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融入社会发展 文博资讯

今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近年来,逛博物馆已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新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博物馆也积极走出“博物馆”,探索活动开展、文创开发等,积极融入社会和经济发展。

2022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一系列展览和活动。“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等,从藏品征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讲述国家博物馆110年来典守文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历程。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多个展览,吸引着八方观众。

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从旧中国局促狭隘的临时屋舍逐步发展成为新时代“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国家大馆,143万余件品类丰富、类型多样、精彩绝伦的馆藏文物见证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血脉绵延和辉煌灿烂,以基本陈列为基础、专题展览为主干、临时展览为支撑的立体化展览体系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和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

近日,故宫博物院推出“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展览分为“委怀琴书”“正谊明道”“结契霜雪”三单元,虢叔旅钟、郭熙《窠石平远图》、米友仁《潇湘奇观图》、文天祥《上宏斋帖卷》等105件精品文物,以及多件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为观众阐释中国书房的文化内核与时代精神。展览还引入裸眼3D、体感交互投影等技术,提供给观众沉浸式的空间感受。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节假日参观博物馆,“到博物馆看展览”已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风尚。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79亿人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据统计,2021年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博物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2021年,《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守正创新,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浙江理工大学研学团队利用假期来到湖州市南浔区辑里湖丝馆,了解辑里湖丝,亲身体验了缂丝工序。在这个不大的馆内,观众在了解当地丝绸文化的同时,还可实地体验江南农俗。“每年都会有超万名游客过来,小朋友可以画丝绸扇面。应季时节,学生还能体验养蚕、剥蚕茧。”馆长王一士说。今年,馆内还搭配建设了南浔丝博家庭农场,游客可以体验南浔特色美食、民俗文化。

除了大型博物馆,中小博物馆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说,要坚守文物博物馆工作公益属性,发挥好综合性大馆辐射带动作用和中小博物馆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功能,鼓励行业博物馆建设,引导规范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不断推进新时代文物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各大博物馆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提高展陈质量,推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展览,打造一批立得住、树得起、叫得响的展览品牌。全国各地博物馆推出展览、免费讲解、文化讲座、文物鉴定、修复展示、互动体验、教育研学等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推出“云展览”、“云课堂”、文博知识竞答、征文比赛等一系列线上特色活动,更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1年,全国博物馆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各大博物馆积极应用网络科技手段、拓展新媒体平台,通过藏品数字化、网络直播、线上展览等方式,全方位促进博物馆数字化。顺应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各地推动智慧博物馆、流动博物馆建设,发展云展览、云教育,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文创、教育、演出,“博物馆热”有内涵

故宫红墙上的装饰有什么功用怎么通过屋顶来分辨故宫建筑的等级9月2日,北京顺义国际人才社区办、顺义区空港街道邀请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研究员吴伟,为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的学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博物馆知识课。

外包装以国博馆藏文物堆彩赤壁赋圆漆盘为原型,以传统走马灯形式呈现了泛舟赏月的故事,巧妙还原苏轼笔下的《赤壁赋》……中秋佳节,国家博物馆文创月饼受到欢迎。从食品、文具到茶具、手机挂件,博物馆文创开发日益多元,并结合传统节日推出各种产品。设计精巧、制作精良的博物馆文创,让人们体味传统文化,把“博物馆”带回家。博物馆文创,成为人们体验博物馆的另一种方式。

以故宫瑞兽“甪(lù)端”为原型,原本静穆庄重的故宫文物在舞台上“活”起来,和大小观众携手打开故宫瑰丽世界的大门,踏上一场关于爱、传承和成长的探索之旅。近日,音乐儿童剧《甪端》在中央歌剧院剧场正式与观众见面。近年来,以博物馆文物和文化为创作题材的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通过电视节目、交响乐、舞剧、儿童剧等多种形式,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博物馆正在日益融入社会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文物局通过组建博物馆联盟、建设博物馆之城、推广“流动博物馆”等,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文物资源禀赋积极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城市有机更新、乡村振兴发展贡献了力量。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19年,全国5535家博物馆共带动旅游收入约324亿元、对GDP的综合贡献为539.46亿元,除博物馆自身从业人员(10.8万余人)外,还带动约1.5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和近2.7万个间接就业岗位。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博物馆凝聚中国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了应有力量。”李群说。

鼓浪屿:

“万国建筑博物馆”有了新内涵

行走在福建厦门鼓浪屿小岛上,星罗棋布的博物馆、美术馆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坐落于菽庄花园的钢琴博物馆,馆内陈列的钢琴历史悠久、种类多样,还有不少古钢琴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专门展示古风琴的管风琴艺术中心,推出“琴岛乐集”现场演奏免费视听体验活动,市民每周末可参加演奏体验。中国唱片博物馆展示从留声技术的演进到唱片内容的变迁,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中国唱片百年历史,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

鼓浪屿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在面积仅为1.88平方公里的岛屿上,风格多样的百年历史建筑有近千栋。如今,鼓浪屿上的历史建筑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美术馆让历史建筑焕发全新的光彩,也吸引着慕名而来的观众。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集中展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两代外国文物。近日,“方寸之间·邮票上的鼓浪屿——庆祝鼓浪屿申遗成功五周年特展”在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临时展厅举行,一枚枚邮票,带领观众走进、探寻、认识不一样的鼓浪屿。

位于鼓浪屿西岸的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旧址内,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自2021年12月开馆,为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览、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城市的文化脉络。7月5日至10月7日,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推出“切磋——当代艺术邀请展”,汇集8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艺术中心还邀请学生走进展厅,开展普及教育活动。

今年5月1日正式开放的鹭潮·鼓浪屿美院,前身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是当地历时4年提升改造的文化艺术园区。园区集合艺术展览、文创市集、非遗技艺特色体验店、主题音乐会、创意手作课堂等,吸引了观众“打卡”。

文博类节目:

创新传播形式弘扬传统文化

“隔着千年光阴,探索文物承载的灿烂文明,寻找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近日播出的文化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深入三星堆、秦始皇帝陵、南海一号、殷墟、敦煌等考古现场,对话各大博物馆馆长、一线考古队队长、资深文博考古专家,带领观众寻找民族文化的高光。

聚焦浙江良渚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湖北曾侯世代墓群等,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悉心梳理中华大地上的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演进脉络,生动呈现百年来考古工作对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作用。

近年来,文博类节目亮点频出,综合利用综艺、纪录片等形式,带领人们感受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据优酷发布《2022文博节目报告》显示,近8000万人次“云”逛文博,其中六成热衷文博节目。95后成文博节目的观看主力军,超六成年轻人认为,文博节目弘扬传统文化,兼具知识与趣味,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等建成开放,游人如织,“唐宋八大家”“万年永宝”“何以中国”等展览成为社会文化热点,《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考古大会》《古韵新声》等电视节目“引爆”大屏小屏,网友创作的清新质朴的文物新媒体产品引发广泛点赞……近年来,“为文物打CALL”“到博物馆去”“博物馆之夜”“博物馆里过大年”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尤其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生活方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大学校,我们能直观地看到五千年文明的辉煌灿烂、独树一帜,也能看到屈辱和挣扎,看到奋起与开拓、奋斗和担当。我国博物馆在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的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到,博物馆不再是“千馆一面”,展出的内容愈加突出特色,展出的形式愈加灵动活泼,多类型的互动、高科技的运用更是丰富了观展体验,由此带来的思考和感悟既生动又深刻。“参观博物馆像历史穿越,又像未来旅行,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悠长。”观众常常在参观后赞不绝口。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势必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各地博物馆深入发掘馆藏文化资源,持续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强调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的精神内涵,使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近日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广大文博工作者应不断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水路76号新闻出版大厦6层福建省文物局

网站主办单位:福建省文物局联系方式:0591-87505960传真:0591-87118173

THE END
1.认知·展示·解读:“文明之光“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展,从3月4日开始策划,至6月7日竣工,其间完成了大纲撰写、艺术设计、文物借调、施工布展等一系列过程,快速、高效、简约而不简单。利用现代化陈列手段,实现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南北对话,生动演绎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特质和脉络,这是一场推动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尝https://www.hubpd.com/detail/index.html?contentId=5476377146885684203
2.王春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博力量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143万余件,藏品体系完整,历史跨度巨大,器物形制多样,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其中许多代表性馆藏文物,实证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中国国家博物馆坚持“两个结合”,贯彻“七个着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推动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402/t20240227_266024_wap.shtml
3.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 它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 国博占地7万平米,建筑高42.5米,建筑面积20万平米,地上5层,地下2层,48个展厅,国家一级博物馆,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藏品143万余件。 https://www.meipian.cn/56rc1lkf
4.中国博物馆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博物馆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出现了第三个兴盛时期。大量的新馆建设和旧馆改陈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长一方面刺激着博物馆及文博相关行业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也带动了观众参观的需求和热情,不断对博物馆业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MzYxNzM1NQ==&mid=2247487300&idx=4&sn=22ec7287d92f764d47fd4764b9851686&chksm=eab86160ddcfe8765d388d0d77384d1b9ab0674e40e56cb0aa223bc3e8f1ae902a31655cb1be&scene=27
5.探秘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国家博物馆之旅馆内陈列着从远古时代到近现代的各种珍贵文物 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 必看展区 1. 古代中国展区 这里是馆内的核心展区之一 以时间为轴线 从远古时期一直展示到近现代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在这里 你可以看到从石器时代到清朝的各种珍贵文物 https://m.ctrip.com/webapp/you/tripshoot/paipai/detail/detail?articleId=103566660&isHideNavBar=YES&seo=0&twojumpwakeup=0&allianceId=1049189&sid=19855591
6.博物馆的奇妙游&探索神秘文字的世界#0元玩转这座城 #100家暑期必逛展览博物馆 #一条评论送我出道 #冬日趣玩不太冷 #旅行灵感日历 #优质作者追光计划 #爱上评价的100条理由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于2024年7月17日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8月17日展期将近13个月。 展览分为“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2045428?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7.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故宫人也将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不断完善“四个故宫”建设体系,为建设一个新时代的新故宫而不断奋斗。 https://www.dpm.org.cn/topic/party_building/ending.html
8.鞠德东:构建新时期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南中轴大红门地区启动建设的包括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在内的“三馆一院一序厅”,就是北京古都格局延续,展示国家形象和中华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在《规划》的指引下,北京的城乡建设越来越多的融入古都文化基因,城市文化基因建设逐步加强。《规划》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规划》针对不同的遗产类型特点和问题,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405229263756016&wfr=spider&for=pc
9.上博东馆参观全记录:中国古代青铜馆青铜器是上海博物馆的强项,作为上博东馆第一个开放的展厅,1楼的中国古代青铜馆在延续老馆风格的同时,增加了秦汉以来的青铜器,序列更完整。展柜全部采用低反射玻璃,精心布置打光,尽可能避免了展品灯下黑的情况,观展体验很不错。 东馆大厅的雕塑,原型都来自青铜馆,大家将会在文中看到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052801432
10.圆桌面向未来,博物馆如何创新发展古代艺术澎湃新闻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衡的中国特色博物馆体系,但面对如此大的国家和人口基数,博物馆地区发展不平衡仍是是我们国家博物馆行业发展所面临的现状。据统计,我们国家的博物馆总数已经达到6833家,其中头部的、热门的博物馆不足中国博物馆总量的10%。这就出现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知名度非常高的博物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42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