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巍巍,刘松茯.建筑技术属性的拓展——从原生态技术到艺术技术[J].华中建筑,2007,25(1):148-150.
[2]张蔚."无为顺道"与中国古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J].华中建筑,2010,28(12):134-136.
[3]周耀,王鹤,张建奎等.论建筑技术和艺术对早期玻璃幕墙的影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385-389.
[4]熊星.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矛盾统一——关于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教学及学科设置问题初探[C].//第十届全国建筑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6卷.2004:112-113.
[5]高静,刘加平,户拥军等.地域建筑文化的三种技术表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2):200-203.
[1][法]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法]安德烈·莫洛亚:《雨果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3]陆楼法、陆忆征:《惊涛骇浪中的浪漫诗章:雨果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上海分公司,1994年版。
[4]张永和:《作文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5][英]罗宾·米德尔顿、戴维·沃特金:《新古典主义与世纪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8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柳肃《古建筑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
[5]田永复《中国仿古建筑构造》,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
[6]杰弗里余丁《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3
[7]诸葛凯《裂变中的传承》,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4
现在,本文必须面对一个基本困难,而且必须对其展开有效的回应:为什么有的时候,经过我在上面讨论的说理方式、经验常识和法律原理的论证交锋,人们没有争议了?这个困难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加以提出:尽管存在着说理方式、经验常识的“多样化”或“地方性”,以及法律原理的不同理解,为什么这些障碍有时没有阻挡“一致意见”的形成?这一困难意味着,我在上面分析的说理方式、经验常识和法律原理,从社会法律实践上讲,有时也许并不是可以不断展开争论的,而且,它们在获得成功的时候恰恰增加了法院裁判的权威性。这点,是强烈支持法律论证应当充分的关键理由之一。[33]
针对本文所讨论的终审裁定书的法律论证而言,也许有朝一日会出现“人们所说”的没有争议的情况。这是可能的,尽管从目前看来不大可能,因为,我们毕竟起码看到裁定书明确标出“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的字眼,这是明显的“运用‘集体’应对外来某方压力”的一种有效策略,也是暗示外在争论持续存在的修辞象征。而且,我们的确看到了不少人还在争论着。[34]自然,这一情形不是我所关心的核心,我所关心的核心在于回应困难。我们依然从这份裁定书入手。
概括来说,通过“‘很有道理’或者‘充分’的法律论证有时实现了没有争议”这一经验,来设想并主张推进法律论证的充分,也许不是恰当的思路。[39]
七
除了上节提到的基本困难,本文必须面对另外一个基本困难:纵然说理方式、经验常识和法律原理的使用,并不一定终结人们可能产生的争议,但是,它们至少可以表明法院裁判的正当性,表明法院裁判是理性的、有根有据的。[40]这意味着,这种争论的开放不会削弱反会增加法院裁判正当性的社会认同。[41]这是强烈支持法律论证应当充分的关键理由之二。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其一,通过“充分”的努力,能否表明法院的法律论证是理性的?其二,法院裁判正当性的社会认同与这种“充分”努力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因此,可以指出,通过“充分”的努力,时常难以表明法院的法律论证是理性的。[43]
在这个意义上,即使认为通过“充分”的努力可以表明法院裁判的理性,这种理性,依然是可疑的甚至不是我们期待的标准意义上的司法理性。
再论其二:法院裁判正当性的社会认同与这种“充分”的努力,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中国当代相当一部分主张法院应当充分说明自己裁判理由的学术文本,都在提到英语国家重要法官的“充分”法律论证写作,并且时常有意或者无意地以其作为中国制度变革的蓝本模式,尽管,这些学术文本时常也提示了司法制度的基本区别。[49]在我看来,在观察英语国家的法官法律论证写作的时候,尤其是在“这种充分判决是否带来裁判正当性的社会认同”问题上,人们有时带有了部分的浪漫想象,也即仿佛这些国家的法官“充分”的法律论证写作与“法院裁判正当性的社会认同”有着某种内在联系,[50]因而在中国实现“法律论证充分”是可以带来同样效果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与其对“充分”的法律论证激起振奋的期待,不如对其保持慎重的对待。“充分”的裁判论说的解放,可能是较为容易削弱对法院裁判的社会认同的,至少是不易增加对法院裁判的社会认同的。
八
音乐表演专业隶属于现在的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曾经艺术系四个专业中唯一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在之前的发展都是较为缓慢和不健全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百色学院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三)实行奖励性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理论经纬
(7)论君子——《论语》串读吴永福
(9)浅议基于行业需求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策略言岚
(11)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整合的创新郜br>(13)《大学语文》鲁迅专题授课的几点收获与思考陈亚萍段朝霞
(15)基于职业语文能力培养的技工院校口语教学探索张丽
(18)品,《老王》教学的简约风格——余映潮老师执教《老王》曹月芹
(21)浅谈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魏婉棉
(23)专题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性研究陈露张晨
(25)从莫言获奖感悟:让语文理性的回归王云雨
(27)教科书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程鑫
(29)语文有效课堂之我见向箭锐
(34)敢问农村语文教师素养提高之路在何方苏红平
备教导航
(36)高中语文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探究张俊珍
(38)《魏公子列传》教学思路及说明王冰雪
(40)浅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李清照诗词的豪放风骨胡亚玲
(42)由“同行”说开去——简论古汉语多音字读音与意义的关系杨辉
(44)《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线索设置艺术探微文建设
(45)由一堂课管窥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钟水长
(47)“一个”阿q的“种种”角色李晓奎
(49)探寻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出发点——以四堂《在沙漠中心》异构课为例张寰宇
(53)构建诗意课堂的几点思索与尝试杨丽娜
(55)从《散步》五则课例中浅析语文课的有效拓展朱媛
(57)依据语感特性培养语感能力周莉
(58)我教学生这样背诵《阿房宫赋》罗
(60)“独立寒秋”之“独立”赏析蔡恒
(61)多少愁恨如春水满纸血泪就华章——对李煜《虞美人》的品读与思考袁安彬
(63)语文教学幽默艺术刍议张婷
(64)“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西江月》一词中的“别”字赏析朱文玉
(66)谈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艺术周雪梅
(68)浅谈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余满仓
(69)论高中语文课堂文本拓展教学的有效性原则——以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吴玉南
(71)浅谈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吴少桂
(73)
诗词色彩美之赏析
(74)《金岳霖先生》一文的细节析疑刘红丽
(76)浅说古诗中酒意象及其文化的赏析杨扬
(77)让语文课堂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应寨铃
(81)浅析诗歌中的“想象·诵读·品评”吴建方
(83)浅谈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嵇素贞
(85)让课堂成为美的发源地张灼花
(87)诗美的积淀与选择邓春浓
(88)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打造语文和谐课堂史俊英
(90)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包永杰
(91)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语文课堂房颖
(93)论如何上好新职业素质培养环境下的语文课魏劲松
(95)让对话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郑云龙
(97)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杨金平
(98)教师是语文课改的关键因素刘肃善何永国
(100)课堂教学不惟模式,惟高效蒲仲慧
(101)有效课堂教学之根本李福伟
(103)做个轻松高效的语文教师王存法
(105)浅析莫言诺奖演说三个故事的寓意刘俊林
(107)浅谈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练习中的应用王燕玲
(108)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吴玉梅
(110)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安东升
(111)浅谈农村中学校本教研中语文公开课评课活动祁辉君
(113)语文教师动起来才能造就灵活课堂吉守金
阅读教学
(115)农村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崔文龙
(117)中职语文课外阅读再审视鲍源泉
(119)从“读书人是幸福人”论当代学生的读书王海安
(121)例说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维度骆汉忠
(123)新课程背景下课外阅读平台构建的现实追求李杏珠
(126)以苏教版中《雷雨》(节选)为例谈戏剧文本的阅读袁书春
(127)重视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李兴存
(129)阅读·悦读·跃读——也谈课外阅读胡志峰
写作教学
(131)试论初中作文中语言陌生化的应用金冠芬
(133)提高农村中学生写作素质之我见黄荣光
(134)作文:追求真实的生活感受易风云
(136)对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突破思考张建辉
(138)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实践研究彭一晗
(13
39)写作,需要让学生自由表达石建善刘玉秀
(141)记叙文的“模式化定型”付永东
(142)向教材学教法向经典学技巧——从教材古代议论文中学习写作技巧夏炯
(144)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析徐萍
(146)引领学生抒写个性化作文黄新霞
(147)浅谈如何指导中学生写好作文王国
教材课程
(149)黄金时代渐逝无限感伤萦怀——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送考》主题重解魏静
(152)“速”当作“迅速,快速”解——苏洵《六国论》“速”字含义辨正汤振洪
(153)挖掘资源丰富课堂研究拓展深化教学——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陈蓉
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
(155)谈文言文阅读之虚词复习潘秋霞
(158)浅析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规律及解题方法张山姗
(159)毕业班语文复习的困惑及对策刘颖
无
(f0002)杏坛学人风采无
(f0003)乐于读,善于思,勤于写第十届“孔子杯”全球青省年华文作文大赛征稿启事无
关键词:中外美术名作赏析教学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赏析兴趣
二、展开比较教学,提高学生赏析能力
在美术名作赏析课堂中,展开比较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可以是求同比较;也可以是求异比较;还可以是相似比较。运用比较教学法,学生更有动力去赏析、对比,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生上名作赏析课时,可以从比较教学入手,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小学生有事可干。例如,在学习《中国画与油画》这一内容时,高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对比角度进行教学,引导小学生展开对比,提高自身的赏析能力。首先,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清明上河图》和《莫雷附近的杨树林荫小道》;另一组是《李白行吟图》和《蒙娜丽莎》。其次,让学生从对比的角度分析这两组名作(角度自己定,可以是求同、求异、相似的对比)。在这个环节,高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提高效率(渗透分组知识,如人员分配、任务确定等)最后,请学生回答对比分析出来的结果。等小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呈现出完整的对比分析答案,强化学生的认知。总之,整个对比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分析合作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三、进行作品点评,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在中外美术名作赏析课时,还要给予学生点评作品的机会。这是因为学生在赏析时,必然会有独特的感受;而只有利用语言将这些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才会更强。例如,在学习《画家凡.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增设点评环节,让学生说出欣赏后的感受。本节课主要是欣赏凡.高的经典名作,如人物画《吃马铃薯的人》、风景画《星月夜》、静物画《向日葵》。在引导点评时,应逐渐摆脱传统的“这幅画好美”、“这幅画太妙了”等不具体、模糊的评价上,而应逐渐深入。例如,从作品的风格、色彩、内容、用笔、人物形态、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点评,从而增强小学生对名作作品的理解,同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对应的提高。[3]
四、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赏析视野
中外美术名作赏析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高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一些校外的美术名作展览,让学生亲自观看、赏析,感受作品形象、特点等。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教小学生,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师,一起欣赏、感受中外美术名作,获取直观感受。作为教师,则可以采取边讲解、边欣赏的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维持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因此,高校教师要多启发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赏析视野,让学生爱上赏析课,并从赏析过程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高校教师在上中外名作赏析课时,要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教会学生如何给自己的教学对象上课。同时,作为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带领学生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宏莉.美术欣赏课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