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素纱襌衣薄如蝉翼叠起十层仍可看报纸(图)

镇馆之宝——明代红四合如意云纹地织金龙云肩通袖柿蒂龙襴妆花纱织成袍料(复制品)

用13年制成的西汉·素纱襌衣的复制品

素纱襌衣襌,也写作褝,音dān,《说文解字》:衣而无里,谓之襌。是单衣的意思。原版重量49克复制品重量49.5克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边缘,这件“襌衣”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

抛梭打纬万千次,霓彩云裳方始成。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且有“寸锦寸金”之誉,至今拥有1600年的历史。

经过4个月的闭馆改造,昨日,南京云锦博物馆新馆以全新面貌亮相,重新免费对公众开放。此次升级改造新增了包括西汉素纱襌衣(复制品)在内的100多件云锦实物和史料,十多台织锦机及云锦历史沙盘。

江南时报记者黄勇

新馆搬来了十多台织锦机

世博会将展示新技术

在1600多年岁月中,云锦诉说着一代代王朝的变迁,见证了一桩桩事件的兴衰。云锦的背后演绎着无数动人的故事。

南京云锦博物馆办公室李昕介绍,新馆内部所有的设计均来自于史籍之中,以“灿若云霞”和皇室文化为设计主线。他透露,今年7月份即将举行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南京周上,云锦和明城墙也将神秘亮相,云锦研究所将继续携手著名时装设计师劳伦斯·许,在米兰献上一场云锦时尚大秀。“此外,还将有一个另类的作品,展示南京云锦新的织造技术以及跟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不过现在仍需保密。”

素纱襌衣是性感内衣?

其实是锦袍外的罩衣

昨天,整个展览中最吸引人注意的当属马王堆汉墓国宝级文物素纱襌衣的复制品。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这件文物,被视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马王堆出土的“美人”)所穿。

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李昕介绍,这件素纱襌衣复制品“仅重49.5克,一两不到,只比‘原版’的素纱襌衣重了0.5克”。

更夸张的是,这件薄如蝉翼的复制品,和原件一样,叠起十层仍可清晰看到报纸上的字。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边缘,这件“襌衣”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

这样轻薄而透明的衣服怎么穿?很多参观者认为这是西汉的一种性感内衣。不过李昕认为,这种有着轻柔和飘逸质感的纱衣,是罩衣,穿在女子色彩艳丽的锦袍的最外面,使锦衣纹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衬托锦衣的华美与尊贵。

而《诗经·郑风·丰》:“衣锦衣,裳锦裳”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镇馆之宝1:1复制龙袍

历时5年用线12万根

现场展示的各式各样龙袍也格外引人注目。在一处参观者纷纷坐上去留念拍照仿制龙椅前,一块红色的袍料显得并没有龙椅起眼。

但李昕却告诉江南时报记者,这块袍料是胜过素纱襌衣复制品的云锦博物馆镇馆之宝。它有个很长的名字,叫明代红四合如意云纹地织金龙云肩通袖柿蒂龙襴妆花纱织成袍料(复制品),展开来匹长有17米,却只有900克重。

记者看到,在其绛色纱底上,布满了四合如意与灵芝的花纹,还有龙和江崖海水,火珠云纹图案,镶金点翠、非常富贵华丽,金翠交辉的龙栩栩如生。

“与清代皇帝多穿明黄色龙袍不同,因为明代皇帝姓朱,所以他们更偏爱红色的龙袍。”李昕说,1958年,历史学家郭沫若主持定陵文物发掘。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被挖掘出来时,身上穿着龙袍。明代红四合如意云纹地织金龙云肩通袖柿蒂龙襴妆花纱织成袍料正是1:1复制了这件龙袍。“文物专家从已经破碎、碳化的龙袍料中研究出,它出于江南织造,采用的是云锦中最高级别、最复杂‘妆花’、‘织成’等织造技法。”

“1978年,故宫委托云锦研究所开始复制该龙袍,动用了全馆的员工,直到1983年才复制成功,用线13万多根。当年拨款30万元,那时候工人月工资才20几元,这30万相当于今天的3000万元。”李昕透露。

从元十七年至清光绪三十年,前后625年,南京一直都是全国织造业的中心。江宁织造署也为帝王、皇后等量身定制龙袍等各种皇家服饰专用品。这些龙袍经线往往有1800根,纬线12万根,且需要根据皇帝身材量身定制。最讲究的是,其采用的“织成”方法确保了金线衔接花纹合一,拼接后天衣无缝,也将皇家服饰华贵的文化彰显得淋漓尽致。

现场还有明织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襴妆花缎衬褶袍等复制品,也是根据明万历帝出去射猎时穿的龙袍复制,袖口宽大可以用来放东西,下半身是百褶裙样式方便骑马,其上绣有1000多个寿字。

云锦与南京的城市史

南京丝织业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公元222年—公元280年)时期。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大将刘裕北伐,迁汉魏以来集中于长安的包括织锦工匠(继承了两汉、曹魏、西晋和十六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在内的中原百工到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斗场锦署,被看做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从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现水西门附近设西织染局,现雨花门附近设东织染局。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传世名画《南都繁绘图》中就有大量云锦布庄。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20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历史上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

THE END
1.漫游开福⑧丨逛博物馆才是“正经事”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在这里,历史不再只是时间,更是吃穿住行的日常,是有波澜又有温度的人间过往。刹那间,昨天与今天在此交汇,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置身此地,我们或许看不懂全部,但肯定有什么能戳中此时此刻的你。也许,这就是逛博物馆的意义吧。 来源│开福融媒 姚雨含、刘润泽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94064
2.展览梵境萃珍——唐代素器艺术展《梵境萃珍·唐代素器艺术展》展出了馆藏唐代时期的素器如净瓶、香宝子、钵、风铃等,共计数十件(套),以观大唐梵境奇珍,感悟素器艺术之美。 素器,是指没有复杂装饰,外观简洁,造型古朴的器具。这些器具在造型上精致而洗练,功能上巧妙实用,具有一种朴素之美。《庄子·天道》有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https://m.gddaguanmuseum.com/cn/nd.jsp?id=460&groupId=0
3.秋萱200余件伊朗精美文物在新疆展出12正在新疆博物馆展出的11本次展览荟萃了伊朗国家博物馆,日,伊朗文物精华展“日——中新社记者”伊朗文物精华展。正在新疆博物馆展出的、件文物4新疆乌鲁木齐市216本次展览荟萃了伊朗国家博物馆。波斯波利斯博物馆等 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展 中新社记者 https://bbs.9you.com/forum-190-1.html?m=home&wap=Lists&a=index&tid=964028
4.五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12月15日起亮相苏州博物馆本报讯(记者赵改玲)市博物馆五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即将亮相苏州博物馆的消息一经发出,令不少文博迷牵肠挂肚,什么时候亮相,能免费观展吗?记者昨日从市博物馆获悉,12月15日,“生活·信仰:汉代艺术百态”特展,将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开幕,来自焦作市博物馆的明星馆藏五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将亮相,特展对市民免费开放。 http://paper.jzrb.com/Article/index/aid/8641513.html
5.直裾素纱襌衣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曾委托一研究所复制这件总重49克的直裾素纱襌衣。但该研究所复制出来的第一件素纱襌衣的重量超过80克。后来,专家共同研究才找到答案,原来现在的蚕经过进化,体型比几千年前的要大许多,吐出来的丝明显要粗、重,所以织成的衣物重量也就重多了。于是专家们着手研究一种特殊的食料喂养蚕,控制蚕宝宝的个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7345
6.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国宝级文物,只有48g?在曲裾素纱襌衣正式展出前,网络上一直流传一个故事,说它早已消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起文物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的母亲为了销毁证据,把它烧成灰冲进了下水道。 1983年10月,一位17岁少年偷偷潜入湖南省博物馆,盗走了包括素纱襌衣在内的三十多件文物。 http://www.xinhuanet.com/ci/20240826/71031dc3ebbf45e2973b4ce65bcfbf38/c.html
7.50年前马王堆发现的素纱单衣,为何薄如蝉翼轻若云烟素纱单衣准确的名称是“素纱襌(dān)衣”。“襌衣”是一种没有衬里的单层衣服,《说文解字》解释:“襌,衣不重。”《释名》注释:“襌衣,言无里也。”“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无花纹丝沙。也就是说,“素纱襌衣”是用未经染色的蚕丝织成纱,制成不加衬里的单层薄衣。不过现在,人们都已将“素纱襌衣”写为“https://m.gmw.cn/2024-09/16/content_1303849270.htm
8.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发现大量纺织品和衣物,分别出土于西边箱的六个竹笥、北边箱的中部与西部和内棺之中。这些纺织品的纤维原料主要是家蚕丝,也有少量的苎麻和大麻织物。 这里展出的直裾素纱襌衣,素纱丝缕非常细,用料约2.6平方米,重量49克,不到一两。据说,如果将它折叠起来的话,可以放进一个火柴盒里,薄如蝉翼,轻https://www.jianshu.com/p/5f536acfdbbc
9.2020.12.1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博物院其中在衣物展区,可以看到传说中的文物:“素纱襌衣”-只有四十多克。 博具 盒边长45厘米,通高17厘米 较为完整。可贵的是,能够与同墓出土的一份“遣策”(登记随葬品的简册)记录相对照,使我们了解到博戏用具的一些情况。主要有:博局(棋盘)、其(棋子)、筭(suàn,筹码)、采或焭(qióng,骰子)、刀、削和小铲等https://itf.mafengwo.cn/client/note.php/info/?id=24507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