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策展人谈上海透纳大展:发现光,发现崇高

“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策展人谈透纳与当代艺术的对话(02:40)

“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DialogueswithTurner:EvokingtheSublime)正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展出,这是浦东美术馆与英国泰特美术馆又一次合作。展览以约80件透纳的油画与水彩作品,展示其艺术发展及创作风格变化,但这并非仅是“透纳作品展”。

浦东美术馆“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入口,大地艺术家理查德·朗的作品《费斯蒂尼奥格高地石圈》(2012年,板岩)首先开启与透纳的对话。

据悉,展览以八个单元,全景式展现透纳的艺术生涯,将他的旅行经历与创作题材紧密结合。从早期的英国风景画,到瑞士阿尔卑斯山壮丽光影的表现,再到威尼斯这座“崇高之城”的诗意描绘,揭示了透纳艺术风格的演变,以及他对光影与氛围的独到理解。

展览策展人伊丽莎白·布鲁克有着当代艺术背景,在过去五年里一直专注于泰特国际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在加入泰特前,她曾在英国国家肖像馆和当代艺术协会的国家收购项目中担任策展和项目管理职位。

泰特国际合作高级项目策展人伊丽莎白·布鲁克

展览现场,透纳月光系列作品与凯蒂·帕特森的《日食》

关于“崇高”的对话

澎湃新闻:展览名为“崇高的回响”,聚焦于“崇高”(sublime)这一18世纪的美学和哲学概念。如何解读“崇高”这一概念?透纳的作品是如何体现“崇高”的?

埃德蒙·伯克更多是从文学、诗歌和艺术的角度广泛讨论“崇高”这一概念。他认为视觉艺术并不能有效体验“崇高”,因为18世纪的视觉艺术往往更具再现性。而对伯克来说,重要的是观者能够在观赏风景时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经验。他认为,具象绘画无法为观者提供足够的空间来想象,而诗歌或文学则可以实现这一点。因此,透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最早摆脱直接再现的画家之一。

伯克认为视觉艺术在表现“崇高”方面的限制,在透纳的作品中并不存在。透纳采用了更自由的笔触风格,通过自己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情感和记忆,将这些体验流畅地通过记忆进行再现。这为观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去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画作,从而有效地表现出“崇高”。

透纳,《为幽冥号捕鲸船欢呼,又是一条大鱼!》

在此次展览中,我们采用了伯克最初定义的“崇高”概念的一个轻微演变版本,这一版本来自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1819—1900年)的著作《现代画家》(ModernPainters,1843年第一卷的出版,在此出版中拉斯金认为透纳的艺术宗旨为“自然的真实”)。拉斯金认为,崇高不仅与恐惧和震撼有关,还关乎心灵的升华和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同时,画作作为对自然现象的间接再现,而非直接反应自然现象,这一点对于“崇高”的体验至关重要。

我认为透纳的作品比任何之前的艺术家更能代表“崇高”这一理念,因为他在绘画技巧上非常具有创造性和实验性。他采用了更富表现力的手法、更自由的笔触,逐渐远离了具象再现,转向一种更具表现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相当抽象的绘画风格。这意味着他的作品更多捕捉自然环境的感觉,让观者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感受,真正抓住那种面对自然奇观时的敬畏和惊叹。

“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展览现场

同时,“崇高”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关键思想原则,作为浪漫主义的主要画家之一,透纳的创作核心就在于他对风景的情感回应,这正是“崇高”的体现。

透纳,《坎伯兰康尼斯顿荒山的清晨》

布鲁克:我认为透纳非常重要的特质在于,他与艺术史、艺术传统和古典主义有着深厚的联系。他深受像克洛德·洛兰(ClaudeLorrain,约1600-1682年,法国巴洛克时期的风景画家)等艺术家的影响,并常常谈论他们对自己的启发,称他们为最伟大的画家。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威尼斯叹息桥、总督宫及海关大楼:正在画画的卡纳莱托》

卡纳莱托,《从威尼斯圣维奥眺望大运河》(2023年“提森博物馆珍藏展”展品)

展览现场,透纳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的故事》

在展览作品中,可以看到透纳在主题和场景上确实与前辈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从提香和克洛德·洛兰那里直接汲取了灵感,但这次展览更重视展示他如何在相似的主题和题材上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处理。

即使在“历史的崇高”板块中,那些作品与当时的流行风格较为接近——这也是当时人们期望看到的高雅艺术——但透纳的构图非常不同。在前辈画家的作品中,人物往往是画面中心,而在透纳的作品人物相对较小,风景才是核心焦点。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阿波罗与巨蟒》

透纳改变了风景画的地位。在他之前,主流是圣经或神话题材,风景画并不被视为“高雅艺术”。然而,透纳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一种转变——虽然人物仍然存在,但它们不再是主要的主题。在展览的其余部分,我们甚至看不到人物,完全以风景为主。

在今天看来,纯粹的风景画似乎再常见不过,但在当时,风景画在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等机构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主题。透纳推动了风景画从边缘走向艺术核心的转变,打破了以往高雅艺术的定义。

展览现场,“历史的崇高”板块

澎湃新闻:继承传统之外,展览更注重现当代艺术家与透纳的对话。比如,透纳与凯蒂·帕特森、理查德·朗、埃利亚松、罗斯科等,这些源于“崇高”的对话是在何种语境下达成的?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您如何理解和诠释“崇高”这一概念?当代艺术家如何通过其作品与透纳的“崇高”对话?

布鲁克:这正是展览所做的新尝试,试图将“崇高”这个概念置于当代语境中进行探讨。从当下角度看,“崇高”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甚至可以说已经过时了。正如我们所提到的,它在十八和十九世纪非常流行,但现在并不是我们常用来描述当代艺术的词汇。不过,通过这次展览,我试图论证,虽然今天我们不再使用“崇高”这个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再是当代艺术家表现自然时的一个关键且显著的方面。

展览“海上风暴”板块,透纳的两件水彩(左)与彼得·兰永《泽诺风暴》(1958年)对话

虽然,如果你在这些当代艺术家被邀请参展之前问他们是否在创作时考虑过“崇高”这个概念,他们可能并不会这么说。然而,他们的艺术作品完全是在表现他们身处自然环境时的感受、情绪,并通过艺术让观众也能体验到这些感受,只是没有用“崇高”这个词罢了。这也是此次展览中,所有艺术家以不同方式所做的事情。

其中,理查德·朗(RichardLong)是一个很有趣的案例。他反感浪漫主义,也不喜欢他的作品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一部分。他的创作注重过程,他对自然的体验更多是关于过程,并以一种近乎“临床”的方式记录和展示给观众,这与透纳非常不同,但我喜欢它们彼此挑战的感觉。

将理查德·朗的作品纳入展览,意在与透纳的“崇高”形成鲜明对比。透纳在进入自然环境后,会用情感和想象来充实他的作品,而理查德·朗则是系统化、基于过程的方式创作。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查德·朗的作品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壮丽。当你看到他的“石圈”作品时,那种接近山地般的构图依然会让你有置身其间的感觉。

展览中的其他艺术家,比如凯蒂·帕特森,她的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带给人一种非常“崇高”的感官体验。当你站在她的作品前,那种球体集合的美感让人心生敬畏。不过,我认为凯蒂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并没有直接想到“崇高”这个词,因为它已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使用习惯。因此,我试图通过这次展览重新激活这个概念,让我们以“崇高”的视角重新思考自然。

澎湃新闻:这种对话对现代观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您印象最为深刻的“对话”是哪一组?

布鲁克:这次展览不仅旨在将透纳介绍给现代观众,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话式的配对,把“崇高”这个概念重新带入当代的语境中,使其更易于理解和联系。

此外,我认为埃利亚松与透纳之间也有许多共同点,我能看到埃利亚松对世界的现代思考方式与透纳在他那个时代的之间的联系。如果透纳还在世,我相信他们会成为好友。同样,我也喜欢透纳与罗斯科的配对。罗斯科曾有一句名言说“透纳从我这里学到很多东西”(在参观了1966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透纳展览后,罗斯科打趣说),我觉得这句话完美地概括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罗斯科和透纳的作品风格不同,但他们在光与色彩的处理上有着共通的理解。

展览结尾,透纳与罗斯科作品的对话。

但我个人更为喜欢的是理查德·朗与透纳的对比和对话。正如之前所提到的他们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我喜欢两者彼此挑战的感觉。我们知道理查德·朗对浪漫主义持有保留态度,所以在将理查德·朗的作品纳入展览之前,我们特地询问了他本人的意见。他不仅同意,甚至还建议展示他在威尔士创作的“石圈”,因为它离透纳在那里创作的水彩画非常近。

虽然透纳的作品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相当熟悉,在中国,也有很多人研究透纳,并对他有所了解,但这些对话挑战了我们对透纳的固有认知,激发现代观众以不同的角度思考透纳的作品。

澎湃新闻:在2021年浦东美术馆开馆展“光”中,也有几件关于透纳对“光”研究的作品,透纳也被称为“光之画家”,此次“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是否也是对于开馆展的回应?

透纳,《站在阳光中的天使》(2021年浦东美术馆开馆展“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展出作品)

“光”展览引入了广泛的“光”主题,而透纳是其中关键艺术家之一。在展览的前三个部分,透纳的作品是介绍光线表现的开端,因为他是探索光线的先驱之一,后来的许多艺术家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因此,这次展览可以说是“光”的延续,只不过这次我们更加专注于透纳,展示他如何成为表现光线的大师。

澎湃新闻:作为西方古典绘画最重要的元素“光”是如何逐渐成为透纳所描绘的主角的?

透纳的创作核心始终是光。他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的第一幅油画作品《海上渔民》(未被纳入此次展览)就描绘了月光反射在水面上的景象。我认为,从第一幅油画作品开始,光就成为了他的创作重点。光也是他处理每一幅画作的关键。他对光的表现方式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探索。

《海上渔民》是透纳在皇家美术学院年展上展出的首幅作品(非此次展览展品)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蓝色的瑞吉山,日出》

此外,他的许多作品都描绘了耀眼的太阳和月亮,尤其在展览最后部分的自然元素绘画中,这种表现尤为突出。随着他职业生涯的深入,他越来越专注于纯粹捕捉光的效果。透纳对太阳的迷恋达到了如此高度,以至于据说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太阳即是上帝。”这清楚地表明了光在透纳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展览现场,透纳作品《威尼斯斯拉夫人堤岸:水上节日》

关于透纳

澎湃新闻:透纳出生于1775年,英国正处于格鲁吉亚时代,1851年去世时,已是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这一时期,西方世界经历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滑铁卢战争、大英帝国的扩张和美国革命;透纳本人则经历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政治和技术剧变。这些时代的变化给透纳作品带来怎样的影响?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中的一些作品里,你会看到他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反思。比如,他会在画面的背景中描绘工厂产生的烟雾,暗示他在思考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以及环境如何发生变化。他一生中经常回到同一个地方,年复一年地目睹这些变化,特别类似在英国重要港口小镇马盖特(Margate),他亲眼见证了船只的新技术。我认为透纳的烟雾描绘尤其引人注目,因为在透纳的时代,人们开始了解这些变化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那时,人们对气候变化的了解远不如今天,但你可以看到透纳正在思考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环境。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从冰海向上望塔库尔针峰》

透纳与埃利亚松关于冰川融化作品的对话

作为一个与自然力量和奇观如此紧密联系的人,可以想象透纳对这些变化的感受,以及他心目中那些充满吸引力的天际线,如何随着更多建筑物和工业化的迹象出现而逐渐改变。我认为这也是透纳与当代的连接点之一。我们也经历了类似的技术变革,对于透纳来说,是火车和蒸汽船的出现;而对我们来说,是互联网和手机等技术的兴起。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如透纳年轻时一样,因技术的变化而彻底改变了。

包括透纳在职业生涯早期时,很难前往欧洲旅行,而在他职业生涯晚期时,旅行变得更加自由和便捷。他研究环境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了很大的不同。

布鲁克:在一楼展厅循环播放着泰特美术馆为浦东美术馆制作的影片《乘风而行》,主题正是关于透纳的旅行经历,我非常推荐观看。

展览展出的透纳速写本

泰特收藏了超过30000件透纳作品,其中大部分是他的色彩研究。他每天都会画些速写、素描,或者记录下自己所在之处的场景。这一创作过程使他能够将自己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到的氛围转化为画作。他会将这些色彩研究带回工作室,作为对场景的视觉记录,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往往仅用一笔画就捕捉到情感和氛围。这些色彩研究不仅仅是在记录构图,更是在记录感受。透纳之后会将这些研究与他在那个地方的记忆和想象结合,最终创作出那些令人惊叹的完成作品。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海与天空》

澎湃新闻:透纳的作品描绘光线、薄雾、日出、日落、大海等景物,强调光与暗、自然力量与人类无力感,尤其是晚期作品中的抽象性和对光的表达,被视为具有现代性。您认为透纳的哪些特质对现、当代艺术家最具启发性?

布鲁克:对我来说,透纳的核心特质可以用“创新”来概括。他在多个层面上都非常具有创新性,不仅在他选择的主题上,还有他对技法的大胆尝试。透纳展现了一种从过去中学习、从他人经验中汲取灵感,同时又能够创新和拓展自己视野的能力。这种品质超越了他所描绘的具体主题,对所有艺术家来说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和影响。

展览现场,透纳作品《迎风破浪》,约1840年

透纳,《迎风破浪》(局部)

当然,虽然有点偏题,但还是想说,关于透纳光线、薄雾、日出、日落、大海的描绘,一定要看原作。我在参与“光”展览中透纳作品的挑选过程中有一件《海上落日》让我印象深刻。当时由于新冠疫情,我们只能通过线上查看作品。那时我已经很久没见到《海上落日》这幅画了,但我清楚记得它在现实中有多么美丽。我在网上看它时,总觉得屏幕上的图像完全无法展现出作品的真实美感。我希望那些亲眼看过“光”展的观众,特别是看到这幅《海上落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受——这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作品,在现实中观看才能感受到它的震撼,远非网络图片能传达的。

透纳,《海上落日》,约1840(2021年浦东美术馆开馆展“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展出作品)

这同样适用于这次展览,尤其是最后一个展区的那些充满氛围感的自然元素画作。我认为这些作品在网络或印刷品上很难感受到其真正的魅力。色彩、光辉感、表现力——这些在屏幕上无法传达而出。尽管无论如何,亲自观看作品总是更好的体验,例如,最后一个展区中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与海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只是在屏幕上看它,可能不会觉得它有多特别,但当你在现实中看到它,注意到各种色彩的运用时,你会发现它是如此令人惊艳。再者,透纳在绘画上非常具有创新性,他在创作中使用了许多非典型的材料和技术,这也赋予了他的画作一种独特的能量和质感,只有在亲眼见到时才能真正理解。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波涛汹涌的大海与海豚》,约1835-1840年,布面油画

透纳,《波涛汹涌的大海与海豚》(有海豚的局部)

澎湃新闻:作为英国最重要的艺术家,透纳留下了怎样的遗产和余韵?泰特美术馆作为收藏最多透纳作品的机构,如何传播和转化透纳的遗产?

布鲁克:人们经常将透纳与印象派联系起来,认为他是印象派的前驱之一。虽然法国印象派画家并不总是直接表明他们受到透纳的启发,但他们无疑见过他的作品,因为透纳曾在欧洲大陆展出,他们对他的作品应该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因此,透纳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肯定对印象派产生了影响。

我将透纳视为一种变革的催化剂,这种变革产生了连锁反应,并一直延续到当代的观念艺术。他的遗产之一就是推动了从直接再现向更具表现力的艺术的转变,与此同时,这一变化也受到了当时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摄影术的发明使得绘画不再需要承担直接再现的功能,这为绘画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创造了更多空间。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在推动这种转变,但透纳无疑站在这种变革的起点上,这种影响至今仍能感受到。

泰特美术馆以他名字命名的透纳奖,恰好体现了我之前提到的“创新”这个词。透纳奖颁发给那些在当代艺术中做出新颖、有趣和进步性贡献的艺术家。他们挑战现有的状况,促使观众以不同的视角思考。而这正是透纳艺术的核心所在,也是他超越时代的原因。他的作品促使我们以全新的方式看待周围的世界,激发我们思考与探索。这种挑战现状、引发思考的精神是透纳的永恒魅力之一。

THE END
1.看展览丨博物馆展讯速览简介:景德镇青白瓷,宋名“饶玉”,清代以后又称“影青”“隐青”和“映青”,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瓷器品种之一。展览展出256件(套)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珍品,聚焦宋人的生活美学,讲述景德镇青白瓷起源、发展、外销等的历史故事。 河南博物院 多瑙明珠?相约河南——匈牙利文化艺术展 http://xd2lnmfa.zmdtvw.cn/pc/news/detail/4221
2.排长队看展览买文创国博到底有啥在呀?近年来,文博游成为许多青年人追求的新风尚。他们走进博物馆观看展览、买文创,感受人类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一起走进国家博物馆,领略古今中外璀璨多元的文明永恒的魅力。 每天早9点,国家博物馆开馆前,入口处总会排起长龙,从祖国各地前来看展的青年人,脸上满是期盼和兴奋。他们中间有许多人都是为了一个小愿望——拿上国https://www.cprt.com.cn/culture/pc_content_183596.shtml
3.文化中国行丨排长队看展览买文创国博到底有啥在呀?视频他们走进博物馆观看展览、买文创,感受人类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一起走进国家博物馆,领略古今中外璀璨多元的文明永恒的魅力。 每天早9点,国家博物馆开馆前,入口处总会排起长龙,从祖国各地前来看展的青年人,脸上满是期盼和兴奋。他们中间有许多人都是为了一个小愿望——拿上国博文创销量冠军凤冠冰箱贴,再去和国宝级文物https://www.workercn.cn/c/2024-12-10/8410084.shtml
4.进博会是展览什么产品进博会是展览什么产品?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览。该展览由中国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主办,由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和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承办。展览旨在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期间展出了哪些独特的食品? https://www.duote.com/tech/wb/506536.html
5.展会的工作总结(精选19篇)其中,积极配合市组织的“二展”,今年我们共有二家企业参加会展,共有126平米的展览面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上级一致的好评。组织好本地企业参加二期广交会,20xx年,全镇共有48家次企业参加广交会,用有展出摊位60只。积极组织参加了第十二届浙洽会和市洽会。同时积极组织参加第10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同时,https://www.unjs.com/gongzuozongjie/2479099.html
6.博物馆概论3对于展览中的照明设置,也要考虑多种因素。既要考虑藏品保护的需要,控制展品的照度、照明设备的显色性、热效应和紫外线比例等。同时也要考虑陈列展示的效果,另外也可以控制对光敏感展品的展出时间以减少光线对藏品的损害。 (二)大气污染的监测与防治 在展出过程中还有一个难以避免的因素是污染气体和粉尘对于藏品的影响https://www.jianshu.com/p/c706d4bad0d0
7.从提香拉斐尔到鲁本斯,59件真迹勾勒欧洲艺术500年经典艺术同盟问:这次的画作是否为真迹,看一幅画是不是真迹有什么判断方法? 答:这次展览展出近60幅画作是大师真迹。原作和真迹的区别在于作品的来源,真迹是来源于艺术家本人的创作,而原作则不一定是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比如我是一个画家,我临摹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叫原作,但不是真迹。 https://www.ystm.com/news/7478.html
8.江浙沪暑期有什么好看的展览?此次展览是龙美术馆开馆以来首个专题性的人物摄影展,同时,将人物摄影与绘画作品对照呈现也是美术馆的又一次尝试。 展览时间:2019年7月13日—2019年8月25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第2展厅 悠悠云裳——吕越艺术个展 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体现了吕越创作形式的丰富,不仅有装置作品,架上综合材料作品,还有影像作品,https://www.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285008.html
9.展览丨“徐海作品展”在荣宝斋书法馆展出2022年9月4日,由荣宝斋主办的“徐海作品展”在荣宝斋书法馆开幕,展览展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徐海教授近期创作的书法、绘画、篆刻、烟斗作品近百件。 展览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著名书画家吴悦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镛及夫人李小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荣宝斋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赵https://www.cafa.edu.cn/st/2022/90121825.htm
10.王璜生:溯源记忆深处,致意珠江与广州这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1984年珠江溯源的部分写生、摄影、速写、写作文本等,以及重新创作的《珠江源植物图志》、《远方与河》、《骑走》、《源头·活水》、《远方与路》等新近作品。艺术家用一次巡回展览,与1984年时的自己隔空相望。 上世纪80年代,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在新潮艺术上似乎还未拔得头筹,那时的“https://www.gdwsw.gov.cn/wsgdxxyt/content/post_27761.html
11.最新!商标业务缴费退费商标注册申请常见问题等指南全文发布13. 商标在展览会展出的商品上使用过,可以要求优先权吗?该如何填写? 14. “商标说明”如何填写? 15. 如何填写“类别”、“商品/服务项目”? 16. 什么是尼斯分类?什么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 17. 要申报“***”商品,该申报在哪类?(即如何确定申报类别)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7327442.html
12.商标注册申请书14篇《商标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商标在中国政府主办的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展出的商品上首次使用的,自该商品展出之日起六个月内,该商标的注册申请人可以享有优先权。 申请人依据《商标法》第二十六条要求优先权的,选择“基于展会的优先权”,并填写“申请/展出国家/地区”、“申请/展出日期”栏。申请人应当同时提交优先权https://www.ruiwen.com/gongwen/shenqingshu/1339547.html
13.什么是博览会,博览会发展的三大作用参展知识什么是博览会?博览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博览会是指规模庞大、内容广泛、展出者和参观者众多的展览会。通常认为博览会是高档次的,对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能产生影响并能起促进作用的展览会。会展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https://www.omaten.com/news/2022030810070704.html
14.故宫现场每分钟售票166张2万张门票2小时抢光新闻频道展览分为“故宫开封菊花展”和“故宫博物院院藏菊花题材文物特展”两个部分,通过秋菊这一主线,辅以各类别文物,可谓艺术与自然美的双重盛宴,在应时应景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文化传播与陈列展览的新思路。 此次展览展出了来自开封的3万余盆菊花,以及由北海公园提供的精品菊花,分布于故宫博物院乾清门广场、隆宗门外广场、慈宁https://news.cctv.com/2016/10/03/ARTI3c0cs6DvBQAsf54A4FEQ161003.shtml
15.你知道吗?数百万年前的重庆,高海拔山上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熊猫在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项目支持下,四川美术学院与重庆自然博物馆合作,由古熊猫专家黄万波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周宗凯教授任首席艺术家,率先启动并完成了熊猫化石的数字化复原工程,该项成果现已转化成3D打印的实物展品,将与靠传统技法复原的化石骨架同台展出,增添展览的科技含量。https://www.cqcb.com/hot/2019-01-23/1400989_pc.html
16.专访策展人伊恩·韦德:《国家地理》封面女孩的照片是“有问题界面文化:“亚洲”是一个非常包容万象的词,这个词形容的这片土地,无论是在社会、文化还是政治、经济层面都非常多元。就此次展览展出的照片来看,这两位摄影师是否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关注点呢? 伊恩·韦德:我认为此次展览想要探讨的是“异域风情”这个问题重重的概念。亚洲是否是一个西方的发明呢?我认为在很多方面https://m.jiemian.com/article/2258823.html
17.临时展览2022年1月24日,北京天文馆重磅推出了全新原创展览“镜图史话——早期望远镜与黄金时代的古典星图”,展览以其优雅精致的复古风格,配合珍贵罕见的古董望远镜藏品陈列,成为天文馆寒假“寅虎迎春 畅享天文”活动的最大亮点。“镜图史话”展览是北京天文馆策展人员历经近2年酝酿,反复打磨推出的新展。该展览展出了二十余件18https://www.bjp.org.cn/cgzn/twzl/lszl/
18.“境由心生”方昆&郑俊当代绘画作品展在衢州柯城美术馆展出近日,“境由心生”方昆&郑俊当代绘画作品展在衢州柯城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是两位艺术家首次双人联展。他们的作品形式各具特色,艺术追求却有一致之处,体现在绘画艺术的当代性上。 展览展出的70余件作品,分享了方昆和郑俊最新的艺术探究、他们的发现以及他们将要走向的未来。 https://m.cngold.org/cang/img8292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