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陵-唐睿宗李旦的陵寝,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桥陵石刻甲天下”之美誉。
后世对睿宗的褒贬不一,三次让位,有人认为他睿智,有人认为他窝囊,一生无甚建树。然李隆基为感念其父的让位,所以在其父的陵墓修建上费心尽力,可谓倾尽全力,因此也就有了气势恢宏的桥陵。桥陵位于蒲城县西北十五公里的丰山之上。唐代称此山为桥山,丰山沟壑纵横,北面山峦起伏,向南平坦辽阔与秦岭遥遥相望。因修建桥陵时正值开元盛世,又因玄宗为感念父亲,所以桥陵以空前规格修建而出。据文献记载,桥陵建制与乾陵大体相同,即以丰山主峰为陵冢,山腹修建地下墓室安放梓宫。前往桥陵之前,笔者查阅资料得知,整个桥陵陵园地面依山势修建有城垣,并在城垣四面各开一门,并以四神命名。据《蒲城县志》记载,桥陵“陵墓占地二十九顷九十亩四分。”形状类似唐长安城格局。在陵园四隅建角楼,今角楼基址尚在。南神门—朱雀门外设神道,长641米,宽110米,其南端为乳台一对。朱雀门内另有清陕西巡抚毕沅书“唐睿宗桥陵”碑一通。
走在桥陵南神道,两侧的石刻雕像使人眼前一亮。在南神道共有石刻36件,分东西两列由南向北排列而成。依次排列华表、獬豸、鸵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
华表,一残损一完好,华表又称石柱或石望柱。西侧的华表完整由顶盖、柱身和础座三部分组成。通高8.64米,是唐陵华表之冠。下方础座为方形,上雕覆莲十二瓣;柱身为八棱形,周身线刻天马行空及缠枝卷叶纹,正面的天马行空图案有六层之多,一千多年过去了,地层的天马图案仍然清晰可见。顶盖为仰莲托宝珠顶;顶盖分三层,最上层是仰莲火珠,中层是八莲珠,最下面一层是覆莲,覆莲的底部是八角形,凿以圆榫槽与柱身镶嵌链接在一起。桥陵的华表是唐朝陵墓华表的普遍样式,质朴的造型更是象征了唐代人的精神品格。在神道入口放置华表,也象征了唐代统治者精神寄托,希望子孙繁盛,万世一系。
华表旁边是难得一见的獬豸(xièzhì),在唐陵中实为罕见。獬豸也被成为独角兽、天禄和麒麟。獬豸在是古代传说中是能识善恶,明辨是非的神兽,在陵墓前放置獬豸,也是取其镇守陵墓的意思。桥陵的獬豸造型威武,通过他的形象可见当年修陵的雕刻师不仅注重外表,更将其内在的气质也刻画出来。依托山南为阳之气,烘托獬豸的整体气势,也是反应桥陵是在“开元盛世”的背景下修建而成,一展盛唐艺术的繁盛。
了解完华表和獬豸,本期的桥陵神道石刻就介绍到这里,下期再一起走进桥陵,继续桥陵及陵园的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