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直到如今,才明白伟人的深意!延安知青

有人认为是青春无悔,有人觉得是虚度光阴。

在1968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自此,全国各地共计两千万名的知识青年,都放下书本,扛起锄头来到田间地头,走进大山深处。

于是,短短几年间,全国将近百分之十的城市人口,都从城市迁至农村。如此大规模的城市人口迁移,在现代人类史上实属罕见。

可问题在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将新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

然而,毛主席此举,无疑是反其而行之,把原本用于工业化建设的知识青年,给送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确让人费解?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也是这时,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安家落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

1955年,毛主席一句:“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于是乎,许多知识分子便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开始自发去往农村,运用自己所学,去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状况。

就比如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个成功案例。

他们自己种植草药,为农民或者牲畜看病,医疗之余还能下地干活,插秧种苗;同时运用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治理病虫害,提高粮食产量,可谓一举三得。

而这,正是毛主席最开始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初衷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民国时期留下的各种烂摊子,当时中国的文盲现象是很普遍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许多人大字都不识一个,就连最基本的算数都算不清。

如果没有个知识青年来辅助的话,合作社很多生产工作都难以正常进行,而这也正是当时农村地区,经济长期滞缓的根本原因之一。

50年代末,中苏关系交恶,苏联撤走专家,搬走机械,致使当时苏联援建的156个中的很多项目难以为继,很多重工业能够提供的岗位就少了很多,那么多出来的那一千两百万城市人口该怎么办?

当时也是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

但在毛泽东的头脑中,知识青年下乡还包括比就业问题更为重要的理论和政治意义。他真诚地认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

事实上,毛主席这一改造知识分子的设想,早在上世纪40年代的延安,就做过实验,而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就是中国的第一个知识青年。

1945年与毛主席20年没有见过面的长子毛岸英,终于从苏联学成归来,回到毛主席身边,因为革命和战乱,父子俩分离了20年,好不容易得以重逢,按理来说毛主席应该对他宠爱有加的把岸英留在身边。

可恰恰相反的是,从见到毛岸英,穿着苏联陆军上尉制服,脚蹬皮靴走下飞机的第一面起,毛主席就有些心绪复杂,看上去并不开心。

于是,在毛岸英回来的一个多月之后,毛主席就把他给送去了农村这个劳动大学。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就是因为毛岸英刚回来的时候,总是身穿笔挺的苏军制服,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他还保留着洋人说话时爱耸肩摆手的习惯,这让一向扎根于中国劳动人民的毛主席,很是看不惯。

第二就是当时延安举办了一场舞会,毛岸英那身制服加皮靴的耀眼装扮,加上潇洒自如的舞姿,在当时主打一个艰苦朴素的延安群众里,显得尤为突出,俨然一个明星人物,这让毛主席更加看不惯了。

第二天,毛主席便把毛岸英叫到跟前来,劈头盖脸地教训了一通,我的谢廖沙同志,你昨天晚上很出风头哇!

听见这话,毛岸英顿时有些不知所措,毛主席接着说道,听说你还骑着朱老总的马,在宝塔山下耀武扬威。

毛岸英这下更是尴尬地挠了挠头,解释说,是朱总司令让我骑的……毛主席顿时严肃地打断了他的话,朱总司令让你骑你就真的骑呀!

那可是朱老总的战马。听见这话,毛岸英一下子埋下头去不吭声了,半响之后,毛主席叹了口气,又继续语重心长地说道,你要从头开始学起,学习延安的作风,多了解有关中国的事情,延安虽然很土,但这里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到处都有你的老师,你要认识中国,就要从认识中国的农民和土地开始。

在苏联你喝牛奶吃面包,但是在这里,你要学会吃五谷杂粮。于是很快毛岸英就换上父亲穿旧的粗布军装和布鞋,扛着行李和口粮种子去到了农村,住进了农民家里,拜农民为师,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按照毛主席定下的劳动大学毕业标准,毛岸英必须做到皮肤和农民一样黑,手上也要有和农民手上一样的老茧,才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

一开始农民都以为毛主席的儿子来农村,顶多只是做做样子,不会真的让他这么辛苦。

可谁料这毛岸英是来真的,干起农活丝毫不含糊,吃穿住行上也从来没有搞过任何的特殊,这是真把自己当作一名真正的农民,农闲的时候毛岸英还会主动教村里的小孩们识字读书,跟村民们讲故事唠嗑,很快便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没过多久,他便晒得跟农民们一样黑,身板也结实了不少。

周恩来见状,还曾心疼地责怪毛主席对毛岸英太苛刻了,毕竟他从小就坐过国民党的大牢,几岁就在上海街头流浪乞讨,早就吃过太多的苦。

然而,毛主席却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

第二年,等到毛岸英回到毛主席身边,毛主席欣慰地抚摸着毛岸英长满老茧的双手,表示,恭喜你从劳动大学毕业。

这就是劳动大学给你发的毕业证书。而毛岸英也早已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更是在与农民的朝夕相处中,领悟到了何为为人民服务!所以说其实毛岸英就是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第一个实验对象。

等到20多年后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可以看做是对这一实验的延续。

这个运动被宣传为具有“反修防修”“缩小三大差别”的重大政治意义。

由于城市青年,此前都没有过农村生活的经验,所以他们很多人都对艰苦的农村环境产生水土不服,吃不惯也住不惯,而且由于当时客观上的经济困难,一半左右的知青在生活上也长期不能自给,常常饿肚子,平日里的吃水烧柴和照明也都很成问题。

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这群文弱书生还要拿起锄头干着粗重的农活,自然是吃尽了苦头。

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会议决定调整政策,逐步缩小上山下乡的范围,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到1981年11月,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

THE END
1.知青下乡劳动老照片,火红年代的青春岁月澎湃号·政务知青下乡劳动老照片,火红年代的青春岁月 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千六百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50年快过去了,这段如歌岁月,早已成为知青们特有的记忆!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一项国家的基本政策。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494897
2.《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集》《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集》 作者:靳建疆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大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老照片和文献资料,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简要历史和知青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如同一幅时代画卷将读者带入那个火红的年代。http://www.hprc.org.cn/wxzl/gsts/koushushi/202312/t20231222_5720565.html
3.国庆献礼国庆献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共13P) 散射|19310|1975-10-01|单张浏览 0评论 【国庆献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 第 1 幅 查看大图曝光:Auto exposure光圈:F4.6快门:1/110 secISO:50曝光补偿:0 EV 【国庆献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 第 2 幅 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list_1734048.html
4.早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农村劳动时留影照老照片早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农村劳动时留影照_老照片: 尺寸见图【精文老照片收藏馆】【7788期刊网】https://qk.7788.com/s191/90096988/
5.六九年元旦赴乡留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价格:100元se63585552六九年元旦赴乡留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品如图尺寸如图,,老照片,se63585552,老照片,小型合影照,文*(67-76),,,黑白,,4.1-6寸,,,价格:100,7788收藏__收藏热线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_191_63585552.html
6.老照片解读“上山下乡”:对“知青”题材表现于公共艺术创作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68年达到顶峰,持续到改革开放前夕,知青数量共达到约1700万人。这场运动波及到几乎中国所有的家庭,不仅对当时的一代青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也扭转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同样的青春却有着不同的待遇,历史的车轮造就了五四青年光辉的人生,而知青的人生却是https://read.cnki.net/web/Dissertation/Article/10613-1014254683.nh.html
7.1969.10—2019.10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珍贵的相片难忘的知青岁月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正式展开! 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离开家乡, 奔向了祖国需要的地方 全国各地知青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的广阔农村,共同揭开了成为知青人的序幕。 红卫轮 琼州海峡 八所港 :五十年前上山下乡迈出笫一步(69年) 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三团(海南白沙大岭农场) https://www.meipian.cn/2fkwmkps
8.罕见老照片!知青上山下乡生活照(组图)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当时,美术家朱宣咸1958年创作的作品《知识青年出工去》,就非常典型生动的记录了在那个特定时代知识青年的画面。https://m.haiwainet.cn/middle/345831/2015/0326/content_28566684_01.html
9.知青下乡老照片,火红年代青春的岁月2022年11月22日讯,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50年快过去了翻开知青老照片,回味这段如歌的岁月,早已成为知青们特有的记忆!编辑:锦州老兵 图片提供:张莉http://zmgov.com/detail/id/6556d6184bc36eaf64da74d786e5a551.html
10.知青难忘的上山下乡(精选3篇)【知青活动】粤西知青精心安排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 残阳絮语 2018年,注定是粤西老知青们的吉祥年、喜庆年! 这一年,将迎来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经过不懈努力,“粤西知青文化园”如期于今年夏天奠基建设,铁定于明年建成开园;两件喜事接踵而来,形成了“喜上加喜”的喜人局面。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ytq489r.html
11.《知青部落》引发知青生活反思9月30日,100多名当年的知青相聚在上海档案馆,他们都曾经在黄山茶林场生活、工作过,他们也只是黄山脚下1万多名上海人中的一小部分,而让他们相聚的理由是一本书―――《知青部落》,一本反映“茶人”当年真实生活的“老照片集”。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成为海内外中国研究中一个热门课题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4-10/10/content_962577.htm
12.19岁女知青下乡,嫁给农村小伙,丈夫看到岳父的照片后,一脸惊讶一张照片,引人诧异 1979年,国家政策有了新变化,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家了。 如果黄丽萍想要回去,她的丈夫和孩子根本留不住她,但她从来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因为她已经把北大荒当成了自己的家。 这十年来,她和其他知青以及当地的劳动人民共同努力,把北大荒变成了人人称颂的北大仓。 http://qfapi.zg163.net/wap/thread/view-thread/tid/15648835
13.照片中的无悔知青路:去延安下乡可是件时髦事综合新闻在奔赴延安下乡之前,姚丹和全班女生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 对于北京知青而言,去延安下乡可是一件时髦的事情。图为姚丹(左一)和同学在宝塔山前合影。 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成长于红旗下的第一代人,最难忘的,莫过于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岁月。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不得不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便开始了绝https://news.hsw.cn/system/2015/0504/245149.shtml
14.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发表67周年!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与胆识,向全国发出了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8〕由此把重塑新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https://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2&id=5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