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宁一:全球华侨华人主题博物馆知多少?

——专访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宁一:据粗略统计,在中国境内,以华侨华人为主题的博物馆(纪念馆)有130余家;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华侨华人为主题的博物馆(纪念馆)有40至50家。

海外的华侨华人博物馆数量与分布还与当地华侨华人的人数、社会地位、融入情况、社团组织活跃度有关。华侨华人越多、社会地位越高、越融入主流社会、侨团组织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博物馆的数量越多,类型也越丰富。

宁一:1956年,陈嘉庚在《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中提出创办一所华侨博物院的设想。他认为建设博物馆,首先是基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对于由华侨兴建的博物馆,还应将其作为侨务工作重要的研究辅助机构和接待华侨参访的重要窗口。这一设想首先在厦门的华侨博物院实现。

1960年,陈嘉庚倡议在首都北京兴建一所规模更大的华侨博物院,并带头捐款50万元人民币。2005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获国家立项,并于2011年动工。2014年10月陈嘉庚诞辰140周年之际,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落成。

自建设起,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基本定位就明确为收集展示华侨历史和文化的实物见证,也就是建设以收藏展示华侨文物为主的专题博物馆。其常设基本展“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展出文物1000余件(套)、图片1000多张,使用图文结合、场景复原、艺术品创作、多媒体展示等手法辅助文物展示,帮助观众全方位、立体式了解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开拓、创业和所作贡献的历史,展示近代以来华侨华人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支持以及中国侨务工作的演变发展。

宁一:回顾自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以来对博物馆的定义,“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就是非常固定的表述。2022年8月,第26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对博物馆的定义做出新的阐释,将博物馆的定义修订为:“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可以说,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和重要使命。

近年来,国际形势和社会思潮变化显著,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也多聚焦在博物馆的因应之策上。今年“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forEducationandResearch)”的主题,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在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对立的形势下,这一主题呼吁一个实现知识无障碍共享、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未来,呼吁博物馆在教育和研究这两大基本功能上更多发力,展现作为。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自开馆起,就十分重视开展有华侨历史和文化特色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教育方面,设计开展富有华侨元素的寓教于乐的课程和文化体验活动,如开展印尼传统乐器昂格隆体验、国家级非遗剪纸体验、“阳和启蛰万物春”系列文化体验活动、“一物一品皆世界”文化体验活动等。2022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入选首批全国100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思政课”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联合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共同开发摄制的精品课程,于2023年底入选中国教育部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名单。

宁一:不同的华侨华人博物馆,其馆舍条件、管理运营模式、收藏主题、展示方式、人员结构差别较大,面对的观众、面临的条件也多有不同。中国国内和其他国家的华侨华人博物馆在历史叙事的重点、角度和方式上也存在明显不同。但不论何种形式,以华侨华人为主题的博物馆的藏品、展览、研究、教育等工作背后,都离不开对华侨华人移民历程、融入住在国取得的成就与贡献、同祖(籍)国联系与所发挥作用等基本史实的追寻和记录,以及对华侨华人赓续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传承和阐释。

因此,就海外各地的华侨华人博物馆而言,要增强影响力,就应当突出自身特色,通过丰富馆藏、策划展览、交流合作等方式,多元立体讲好华侨华人故事,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搭建海外华侨华人与当地民众的文化交流平台。海内外的华侨华人博物馆也应进一步加强联系,开展博物馆业务和学术方面的研讨交流,推动馆际间展览、文物征集、研究等方面合作,让各馆文化成果通过合作网络发挥更大作用。(完)

受访者简介:

宁一,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代理主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中央和国家机关青联委员。曾主持海外少数民族侨胞课题项目,合著有《五缘性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牵头策划“纸上风云五十年——《美洲华侨日报》特展”“华侨华人与冬奥主题展”“新侨创新十年成就展”“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中国侨联发展历程展”。

THE END
1.多元之美是人类无尽的求索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出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的279件(套)文物,策展方将展览归纳为“寻美,永恒的主题”“爱美,不变的天性”“镌美,卓越的塑造”“美,无尽的求索”四个主题,立体展现了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古希腊区域对“美”这一主题执著追求和多元创造的历程。值得注意https://culture.qianlong.com/2024/1219/8398221.shtml
2.李翔/一森:中国在什么时候有了第一家博物馆?在1979年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颁布了《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着重强调了博物馆作为收藏、教育和科研机构的社会角色,同时明确博物馆是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博物馆开始朝着一个功能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统计数据显示,自1980年到20世纪末,中国共建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6/23/36905198_1142161236.shtml
3.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启预展12月19日晚,“理想与光荣——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启预展。来自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美国纽约美术协会、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等国内外博物馆及机构的专家学者们与300位观众走进展厅,提前感受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艺术的魅力。 https://sx.cri.cn/n/20241220/f742813f-77ae-71b1-cdb3-574034eeaca5.html
4.今年最重磅的展览是《美的多元要说今年最值得一看,最高级的展览,那当属国家博物馆的特展《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很多人会说这展览有什么好特殊的,每年在中国举办的展览千千万万,都是文物,好像也没什么特殊的。。。但如果了解一下这次特展的背景,就一定会理解为什么它如此震撼。故事要从4年前说起。中国和希腊作为两个历史悠久的人类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78194/
5.中外园林史题库首先我们需要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 建立适合课程的园林“微课”数据库、教学支撑系统、管理系统, 在“微课”库中需要适当搭配一些实例, 形成中外园林史的网络博物馆, 学生可根据需求, 适当调取一些相关图片资料。同时需要安排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 做课件的更新, 系统的维护与信息的反馈工作, 并不断完善功能, 最终形成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apwqax1.html
6.中国考古学范文12篇(全文)同时考虑到影响人类创作经验的沿承因素和外在影响,以参与性的方式,从视觉角度“重建业已失传的证据”,来定义考古美术作品的“风格结构”意义,并以此来建立中国美术考古学研究的风格系统体系,以“技艺”本身发生、发展的逻辑性本体因素,对应整体风格转变的综合性因素,总结出各时期风格演变的整体趋势,从而对各代典型持续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a6kzqtd.html
7.土堡的保护与传承——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一、土堡定义 三明有土堡,有文字记载的土堡,最早的是宁化巫罗俊所筑土堡,始建于隋末唐初。清同治八年重刊的《宁化县志》卷一“建置”载:“隋大业之季……其时土寇蜂举,黄连人巫罗俊者,年少负殊勇,就峒筑堡卫众,寇不敢犯,远近争附之。” 宁化民国戊午年重修的《平阳巫氏族谱》(首卷)“啟修宗谱旧序”http://www.smsbwg.cn/xueshuyanjiu/wenlunjijin/733.html
8.圆桌从中日传统版画到丢勒画作背后,东西方艺术交汇的逻辑京都国立博物馆所藏刘海粟等民国时期名家作品,表明了近代中国美术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之中存在某种国际交流的迹象,换言之,其价值并非局限在中国本土,而是作为亚洲或者东方艺术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于西方艺术传播的回应和实践。事实上,这些艺术遗产已经蕴含着历史中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欧洲文化交融。而其中的一个值得重视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13990
9.《图书馆史话》劫后余生的大部分遗书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这才有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首展为我们展示的敦煌遗书。 滑动查看全文 《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在我国古代大规模的图书收藏和整理主要还是有由国家设置的专门的图书管理部门来进行的,也就是官府藏书。在西汉时期随着国家国力的强大,先后http://www.helib.net/2023/tsgsh/index.htm
1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祝赞词最早由萨满祭词演变而来,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经特定的礼俗,由特定的人吟颂。这一活态的口头传统,至今深深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祝赞词具有反复、铺排等特点,运用口头程式理论可探究其中的口传思维特点。对于口头诗学(Oral Poetics)的建设,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美国学者艾伯特·洛德(Albert B. Lord)。1959年,洛德发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27930
11.中西方博物馆会员制度的发展比较与思考针对博物馆会员制度(计划)的理论研究则更少一些,学界对其定义还未能达成共识。Alena Dziamidav博士认为,博物馆会员制度(顾客忠诚计划)是以提高公众参与度为目的,应用于博物馆等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的一种营销策略[11];Lam B. An和Frank C. Butler认为,博物馆会员制度不仅促进了会员对博物馆的忠诚度,而且是博物馆整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zY0OTIzMzGD33lmsKyocw.html
12.2009年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媒体报道民俗学博客1977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向世界宣布的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 ●国际博物馆协会规定的博物馆的定义: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今年的5月18日,是第33届国际博物馆日。 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action-viewthread-tid-6205
13.夏天来了,华东师大特展讲座广播剧全攻略!中国教育影像博物馆纪录片展映周 展映时间 5月13日-5月17日 12:00-13:00 展映地点 普陀校区文科大楼1719 每日展映纪录片亮点速递 《青春心声:中国校园民谣记忆》 日期:5月13日 时长:63分钟 主题:校园民谣的演变,青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责任感 《湮没的故事:图文识字课本的传奇》 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321683
14.抓住寒假的尾巴,去博物馆里看展遛娃吧想要带着孩子了解中国航海技术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吗?想要一览古往今来与航海有关的文物吗?那就千万不要错过中国航海博物馆,这里可藏着不少必看的珍贵藏品。 位于滴水湖畔的中国航海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在这里,有一艘1:1比例建造的古帆船——明代福船,让人仿佛穿越回郑和下西洋的时期。 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3/02/03/954644.html
15.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文化自信的创举中国汉字博物馆的建立和对外开放,将会让全国人民对汉字的诞生和演变发展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并有利于提高百姓依法保护汉字的法律观念。 甲骨文诞生的历史功绩是不容置疑的,如何进一步解读出更多的甲骨文单字,并正确诠释甲骨文在当时所包含的意义,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理应继续深入研究。 https://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3&id=169930
16.湖南博物馆湖南博物馆(Hunan Museum),原为“湖南省博物馆”2022年7月30日,正式更名为“湖南博物院”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地处长沙市中心,长沙烈士公园西北角它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和艺术博物馆、地标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中央政府共建的八个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现任策展人是段小明。 湖南博物馆https://www.qwbaike.cn/doc-view-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