝顶延伸而下,形似游龙蜿蜒,国恩寺正位于山的起始部位,因而有“龙山寺”的别称。寺庙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拔约164米,环境幽雅,气候宜人,阳光充足,降水适宜,四周树木繁茂,河水清澈,共同营造出一片宁静祥和的圣地。
图36场地周边山水格局
国恩寺位于龙山脚下,其地理环境独特且优越,是千年来的一块风水宝地。其东侧紧邻的龙潭湖,湖面辽阔,碧波荡漾,被龙山山脉紧密环抱。寺庙的庄严建筑与湖光山色、龙山蜿蜒的地貌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和谐与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圆融统一的空间结构。近年来,依托龙潭湖原始自然地形及丰富植被,已成功打造出一座生态湿地公园,其中融入的人文景观既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也丰富了景观的层次与内涵。国恩寺的入口外围是流动的卢溪河,这条河流在历史上曾是水运交通的重要通道,如今则成为连接景区内外的自然景观。景区内部的禅源湖与卢溪河共同构成了国恩寺与外部自然环境的交汇点,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两者共同承担着调节景区气候、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功能。
后文所要论述的项目场地恰好位于这一交汇点,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其与国恩寺一同位于龙山脚下,被高低起伏的龙山环抱,与三重潭水、西侧河流形成美妙呼应,为项目营造了全景观的“山形气场”与“水形气场”打下了殷实的基础。
图37场地与周边自然山水关系分析
场地文脉
此处的自然山水环境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自然与人文价值的场所。国恩寺作为整体景区中的核心部分,是整个区域文化气息的发祥地。新兴是六祖故里,国恩寺是六祖的故居与圆寂之所,项目场地周边整个环境,都与六祖、与禅宗有着紧密的联系。国恩寺由六祖惠能创建于唐弘道元年(683年),最初命名为“报恩寺”,是惠能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建。后在神龙三年(707年)2由唐中宗赐建,改寺额为“国恩寺”。到唐太极元年(712年),六祖慧能派遣其弟子从曹溪返回新兴国恩寺建造报恩塔,后该塔成为龙山的显著标志。次年(713年),慧能自曹溪归来,于国恩寺住持并圆寂,其弟子法海将其教义编为《六祖坛经》。迄今为止,国恩寺的历史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了沧桑兴废,但始终保持着禅宗的传承和香火不断。同时,其也被誉为“岭南第一圣域”以及“中国禅文化的发祥地”。
图38国恩寺大门(左)报恩塔(右)
1989年,国恩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国恩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修葺与规划,并且到2009年,围绕着国恩寺,云浮市新兴县进一步整合、规划其周边的旅游资源,建设禅宗文化产业园。在后续出台的如《新兴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3-2035)》、《新兴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2013年编制)》等规划,均对这一片区进行了规划或定位,体现了新兴对禅文化推广与发扬的不懈努力。
国恩寺,是典型的中国禅宗寺院,也是一座传承千年的岭南禅宗寺院,其坐落于岭南的山水环境之中,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其布局依山就势,灵活但又讲究。中轴线上的门殿、大雄宝殿、六祖殿三级平台层层递高,彰显出庄重与神圣。寺院空间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报恩塔如龙角般耸立于山巅,与周围的古树、葱郁的山林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禅意图景。作为典型的岭南禅宗寺院,国恩寺的建筑不仅承载着深厚的禅宗文化,更体现了岭南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
图39国恩寺剖面图
图40国恩寺平面布局(左)国恩寺俯瞰(右)
设计理念
基于对项目场地山水环境以及交通、周边风貌、历史文脉等的分析,为营造与国恩寺核心区相匹配的风貌环境,对话古今以塑造突显中国禅味的新建筑,同时营造适应当代需求、品味传统的新园林。团队提出了新兴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诗境画境禅境”以及“寓禅于景禅景交融”的核心设计理念。
诗境画境禅境
诗境与画境在中国艺术中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韵味。诗境通过语言艺术表达情感和审美超越,而画境则通过视觉艺术展现形式美和意境。两者交融,既是“象外之象”的融合,也丰富了意境的内涵。在中国画中,诗与画常有机结合,画能表现诗意,诗也能衬托画面,共同表达画家的情感。此外,画本身也能成为诗的化身,被称为无声诗,不依赖文字而独立传达诗意。总之,诗境与画境相互映衬,便能共同营造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意境。同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禅境、诗境与画境是相通的,都致力于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方案正是以此为核心,力求体现这种相通性,诗中有画,画中有禅,将佛教禅宗思想与中国传统诗画意境相融合,通过精巧的设计语言强调实现诗境、画境、禅境的聚合,描绘出一幅现代中式禅宗园林山水画。在岭南山水文化的熏陶下,我们追求直接、鲜明而不带任何掩饰的禅意,于念而无念之中直探事物的本源,同时强调韵外之致的感受。这种禅意与岭南山水的灵动、秀美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圆融统一的意境。
寓禅于景禅景交融
禅宗,尤其是慧能所倡导的南宗禅,不仅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更与中国传统思想哲学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禅学理论已经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重要思想哲学。广东,作为达摩登陆中国的初始之地,也见证了禅宗在中国的起源与传播。特别是六祖惠能,他将禅宗发扬光大,其所倡导的“顿悟说”以及对大乘佛教的平民化改革,极大地推动了禅宗在岭南乃至全国的普及与发展,形成了“一花开五叶”的繁荣禅宗流派。进一步地,新兴作为六祖惠能的故乡,承载着禅宗深厚的历史底蕴。由此,方案场地本身沉浸在浓厚的禅文化氛围之中,这便决定了设计方案必然将与禅宗文化存在着深厚的联系。基于禅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传承,方案提出“寓禅于景,禅景交融”的设计理念。
项目整体设计概述
基于场地环境的整体考虑,方案对场地视线进行了精准控制,以六祖经坛塔与报恩塔为建筑布局的控制要点,精心设计了建筑组群的开合与高低关系。建筑整体西南高、东北低,留出远望报恩塔的视线通廊,同时在景区入口通过起伏的建筑天际线与园林景观的紧密配合,与背后的龙山山脉、报恩塔、六祖经坛共同营造出如画的空间意境,不仅能够实现与报恩塔、龙山的空间对话,还能够有效地提升整个景区的禅文化氛围。
图41节点视线控制(左)方案与报恩塔及六祖经坛实现关系(右)
图42景区入口望场地西侧滨河园林与报恩塔
在建筑形式上,方案以国恩寺的历史与建筑特征为参考,采用唐风为原型进行形式推理,运用元素提取与转译的手法,创造出既符合现代特色又呼应了国恩寺民居风格的建筑形式。方案追求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思想,旨在展现木构建筑的本质与唐风民居的质朴韵味,同时体现了慧能禅师的“无念、无相、无住”的禅法思想。
在建筑群体组合上,方案采用了模数系统,确保每个基本单元都保留了鲜明的唐风建筑特征。方案还参考了南禅寺的屋顶比例,特别保留了唐风建筑的举折屋顶和深远的出檐特征,从而将唐风韵味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具体的建筑结构中。在结构上,方案推敲了木结构与混凝土结构两种建构形式,其中木结构的运用不仅体现了结构的自然美感,还通过重要节点的建筑书阁的设计,展现了其精致与灵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融。在建筑整体布局中,两种形式进行混合搭配,以呈现最优的效果。
图43建筑屋面曲线参考南禅寺(左)木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结合(右)
图44木结构基本单元剖透视
图45混凝土结构基本单元剖透视
图46六祖书阁建筑造型木构形式
在空间布局上,方案深受王维的禅宗思想和审美情感影响,借鉴其辋川别业的园林布局特点,以营造建筑与园林的禅境。通过叠山、理水、植物与建筑的和谐组合,方案将禅机、画境和诗意融入园林山水,展现了一幅现代禅宗园林山水画。注重空间序列与景致构成的和谐,通过三个层次分明的园林,引导游客阅览人生的三重境界,领悟“禅宗哲理”。游客在建筑空间中行进,能亲身感受诗境、画境与禅境的交融。三个层次源自禅宗对世界认知的三个阶段,利用三进院落及景观的营造,方案演绎了见山见水的三阶段:从“以我观物”到“物我皆空”,再到“刹那直观”。各小院落也借助诗画艺术,巧妙设置景题与楹联,创造出诗画意境,实现禅景交融。
图47宋郭忠恕临本《辋川图》中的辋川别业布局(左)方案布局(右)
图48首层及园林平面
图49寓禅于景禅景交融
目前,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项目正在施工阶段,建筑主体已完成大部分,园林部分也即将进场开工。
图50施工过程2023年3月(左)施工过程2024年3月(右)
项目叠山营造方案
本部分基于前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的园林叠山营造策略,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探索岭南山水文化指导下的岭南园林叠山营造实践。
表4岭南山水文化指导下的园林叠山营造策略
叠山理念策略的体现
前文论述本项目的设计理念时便已提到对自然山水环境的顺应与呼应。基于此,在岭南山水文化的指导之下,本项目叠山方案也以尊重自然、顺应环境为最核心的设计与建造原则。项目场地位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的龙山山下,已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多样的地形地貌。在方案中,充分考虑和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场地原有的地形条件,依据基地实际状况,以高效且经济的方式进行设计。结合建筑空间布局,方案的叠山置石灵活多变地呈现在各个庭院之中,各部分均与其所处的环境紧密联系,与建筑空间、植物布置相互配合,营造充满禅意的空间氛围。
图51项目场地原状与周边环境
图52项目方案与周边环境
在材料选择上,方案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先选用本地山坑石,并灵活使用,或作为叠山材料,或作为孤置群置之景石,或作滨水驳岸用石等。同时,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我们在叠山置石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山石的原始形态,避免过度的人工雕琢,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增加了叠山作品的野趣和自然韵味。
图53云浮盛产石材
图54山石结合空间布置(左)方案中心轴线景观与其上山石高度(右)
方案对山石布置在形态上,从局部上看与其所在位置空间相契合,从整体看与也自然地形相呼应,整体山石东高西低,呈现出龙山余脉之感。在靠近龙山的东侧主入口,外部广场结合榕树布置景石,以将东侧龙山气息合理地引入场地。其后西,从主入口进入后,主轴线上的第一个庭院(观景厅东庭)参考郭熙的《早春图》进行叠山置石,模拟山水画之形态意境。之后在建筑主体部分,中心线上山石逐渐变散、变低,到方案最西侧则顺应地形布置山石。如此一来,通过对叠山置石的营造,既让人感觉建筑仿佛建在山上,体现山脉气息,也在形态与数量上呼应了设计的禅境。
中心线两侧的庭院也均有布置山石,各自成景,不过高度、尺度均不比中心线上的叠山置石。整体方案的叠山置石布置以中心线为重,并在其边进行多处布置。脱离建筑主体部分,在最西,临集成河侧营造园林,并在六祖经坛北侧贴近观景亭之处营造一处叠山,既作为东西向视线的障景,也作为西临集成河一侧园林叠山置石的制高点,承接建筑制高点的气息,使得此处园林自成一体。此处园林西侧衔接集成河边步道,也顺应向西变低的地势,结合入口布置与场地高差设置蹬道、营造叠山。
图55主入口广场(左)主入口广场(右)
图56观景厅西庭(左)六祖经坛北侧(右)
图57西侧园林叠山置石
意境营造策略的实践
表5各景点平面位置、编号、题名及对应的位置称呼
首先在进入建筑之前为“禅宗溯源”,入口广场处布置五处下凹绿地并置石,以“花开五叶”为景题,是整个中心禅境序列的序曲。入口广场南侧则结合观景亭,置石围合成树池,配植菩提榕与棕竹,以“本自清净”为景题。
整体禅境的第一部分为“以我观物”。观景厅东庭即入口门厅庭院,布置叠山模仿《早春图》之画境,山石还作散置布置,也作为水池驳岸使用,此院落以密集的假山石演绎在未悟时的“以我观物”时“看山是山”之境。
第二部分为“以物观物”。在建筑四面围合的院落空间中布置散石,以“空”为主。观景厅东庭也是整个场地的中心庭院,学习药洲置石之布局与形式,偌大的庭院中点缀寥寥置石以实现空中妙有,以“本不动摇”为景题。六祖经坛边庭则在细长的空间中,以相比中心庭院更高的密度布置山石,摹写蕴含禅宗思想的狮子林之叠山,实现以小见大之感,也作为中庭与六祖经坛之间的衔接。此部分演绎在初悟时的“物我皆空”之“看山不是山”的“无我”之境。
第三部分为“刹那直观”。西侧园林的空间向西侧完全打开,山石、建筑、植物异同构成了有节奏起伏的界面,借鉴山水画的技法打造诗画禅境,以“本自具足”为景题。同时此处布置有几处小岛,大者上布置有观景亭,与六祖经坛隔水互望,建筑密度向西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到此处即将回归到自然景色,返本溯源,此处以“山口待渡”为景题。这一部分能够使人在自然的环境之中,体会到佛禅境界,回归到彻悟时的“刹那直观”之“看山还是山”的“真我”之境。
最后,除主体的四大部分所属院落外,其余各小院落也设置了景题与楹联,打造“诗境、画境、禅境”相融的空间氛围。
表6景点①对应的效果图、平面以及诗境画境
表7景点②对应的效果图、平面以及诗境画境
表8景点③对应的效果图、平面以及诗境画境
表9景点④对应的效果图、平面以及诗境画境
表10景点⑤对应的效果图、平面以及诗境画境
表11景点⑥对应的效果图、平面以及诗境画境
表12景点⑦⑧对应的效果图、平面以及诗境画境
表13景点⑨对应的效果图、平面以及诗境画境
表14景点⑩对应的效果图、平面以及诗境画境
叠山风格策略的展现
方案的叠山风格策略首先着重于对地域特色的融合与展现。如前文所述,方案以岭南山水文化为指导,深入挖掘并融合了岭南的自然特征和人文内涵,通过精心选择当地出产的石材,不仅呼应了场地的自然山水气韵,也展现了岭南山水的独特韵味,使园林作品在视觉上和文化上都与岭南地区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在具体的营造上,方案学习并传承了岭南传统园林的叠山手法和布置规律。如方案中心庭院的布置受到岭南现存最古老的园林——药洲的启发。借鉴药洲“九曜石”的置石布局意向,并参照药洲现存石之形态进行选石、布石。在布置与选石上汲取药洲之古朴气息,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置石风格,也体现了岭南园林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深厚底蕴。
图58药洲与中心庭院置石布局与石形意向
同时,考虑到项目所在地的禅宗文化背景,方案选择将禅宗元素巧妙地融入叠山设计中,学习借鉴日本禅宗园林之实践,结合中国禅宗之精神,打造中式禅宗庭院。如在茶室庭院中,方案中茶室庭院的置石,便是借鉴学习了日本禅宗庭园的置石布置与意境表达,结合场地实际情况与石材情况,搭配植物、布置石景,强化方案对文化表达。
图59茶室庭院置石平面与立面
图60茶室庭院置石参考意向启程园(左)悲悯园(右)
除了基于场地文化特色而选择的叠山置石风格,方案同时也基于造景和意境营造的需求来使用或学习不同的叠山风格,将最合适的表现形式融入方案之中,提升方案叠山置石的艺术价值。如入口门厅庭院,为营造“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的《桃源行》之引人入胜的意境,创造以小见大的空间感受,方案融入了山水画的构图技巧,模仿《早春图》的画境来设计叠山,意图结合视点变换,展现山之“三远”。为达到此目的,方案学习借鉴江南园林叠山,在叠山风格上参考环秀山庄的叠山,营造多样的山形变化,并通过深入、流动、真实的体验来展现“咫尺千里”的空间感受。同时,方案以同样模拟了《早春图》描绘山形之手法的粤剧艺术博物馆西园假山为叠山的参考意向之一,其叠山的现代技术有许多可以继承、学习之处。
图61入口门厅庭院叠山对应图
图62入口门厅叠山意向《早春图》(左)粤剧艺术博物馆叠山(中)环秀山庄叠山(右)
本章通过笔者参与的项目实践“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将岭南山水文化指导下的岭南园林叠山营造策略应用于设计实践中。首先明确了项目的背景与定位,同时深入分析了场地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历史文化脉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核心的设计理念,力求在尊重场地特质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承与景观创新的融合。在具体方案中,紧密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将叠山的营造策略细致地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分别从叠山理念、叠山风格、意境营造上对具体营造进行把控。以实践设计为例,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撑。
结论
研究结论
(1)总结了山水文化与岭南山水文化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上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2)揭示了岭南山水文化在园林叠山理念、风格、材料及营造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通过深入研究岭南园林叠山,本文揭示了岭南山水文化在园林叠山的理念、风格、材料和营造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在岭南山水文化的熏陶下,岭南园林叠山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从秦汉时期的初步尝试,到晋代的逐步实践,再到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日臻完善,其成熟与岭南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在材料选择上,岭南园林叠山以土石为主要材料,体现了对自然材质的尊重和崇尚自然的理念。在风格上,岭南园林叠山以自然野趣和灵活多变著称,既实用又具观赏性。占地虽小,却通过精妙布局和远借真山的技巧,创造出令人赞叹的叠山景致。在营造方面,岭南园林叠山注重细部雕饰与整体意境的和谐统一。这种独特的营造方式不仅提升了叠山的艺术品位,更让其成为传承岭南山水文化的重要纽带。此外,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园林叠山手法,进一步凸显了岭南园林叠山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厚文化内涵,彰显了其在园林叠山艺术中的独特地位。这不仅丰富了岭南园林叠山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探讨其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视角和有益的启示。
(3)提出了基于岭南山水文化的园林叠山三维度策略
在深入分析了中国山水文化以及岭南山水文化的基础上,本文归纳概括了山水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特征。结合岭南园林叠山的历史积累和实践经验,本文从叠山理念、叠山风格与意境营造三个维度,提出了基于岭南山水文化的园林叠山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将岭南山水文化的精髓融入园林叠山的设计与营造中,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现代园林叠山艺术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通过这一策略的提出,我们期望能够推动岭南园林叠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彰显岭南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表15岭南山水文化指导下的园林叠山营造策略
创新点
创新性地从岭南山水文化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索了岭南园林叠山置石的独特艺术风格。通过剖析山水文化在这岭南地域的特有表现,揭示了岭南山水文化与园林叠山之间深厚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岭南山水文化指导的三个维度园林叠山营造策略。对于传承发展岭南园林的独特文化价值,推动岭南园林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不足与展望
山水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文化,其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形态,也在不同的地域有独特的表达。岭南山水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本文结合岭南地域特色,对岭南园林叠山艺术在岭南山水文化影响下的独特发展进行论述与分析。但由于笔者自身专业能力与阅历存在不足,论文难免有局限,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在此,总结本文的不足并提出展望:首先,由于岭南园林叠山的历史悠久、类型多样,本文在资料收集和案例选择上,可能未能覆盖到岭南园林叠山的所有表现形式。其次,由于园林叠山艺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建筑学、美学、地理学等,本文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可能还不够深入。此外,对于岭南园林叠山的现代应用与发展趋势,本文也未能进行充分的探讨和展望。另外,在实践项目中,关于此项目的叠石营造目前还处于设计方案阶段,暂未开始实际建造。因此,具体建设效果还须等待建设完成后才能得知。这一点也限制了本文对于实践应用方面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1]卢禹舜.以“林泉之性”度“林泉之心”——山水文化的当代价值阐释[J].美术大观,2011(6):18-21.
[2]谢凝高.中国山水文化源流初深[J].中国园林,1991(4):15-19.
[3]郑国铨.中国山水文化导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3):46-53.
[4]李文初等著.中国山水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5]过竹,仲富兰著.山水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郑国铨.山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7]郑国铨.水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蒋秀碧.论我国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J].青海社会科学,2007(5):22-25.
[9]陈水云编著.中国山水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1]王荔.山水文化的社会属性——东晋名士的山水诗及山水画[J].美术研究,2001(4):65-67.
[12]林伯钦.宋代山水诗的文化解读[D].华侨大学,2007.
[13]郭本厚.六朝游文化视野中的山水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14]徐晓力.从山水观念到山水图式[D].复旦大学,2007.
[15]初冬,董雅;刘丛红.复归“山水”[D].天津大学,2012.
[16]江楠.南岳衡山题材山水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2.
[17]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
[18]汪洋,徐萱春.中国山水园林的自然观[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4):80-84.
[19]孟妍君.晚清岭南园林中的山水思想及其内涵[J].广东园林,2016,38(1):49-52.
[20]鲍世行,吴宇江编.钱学森论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1]钱学森,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2]龙彬.论中国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J].华中建筑,2000(4):34-36.
[2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4]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5]傅礼铭著.“山水城市”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6]傅礼铭.钱学森山水城市思想及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5-75.
[27]魏菲宇.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D].北京林业大学,2009.
[28](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9](宋)李诫撰.营造法式手绘彩图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
[30](明)计成原,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1](明)文震亨.长物志[M].商务印书馆,1936.
[32](清)李渔著.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3](宋)杜绾.云林石谱[M].商务印书馆,1936.
[34](南朝·宋)宗炳,王微著;陈传席译解.画山水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5]童寯.江南园林志第2版典藏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6]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7]曹汛.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C].1980:12,80-91.
[38]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9]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0]陈植.陈植造园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2]金学智著.中国园林美学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3]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44]孟兆祯.孟兆祯文集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45]孟兆祯.第七讲掇山之相石、结体与水景(上)[J].古建园林技术,1991(2):51-55.
[46]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7]孙俭争.古建筑假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8]毛培琳,朱志红.中国园林假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9]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50]杨永生.哲匠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1]曹汛.戈裕良传考论——戈裕良与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终结(上)[J].建筑师,2004(4):98-104.
[52]曹汛.张南垣的造园叠山作品[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09(00):327-378.
[53]王劲韬.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D].清华大学,2009.
[54]齐羚.中国园林筑山设计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55]夏昌世,莫伯治.漫谈岭南庭园[J].建筑学报,1963(3):11-14.
[56]夏昌世,莫伯治.粤中庭园水石景及其构筑艺术[J].园艺学报,1964(2):171-180.
[57]夏昌世,莫伯治编著.岭南庭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8]夏昌世.园林述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59]刘庭风编著.岭南园林广东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60]刘庭风编著.岭南园林广州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61]陆琦著;张本慎,李颖译.岭南园林艺术中英文本[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2]陆琦著.岭南造园与审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3]马次航,邓其生.岭南石景风韵(上)[J].广东园林,1984(3):15-2857-5814.
[64]梁明捷.岭南庭园叠山的美学表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78-83.
[65]梁明捷.岭南园林叠山探析[J].美术学报,2014(2):82-87.
[66]李晓雪.基于传统造园技艺的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67]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8]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69]深圳大学国际文化系主编;陈乃刚编著.岭南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70](南宋)朱熹注解,张帆,锋焘整理.诗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71]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72]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郑州大学,2005.
[73]李权时,李明华,韩强.岭南文化修订本[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74]李权时.岭南哲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75]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地理》编写组.祖国的好山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76]李见賢.广东省的地貌类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1(4):70-81.
[77]《20世纪中国美术》编辑委员会.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作品选1949-1978[M].杭州.
[78]张文英,邓碧芳,肖大威.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J].古建园林技术,2009(2):19-23.
[79]李权时,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岭南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80]谢少亮.广州五仙观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81]董上德著.岭南文学艺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
[82]陈建森.张九龄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诗歌的美学追求[J].文学遗产,2001(4):41-50,142-143.
[83]顾建国.张九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84]卜庆安.屈大均研究[D].扬州大学,2010.
[85]李启色.岭南派山水画的人文精神[J].美术大观,2015(2):40-41.
[86]端木桥等.话说岭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7]杨宏烈,高刘涛.粤商园林海山仙馆的文化特色研究[J].中国名城,2013(8):43-48.
[88]唐璐,刘人岛.现代传世名画鉴赏3[M].上海:上海社科出版社,1999.
[89]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90]王劲韬著.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91]梁明捷.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92]陈炜炫,汤朝晖.山水画视角下的岭南园林的空间造境逻辑[D].华南理工大学,2019.
[93]马次航,邓其生.岭南石景风韵(中)[J].广东园林,1984(4):9-2157-582.
[94]冷雪峰著.假山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95]李晓雪,高伟,李自若编.壶中九华英石假山研究与口述实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
[96](清)王概等,巢勋临摹.芥子园画传全本[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97]陆琦著.岭南私家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98]郭谦,李晓雪.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与更新研究[J].风景园林,2016(10):105-112.
[99]林广臻,陆琦.从药洲九曜石遗址初探唐宋时期园林石景形态[J].广东园林,2019,41(1):23-29.
[100]舒翔,卢应斌,梁景裕副.岭南建筑经典丛书顺德清晖园[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01]周琳洁主编.广东近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02]王建玲.梁园[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103]余俊颖,郭谦,肖磊.情景模写——广州泮溪酒家更新改造设计思考[J].中外建筑,2022(1):107-113.
[104]刘亚琪.触媒理论引导下的历史街区更新与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2.
[105]郭谦,肖磊,王慧,等.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泮溪酒家保护更新研究[J].中国园林,2024,40(2):64-70.
[106]佘畯南,曾昭奋.佘畯南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07]曾昭奋.莫伯治与岭南佳构[J].建筑学报,1993(9):42-47.
[108]肖磊.广州西关历史环境保护更新中的城市记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109]本书编委会.粤剧艺术博物馆建设实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110]顾凯,查婉滢.“以少胜多”的园林假山叠石技艺详探——以小型庭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8):12-18.
[111]宗白华著.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12]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13]郭谦.气韵相合和而不同历史环境保护更新的思想与方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
[114]林有能著.禅宗六祖慧能迹址探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39.
[115]陆琦.新兴龙山国恩寺[J].广东园林,2011,33(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