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进文物活化利用的甘肃省博物馆实践展览文化

2024年11月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正式公布。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着眼于文物价值的深入挖掘阐释,及文物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明确提出:“鼓励开展文物利用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甘肃省博物馆作为省内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同时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有效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

夯实根基,加强文物保护与研究

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石,为后续的展览、社教活动以及活化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甘肃省博物馆做了许多工作。在确保每一件文物得到妥善保存的同时,不断深化对其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的理解。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厚积薄发,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模式

文物活化利用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对于博物馆而言,不仅要不断提升策划精品展览等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还要实施文创产品研发等创新举措。

作为博物馆最重要且最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之一,陈列展览是实现文物活化利用、促进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方式。自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已设立5个常设基本陈列,举办近250个临时展览,办展水平逐年提升。推出的展览有展现“丝绸之路”文明的系列展览,如“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对话与交流——十三省市区馆藏精品文物展”“茶马古道——八省区联展”“大道攸归:五凉文化展”等;体现文物收藏工作及其成果的展览,如“积微成著任重道远——甘肃省博物馆建馆80周年征集文物展”“踵事增华——甘肃省博物馆征集藏品成果展”等;“国宝省亲”系列展览,如“回家过年——平凉出土文物精品展”“陇右通衢——精品文物交流展”等;“甘肃·让文物活起来”系列展览,如“落花·流水——甘肃彩陶艺术展”“‘我们’的生活记录——甘肃魏晋画像砖特展”等。这些展览以生动的形式展现了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展览走出了博物馆的“四壁”,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共享。

文创产品研发也是文物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将文物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元素,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自2013年起,甘肃省博物馆依托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独特文化优势,以“创新文化+”的模式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不断探索开发出一系列既实用又富有文化底蕴和收藏价值的文创产品。至今已成功推出包括“琉云璃彩”蓝莲系列、“太初有光”彩陶系列、“神马来了”铜奔马系列、“馆藏文物”系列、“红旗漫卷”红色记忆系列、“吃了个文物”文创食品系列及“绒化博物馆”系列在内的七大主题、超过百类、千余款独特文创产品。除此之外,甘肃省博物馆积极探索跨界合作,与多家企业单位携手共同推动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品牌的影响力。今年研发上线的“甘肃(不)土特产”系列毛绒文创产品,跳脱出传统博物馆文物复制品的局限,立足全省丰富的个性特色资源,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展现了甘肃省多姿多彩的地貌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形式多样的探索与合作,不仅拓宽了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也增强了品牌的文化传播力。通过将文化创意与现代商业策略相结合,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双赢的局面。

“琉云璃彩”蓝莲系列文创

守正创新,延伸博物馆功能

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也是博物馆对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实践之一。甘肃省博物馆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提升社会教育活动的质量,力求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除了定期举办常规的社会教育活动外,还特别注重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精心策划一系列具有节日特色的社教活动,使青少年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甘肃省博物馆推出“金城尕娃梦想季”和“我在甘博修文物”特色研学项目,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历史知识,激发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与责任感。

自2022年起,甘肃省博物馆进一步拓展交流平台,与香港胡兆炽中学携手合作,共同发起了“丝路甘情”线上博物馆游览活动及主题展览展播等一系列跨区域文化交流项目,促进了两地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丝绸之路及其沿线丰富文化遗产的窗户,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此外,甘肃省博物馆持续不断地开展文化“四进”“馆校共建”以及“流动博物馆”等一系列活动,生动地展现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激发了公众的兴趣与参与热情,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甘肃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守护者之一,肩负着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我们将致力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与价值,通过多样化的展览形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等方式,全面深化文物的活化利用工作,让古老的遗产焕发新生,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THE END
1.新疆博物馆“文物+演绎+文创”创新博物馆资源活化利用新疆博物馆“文物+演绎+文创”为亮点的博物馆资源活化利用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文物的内在价值延伸,而且使观众从看“国宝”向看“文化”的转变和递进,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显著,为更好满足各族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弘扬丝路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着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http://www.ncha.gov.cn/art/2024/9/3/art_722_191117.html
2.山西全面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山西着力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机制,全面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全省遴选39处国宝级文物,在人才、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5270509635370688&wfr=spider&for=pc
3.活化利用,文物最好的保护方式!济南这三个案例获奖12月21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首批“山东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十佳案例”和10个“山东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案例”。济南市“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广智院”活化利用项目、孟氏故居活化利用项目入选十佳案例;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旧址活化利用项目入选优秀案例。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806560
4.现代科技让文物“活”起来以更生动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化央视网消息:科技进步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各地博物馆也在不断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观众通过视、听、触等多重体验,以更生动、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度融入展览之中,既能够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又能够感受得更真切更过瘾。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青铜骑兽顶尊人像、青铜鸟足神像等1500余件套的https://m.gmw.cn/2023-12/10/content_1303595897.htm
5.“活”起来的文物使博物馆生机无限——业界专家共同探讨“让文物《唐宫夜宴》、考古盲盒、华夏古乐、数字文创等破题出圈;智慧博物馆建设、博物馆研学、“豫来遇潮”文化品牌等项目不断推出,“让文物活起来”有了典型案例。河南博物院着力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在文物活化利用中,走出了品牌化教育、融合式文创、沉浸式古乐、融媒体传播于一体的新路子。http://www.sanyamuseum.com/a/2/2023/0807/3328.html
6.浅谈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活化利用的案例观察汉匠古建筑浅谈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活化利用的案例观察 1931年,第一届历史纪念物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在雅典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其开宗明义第一条,明确提出:建筑物的使用有利于延续建筑的寿命,应继续使用他们,但使用功能必须以尊重建筑的历史和艺术特征为前提。https://www.nbgjz.com/9958.html
7.王然:加强文物价值挖掘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近日,新华网河北频道邀请河北博物院副院长王然,围绕文物活化利用等话题展开交流。 拥有诸多珍贵文物藏品 河北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21万件、展出文物5000件,其中,尤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战国中山国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石刻佛教造像以及http://he.news.cn/talking/rwwhql/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