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4.08.23
北京大军智库公司主任仲大军
2013年9月8日
2013年8月中旬,我应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的邀请,前去东北三江平原地区参观访问了五天。五天里,先后参观了红兴隆管理局以及下属的友谊农场、597农场、852农场、853农场、红旗岭农场、291农场以及哈尔滨农垦管局的阎家岗农场。今天的北大荒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最近三年,变化特别大,楼房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大批农场人告别老房子,搬进新城。中国的城镇化在这里显露得特别明显。
与此同时,与小城镇配套的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养老院、托儿所、文化娱乐场所、银行、邮局、旅馆等,也迅速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到,如果没有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规模化农业这个坚强的后盾以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念,黑龙江农垦部门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微观经济是一面镜子。当我们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这样或那样判断之时,最好铺下身子到基层跑一跑,看一看,便会对我国的经济面有更准确地把握。现在将此行的经过、感想以及照片汇成一集,发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红兴隆管理局见闻
2013年8月17日早晨,在哈尔滨西站下了火车之后,我的第一站是双鸭山市地区的红兴隆管局,这里位于佳木斯东边大约一百公里。经过五个小时雨水交加的行驶,下午三点多,到达红兴隆管理局宾馆。这个宾馆位于管局中心广场的北边,下面是广场照片。
放下行李,管局刘副局长和原科长便带我去参观,先来到管局的高中。这个学校面积很大,有很大的教学楼,很大的田径场,硬件设施很好。由于是暑假期间,学校里学生不多。
和校长等人在大厅的合影
因为外面一直下着小雨,未能照几张外景照。上边这两张都是第二天补照的。这应当说是当地一所很好的高中,在红兴隆管局还有一所次一点的高中,分数低的只有去第二高中。在五天参观完后,我要回北京时,刘副局长给我谈了他心里不顺心的事,即今年中考,孩子的分数低,没考上第一高中,只能进第二高中。尽管他也是一局之长,但在考分面前人人平等。
参观完高中,我们在细雨中来到管局的幼儿园。这是一个欧洲童话般的建筑。哈尔滨受俄国文化影响很大,整个黑龙江省都受老毛子文化影响,特别是体现在建筑上,到处都是欧式建筑。这个幼儿园是个典型。这是第二天天晴了补拍的幼儿园照片,外观实在是太漂亮了。
儿童活动室
盥洗室
历史展览馆
从幼儿园出来,我们去参观红兴隆管局的农垦历史展览馆。门前一块牌子上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第三师司令部旧址。一进展厅,迎面竖立的是一组农垦战士们的青铜塑塑,上方写着几行大字:
这是解放军复转官兵再建功勋的地方,
这是广大知识青年奉献如火青春的地方,
这是大批科技精英创造人间奇迹的地方,
这是见证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地方!
的确如此!我再加上一句:这是几代人鲜血凝成的地方。
红兴隆管理局农场分布图
放上这张地图,目的是让读者清楚地了解我的行程。从图中可以看出,佳木斯在最西边,红兴隆管理局在左侧,右下方是597农场和852农场,853农场和红旗岭农场并排向北,最右侧是乌苏里江,中俄边境线。
三江平原地区年降水量约530毫米,但由于是三江(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的下游地区,水资源比较充沛。红兴隆管局区域内农作物生育期年径流量约10亿立方米,地下水埋藏总量约12亿立方米。这里在早年时期,是一片水草丰盛、人烟稀少的湿地,农垦复转军人们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建起了自己美丽的家园。
早年的北大荒景象
这是一组早年开发北大荒的照片,第一张是开垦荒地,那位女战士挥舞的是一把特殊的除草和翻地工具,第二张照片是农垦战士们当年居住的窝棚,当地叫小马架,下面几幅照片是冬修水利,第一口机井,水中抢麦。
1947年8月,解放战争进入转折阶段,按照毛泽东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集贤县公营农场即今天的双鸭山农场在四方台地区开荒建点,拉开了农场群建设的序幕。红兴隆管局是最早的农垦地点。从早年的人工开垦到建国后运用苏联援助的大农业机械,才有了下面这张“农垦第一犁”的照片。
北大荒人众志成城的老照片
当年生活的确艰苦,但人们的精神却昂扬向上。正是凭着这股精神和干劲,北大荒今天变成了米粮仓。
这张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农垦军人开发湿地的场面
在这个充满历史画面的展室里,你看到了上一代人艰苦奋斗的场景。历时六十多年了,整整三代人的历史在这里形成,农垦系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革命文化、战斗文化。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与积淀远远超过周边地区的农村,要想让他们融入周边地区的行政区县,近期是不可能的。
农垦农场的文化除了以军队文化为主干之外,还融入了六十年代之后的知青文化这支主干。在60年代后期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历史洪流中,数十万京、津、沪、杭、哈等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奔赴黑龙江农垦农场,给北大荒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尽管这些学生只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十年,但北大荒与这些知青的联系纽带却日益密切。现在那些上了年纪的退休的知青们开始回返北大荒,重温当年火热而艰苦的年代,但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面孔了。
农场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
北大荒人来自五湖四海,带来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形式的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不仅培育了富有黑土特色的北大荒文学艺术,也形成了独特的北大荒文化。在五六十年的历史中,北大荒人创作出数量众多的文学、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曲艺、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为北大荒留下了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
一幅反映女知青精神面貌的油画
文化活动中心
8月18日,第二天,天晴了,蓝天白云之下的红兴隆既干净,又美丽。管局的文化中心在明丽的阳光照耀下分外洁白。上午,先参观了少儿和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公寓和医院。
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大厅中休闲的老人
墙上一幅王震将军(前排蹲坐者)与农垦战士们的合影
管局干部的宿舍
我考察了一下农垦管局干部的宿舍,还有传统的等级文化特点,官兵一致同甘苦的年代已经过去,但干群之间的差距还不是太大。并且,住房制度改革后,农场已经没有单位分房这一说了。住房都靠自己买,开发商打造出高档、低档各种社区,购房者根据自己手中的钱多少来购买。
路边的一个商品楼居民小区
医疗设施
在红兴隆管局一共参观了两个医院,一个是管局医院,一个是下边的852农场医院,硬件和软件都很好,比北京的医院也差不到哪里去。从红兴隆可以看出全国的城乡差距正在缩小,普通农民们都住上了窗明几净的病房,卫生条件和医疗环境比以前有了大幅提高。我们这一代从六七十年代经过来的人,看到这种变化真是感慨万千。
医院挂号大厅内充满文化气氛
第二、友谊农场见闻
友谊农场长势喜人的万亩稻田
北大荒人就是靠着水稻才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农业已经成了一种观光产业,这是友谊农场农业公园!
参观一个满族村
据说满族人的祖先最早就生活在这个地方,这个村里竖立着木尔哈勤罕王的塑像。
北大荒农机博览园
友谊农场是我国最早使用农业大机械的农场,当年苏联援助的大农机都在这里一显身手。友谊农场居然还有一个农机博览园,在这里展览着各种各样的农业大机械,令人大开眼界。
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收割机
这是在展厅里展出的从国外进口的大收割机。这一台机器可顶几千人的工作效率。农业机械的作业环境恶劣多变,机器的性能和适应性要比在高等级路面上行走的小轿车强才行,因此,国外进口的农业机械往往较贵,一台一二百万元是常见的。
创建于1837年位于美国衣阿华州的JohnDeere是一个伟大的企业,从当初一个人的铁匠铺,历经170多年的努力,发展成如今拥有5万员工,业务遍及全球的世界领衔机器制造商和销售商。约翰迪尔的主要业务包括三大块:农业与草皮机械、建筑与林业机械以及致力于其产品销售的金融信贷。JohnDeere的核心价值理念:Integrity诚信、Quality品质、Commitment奉献和Innovation创新。我国的农机产业与国外有着很大的距离。中国农机业的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是一星半点的,到了北大荒才看到了一丝希望。
德国荷马(Holmer)公司的施肥机
CaseIH公司的Magnum系列拖拉机
在今天的中国,到处可以看到外国跨国公司的身影。中国的农机何时能跻身世界前沿?正成为世纪性的问题。
CNH(凯斯纽荷兰)公司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公司之一,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打捆机的销量名列世界前茅。CNH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凯斯品牌(CASEIH)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70多年前。如今的凯斯农业机械已成为中国引进高端农机的标志性设备,凯斯的超大功率拖拉机、轴流滚筒联合收割机、采棉机和甘蔗收割机在中国农业主产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农业使用数量最多的19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和200马力以上拖拉机的进口联合收割机、甘蔗收获机均来自凯斯。1988年,Case和万国公司合并。凯斯诞生之际,Magnum拖拉机开始首批生产。从那时起,凯斯Magnum系列拖拉机开始了长达25年的以领先技术为支持的发展历程。
震撼性的思考
看到友谊农场的农机博览园中展出的全是外国货,心里很不是滋味。这里几乎没有中国农机的影子,早先是苏联的,现在是美国和德国的。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中国是小农经济国家,大农机没有排场。中国有洛阳拖拉机厂、山东拖拉机厂,但这些厂的产品比国际上的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差得远。这种差距使我对中国农业和农机工业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中国的农民无法想像像西方国家的农民那样耕作。人多地少的格局几代人之后也难以改变。
597农场的果园
8月18日上午参观完友谊农场后,我们经597农场到852农场去。路过一处山地果园,下车领略了北大荒水果的味道。这里的苹果长得很小,但又酸又甜,宛如柠檬。597农场也是唯一一个生产水果的农场。效益不错。
597农场的场部面貌
现在的农场所在地都成了繁华的小城市,崭新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看看这些楼房有多新!农场职工们瞬间就住上了高楼。
第三、852农场见闻
在去852农场的路上
风景如画的大豆玉米地
北大荒经验世界瞩目
到852农场的宾馆把东西放下后,即开车到地里看庄稼。李兴文副场长说这片地的玉米每亩4000多株,亩产一吨。仔细看看,玉米种得如此密集,这在我小时候生产队干活时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叫科学种田。现在的农业已经是一门高科技产业,根本不是过去概念了。农垦局农场的粮食产量比周围农村的高得多,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的农民们也都来北大荒参观学习访问取经,因为北大荒的亩产比他们高得多。中国的科技种田已走到世界前沿。尽管大农机还落后,但粮食产量却遥遥领先。
北大荒过去不种水稻,只是到了近十几年,才引进水稻。通过大棚提前育苗,缩短室外生长周期,一举成功。水稻产量每亩都在一千斤以上。这里的水稻既好吃,产量又高。北大荒人就是就是靠着这一科技进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今天的北大荒不仅是中国从小农经济走向大农业的发展楷模,也是全球学习交流经验的地方。
北大荒特殊的土地承包经营体制
原先我认为这里的土地都具体承包到职工的手里,但与852农场领导交谈之后得知,承包归承包,土地并不固定在谁家。这是因为这里是大农业,规模农业,大片的土地种植必须有统一的科学的规划,每年种什么,不种什么,都要由农场生产管理部门决定。一旦规划好了,员工便承包哪块地方的土地,进行有责任的耕种管理,效益好坏由个人负责,个人收入与效益挂钩。
这是一种非常灵活有效的制度,是根据人性摸索设计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体制改革,改变了早先雇工和打工的弊端,职工个人与农场都获益。近些年里管局和农场之所以能大量投资社会公共福利设施,主要与这种经营发展模式有关。
硕果累累的甜菜地
这地里的甜菜长得个头特别大,远不是我小时候在山东老家看到的那么点。据李场长介绍说,这要归功于大机械的深翻土地,使土壤既松软,又透水。一种农业机械的运用可以大大地提高产量。
852农场白桦宾馆
第四、853农场见闻
8月19日,告别852农场白桦宾馆,前去参观852医院,建设得相当现代化,后去853农场,路过一个新落成的居民区,风光如画,湖光水色,甚是宜人。想到北大荒人已经逐步现代化到这个程度了,真实羡慕。这里地广人稀,空间开阔,完全没有大城市的拥挤和污染,退休之人春夏秋季在这里生活,十分适宜。
路边也经常看到农场工人的老住房,估计现在还有一半人居住在这种老房子里,虽说还有很多人没有上楼,进城,但如果住惯了这种环境,还是有点舍不得这种大自然的。
将军岭下的长篇碑文
由于1956年王震将军曾到这座小山下考察,选址在此建场,率领1800名铁道兵将士们开发燕窝岛,才有了853农场的今天。为了纪念前辈们拓荒功绩,哈尔滨大学的一位教授挥笔写下了一首长文《雁乡铭志赋》,被雕刻在这片长二十多米长的石墙壁上。赋文开头写到:
雁去来兮,斗转星移。将军山下,抚今追昔。宝岛古城残垣,靺鞨先民有遗迹。女真留踪,隋唐也曾炊烟起。燕行千年唱秋,莽草连天接地......
1958年惊蛰,三军将士鼓角争鸣,军旗猎猎,荒原催征,血肉之躯钢铁骨,艰难备至,玉汝于成。北大荒精神顶天立地生!
此碑文写得慷慨悲歌,泣人泪下。先人们的英雄业绩惊天地,泣鬼神!今天的中国,这种艰苦奋斗精神还要继续发扬。
挺进燕窝岛
在853农场的展室里,充满了感人的当年开发燕窝岛的故事和照片。有人说燕窝岛是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因此,853农场的文化遗产特别丰富。
参观燕窝岛少年宫
北大荒特有的版画艺术
北大荒的版画在全国堪称一绝,这是当年一位下放艺术家结出的后果。在852农场时参观过中学的版画展室,全是学生的杰作,很多是在世界参赛获奖作品。看后让人惊叹不已。参观853农场小红花艺术学校,没想到这里展室里的版画作品很多是大艺术家的作品,并且这里是版画诞生的园地。参观完后,才感到853农场文化底蕴的厚重。这个小红花艺术团曾多次到北京演出,一代一代出了很多人才。北大荒并不是文化荒漠,而是藏龙卧虎的世外仙源。
853农场办公楼前的钉子户
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也不断出现。在与853农场温副书记聊天的过程中,得知场办公大楼前至今屹立着一家死不搬迁的钉子户。在经济利益面前,人们的要价无止境,以致使一些问题旷日持久,难以解决。中国是个后进入市场的国家,在解决经济利益纠纷方面,还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成熟的办法和法律体系。任何不妥善的解决问题方法,都可能带来争端。因此,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经济人个体方面,都要端正态度,不要让问题发生僵化。
发展思路
另外,有些农场还存在着老农工和新农工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土地政策混乱,造成的一些与外来农工的经济纠纷,至今未得到妥善解决,上访的、告状的时有发生。这都需要农垦部门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过度的追求市场化和私有化只能给农垦部门带来更多危机。
燕窝岛地区涨水了,上不去,只好在刻石前留影。
第五、红旗岭农场见闻
8月19日下午,我们来到红旗岭农场,下榻在千鸟湖边的一个招待所。这里是红兴隆管理局比较靠东北的一个农场,海拔更低。由于北边发水,受灾,场长们都到前方抗洪抢险去了。红旗岭农场有山有水,是个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的农场。千鸟湖从前是三江平原上的一片湿地,沼泽地,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真正的湿地风光。
湖边招待所
湿地风光
红旗岭农场正在把千鸟湖打造成一个北方湿地旅游胜地。这里天高地迥,水广人稀,是盛夏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永远忘不了2013年8月19日这个下午,半个小时的休息,
使我在这里领略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宁静,安然,心旷神怡。
千鸟湖的旅游招待能力正在形成,这些木制的欧式房子可以接待海内外的游客,使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站在红塔上望红旗岭农场万亩良田
红旗岭场部地理环境优越
农场职工基本上已经集中到场部居住,站在红塔上面眺望,场办公室主任介绍说,下面这些楼房大多是在最近两三年中建起来的。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这里有山有水有森林。
红旗岭农场职工的房子
塔的另一侧是大片森林
第六、乌苏里江和珍宝岛见闻
8月20日上午,我们从红旗岭农场出发,前去东边不远处的乌苏里江,去游览青年时期就熟知的珍宝岛。像我这个年纪人没有不知道珍宝岛的。正是1969年3月份中国军队和苏联军队在这里发生的一场战斗,改变了中苏关系,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关系的格局,中国从此倒向美国,与美国建交,苏联后来发生了解体。
站在209高地上望珍宝岛
从这张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珍宝岛在乌苏里江主航道的西侧,是完全属于中国的领土。当年苏联硬要挑起争端,看来是有什么目的。
站在乌苏里江边,背后是俄罗斯
在返回的路上,从车厢向外无意中照了这张非常美丽的画面。就以这张照片来结束我的北大荒之行吧。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一群勤劳勇敢的人民。没有他们几十年来的艰苦奋斗,流血流汗,北大荒不会有今天的美丽。
我赞扬北大荒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敬佩他们在新时代勇攀高峰的能力。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本着一颗诚挚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北大荒人已经通过战天斗地,克服了千难万险。在今天的情况下还有什么不能逾越的鸿沟吗?
作为一个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我仍在思考北大荒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