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飞地,发展中的海丰农场的前世今生

上海的飞地,发展中的海丰农场的前世今生

上海东建中

1.海丰农场历史沿革

1.1建场背景与初期发展

海丰农场始建于1973年3月,原为上海市劳改局所属上海农场的一部分。农场的建立是为了响应当时国家对于农业生产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同时也是上海市政府为了解决城市就业压力和粮食供应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建场初期,海丰农场主要承担着农业生产的功能,通过开垦荒地、改良盐碱地等方式,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农场的土地总面积达到了182275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14015亩。

在农场的初期发展中,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以支持农场的建设和发展。据统计,1973-1990年间,国家对海丰农场的总投资累计达到了3.4亿元人民币。

农场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上海提供了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供应,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2知青上山下乡影响

海丰农场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1968年至1978年的十年间,共有84807名上海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海丰农场,他们在这片黄海滩涂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80年知青和郊县来的职工全部迁到郊县农场,留下二三千人都是从市区、当地和外地调入的干部、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子女。1982年,从新疆农垦系统转到海丰农场上海支疆青年9715人,这一事件为农场带来了新的劳动力和文化元素。

知青们参与了农场的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才智对农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青们的到来也带来了城市文化和知识,对当地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给知青个人和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挑战,如生活条件的艰苦、文化差异的适应等问题。

1.3改革开放后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海丰农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海丰农场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农场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农业生产外,还发展了农产品加工、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多种经营。

农场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拓展,如建立了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提高了职工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海丰农场还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号召,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和样板。

2.海丰农场地理与环境

2.1地理位置与面积

海丰农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境内东部黄海边,占地面积约为25万亩,合计166.5平方公里。农场东北濒临黄海,西与上海农场、大丰区毗邻,南与大丰区接壤,南北长22.6公里,东西宽13.9公里。全场现有耕地12万亩,水域4万亩,居民点、道路及其他用地1.5万亩。

2.2土壤与气候条件

海丰农场的土壤因长期受海水浸渍,氯化物盐类含量较高,新垦区主要为重盐土,老垦区则多为中盐土和轻盐土,少部分为脱盐土。高盐量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了改良盐土,减轻盐害,农场采取了开河排水、引淡水洗盐和种植绿肥等措施。这些努力使得农场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完备,有效促进了土壤的改良和农作物的生长。

海丰农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约22℃,无霜期长达360天,年均降水量约2389.5毫米。这种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和水分,但也带来了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以及台风等气象灾害的风险。冬季则相对温暖湿润,雨量较少,适宜作物的越冬生长。全年气温适中,适宜多种作物的种植。

3.海丰农场经济活动

3.1农业种植现状

海丰农场的农业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在种植结构和产量上都有所提升。

种植结构:海丰农场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棉花、黄豆、大麦、油菜等。近年来,通过引进新品种和改良种植技术,水稻平均亩产量显著提高,从1985年的118.5公斤到245.5公斤提升至1990年的637公斤。

技术创新:农场采用开河排水、引淡水洗盐和种植绿肥等方法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水稻的机械化种植和收割,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现代化:海丰农场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2养殖业与工业发展

海丰农场在养殖业和工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养殖业:以养猪业为主,1990年饲养量达到3224头,上市量2218头。水产养殖也是农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养殖水面22805亩,其中对虾养殖面积4080亩,年产对虾276.16吨,部分产品出口至上海等地。

工业升级:近年来,海丰农场积极引进新技术和设备,推动工业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通过引进自动化养殖设备和环保设施,提升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益。

3.3与上海的经济联系

海丰农场与上海的经济联系紧密,是上海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农产品供应:海丰农场每天有大量农产品运往上海,如大米、水产等,保障了上海市场的稳定供应。据2010年数据,盐城的农产品已有近30%直供上海市场,占上海市场上销售的农副产品约10%。

产业合作:海丰农场与上海在产业转移和合作方面有着深入的合作。例如,上海的一些纺织和制造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海丰农场,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惠,实现产业升级和成本控制。

区域一体化: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海丰农场与上海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海丰农场成为上海产业链延伸的重要一环,双方在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海丰农场社会文化

4.1职工构成与生活

海丰农场的生活条件经历了从艰苦到逐步改善的过程。早期,职工居住条件简陋,多以茅草屋为主,生活物资匮乏,劳动强度大。随着农场的发展,生活设施逐步完善,职工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生活物资供应也更加充足。此外,农场还注重提高职工的文化生活水平,建立了电影院、图书馆、医院等生活设施,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

4.2教育与文化设施

海丰农场在教育和文化设施方面投入显著,先后开办了13所小学、4所初级中学和1所完全中学,以及职工学校、电大辅导站、函授辅导站和宝钢技校等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的建立,不仅满足了职工子女的教育需求,也为农场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农场还注重文化设施的建设,拥有电影院、图书馆、电视转播站等设施,为职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电影院定期放映电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0万余册,电视转播站则为职工提供了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这些文化设施的建立,不仅丰富了职工的精神生活,也提升了农场的文化氛围。

4.3知青文化遗产

海丰农场作为知青上山下乡的重要地点,保留了大量的知青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教育后人的重要资源。农场建立了上海知青纪念馆,馆内收藏了当年知青生活、生产实物4万余件,通过历史印痕、知青名录、生活实景、农场建设、连队缩影等展区,真实再现了知青在黄海滩涂上的生活、劳动、学习情景。

此外,农场还注重对知青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知青文化活动,如知青主题的文艺演出、展览、研讨会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记住这段特殊的历史。知青文化也成为农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对促进农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5.海丰农场未来发展

5.1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海丰农场作为上海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飞地”,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海丰农场在保障上海粮食安全、推动区域农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区域合作:海丰农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不断加强,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共享资源和技术,推动了区域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

交通互联:随着盐通高铁的开通,海丰农场将纳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这将进一步加强海丰农场与长三角城市的联系,提升物流效率和经济互动。

政策支持:海丰农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一部分,享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5.2产业升级与生态建设

海丰农场在产业升级和生态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升级:海丰农场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农场也在探索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多元化的产业链。

生态建设:海丰农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项目,如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以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绿色发展:海丰农场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5.3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海丰农场在未来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市场竞争加剧、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问题。海丰农场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以保持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机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海丰农场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同时,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海丰农场的优质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战略规划:海丰农场需要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以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同时应对各种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1.上海飞地海丰农场的历史背景

1.1飞地概念的引入

飞地是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上海的飞地海丰农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是上海在苏北的一块特殊行政区划。

1.2海丰农场的成立

海丰农场成立于1950年,是上海为了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和安置游民而建立的农场之一。它与上海农场、川东农场共同构成了上海在苏北的农业飞地。

2.海丰农场的发展变迁

2.1农场的早期建设

海丰农场的早期建设主要依靠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和支持,通过开垦荒地、建设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

2.2知青运动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海丰农场接收了大量的上海知青,他们的到来为农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2.3现代化转型

随着时代的变迁,海丰农场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型为现代化农业,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海丰农场的现状与作用

3.1当前经营状况

海丰农场目前是上海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上海市民提供粮食、蔬菜、肉类等农副产品,是上海“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2社会经济影响

海丰农场的存在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上海与苏北地区经济合作的桥梁。

3.3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海丰农场作为上海的飞地,享受着上海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未来,海丰农场有望进一步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THE END
1.2024年3月10日上海市属5个农场知青联谊会成立大会暨揭牌授牌仪式三、跃进农场知青联谊村理事会宗旨: 向快乐出发!热情志愿为广大知青战友服务,为广大知青战友搭建幸福快乐之平台! 2024年 3月10日上海市属5个农场麾下的新海农场、海丰农场、前哨农场、前卫农场、跃进农场在国泰电影院隆重举行知青联谊会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 https://www.meipian.cn/51nv35uv
2.中国文化出版社《“后知青时代”调查报告》1975年参加工作,江苏大丰上海市海丰农场务农,历任生产队长、大队干部、农场机关干部;历任崇明前进农场科技教育卫生科科长。1999年由上海人事局调干在上海家化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公司任中层干部。退休后,历任《上海知青》杂志社副主编、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知青》杂志编辑。荷兰花海文学社副社长。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823416556355627
3.上海农场知青网www.shnczq.org上海农场知青网是由“难忘青春”上海知青赴崇纪念活动组委会和上海河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综合性专题网站,以曾经在上海市农场管理局所辖19个农场(厂)工作过的41.8万知青为服务对象,以关心知青、满足知青重温青春岁月了解农场现状、弘扬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为目的https://top.080210.com/siteinfo/15020.html
4.海丰农场2006-6-19 “世界杯”开赛前,去了一次海丰农场,这是上海市在江苏省的一块飞地,25万亩土地,相当于内环线内的上海市区面积。这里原本是上海的一个劳改农场,后来知青去多了,划出一部分改叫“海丰农场”。劳改农场还在,在海丰的东面,现在叫做“上海农场”。 这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是从黄海里围垦出来的,现在主要种水稻https://www.douban.com/note/45878593/
5.上海知青纪念馆上海知青纪念馆建在原海丰农场元华场部旧址之上,旧址是1952年由前苏联专家设计建成。该馆通过历史印痕、知青名录、生活实景、农场建设、连队缩影等展区,真实再现了八万上海知青在黄海滩涂上生活、劳动、学习的情景。这里也收藏了当年知青生活、生产实物4万余件。 https://www.zhiqingnongchang.com/shzqjng
6.知青来到大丰(笔记)1973年,海丰农场独立建制,原上海农场的知青全部转入海丰农场。 1973年至1978年,海丰农场接纳上海知青28703人。 70年代末,一批原来在新疆插队的上海老知青转移到海丰农场,累计47批18802人。 同时期,上海委派到海丰农场的干部、技术人员、教师、医务人员和高校教职工组成的五七干校,以及安置到大丰县各乡镇及驻丰其他农场https://www.jianshu.com/p/79adf529b7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