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近28000名北京知青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来到延安农村插队落户,其中979名北京知青来到黄龙县插队落户。北京知青同黄龙人民一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聪明才智,战天斗地,改造山河,传播知识文化和精神文明,为改变黄龙贫穷落后的面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从1969年到1976年,共有979名北京知青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告别天安门,告别亲人,到黄龙农村插队落户。
延安宝塔山下,延河之滨,高搭彩门,悬挂横幅,人们扭着秧歌,敲锣打鼓地迎接来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
当年的黄龙,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贫困闭塞。北京知青初来时的艰苦可想而知。在贫瘠荒僻的山沟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懂得了人生的衣食之难;从春种、夏锄、秋收、冬贮的农事活动中,感受到稼穑之苦;在黄龙这片红色沃土上,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得到延安精神的洗礼。他们到农村后的一年间,顺利地闯过了“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北京青年长成了延安娃。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陕北农民,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恶劣的环境,使陕北农民日子过得恓惶、苦闷。当了农民的北京知青,也开始了这样的生活。苦难是人生的一本大书,是对身体和意志的磨练。北京知青就这样开始了对自己身体的锻造,对意志的锤炼,对心灵的再塑。
延安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为了了解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辉煌历史。黄龙的北京知青,纷纷徒步拉练到延安参观学习,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周恩来总理心系延安
在延安,北京知青从生活生产到思想,受到陕西省、地、县各级领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
风华正茂的北京知青,从大都市来到偏僻的山村,经过一年多的劳动磨练,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北京知青长成了延安娃。他们不仅说话、穿衣、生活习惯像延安娃,许多知青还当了村党支部书记、生产队长、会计,真正成了村民的当家人。
北京知青在虚心向老农学习农业技术的同时,也向群众传授科学技术。他们实行科学种田,选育良种,试制菌肥,建沼气池,办科技站,为农村增添了新的活力。他们带头移风易俗,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状况,传播城市文明,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他们引良种、搞实验,在科学种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修渠坝、平土地,积极投身农田基本建设,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基础。
知青们走进乡村,给落后闭塞的陕北农村带来了都市文明和文化,他们在农村办夜校,办识字班,教农民学文化。这些知青老师开启了陕北农村孩子向往外部世界的理想之窗。
从1970年起,,一批批北京知青陆续离开农村,走进了延安的各级党政机关,成为延安地、县、公社的一支生力军,为延安的社会经济发展付出艰辛努力。为改革开放的中华大地增光添彩。
在流逝的岁月中,知青们的黄土情结已化成一条绚丽的彩带,将首都北京与黄龙紧紧地联结在一起。黄龙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当年的“北京娃”,知青们也无法忘记黄土地上淳朴、厚道的乡亲。黄龙成为北京知青魂牵梦绕的故乡。
1980年后,大部分北京知青通过各种渠道离开延安、离开了黄龙。至2014年,仍有三百余人留在延安。他们是北京知青黄土高坡的守望者。
岁月沧桑,真情永在。当年的青春少年,如今已经两鬓花白。回首那段苦乐相伴、得失相随的青春年华,知青们心潮难平,感慨连连。知青在黄龙熟悉了农村,懂得了农民;磨练了意志,锻炼了体魄;学会了老实做人,踏实做事。黄土地令知青魂牵梦绕,父老乡亲使知青无法忘怀,黄龙成了知青永远的牵挂。几十年来,北京知青一直和插过队的村庄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和关心着那里的发展变化。而黄龙,也像母亲期盼久归的游子,时时刻刻敞开怀抱欢迎着知青回家。北京知青与黄龙老乡这份难以割舍的深情,犹如久唱不衰的信天游,依然在黄龙的沟沟坎坎悠长地飘荡,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嘹亮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