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博行业蓬勃发展,成果丰硕,亮点频出。通过对年度重要新闻、会议、活动和发布文件的盘点梳理,综合考虑重要性、传播度和影响力,我们选出了2023年度文博行业十大热词,从中窥见文博行业发展成就和未来趋势。
文化传承
2023年,文物保护利用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传达重要指示,会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文物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考古中国
2023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全国考古工作会(在济南)、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西安)相继召开,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期最新成果,以及数十项考古最新发现与研究成果。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历史时期各阶段都有新的重大发现,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建立、城市考古、建筑考古、陵墓考古、手工业考古等专题性研究方面都有重要收获,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博物馆热
文物传播
科技创新
2023年,文物科技创新持续走热,国家文物局发布《“十四五”文物保护标准立项指南》,部署了七大重点领域的标准群建设,完成第八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遴选,总数达到40家。13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文物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的历史性跨越。12月,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国际交流
2023年,文博行业国际交流全面加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发布《西安宣言》。联合考古、合作文物修复、跨国人才培养等持续开展。对外交流展览不断深化,中华文物交流协会开展“扬帆出海:中华文明国际展示推介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推出数十个进出境展览,“国际丝绸之路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
2023年,文物人才培养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学科体系逐步完备,列入“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13家高等院校考古学博士研究生指标增加57%,“文物”“文物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设置取得重要进展,文化遗产大学筹备工作积极推进。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成为一类赛事,人社部授予30名选手“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
三星堆
2023年7月26日,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等展陈,了解三星堆遗址发掘历程和古蜀文明成果,对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落成使用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考古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也正式对外开放,掀起参观热潮。12月15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项目——“琳琅满目的祭祀遗存——古蜀荣光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入选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世界考古论坛奖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西运城博物馆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文物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
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召开
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发布
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最新进展成果。探源工程第五阶段最新研究认为,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的长时段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其中古国时代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为距今5800至5200年前后,第二阶段约为距今5200至4300年前后,第三阶段约为距今4300至3800年前后,距今3800年进入王朝时代。
“何以中国”系列传播持续火热
今年5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正式启动。7月25日,国家文物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行文化遗产题材系统金银纪念币,聚焦“何以中国”。“何以中国”为源头的系列展览、节目传播持续火热。
13部委印发《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
10月26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13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面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远景目标,依托研究型文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地区性文物科研机构;文物科研力量显著提升,形成科研方向稳定、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梯队;初步建成国家文物考古标本资源库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数据中心(文物大数据库);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文物保护和考古关键技术,形成若干系统解决方案,建立健全文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衔接机制。
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召开
11月23至25日,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在广州举办,本次大会是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以来第一次组织的全国性博物馆学大会,大会以“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锚定当前博物馆事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研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生动实践,努力为博物馆界的学术合作、学术共享、学术提升提供有效和优质的交流渠道。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力推进
4月17日至18日,围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系列会议、活动在武汉召开,国家文物局发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报告(2018—2022)》,全国共评定出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总结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年来建设成就,研判新形势新任务,推动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览会暨“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专题展览也同步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