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以下简称“艺专展”)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自2012年开始策划的一个藏品展览品牌项目1(图1-8),该项目在学界和社会都取得了一定的反响,也获得了许多肯定2。艺专展是国内美术馆界还不太多的专题性系列馆藏陈列,是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项目,其选题、展示、学术研究、宣传、展期等方面对国内美术馆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将围绕央美美术馆在展览理念上的新理解,分析展览内容组织中的知识性和学术性。
在这样的理念下,艺专展的每一步准备,每一个细节都是围绕着如何研究藏品,如何使观众理解作品、理解“北平艺专”这个主题,如何让观众看懂展览和传播知识。这也是所有藏品陈列展览的共同需求——有内容、有态度,“对历史和藏品进行深入而结构性的研究,形成一种‘艺术史’的书写。”4
一、从艺专展的选题,看其中的文化责任和知识的生发
藏品陈列展览的选题很重要,选题是一个展览的纲领。一个好的展览,在选题上需要具有一定的学术高度、历史眼光,并蕴含着对与历史和当下的社会思考,这样才能鲜活,不让人感觉老套、重复和没有力量;这样,才能使历史性的藏品碰撞出新的可能,向观众传达新鲜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才能让观众真正地有所收获,推动艺术事业实质性地进步。
二、从艺专展内容的组织实施,看藏品展示中的知识生产与传达
选题的完成解决了一个首要问题,即为什么要策划这个展览?而美术馆能不能办成,如何办这样一个展览?答案全在充分的准备中,只有准备充分,才会水到渠成。
(一)根据现有展示内容的实际,选择展览呈现的角度,进行精确定位
指向明确的展览角度,可能不会全面而宏大,但是可以使观者接收到更为有效的知识信息,这是组织藏品陈列十分必要的。
(二)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展览作品的组成和选用进行学术甄别
展览的作品是传统意义上展览的主体,最为重要的部分。任何展览最丰富、分量最重的内容也是作品。为了策划一个让观众有收获的展览,一定要挑选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精品。而艺专展所展示的精品,许多都是极为珍贵且首次展出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些作品还填补了之前的学术研究的缺环,如西画部分中,吴法鼎的《旗装女人像》,李毅士的《陈师曾像》、《王梦白像》;中国画部分中郑锦的《狐狸》、《玉兰孔雀》,陈师曾的《师曾题写白石词意》册页等作品的发现和展出对于北平艺专早期历史的梳理和研究极为关键。同时,随着这些珍贵作品重新通过展览进入公众视野,如姚茫父、萧谦中、王梦白、汤定之、余绍宋、颜伯龙、齐振杞、方伯务等许多被历史淡忘和遮蔽的艺专的先生们也被挖掘出来。在学界内,这些作品为艺术史研究和民国美术图像记忆的建构等领域提供了更为完整的资料;在社会范围内,则使观众对于北平艺专艺术的认识更为完整、真实和丰富。(图10-13)
艺专展对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的介绍和呈现,体现着美术馆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视野。只有将作品的历史关系厘清,将作品背后的故事说清,才会使观众更容易看懂展览,理解展览中的知识,最终形成有效的知识传达。
(四)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指引观者观展
并不是将优秀的艺术作品摆在一起就是一个好的展览。一幅作品的真正价值是其所承载历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所以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艺专展倡导脱离开对画作内容、技法的表层描述和孤立分析,进入历史(美术史)的氛围和发展中理解、欣赏作品,并且在相互比较中来欣赏,从中体会和发现作品的魅力。引导观众来欣赏,既是美术馆的责任,也是知识传播的要求。展品梳理、主题研究成了展览背后那条若隐若现的风筝线,成了整个展览的学术内核所在。艺专展正是要传达这样的理念,通过美术史的研究来向观众提供内容和线索,告诉观众来看什么,怎么看。整个艺专展系列的研究都是以观众易于理解的艺专历史发展脉络展开,将纷乱的历史整合归纳,让观众看清表象背后的艺术发展本质。
艺专展的实践表明,藏品陈列展除了要有好的作品,还要有对藏品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这种研究要尽力避免给作品和展览扣一个虚空的学术帽子,让观众雾里看花。这种研究要经过翔实的学术研究和梳理,有一定针对性,还要观众的接受程度。
(五)在藏品陈列中,树立美术馆在历史叙事中的教育责任
艺专展倡导一种还原历史、正视历史的学术态度,这与美术馆还原历史、进行历史叙事的教育责任是一致的。
历史是丰富的,有前因后果的。但历史也是挑剔的,容易遗忘的;许多被掩埋的历史事件在当时同样是重要的,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一环。历史的缺失和回避会产生许多误读,也会导致活力的丧失。面对这些重要的问题时,美术馆的展览应给与正视和客观地呈现。艺专展在处理北平沦陷期的北平艺专(时名:北京艺专)的时候,给予了其客观的地位和评价。
美术馆对于艺术史的展示和叙述应该是有系统和连贯的,这是美术馆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艺专展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在西画和中国画两回展览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对中西画科进行系统梳理之后,北平艺专的题目看似已经完成,但是美术馆又推出了第三回“会师展”——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图23),在会师展前言中说道,“基于馆藏对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和20世纪中国美术演变展开的美术馆叙事,已经反映出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在20世纪不同历史时期师生创作轮廓与思潮、作风之起伏,开始触及学校与社会、师生与艺术创作与思潮诸方面的关系,为使这一叙事更富有内在逻辑,深入挖掘和建立馆藏间的历史联系,我馆认为有必要通过馆藏陈列和文献档案对北平艺专和华大三部合并组建中央美院的过程进行专门梳理”。这个展览将北平艺专的系列主题叙述地更加完整,同时也使中央美术学院院与北平艺专、华大三部(前身是延安鲁艺)两个前身之间的关系得到清晰的表达,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美术馆专题性叙事”。这种思考基于一种宏观叙事,和做学问的诚恳态度,也体现了美术馆在履行公众教育这一职能时的系统性和责任感。
三、展览是美术馆知识传播链的一环
同时,艺专展也演习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良好的资料保存传统,将展览资料、研究成果编辑出版。艺专展的出版物不单单是展览的画册,它补充了一些没有在展场种展出的作品,还在附录文献中收录了展览中无法呈现的部分重要学术资料,使得展览的学术性与资料性更为完整。出版物的相继出版,也使得艺专展的研究成果得以保留和传播,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研究性专著。值得一提的是,两项重要学术活动的论文集也在编辑出版中,预计将于近期出版。另一方面,美术馆还借助数字技术,制作了展览的数字展厅,通过360度相机记录下展场,并将展览内容进行链接,使展览的视觉效果得以永久保存,观众也可以通过电脑回顾展览的真实场景,重温展览。
好的展览不应是教科书一般的说教,而是包含着展览策划者丰富的思考;如同创造了一个未知的世界,需要观众去发现。观众既可以沿着展览策划者的思路有所收获,也可以自由地发现许多自己感兴趣、有启发的知识。好的展览也不是一段研究的终点和一个孤立的事件,而应该是一个传动轴,传动起更为丰富的资源;或是像一个发酵机,成为更多新鲜事物的发生地和起点。
图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宣传海报
图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览入口处北平艺专原大礼堂旧影大幅喷绘,及北平艺专各时期校名
图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览照片墙、档案展示及图章背墙[1]
图5“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中国画部分)”展览入口(三层),美术馆藏艺专卷轴画形象作为展览主形象
图6“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中国画部分)”展览现场
图7“会师——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展览入口(三层),毛泽东为中央美术学院题写的“国立美术学院”作为展览主形象
图8“会师——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展览现场
图9李毅士,《陈师曾像》,布面油彩,70×130厘米,192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这件作品是李毅士已知1920年代仅存的两件肖像作品之一,是极珍贵的作品和研究资料)
图1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览现场
图1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览现场,展览为观众设计的阅读台及提供的展览资料受到观众好评
图1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中国画部分)”展览现场
图1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览现场
图1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览中展示了曹庆晖教授整理的艺专沿革简表
图15自1918年建校,“中央美术学院历次校名变更图印”展示
图16“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览照片墙,展览展示了艺专各时期的珍贵历史照片
图17“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场展示的艺专图书馆藏书,右上角为1936年张弦捐赠北平艺专个人素描集
图1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中国画部分)”展览现场,图中画作为1935年齐白石赠与艺专陈列的松鹰图。左侧小展架展示的是凌文渊的《中国画讨论集》
图19“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中国画部分)”展览展示的余绍宋的《弗堂类稿》
图20“会师——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1946-1953)”展中再次展示曹庆晖教授整理的艺专沿革简表
图2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中国画部分)”展览整理了详细的作者简历,许多资料和照片都为首次公开,十分珍贵,三十四个简历在展览曲部分展示,使观众能很快的进入艺专氛围中
图22“会师——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整理了无法在展览现场展出的美术学院在建国初期的重要代表作品,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推出“外藏掇珍”版块
图23“会师——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展首次作为作品展出毛泽东1949年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题字原件“国立美术学院”
图242013年4月6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人文学院共同举办“北平艺专与民国美术”学术研讨会,会后与会者合影
图252013年秋,中央美院美术馆与人文学院,配合北平艺专系列展览举办“山高水长-艺专的先生们”学术讲习会”,邀请国内知名研究学者,对艺专的著名人物历史做专题讲座,讲座共十讲,获得了很大反响。
作者|李垚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
原文发表于《大学与美术馆》总第六期
编辑|郑丽君
1艺专展分为三回:第一回名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2012年11月27日至2013年4月25日),第二回名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中国画部分)”(2013年6月6日至12月1日),第三回名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陈列:会师——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2014年11月04日至2015年3月1日)。
2艺专展项目连续三年(2012-2014)获得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项目。
3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4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一、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