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当今博物馆的数字化有两个层面:一是数字化的信息如何运用;二是博物馆展览如何透过数字化媒体手法与空间上呈现。博物馆的数字信息工程是博物馆的数字“基建”。
有了数字化的信息基础,博物馆除了提供资源与公众在线共享之外,也能进一步组织策划线上展览。例如这几年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数字人文展、浙江博物馆的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等,都很好地拓展了博物馆在互联网上的功能。若论及在博物馆实体空间的数字化展览,则不仅仅只是信息化的组织编辑,而是如何在物理空间运用数字呈现原本线上所没有的以及在物质展示之外的,提供不同维度的诠释、转化与体验。
从博物馆领域看数字化展览,首先我们得先理清作为博物馆展览有别于其他场域展览需具有的要素:研究诠释、知识传达、设计表现等,避免博物馆陷入技术手法先于内容传达而徒具视觉形式的误区。就算美术性的主题之于博物馆,都需再转化表现,而不是像现今充斥号称“沉浸式”如同大型PPT播放厅的商业展览。
以最近两年在巴黎开馆的大皇宫GrandPalaisImmersif创新文化展馆为例,虽然是将沉浸式作为展馆特点,但其设馆宗旨是为观众提供一种艺术体验,并通过梳理观点和理解来诠释一件作品、一位艺术家或一场运动,同时激发人们的情感与思考,“沉浸感”的目的是成为情感的载体。以这样的理念GrandPalaisImmersif和卢浮宫博物馆推出《蒙娜丽莎》沉浸式展览。除了投影展示,还有数件互动装置,包括邀请参观者创造属于自己的蒙娜丽莎Instagram贴图的装置,以及另一个让他们选出1911年画作被盗案件幕后黑手的侦探小说式游戏,叙事设计与信息共享进一步拓展深化了沉浸式体验,使观众在娱乐与互动中同时达到了教育目的。目前该馆正在展出的“永恒的慕夏”,其大型沉浸影像精彩融合对于艺术作品的美术理解、时代背景、视觉分析,并让观众平躺在展场观赏一场视听影像再造。试想当今数字影像在互联网上即手可见的情况,相比于其他各种静态的慕夏版画展,这个没有“实物”的展览似乎提供了更真切实际的独特体验。
博物馆数字化展览是一个新领域,博物馆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沟通互动更需与时俱进,这是一个让文化透过再理解与跨界合作创新的场域。但目前国内博物馆数字展览的形成模式或方法还停留在旧有的工程及流水线式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