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山西博物院推出“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的第二场直播。到博物馆参观,人们被精美文物吸引的同时,也常会因为一些“疑难杂字”而懵圈,如簋、觚、盉、觥等汉字,这些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但它们却是博物馆里的“常住户”。本次直播,带您欣赏珍品的同时,扫除生僻字。
直播回看请识别下方小程序码观看,以下为直播的文字整理:
直口肥足鬲属于陶鬲,是陶寺文化晚期出土的一件比较有代表性的炊具。它器型硕大,三个肥硕的袋足鼎力,里边可以盛放食物,这种设计利于它的稳定性,而且便于接近火源,方便实用,与今天火锅店当中的奔驰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商周时期也出现了青铜鬲,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西周中期比较盛行,常常是成组成对出现,战国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鬲的造型也比较多见,除了这种形式之外,还有双手叉腰的胖鬲以及秀真爱的连体鬲。记住这个字有一个窍门,食物煮好了之后要吃,吃饱了之后要立马打嗝,嗝去掉口字旁就是鬲字。
它的结构,下部用于盛水受热,腰间有箅子,上部盛放食物,它其实是蒸和煮相结合的一件器物,可以说它是我们今天人类蒸锅的祖先。陶甗是一件组合型的器具,下部是鬲,腰间有箅,上部盛放谷米,称甑。鬲加甑就变成了甗。这个是陶甗。
卣是古时候人们用于盛酒的器物,在一些古文献和青铜铭文当中常有“秬鬯一卣”的字样,这两个字念:秬鬯(jǜchàng),它是古人祭祀时使用的香酒,“卣”是用来盛放香酒的器皿。
香酒是古人用黑黎和郁金香草酿制而成的美酒,主要是用来祭祀神灵和赏赐有功的诸侯。卣的腹部比较深,有圈足,有盖,有提梁。青铜卣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早期和中期。
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当中描写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现代人也常用觥筹交错来形容朋友之间聚会喝酒的热闹场景。“觥”指的就是盛酒器,觥主要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器型大多为椭圆形或方形,足部是圈足或四足,通常以器物的背部为盖,盖是有犄角的兽头形象。这件形若蹲兽的器物是商代比较有代表性的酒器,叫“兽形觥”,它的外形,有龙的犄角、猪的耳朵,尾部有羊的面饰,正面是一张超萌的怪兽脸,它有平滑粗犷的一字眉,突出的大眼睛,还长了一张香肠嘴。
这件器具身上有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第一个是回环状的条形纹路:雷云纹;第二个是一只脚的龙的纹样:夔龙纹,夔龙是《山海经》里的一种神兽;第三个是扉棱,扉棱是凸起的条状。
最后一个是大家常见的兽面纹,兽面纹是一种抽象的纹饰,这件器物上通身布满兽面纹。兽型觥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这件兽形觥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神秘狞砺的时代风格。
“雷纹瓿”有一个别名,称为翁,像小坛一样,是古人使用的一种小翁。它盛行于商代,到了晚期逐渐被罍所取代。罍(léi)是精致版的瓿,罍盛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期。瓿的外形具有矮、圆、肥的特征。
青铜瓿上常见的一些纹饰有:饕餮纹、云雷纹、乳钉纹。瓿的用途说法不一,文献中有的说是用来盛酒,有的说是用来盛水,也有说用来盛酱料,腌泡菜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这件展品是山西博物院最萌的一件青铜器——鸮卣。鸮,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猫头鹰。上古时期,人们对禽鸟有着极高的崇拜之情。《山海经》当中讲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人认为,天上的飞鸟,与生俱来有天地沟通的能力。
鸮生性威猛,作为祭祀的礼器,最合适不过。但这只猫头鹰,眼睛大而圆,身体圆滚滚,极其呆萌。鸮卣的外形,两鸮背对而立,以头为盖,额头上有菱形纹,眼睛瞳孔层层修饰,收尾而立,两脚微微内倾,极具有现在卡通人物的特质。这只胖猫头鹰被网友们评为史上最萌文物,亲切的称它为鸮鸮。
用于结盟、会盟、出师、凯旋、庆功等场合,爵是商周青铜考古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器具。相传爵的造型像一只起飞的雀鸟,爵的流像雀的嘴,爵后部像雀的尾,肚子下边的腿像雀的脚,在中国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爵因此而得名。古代君王也常用爵赐酒给臣子,因此爵又与爵位、爵禄关联起来,加官进爵也可能由此而来。
它是古人的盛酒器或温酒器,它的口沿上有两朵大蘑菇,用于挂滤网,过滤掉酒渣和植物香料。在《礼记》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古代君王祭祀用斝奠酒,把酒洒到地上,表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先祖的怀念。
在《礼记》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觯是饮酒器,在说文解字中:“觯,乡饮酒角也”。乡饮酒是古代的一种特殊仪式,也叫乡饮酒礼,由乡里的大夫主持,给推荐到王朝的贤才送行的仪式,属于地方性重要的聚会。
觯用于这样的场合中,地位非同一般。它也是王侯将相使用的酒器。觯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它的器形有两种,椭圆形和圆形,像杯子或瓶子,有的有盖,有的没盖,口沿外倾,肚子较圆,底部有圈足。到了西周时期,出现方形觯,春秋时期觯的身体变长,类似于觚。
形制为长筒形,喇叭口,整体分三段,上部的喇叭口与颈部用来盛酒,腹部为实心,考古学上称为假腹,下部是圈足。它使重心降低,增强了器物的稳固性,既精巧别致,又不失沉稳庄重。觚的喇叭口极度外张,有的专家认为,它是一件盛酒器,用来盛放甜米酒,也有学者认为,觚是一件饮酒器,说法不一。
觹形器是古人解绳子的工具,古人结绳记事,觹形器最初用来解疙瘩,后来发展成佩饰,到了汉代,玉觹和玉韘,常当做饰品装点仪容。韘(shè),是古人射箭手上戴的扳指。
最初的觹是兽骨做的,后来出现青铜觹,到了周代,出现玉觹,通常位于玉组佩的最下端,成对、成组出现,造型纹饰完全一样。它的作用是撞击其它玉器,以此发出清脆的响声,所以又被称为冲牙。
主要用于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粮等粮食作物,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期,商代晚期特别是西周时期,成为重要的礼器。簋在祭祀、宴饮等场合常与鼎配套使用,在西周初期,出现了方座簋,在簋的圈足底部连铸一个方座,不仅抬升了器物的高度,也凸显了这种器具在青铜礼器当中所占据到的特殊地位。
是上下的字体结构,上部的禾代表五谷,下边是器皿,指的是用五谷酿造的酒放在器皿当中进行配比调试。东汉时期许慎《说文解字》中也提到盉,“调味也”。
青铜盉,最早出现于商代的中期,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它的器型是圆口,腹部比较深,前有流,后有鋬,盖和鋬之间以链条相连接,下边有三足或四足的造型。这件鸟盖人足盉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龙凤结合的同时,又在一定意义上把等级观念巧妙的用一个椭圆形的盉身结合在了一起。
这件超萌的利器叫匜,古人用它来洗手。古代贵族洗手非常讲究,并且有专用的名词叫沃盥之礼。青铜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盛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匜的造型类似于今天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保持平稳,通常设有三足或四足的造型,有的底部是平的。
追求审美的古人通常会给光秃秃的器具上添加一些可爱的造型,比如这件匜,鋬的部位有一个萌兽,不仅增强了洗手的乐趣,而且也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品位。
镬鼎的一般形体较大,没有盖,主要用来煮白牲肉,煮牛、煮羊、煮猪,不同名称的鼎用来煮不同的肉食。煮牛用的叫牛镬,煮猪用的叫豕(shǐ)镬。鼏(mì)是鼎的盖,通常用茅草或竹子编织而成,也有用青铜做的,但青铜鼎有了青铜盖大概是在春秋中期以后才出现,之前没有青铜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