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北京知青联谊会会长李连元,来电谈起北京知青来延安的往事,感慨万千,也勾起我难忘的记忆,不禁想起那个对我影响深远的年代,眼前立刻浮现出一群生龙活虎的北京知青形象。
1997年,我到宝塔区工作。在宝塔区5年中,关心留延知青、联络返城知青,是我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无论曾经相识的、还是未曾谋面的北京知青,只要我一说来自延安宝塔区这个名头,立刻就能得到他们热情的接待和帮助。至今,我仍与不少北京知青朋友保持着亲密关系。
我常常想起和反思那一段艰辛但充满激情的岁月。北京知青自小生活在大城市,从未接触过农村,没干过农活,千里迢迢来到偏远的黄土高原山区,反差很大,虽处逆境而不坠青云之志,实属不易。作为出身贫苦农民世家的我,更应该如此,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不断激励着我。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一群稚气未脱的半大小伙子、年轻姑娘在陕北的广阔天地百炼成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延安北京知青后来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出现不少栋梁之才,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尽管他们也有辛酸哀痛,有不为人知的寂寞孤独,但始终葆有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这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终生影响。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北京知青落户延安,给延安输入了一批生力军。20世纪70年代,延安地区的劳力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两万多名知识青年的到来,无疑让延安人口结构发生较大改善。正值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广大农村战天斗地,打坝平地修梯田,劳动强度极大,冰天雪地的工地上活跃着北京知青热火朝天的身影,他们个个好劳力,赢得老乡们一致称赞和钟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了较长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磨练,培养了知青自强、自立、自信、自重的品格,养成了慷慨奉献、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后来许许多多知青之所以有作为、有成就,与他们的这一阶段的历练是密不可分的。
北京知青伴随着共和国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艰辛道路,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陕北,这些将永远铭记在延安人民的心中。北京知青给偏僻的陕北村庄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他们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带头移风易俗,为陕北埋下了思想解放的种子。比如,在生产上,推广科学种田,率先“追化肥”,挖窖做沼气,不断添置加工小机械设备、喷雾器械,并操作保养维修;在生活中,刷牙护肤,养鱼吃鱼,带动农村健康观念的转变,引领并产生一些新民俗。在宝塔区期间,我几乎走遍了每个行政村,所到之处,经常能听到北京知青的感人故事,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历历在目、念念不忘。那时,延安县几乎村村办学校,教师普遍是北京知青;村里的“赤脚医生”也多是北京知青;有的知青联系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适用于延安农村的喇叭;有的知青把自家带来的药送给老乡治病;有的半夜三更出诊救治病人……他们的突出贡献,延安人民从未忘记过,并常常怀念。
北京知青与陕北父老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建立起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知青念念不忘把延安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离开延安以后,依然心系延安,关心着延安的发展和建设事业。他们成立知青文化研究会,召开“梦回延安宝塔区发展研讨会”“重走第二故乡活动”“纪念知青插队五十周年庆典”等多种活动,用他们的热情、知识和智慧,积极支持宝塔区的发展建设。他们对这片热土一往情深,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今延安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年北京知青与延安人民一道“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梦想已经实现。我和那一代北京知青都已华发两鬓,大都退出工作岗位,颐养天年。我真诚向当年奔赴延安老区的一代知青们表示深深的敬意,祝福他们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