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历史回声共促民族团结——博物馆里感受民族文化交融之美

广西民族博物馆展示的织布技艺引人驻足观赏。

游客参观民族服饰展。

■核心提示

铜鼓声声穿越时空回响千年,织锦刺绣色彩斑斓承载着民族记忆,“史前明珠”述说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红色故事讲述时代波澜壮阔……

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灿烂的文化瑰宝,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如今,广西各具特色的博物馆运用丰富的实物、资料及现代展览技术,展示了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绚丽光彩。近日,记者走进广西多所博物馆,聆听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文化交融增进认同

战国时期的蟠螭纹青铜罍、“三鱼共首”清代石刻、十二生肖纹铜鼓……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多彩民族文化令人目不暇接。

“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在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厅,来自南宁市越秀路小学的“红领巾讲解员”周思言,正在音乐文化单元前演唱刘三姐歌谣。

“广西是民歌的故乡,音乐文化兴盛,有着‘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美誉,孕育出享誉全球的刘三姐文化。”博物馆讲解员覃婷介绍,多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刘三姐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铜鼓,被称为‘铜鼓王’,也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壮族文化展厅,一面云雷纹大铜鼓前,围满了游客。

“铜鼓是广西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说,铜鼓发展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且仍在传承。

“这里不仅能看到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还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过程。”麦西说,近年来,该博物馆年均参观人数都在100万人次以上,并且人数还在持续上升。

眼下,“白云深处有人家——瓯骆后裔民族特色服饰展”正在柳州博物馆展出,吸引了80多万游客慕名而来。

“让各族群众通过这些‘穿在身上的历史’,沉浸式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柳州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陶泉杏介绍,集中展示了300多件(套)壮、瑶、苗、侗、彝等瓯骆后裔民族的服饰、银饰。

“展览非常精致,每一套服饰都有它的故事,每一件饰品都有它的文化,让人大饱眼福。”湖北游客陈淑华说。

三江侗画博物馆内,一幅幅构图大胆、用色鲜艳、崇尚自然的侗画作品,生动展现侗乡生机勃勃的气息和侗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兴安灵渠博物馆,胡人俑、陶作坊、琉璃珠等文物,讲述各民族文化在兴安交流互鉴的故事。

壮锦、苗衣、侗绣;铜鼓、芦笙、独弦琴……在历史的长河中,广西各民族汇流融合、美美与共,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多元一体凝聚人心

金秀瑶族博物馆门前,瑶族香哩组合乐队的5位歌手,唱响欢快的山歌,引来阵阵掌声。

在馆内,记者看到了一块象征瑶族各支系团结的石牌,上面镌刻着《大瑶山团结公约》的全部内容。

“这份《公约》的订立,开启了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新篇章。”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广旅局退休干部、瑶族文化研究员李日真介绍,《公约》使广西大瑶山地区的民族关系得到改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制度被废除,真正实现民族解放和平。

“大瑶山石牌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金秀瑶族自治县副县长梁永帅表示,近年来,金秀挖掘优秀瑶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推陈出新,制定了新时代“石牌律”——村规民约,有效化解民间矛盾纠纷,推动市域社会治理。

喃字墙、高跷捕鱼、拉大网……走进北部湾之滨的东兴京族博物馆,各族游客皆能饱览京族文化精粹,感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安稳的时代风貌。

“明月当空沙滩照,美酒酽茶待乡亲”“风餐露宿在边界,威名显赫震边关”……在《京族迁徙传说诗歌》《京族英雄杜光辉》等喃字歌本中,表达了京族儿女丰产后宴请乡亲庆贺的喜悦,也展现了中华儿女守护家园的英勇坚韧,各民族在祖国西南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故事透过文字、音乐等,代代传颂。

“京族博物馆是展示京族传统文化魅力,体现国家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窗口。”京族博物馆馆长赵霞介绍,该馆将加强发挥展示、教育、科研等功能,持续擦亮“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招牌。

“万年前的古人也会得蛀牙吗?”“他们是怎么掌握制陶技术的?”在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前来研学的孩子们好奇地问个不停。

“博物馆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学校。”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馆长阳引说,馆里陆续开展了主题研学活动百余场、研学夏(冬)令营10余场,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我们的民族团结进步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富强表示,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广西历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文化资源,要用文物讲好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红色记忆培根铸魂

“跨越近半个世纪,灌阳县枫树脚村村民黄合林一家三代人,接力守护红军战士留下的红旗。”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出的一面红军长征过桂北遗留的旗帜,见证了风雨沧桑、承载着辉煌历史。

“八桂儿女在维护国家统一、共御外侮的历史中,浴血奋战,百折不挠。”麦西介绍,在建立新中国的征程上,一心向党,勇于牺牲,逐步培育出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共产党人,发动领导了百色起义……”8月28日,百色起义纪念馆,即将就读5年级的学生韦舒涵,为大家讲解百色起义“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精神内涵。

“展馆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现场讲解等,完整展示了百色起义的历史脉络,生动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百色市民李瑜说,每次来都是莫大的精神洗礼。

“青少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群体。”百色起义纪念馆讲解员黄艳介绍,从2011年起,百色市累计举办13届红领巾讲解员培训活动,共培养800多名红领巾讲解员,累计讲解1.5万余场,服务超过2.5万个小时。

“孩子们通过讲解,把百色起义文物、展品背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传播给社会公众。”百色起义纪念馆副馆长彭筱荃说。

“红军纪律十分严明,凡我同志都要记清……”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讲解员甘潇云向观展的各族群众唱起《红军纪律歌》。

如今,粤东会馆已经成为人们缅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百色起义伟大功绩,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我们积极开展各类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和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近万名市民游客及青少年参与到活动中,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粤东会馆宣传干事周艺介绍。

据悉,全区200多个A级以上景区及各大博物馆把旅游解说服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通过讲解将广西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更好地展现出来,引导各族游客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记者何明华文/图)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170041

地址:广西南宁民族大道112号广西新闻中心投稿信箱:gxwmw9987@163.com

THE END
1.我院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党日2024年7月13日,我院党委组织学院教职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主题为“增强立德树人本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主题党日活动,参观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 本次活?动是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学院教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https://zyhjcl.gxu.edu.cn/info/1080/3883.htm
2.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10月10日下午,广西博物馆党委组织在职党员以及职工代表赴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党员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自觉增强休戚与共、荣https://www.gxmuseum.cn/About/News/MuseumNews/cc53b508296554f9a1ce9cb810c2c9a7
3.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宁理工学院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于2024年10月10日,商学院精心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实践活动,组织了一支由师生代表构成的参观团队,集体赴广西民族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此次活动聚焦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精心策划https://www.bwgl.cn/syxw/syxw_xydt/84895/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星堆博物馆:发挥文博资源优势,铸牢中近年来,四川省广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资源优势,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工作人员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布展。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487879
5.匠心立德——我院教师党支部赴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铸牢共同体6月28日下午,我院教师党支部组织广大党员前往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开展“铸牢共同体意识 ,凝聚精神力量”主题党日活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各位老师认真参观了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展览分为“共辟辽阔疆域”、“共书悠久历史”、“共创灿烂文化”、“共育伟大https://www.gxtznn.com/tyjz/info/1003/1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