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2024-10-0909:17·海报济宁
当艺术展览恰如其分地遇见一座城,就是一场心意相通的双向奔赴。高品质的展览串联起公众、展品与展馆,在不同维度的艺术对话中展示城市文化品格和人文形象。
当下,艺术展览如何才能从现实窠臼中“突围”,“进化”得更好?笔者有以下三点思考:
策展破题,让展览讲好故事
策展水平是衡量艺术展览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不少展览只是拼凑起来的“大杂烩”,有什么作品就展什么。没有目标与构思,就会让观众淹没在不计其数的同质化展览中。当然,也有很多展览选择从主题出发寻找契合的作品,从展前的学术梳理、展中的空间营造到展后的资源循环,通过“议程设置”让观众“入境”,让叙事更具穿透力。
比如,“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中“顶天立地”的巨幅作品,用强劲的视觉冲击抓住稀缺的注意力,带观众“更向深山深处行”;铭心追梦——“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艺术特展则通过作品中的小场景,描摹出时代蝶变与宏大主题。艺术展览需要“苦心经营”,用策展过程中的再加工、再创作,讲出令人回味不绝的好故事。
美育破圈,让展览浸润人心
艺术展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还承担着社会美育的责任与义务,更要直面“为谁而展”这一重要问题。无论是上海开启的“社会大美育”计划,还是中国美院面向全社会开办的“国美夜校”,都在为公众提供更多欣赏美、感受美、接近美的机会。
让主流话语“听得懂”、让普通公众“看得进”,也是好的艺术展览应追求的效果。在“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现场,导览人在赵无极特别为母校创作的一幅三联画前,反复提及《望湖楼醉书》中的意象——“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歌的意象与画作的意境回环呼应,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理解更深。
创意破壁,让展览流量澎湃
相对于影视节目能反复播放而言,一场艺术展览在撤展后就难以留下持续的影像记忆。因此,艺术展览需要打破时空局限,通过展览作品的集合出版、数字影像留存等方式,打造“永不闭幕的展厅”,让传播链条更为完整。
展览的“长尾效应”也需要充分释放。无论打造系列展览,还是设计文创活动、推出衍生产品,都是为了让展览的内容传播得更广,让美的流量更澎湃,让艺术的体验“冲出”展厅。此外,展馆也可以与展览共美。当艺术场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也能营造出更多建筑和影像珍品,让公众对展览产生持续的审美期待。
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览,正在打破艺术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孤岛”,打开关于现代生活的多重想象。当有更多的艺术展走入年轻人的心中,就会有更多美好的故事能够发生和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