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谈知青运动:300亿买了三个不满意卫视频道

内容提示:半个多世纪以前开始的那一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将整个民族的命运与千万个人的使命深深地缠绕在一起,它的发生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动机,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在现实的处境中又有着怎样的选择。

如何评价知青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在经历了这一场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后,知青们如何看待自己那一段最青春的岁月?在逆境中坚持奋斗的知青们,在这场运动结束后活跃在各个领域,形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知青文化,那是否意味着这段岁月就是青春无悔?

凤凰卫视2012年9月1日《世纪大讲堂》,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秦晖,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1981年作为中国文革后首批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研究员,现为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八十年代初,秦晖教授主要研究农民史,自八十年代后期他转向研究经济史。九十年代他致力于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在结合社会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学,主要著作有《田园诗与狂想区——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问题与主义——秦晖文选》《变革之道》《实践自由》等等。

王鲁湘:秦教授您好。您这可能是第三次做客我们《世纪大讲堂》了。前两次的话,有一次是阿忆,还有一次可能是和子墨,今天是和我。那么我们今天是两个知青,坐在这个地方,谈知青的问题,您是哪一年当知青的?

秦晖:我是1969年9月。

王鲁湘:到哪一年?

秦晖:到1978年9月。

王鲁湘:我是1974年4月到1978年的1月。

秦晖:对,我是九年。

王鲁湘:您是九年,我是四年。您当时是去哪儿?

秦晖:我当时是到那个就是广西田林县,广西百色地区和云南贵州交界的一个县。

王鲁湘:你是从本省到本省。

秦晖:对,对。我家当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

王鲁湘:您这种知青就是属于不是这种到边疆,拨到兵团的,属于插队到农村的。

秦晖:这属于最多的,当时所谓的上山下乡,大概主体形式就是这一种,直接到生产队去当社员,就是完全就是和农民在一起。

王鲁湘:那么这一场知青运动,现在其实对于它起于何时,因为什么原因,在最后的发展过程中间又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其实我们现在人很少知道,因为我们的主流媒体基本这一段历史是不回顾的,然后我们能读到的知青文学的话,包括知青电影电视,基本上也都是兵团知青,我们这一类插队知青基本上很少有人了解,就是您能给我们简要谈一谈这是怎么回事吗?

秦晖:我觉得这个知青,你提到的那个1954年的那个时候,其实它主要讲的是回乡知青,就是农村。

王鲁湘:当时有什么董加耕之类的。

秦晖:不,董加耕不是。

王鲁湘:还不是?

秦晖(清华大学文学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最早的那个什么,就是所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就河南陕县,那一批人全是农民,就是他们是等于是后来讲的,叫做回乡知青,那个1954年那个时候,因为是“一五”时期嘛,那个时候是个初级工业化时期,再加上那个时候中学生本身就很少很少,包括农村出来的中学生,安排工作的比例也是很大的,所以他们回去生产就算是一件,当时就算是一件,好像是要提出来的一件事,到了后来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到了后来一是号称是中学生很多了,当然不管有读了多少书吧,农民好像就是,好像农民子弟读中学也不稀奇,再加上那个时候户籍控制也越来越严了,所以一般来讲,农民子弟读书回去是理所当然的,国家也没有专门给他们有什么政策,那么文革以后讲的知青,基本上都是城里人。

王鲁湘:城里人。

王鲁湘: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农村去。

秦晖:对,对。所以那个时候的知青,我觉得就已经把那个回乡知青给排除在外了。

THE END
1.河套文化研究网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http://htwh.bynr.gov.cn/lsjt/202301/t20230118_497713.html
2.毕志华:这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真实有人说中国的上山下乡是“文革”运动的产物。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把新中国整个上山下乡历史分成四个阶段或时期就清楚了。 1.“文革”前(1955-1965)时期,知青下乡120万;2.“文革”政治运动(1966-1968)时期,知青下乡199万人;3.“文革”(1969-1976)时期,知青下乡1202万人;4.“文革”结束后(1977-1979)时期,知青下乡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0-01-17/60867.html
3.1968年各地开始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国庆60年大事1968年 各地开始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知青上山下乡干活前学习毛选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中传达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https://special.dbw.cn/system/2009/09/02/052089892.shtml
4.山西文史:山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回顾1966年6月26日,省人委又转发了省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关于山西省1966年下乡青年安置计划》,决定全省动员4800名城市青年下乡插队,另安置外省2100名知青。此后在山西开展了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真正被称之为“运动”是从1967年下半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部分“红卫兵”http://www.tydao.com/2010/1013/ws101013zhiqin.htm
5.榆林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最初与运动无关,仅是国家解决城市青年就业问题的一种道路探索,知青满怀激情,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自愿走向农村,规模和影响力有限;60年代初,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城镇容纳人口能力严重削弱,各级组织不得不大力动员城镇居民和无法就业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安置,知识青年到农村的数https://www.yldsyjs.com/article/1220107101304
6.上山下乡运动上山下乡运动(简称上山下乡)是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消灭“三大差别”,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后,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大规模地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即“插队落户”,以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1]。 https://baike.sogou.com/v399509.htm
7.潘鸣啸:官方话语体系外的上山下乡运动研究作为长期研究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法国学者,潘鸣啸 (Michel Bonnin)在前言部分拟对这场运动发生的动机、发展的逻辑进行重构,对类似“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十年文革”的官方表述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序言还交代了著作的直接资料来源,和西方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 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86151.html
8.很多人知道了这些事,强烈地不再愿意去念法律1971年到1973年间会见了33位下过乡的广州青年。这种会见开始每次2-3小时,后来常常超过3-4小时,有时甚至延续6个星期。作者的夫人苏道锐教授说:“从中国改革时期的观点来看,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失败的实验。了解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状况,这可能就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最具有价值和最具影响力的一方面。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143756511062118400
9.叶辛:就让“上山下乡”永远地成为历史罢!往事追忆1980年,被称为震撼20世纪,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10亿人的心,长达27年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在曲http://www.hrbbdhz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5113
10.中国学界F4发表AER一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农村教育问题!因为农村儿童往往只读到小学毕业,因此我们定义“受到知青影响”为:农村儿童上小学时间是否与大量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时期相重合。我们主要关注出生于1946-1969年出生的群体,以1956-1969年出生的群体为处理组,1945-1955出生的群体为控制组。这样分组的原因在于,1956年是第一批受到影响的群体,因为他们小学毕业的年份是1968年,https://blog.51cto.com/u_15057855/2674781
11.对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几个问题的一点认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我认为,“文革”前、中、后三个阶段的知青上山下乡是紧密相连而又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全过程。同时认为,这三个阶段的知青上山下乡在一些方面有着重大区别甚至是根本的区别,特别是“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一度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推进,有些地方实行“一刀切”、“一锅端”等作法,http://www.sass.cn/101000/21218.aspx
12.回顾“文革”济南两次知青上山下乡高潮核心提示: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共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发端于1968年12月22日。 文章摘自《济南时报》2010年4月8日 作者:许汝岭 原题为《“文革”中济南两次知青上山下乡高潮始末》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形成全国性的运动历时十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特别是“http://www.dxbei.com/w/20111227/5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