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

《入传〈清史稿〉的福建理学大儒童能灵》

福建理学自南宋朱熹之后,代有传人,如明中叶时期的漳州镇海卫陈真晟、晋江蔡清,均为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们坚持和发展朱子理学,引导后来的学者不断继承和发展朱子理学。到了清代,汀州府连城县出现了两位著名的理学家,一位是张鹏翼,另一位就是童能灵。童能灵(1683—1745年),字龙俦,晚号寒泉,一生潜心治学,作风严谨,文笔质朴,论证清晰;探幽溯源,辨微析文,阐发原著真谛,不随流俗,而皆有独到创见。其研究成果甚丰,曾刊刻行世的著作有《理学疑问》《朱子为学考》《周易剩义》《周礼分辨》《乐津古文》《河洛太极辨微》等,被后人誉为清代前期福建著名理学家之一。

童能灵画像

幼从父学名贤赏识

童能灵著《理学疑问》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童能灵时年22岁,参加童子试,福建学政沈涵(浙江归安人)阅其卷,称赞童能灵为“知人”,意即真正知道经书典籍内涵的人。此后,醉心于理学研究的童能灵读书不倦、研学不止,写出《理学疑问》《周易剩义》《乐律古义》《子朱子为学次第考》等书稿。凡阅其书稿的巡抚、提督学政、府县官员、士子,莫不为之惊叹。如此痴迷理学,不务仕进,使童能灵虽在学术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却还是个童生,未有功名。

雍正二年(1724年),福建学政黄之隽聘请学识水平很高、在国子监就读的挚友曹一士,一同到福建考评士子。时年42岁的童能灵因卷子“文澹而有远致”(曹一士评语)考取秀才,还被列为最优秀的廪生,每月可享受官府发给廪膳米,成为当时公费就读的学生。曹一士于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他对童能灵极为赞许,在北京为官时,只要有学政前往福建上任,必郑重推荐童能灵。历任福建学政也极为赏识童能灵的理学修养,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推荐。乾隆二年(1737年),福建学政周学健(江西新建人)以鸿博举荐童能灵,乾隆五年(1740年),福建学政于辰(江南金坛人)以优行举荐童能灵,乾隆九年(1744年),福建学政吴华孙(安徽省歙县人)以优行首贡成均举荐童能灵。童能灵因母亲年纪大,一心研究理学,均辞未就。

潜心研学以道自任

童能灵深感连城深山僻壤,交通闭塞,信息不通,见闻不广,在学术研讨进展和成果方面,与中原一带相比,相形见绌。他先到金陵(今南京)考察前朝遗迹,后到福州的鳌峰书院就读。雍正九年(1731年),时任福建巡抚赵国麟(山东泰安人)在鳌峰书院讲学,与童能灵相见恨晚,他将童能灵列于学生的首座,相与议论,轰动一时。同在书院修习的学子有与童能灵年纪相仿的,都以晚辈自居。其中,漳州曾为谦、建宁李钟芳、清流伍文运等同辈人甚至还拜其为师。

为求朱子遗书,童能灵还带着弟弟童能良、嗣子童祖创、孙童崐宗、童仑宗、童峤宗一同到闽北访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研习朱子理学长达三年。期间,童能灵细致地研究了南宋时期朱熹、黄榦等撰写的《仪礼经传通解》及河洛易、乐律等,把握家礼、乡礼、学礼、邦国礼、士冠礼、祭礼等各种礼仪规范,探索河图洛书易经和乐律的精粹。童能灵还深入研究元代许衡的《鲁斋集》和《授时历》。此次研学经历,被他记载于《谒朱子精舍》诗二首中。《谒朱子精舍·其一》记载了他研学时的心情:“寒泉北面抠衣肃,庭草春风拜手芬;幸读遗文今就绪,长歌招隐出岩云。”而《谒朱子精舍·其二》写道:“孝友由来声利外,圣贤全与水云惺;寒栖馆内饶余地,大隐屏前且带经。”大赞武夷精舍的寒栖馆藏着丰富理学文化,保存着珍贵的朱子理学经书。

从武夷精舍回连城后,童能灵彻底放弃科考,在家乡潜心研学和教授学生。雍正十二年(1734年),童能灵看到冠豸山上群峰左迴高耸,山下文川九曲奔流,上有凌虚之顶的灵芝峰和五老峰,下有甘甜清冽金字泉水,于是在五老峰下的李氏修竹书院旁结草庐三间,名曰思庐。思庐仿朱熹武夷精舍的样式而建,奉祀朱熹像于居中一间。童能灵还把武夷山带回的茶树苗栽种在旁边,待新芽茁发后摘取,以武夷岩茶的制茶法制之,风味与武夷岩茶一样,清香满室,回味甘醇。童能灵在冠豸山筑庐与栽种武夷茶树的经历,被记载在他写给挚友雷鋐(宁化人,在乾隆朝任左副都御史)的《四与雷宫詹贯一书》中。

冠豸山童能灵书斋思庐旧址中的砚池(李元杰摄)

在冠豸山下,童能灵与“孤馆寒灯”相伴,潜心治学十余年,虽清贫困顿,但钻研古代名家巨著,“商订旧学”,从不懈怠。雍正十二年(1734年)冬,东宫詹事府太子詹事雷鋐(宁化人),到童能灵学馆拜访并悉心讨论,时学馆北面墙壁被大风刮破,寒风凛冽,童能灵以草荐障之。雷鋐感叹他贫中有乐,佩服其专心治学之毅力。两人在孤馆中手举寒灯,商研学问,日夜不知疲倦。

乾隆六年(1741年),连城知县秦士望(安徽宿州人)一到任,就向当地乡贤咨询童能灵情况。秦士望还专程到冠豸山上拜访童能灵,论列经典,相谈甚欢。乾隆九年(1744年),兵部尚书王安国(江苏高邮人)对童能灵撰写的《子朱子为学次第考》大为赞赏。福建巡抚周兴健(江西新建人)在其任上到汀州视学,阅读童能灵著述,深为契赏。

童能灵的学问传承自濂洛关闽学派,“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关”指关中张载,“闽”指福建朱熹,濂洛关闽学派为公认的儒学后源、理学正脉。童能灵的著述甚多,对理学的学习研究极为深刻、见解独到。他提出“以道自任者,一身之事,而其道则天下之道”,用以告诫学子,谨守治学之道、为民之道、治国之道并将之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天下读书人都共同遵守的“天下大道”。

童能灵著《周易剩义》

改风易俗行善乡邻

童能灵性情恬淡,平时庄重静默,喜怒不形于色,冲和之气蔼然眉宇,衢巷童叟都对其十分尊敬。童能灵大哥童能神一家在福州、建宁等地做生意,待大哥年迈时,童能灵竭力将其迎归家乡连城欢聚团圆,兄弟白首同居,子侄和睦,乐享天伦。童能灵侍母至孝,其母年近九旬仍头发全黑,而三个儿子却头发花白,一时为乡人传为美谈。当时连城办丧事,乡民有饮酒、作佛事的风俗。童能灵父母去世时,他以礼敬葬,并向全族讲明家规族礼,规定丧事从简、不作佛事、全家食素。他率先诫谕,化及乡人,渐成风俗。当时闽西一带有溺女恶习,以贫困人家居多,连城亦有此风。童能灵用心纯良,力劝乡人弃溺,将女婴抚养长大,乡人皆感童先生教诲。此后,县城一带溺女之风大减。

童能灵常恤人于急难中,舅舅沈彻家贫,年老无依,无以自存,他不惜举债资衣食、给赡养、送终老。童能灵岳父去世时,家贫子尚幼,他亦资助钱米,抚养小舅子成人。同族有两个堂侄,家中贫苦,娶妻时聘礼已下,却无余钱置办酒席婚礼,童能灵为其借债,助其完婚,成就二家和合之好。当时,常有孤寡老人、孩童无所依靠情况发生,童能灵倡议建孝义庄,用来抚养救助这些老人和孤儿,其孝养抚孤、敦本厚化之意深得民心,响应其呼声者众,不久孝义庄即建成,使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连城与汀州、漳州、龙岩一带一样,虽有产蚕,但与浙江一带所产的蚕不同,而蚕虫所需的桑树也高大难以种活,且汀漳龙一带还没有专业养蚕缫丝的师傅,没有懂蚕桑业经营的人才。为改良纺织业,增加百姓收入,童能灵向分巡巡海汀漳龙道上蚕桑条陈,建议引进种桑养蚕缫丝技术,教授乡民种桑养蚕缫丝,利用农闲时节增加收入,切实改善民生。

掌教芝山名垂千古

乾隆十年(1745年)春,爱新觉罗·雅尔哈善(满洲正红旗人)分巡巡海汀漳龙道,慕童能灵大名,聘请他担任漳州芝山书院山长,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使命的童能灵欣然应允。童能灵任芝山书院山长后,门下四十余人喜得名师,他倾尽心血,设立学规,诱掖后进谆谆不倦,问答反复不厌。童能灵不讲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只将其苦心探求的心得教给学生,士子皆心悦诚服,亲其道范,被其教泽。在芝山书院掌教仅七个月,童能灵于乾隆十年(1745年)八月二十六日在芝山书院内端坐时,因“微疾”瞑目而逝,众弟子环聚先生身旁痛哭:“吾师何弃吾侪之速也?”一时长空云黯,骤雨如注,悲切先生离世。童能灵时年63岁,其门生在芝山书院为恩师特设灵位,用以祭奠。

童能灵撰《子朱子为学次第考》

童能灵去世后,汀漳龙儒士私谥其号为南城先生,以表对理学大家的崇高褒奖。各级官学和官员也对童能灵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汀州府学和下属八县县学向上级的呈文中称赞他:正学之津梁,圣经之羽翼。知县秦士望认为他:悉本濂洛关闽之传。汀州知府(浙江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市人)沈伟业认为他:羽翼圣学,楷模士林,乡国之完人。福建学政吴嗣爵(浙江钱塘人)认为他:孝友持躬,潜心正学。福建布政使高山(山东历城人)认为他:学擅儒宗,才堪命世,书成悉皆濂洛关闽。闽浙总督马尔泰(满洲正黄旗人)认为他:涵养深纯,立身严正,潜心正学,阐发濂洛关闽之遗书。闽浙总督马尔泰和福建学政吴嗣爵、福建巡抚周兴健将其事迹详报礼部,由礼部题请乾隆皇帝钦准,将童能灵祀入连城文庙乡贤祠,这是朝廷对一名闽西理学大儒的最高褒赏。为激励连城学子有志于学,知县秦士望还将其祀入官办的冠豸山五贤书院,与宋时五子周敦颐、张载、程灏、程颐、朱熹,一同接受后世学子的膜拜和祭祀。

(执笔:中共连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李元杰)

1.《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儒林一》,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12。

2.《连城县志》(民国二十七年),陈一堃王集吾修,邓光瀛纂。

3.《青浦县志》(光绪五年),陈其元汪祖绶修,沈诚焘雄其英等纂。

THE END
1.汀州试院汀州试院位于长汀县汀州镇兆征路41号,现为“长汀革命历史陈列馆”。其始建于宋代,宋时这里是汀州龙山书院,元代为汀州卫署旧址,明清两代是汀州八县学子应试考秀才的考场。 汀州试院也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隆重召开,正式成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http://www.changting.gov.cn/zjct/csmp/201412/t20141202_806377.htm
2.福建长屯家首府,红色长汀之旅一走进博物馆,面对的是“汀州试院旧址”。左边是汀州客家博物馆,右边则是长汀革命历史陈列馆。 汀州客家博物馆整个展馆占地700平方米,共分四个展室,展览分为五个部份,第一部份“享誉中华的客家首府”;第二部份“灿烂缤纷的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世界客属一家亲”;“崛起奋进的长汀”。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30049382187151
3.长征出发地长汀,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党史学习长汀,一个镌刻在共和国历史上的红色名字,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重要出发地。 从1929年3月红四军在此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在近6年时间里,位于闽西山区的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红军重要的兵源地和给养地之一。 https://www.fjcoop.org.cn/theme/dsxx/8233.html
4.红山知识青年重返故土寻找别样“乡愁”2024年是1974届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也是1969年第一批知青下乡55周年。在长达9年的时间中,曾经有近千名知青先后来到红山,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住同劳作,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7月18日,长汀县红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重返第二故乡活动在红山乡举行。知青们欢聚一堂,追忆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感受“第二故乡”的http://www.ct165.com/NewsInfo.aspx?Id=75648
5.龙岩长汀:追寻,到长征出发地新闻频道长汀县博物馆讲解员黄强介绍,国庆假期博物馆增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档案文献展以及长汀历史文化缩影展,让游客通过展览深入了解长汀的历史,仅2日就接待了近万人次游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的长汀,国庆期间各红色景点迎来客流高峰。游客走进红色景点探访革命遗址,欣赏精https://news.xmnn.cn/fjxw/202410/t20241004_234456.html
6.长汀县博物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刘少奇故里管理局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中国井岗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中国古田培训中心现场教学点、龙岩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岩市社科教育基地,是我县唯一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汀州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国有机构,依法管理所辖革命旧址,年接待游客逾五十万人,是我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青少年教育极为重要的https://www.shaoqiguli.com/Column/league/dwzl/13180
7.全国唯一县办全日制知青大学:汀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随着自己年岁的增加和历史知识、党史及地方志知识的积累,我对家乡长汀老时节的一些事、一些人,探访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半个多月前我回了趟长汀,访问了部分老知青,随后探寻“汀州共大”历史轨迹和寻访共大人的念头也就接踵而来。感谢老知青毛伟先、易金金等人,他们热心地为我牵线搭桥,还不遗余力地搜罗资料或提供线索https://www.meipian.cn/56w8iqg4
8.传承名城文化,建设美丽长汀澎湃号·媒体澎湃新闻中共长汀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涂宏基 在武夷山脉南麓,闽赣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神秘、神圣、神奇,而又令人神往的美丽小城,她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中国革命圣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长汀。长汀又名汀州,是福建的西大门,与江西省瑞金市山水相连。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有两个中心,长汀是经济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396845
9.暑假“三下乡”踏寻革命遗迹,助力乡村振兴,点亮红色长汀!25日下午15时,实践队抵达汀州古城,针对关于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看法,与三元阁的商户展开了深入探讨。在交谈中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红色旅游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深层次的创新,将当今时代潮流与红色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发展是红色景区发展地区经济的必然趋势。这一愿景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更离不开基层商户的支持,同时http://saf.xujc.com/2021/0727/c998a130921/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