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石集粹·墓誌篇》BLOG古今文字集成

书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石集粹:墓志篇

作者: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洛阳作为数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居民的生存活动使这块土地上与地表下遗留了极其丰富的古代物质遗存。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古代文物的宝库,也成为近代考古学发掘研究的重点。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将历年来发掘收获的古代墓志材料整理汇集,编辑出版,使得这批重要的考古文字资料呈现全貌,造福于学术研究。这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又一个重要成果,也是洛阳地方文化发展的新高度,更是中国古代石刻资料宝库的重要收获。

《藏石集粹》一书立足于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现存的全部墓志原石,并收录了一些珍贵的院藏拓本,共计二百零九件墓志,将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的考古收获精粹汇集于此。收录墓志的时代由北魏至清代。墓志主人从王妃、重臣至低级官吏、处士平民,反映了广泛的社会层面。其中大多数墓志未曾公开发表过,是令学界耳目一新的重要文献材料。很多墓志雕刻精美,书体优雅,形制巨大,如宋代的重要朝臣富弼墓志等。里面蕴含的历史资料极其丰富,使得学界去努力继续发掘。至于它在有关考古文物研究、书法美术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开卷自知。

本书收录墓志共计二百零九件,内容分为三部分:墓志图版、墓志简介、墓志释文。

本书编排依志主葬期先后顺序,葬期早者在前,晚者在后。无葬期可考者,依卒年为序排列。无年月者列于该年之末。

〇〇一元澄妃李氏墓誌

〇〇二故城陽康王元壽妃之墓誌

〇〇三維大魏延昌二年歲次癸巳二月丙辰朔廿九日甲申故處士元君(顯儁)墓誌銘

〇〇四大魏高祖九嬪趙充華墓誌

〇〇五魏徐州琅邪郡臨沂縣都鄉南仁裏通直散騎常侍王誦妻元氏誌銘

〇〇六魏故汝南太守寇府君(演)墓誌

〇〇七魏比丘尼乞伏高月慧靜墓誌

〇〇八魏故本國中正奉朝請燕州治中從事史上穀侯府君(掌)墓誌

〇〇九魏故威遠將軍積射將軍宮轝令呂君(達)之墓誌銘

〇一〇魏故持節輔國將軍平州刺史元使君(崇業)墓誌銘

〇一一魏故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雍州諸軍事雍州刺史淮南王(元遵)墓誌銘

〇一二魏故假節中堅將軍玄州刺史元使君(愨)墓誌銘

〇一三魏帝先朝故於夫人(仙姬)墓誌

〇一四魏故持節安西將軍涼州刺史曹君(連)墓誌

〇一五魏故持節都督豫州諸軍事輔國將軍豫州刺史(孫)銘

〇一六魏故使持節侍中太保領太尉公録尚書事大將軍都督定相二州諸軍事定州刺史臨淮王(元彧)墓誌銘並序

〇一七魏故使持節侍中太保司徒公都督冀定滄瀛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冀州刺史平原武昭王(元祉)墓銘

〇一八魏故寧遠將軍呂君(仁)之有墓誌銘

〇一九魏故使持節撫軍將軍瀛州刺史王簡公(溫)墓誌銘

〇二〇齊故安南將軍撫夷縣開國伯張君(忻)墓誌銘

〇二一大隨左武侍綏德尉麻府君妻龐(畏孃)墓誌

〇二二王氏夫人墓誌

〇二三大隨故左武衛將軍右光祿大夫僖子周府君(法尚)之墓誌銘

〇二四盧道助墓誌

〇二五故徐君(深)墓誌銘

〇二六大唐李夫人(守)墓誌

〇二七大唐故張君(珪)墓誌銘並序

〇二八唐故洛州録事參軍京兆韋君(崇禮)墓誌銘並序

〇二九唐故慎州司倉竇州潭峨縣丞南陽張君(文俱)墓誌並序

〇三〇道茂墓誌

〇三一楊夫人墓誌銘並序

〇三二澤府司馬李君(智)墓誌銘並序

〇三三大唐故雍州萬年縣丞任府君(行允)墓誌

〇三四唐李方惠墓誌

〇三五唐故光州光山縣丞王君(元鼎)墓誌銘並序

〇三六唐崔禮元墓誌

〇三七大唐陝州參軍岑君故妻柳氏(柔淑)墓誌銘並序

〇三八大唐登仕郎康君(老師)墓誌銘並序

〇三九唐故左驍衛大將軍越州都督柱國宜春郡開國公王府君雄誕夫人鉅鹿郡太夫人魏氏墓誌銘並序

〇四〇唐故洛汭府隊正上輕車都尉王君(足)誌銘並序

〇四一大周故柱國張君(寄)墓誌銘並序

〇四二大周故河州刺史那府君長子(祖求)墓誌

〇四三大唐故殿中少監上柱國唐府君夫人秀容縣君閻氏墓誌銘

〇四四大周故萬俟府君(師)墓誌銘並序

〇四五周故朝議郎蜀州司法崔府君(先儉)墓誌銘並序

〇四六唐故州真鄉縣令姚君(光)墓誌銘並序

〇四七故光山王府君夫人李氏墓誌銘並序

〇四八大周故軍大將軍行右豹韜衛將軍藝失君(梁)墓誌並序

〇四九大周故左驍衛大將軍太州刺史武昌郡公李君(君羨)之銘並序

〇五〇大周故天官員外郎杜府君(元揆)墓誌銘並序

〇五一大周故朝議郎行潭州衡山縣令上柱國楊公(思敬)墓誌銘並序

〇五二隴西郡君獨孤夫人(李思愛妻)墓誌銘

〇五三唐陳妻李氏墓誌

〇五四大唐安國相王(李旦)故孺人晉昌唐氏墓誌銘並序

〇五五大唐洛州福昌縣宋夫人(車氏)墓誌銘並序

〇五六唐故刑部侍郎鴻臚卿司馬府君(逸客)墓誌文並序

〇五七唐故宣州宣城縣令李君(敬彝)墓誌銘並序

〇五八唐故雍州鄠縣丞博陵崔君(訥)墓誌銘並序

〇五九唐故使持節播州諸軍事播州刺史竇府君(德宗)墓誌銘並序

〇六〇大唐守宣州刺史豆盧公妻故芮國夫人恒農楊氏墓誌銘並序

〇六一大唐故忠武將軍行左衛翊一府中郎將上柱國平原郡開國公豆盧君(恕)墓誌銘並序

〇六二唐故朝散大夫行河南府戶曹參軍上柱國鉅鹿魏公(挹)墓誌銘並序

〇六三唐京兆夫人韋氏(薛惟悌妻)墓誌銘並序

〇六④唐故潤州江寧縣丞劉府君(行達)墓誌銘並序

〇六五大唐故太中大夫使持節衡州諸軍事檢校衡州刺史上柱國王府君(景)墓誌銘並序

〇六六大唐故陳府君(相貴)墓誌銘

〇六七故陝州桃林縣主簿柳君妻河東裴氏(婆兒)墓誌銘並序

〇六八大唐故吏部常選袁君(丕)墓誌銘並序

〇六九大唐故吏部常選朝散郎騎都尉鉅鹿魏府君(兼金)墓誌銘並序

〇七〇大唐故朝散大夫青州司馬上柱國王府君(祚)墓誌銘並序

〇七一大唐故汴州尉氏縣令衡府君(懌)墓誌銘並序

〇七二唐故獲嘉尉鄭府君(豫)夫人河東裴氏(如海)墓誌銘並序

〇七三唐故尚書左丞相燕國公贈太師張公(説)墓誌銘並序

〇七四大唐故冀州衡水縣令瑯邪王府君(膺)墓誌銘並序

〇七五唐故商州刺史蕭府君(言歲)墓誌銘並序

〇七六大唐故海州司馬趙郡李公(君會)墓誌銘並序

〇七七唐睿宗大聖真皇帝故貴妃豆盧氏墓誌銘並序

〇七八唐故寧遠將軍守右武衛翊府左郎將員外置同正員賜紫金魚袋上柱國李府君(哲)墓誌並序

〇七九唐故滎陽郡夫人鄭氏墓誌銘並序

〇八〇唐故穎王府法曹參軍李公(弼鹹)墓誌銘並序

〇八一右率府中候鄭濟官故妻隴西李夫人墓誌

〇八二大唐故襄城郡君(達奚珣妻寇氏)墓誌銘並序

〇八三唐故太子洗馬韋公(璥)墓誌銘並序

〇八四大唐南陽張氏故嚴君(湧)墓誌銘並序

〇八五大唐故安定郡潘原縣令柳府君(晉)墓誌銘並序

〇八六唐故範陽盧夫人墓誌銘並序

〇八七大唐上柱國右羽林軍飛騎尉侯府君(光庭)墓誌

〇八八唐鄭濟墓誌

〇八九唐故奉議郎行河間郡靈壽縣丞王府君(清)墓誌銘並序

〇九〇大唐皇四從故弟李承悌故妻馮翊魚夫人墓誌銘並序

〇九一大唐故太中大夫國子司業賜紫金魚袋韋公(光庭)墓誌銘並序

〇九二唐故朝散大夫舒州司馬上柱國陳公(曦)誌銘並序

〇九三唐寧剎寺故大德惠空和尚墓誌銘並序

〇九四唐故先府君河南尹達奚公(珣)墓誌銘一首並序

〇九五唐故左金吾衛兵曹參軍蔡府君(直方)墓誌銘並序

〇九六大唐故安州都督張公夫人王氏墓誌銘並序

〇九七唐故秘書監崔公(望之)墓誌銘

〇九八唐故成公府君(士和)墓誌銘並序

〇九九唐故朝散大夫行舒州司馬陳府君夫人太原王氏墓誌銘並序

一〇〇唐故彭城劉府君(莊)墓誌銘並序

一〇一大唐故潤州司馬獨孤公(季膺)墓誌銘並序

一〇二唐故太原王府君(孝祥)墓誌銘並序

一〇三唐故正議大夫使持節江州諸軍事守江州刺史上柱國嚴府君(士良)墓誌銘並序

一〇四唐前衛州參軍李公(士芳)故夫人崔氏墓誌銘並序

一〇五大唐故朝議郎行大理評事上柱國西河宋府君(順)墓誌銘並序

一〇六唐故正議大夫江州刺史嚴府君夫人扶風郡君京兆韋氏墓誌銘並序

一〇七大唐故府君(田廣進)墓誌並序

一〇八唐故潤州司馬賜緋魚袋獨孤府君(季膺)墓誌銘並序

一〇九唐故彭城郡劉公(萬)故夫人太原郡喬氏誌銘並序

一一〇唐故章四娘墓誌銘並序

一一一李氏殤女(李敬彝女)墓記

一一二唐故秀士史府君(喬如)墓誌銘並序

一一三唐故中散大夫檢校太子賓客上柱國彭城郡劉公(萬)陰堂誄並序

一一四唐故桂州刺史兼禦史中丞本管防禦觀察等使贈左散騎常侍嚴公(謇)墓誌銘並序

一一五唐姑臧李氏故第二女墓誌銘並序

一一六唐故河南府壽安縣尉清河崔府君夫人範陽盧氏(轘)墓誌

一一七唐故朝散大夫使持節都督桂州諸軍事守桂州刺史兼禦史中丞充桂管都防禦觀察處置等使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左散騎常侍馮翊嚴公(謇)夫人贊皇縣君趙郡李氏(珫)墓誌銘並序

一一八唐隴西李氏女十七娘墓誌銘並序

一一九唐北平田君故夫人隴西李氏(鵠)墓誌銘並序

一二〇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戶部尚書……禦史大夫上柱國弘農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楊漢墓誌)

一二一故王氏墓誌銘並序

一二二唐故邢州刺史盧府君(立)夫人武氏墓誌銘

一二三有梁故教坊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前守右衛將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高府君(繼蟾)墓誌銘並序

一二四晉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嵐州刺史清河郡食邑七百戶兼禦史大夫上柱國張公(奉林)墓誌銘並序

一二五大周故沂州刺史會稽郡康公墓誌銘並序

一二六大宋故武寧軍節度副使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安定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安府君(蕃韜)墓誌銘並序

一二七宋故扶風馬贊善(籍)墓誌銘並序

一二八鄉貢進士康君(茂先)妻李氏墓誌銘並序

一二九宋故賈氏(世長)壙記

一三〇宋故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檢校太師武寧軍節度徐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徐州大都督府長史致仕上柱國韓國公食邑一萬二千七百戶食實封肆仟玖佰戶贈太尉謚文忠富公(弼)墓誌銘並序

一三一宋故朝奉郎尚書比部員外郎致仕上輕車都尉賜緋魚袋富君(鼎)墓誌銘並序

一三二宋故供備庫副使騎都尉清河縣開國伯食邑柒佰戶富君(紹京)墓誌銘並序

一三三宋贈太尉謚文忠韓國富公(弼)周國太夫人晏氏墓誌銘

一三四宋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禦史大夫右領軍衛將軍致仕騎都尉羅公(承嗣)墓誌銘

一三五羅承嗣妻宋氏墓誌

一三六宋故內殿承制趙公(思溫)墓誌銘並序

一三七大宋故仙源先君李氏(趙希魯妻)墓誌銘並序

一三八宋故比部員外郎累贈中散大夫富君(鼎)夫人長壽縣太君侯氏墓誌銘並序

一三九宋故梓州司戶參軍賈公(燮)壙記

一四〇宋故朝奉大夫富君(紹寧)墓誌銘

一四一富紹修墓誌

一四二宋故孺人王氏墓誌銘

一四三宋故供備庫副使贈右衛將軍富公(紹京)夫人太室人張氏墓誌銘

一四四宋故宜人範氏(柔)(富紹榮妻)墓誌銘

一四五宋故太孺人石氏(趙思溫妻)墓誌銘一四六宋朝奉郎致仕富公(直方)墓誌銘

一四七故忠訓郎李公(昌遹)妻孺人王氏墓誌銘並序

一四八宋安人範氏(富直方妻)墓誌銘

一四九宋故永康孺人李氏(富紹修妻)墓誌銘

一五〇宋故奉直大夫前提舉利州路常平等事富公(紹榮)墓誌銘

一五一富直英墓誌

一五二宣授扶宗弘教大師釋源宗主江淮諸路都總攝鴻臚卿贈司空護法大師龍川和尚(納合行育)舍利塔誌

一五三元故懷慶路總管王公(述)墓誌銘

一五四有元故伊洛散人馬公(敬忠)墓誌銘

一五五大元故太尉翰林承旨銀青榮祿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賽因赤答忽公墓誌銘有序

一五六伊厲王妃(朱妃劉氏)壙誌文

一六九皇明誥封夫人王氏(朱崧峰妻)墓誌銘

一七〇大明故贈奉直大夫南京吏部文選司郎中王公(謨)配封太宜人屈氏合葬墓誌銘

一七一皇明誥封方城鎮國太夫人趙氏(朱訏冽妻)墓誌銘

一七二明故潛山處士杜公(杲)室人馬氏合葬墓誌銘

一七三明故處士沈東橋(機)墓誌銘

一七四明贈中憲大夫父沈公(機)封太恭人母辛氏合葬墓誌

一七五明故山西平順縣儒學教諭沖菴劉公(相)墓誌銘

一七六皇明伊藩方城府鎮國將軍龍泉(朱典櫛)墓誌銘

一七七明承德郎大名府通判石溪馮公(鎰)配殷氏合葬墓誌銘

一七八明故伊方城王府誥封奉國將軍一峰(朱珂壘)墓誌銘

一七九明誥封淑人李氏(沈應時妻)墓誌

一八〇明承德郎陝西鞏昌府通判仁軒韓公(爵)墓誌銘

一八一明故韓母李氏合葬墓誌

一八二明資善大夫南京工部尚書對泉沈公(應時)墓誌銘

一八三明故庠生得軒馮公配孺人司氏合葬墓誌銘

一八四明誥封恭人徐母孫氏合葬墓誌銘

一八五明茂才月軒劉公(百之)配閻孺人合葬墓誌銘

一八六明亡室貞淑張孺人王氏(張獻圖妻)墓誌銘

一八七大明宗室輔國將軍嵩峰(朱褒焌)洎配誥封夫人王氏潘氏合葬墓誌銘

一八八明恩榮散官次溪方府君(恭)墓誌

一八九明欽命建坊旌表節孝葉母陳孺人合葬士林葉公墓誌銘

一九〇明故劉(承眷)室人楊氏行狀誌

一九一悼內誌十二絶

一九二明故顯考官生府君沈公(僑)暨配顯妣吳孺人合葬墓誌

一九三明禮官桂峰葉公(其芳)合葬孺人葉母王氏胡氏墓誌銘

一九四明郡學生先考劉公(承眷)墓誌

一九五明顯考儒官孫公(遇誥)暨母常氏合葬墓誌銘

一九六明承德郎次溪方府君(恭)同母太安人陳氏合葬墓誌銘

一九七明顯考恩詔壽官李公(天德)墓誌銘

一九八明直隸肅寧縣知縣先考藎一孫公(拱辰)暨配先妣段氏合葬墓誌銘

一九九明廣文葉老師(其蕃)及旌表節孝陳孺人之子合葬師母吳夫人墓誌銘

二〇〇大明奉訓大夫南直隸通州知州前陝西慶陽府推官敕封文林郎太乙張公(獻圖)暨配孺人王氏劉氏合葬墓誌銘

二〇一明恩蔭官生顯考沈公(餘慶)配顯妣孺人劉氏合葬墓誌銘

二〇二大明福忠王(朱常洵)壙誌

二〇三皇清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原湖廣湖北等處承宣佈政使司布政使九如張公(彥珩)暨元配賈淑人合葬墓誌銘

二〇四皇清羽化乾陽李煉師(清慧)墓誌銘

二〇五皇清例授儒林郎布政司經歷春山黃公(接武)墓誌銘

二〇六皇清例贈迪功郎太學生蕭公(國梁)墓誌

二〇七貤贈修職郎太學生張君(殿一)暨德配蔡孺人繼配章孺人孫孺人合葬墓誌銘

二〇八誥封武德佐騎尉李公(春榮)暨德配季太宜人合葬墓誌銘

THE END
1.蒋子谦北朝墓葬中的“直閤”与“仪刀”采自前揭陈长安主编《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陵墓卷)》,第154页 图九 深圳金石博物馆藏武定元年(543)翟门生围屏石床右阙 采自吴强华、赵超编《翟门生的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侍者》,文物出版社,2022年,第207页 基于对门卫形象性质的判定,便可以进一步讨论A、B两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M1MDIyMA==&mid=2653603518&idx=1&sn=a1c43b14ede1e982418d88c2cfaf1431&chksm=8af922ad039c827d9a8ae5cbd7b62e5fe550ac50c10c3d50f38fea442c7ae9d9263e255e6ac1&scene=27
2.洛阳古墓群折射墓葬文化变迁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内一处搬迁复原的北宋壁画墓内部。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从东汉开始,我国古代的陵墓制度发生了一个大的变革,一改厚葬之风,薄葬开始盛行。皇陵无论是形制规模还是随葬品的丰富程度,都出现大幅缩减。普通墓葬中随葬明器大量增加,陶猪、陶圈、水井等反映庄园经济的生活化的器物也逐渐增多。 https://wwj.henan.gov.cn/2022/11-18/2641740.html
3.洛阳博物馆古代石刻艺术展洛阳博物馆古代石刻艺术展之前言。 洛阳历代石刻遗存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时代跨越汉唐直至明清。 洛阳古代石刻馆主要分为石刻造像与碑谒墓志两大部分。 石刻造像。展览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建筑及其他石刻三个单元陈列。 东汉石辟邪(右侧),1955年洛阳孙旗屯出土。左侧为隋石狮,出土自隋宫城内。 https://www.meipian.cn/4ysx182b
4.沉浸式的体验墓葬文化的精髓墓室石刻随葬品洛阳市如果你对历史和考古有着浓厚兴趣,那位于洛阳的古墓博物馆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宝藏之地!作为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这里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精髓,还能看到墓主人的墓志铭、浮雕壁画、随葬品、石棺,完全沉浸式的体验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BFN6LI054403AW.html
5.博物致知河南博物院:中原古代石刻艺术阔别了多年的河南省博终于又来了。新开之后,前后去过两次后,十分喜欢,特录图文于后,作简单介绍。今天是第一部分《中原古代石刻艺术》,该展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汉代画像石刻 河南是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域。大多数学者把汉代画像石在全国的分布分成四个区,主要代表学者有:李发林的四区是:山东徐海区、河南https://www.douban.com/note/837903098/
6.洛阳古代世俗石刻艺术概说《中原文物》1985年04期洛阳古代石刻艺术,是东汉以来中原地区近二千年文明的象征和缩影。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寺的佛教造像,早已蜚声中外。但是,大量精美的陵墓神道和宫殿建筑等世俗石刻,在美术史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需要加以搜集整理,进行系统地研究、宣传,使之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一洛阳虽说没有发现西汉时期诸如霍去病墓那样的大型石刻群https://xuewen.cnki.net/CJFD-ZYWW198504021.html
7.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每日环球展览石刻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博物院推出「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常设展,系统介绍石刻艺术的4种表现形式——汉代画像石刻、陵墓石雕、墓志和佛教造像,展现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意趣。第一部分「汉代画像石刻」汉代画像石刻多为石阙、石室和陵墓上的装饰性建筑构件。汉代人以石为纸,以刀为笔,https://art.icity.ly/events/5xwkuh5
8.何以中国行走河南洛阳古墓博物馆—国内最大最多最全的古墓葬洛阳古墓博物馆占地21567平方米,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大部分展陈在地下区域,按照展陈内容分为“葬制大观一-洛阳历代古墓集萃”砖画青史一-馆藏宋金雕砖展"和"洛阳北魏帝王陵”三部分。其中的西汉”打鬼图壁画墓”和“卜千秋壁画墓”等9座壁画墓,堪称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推荐http://hn.ifeng.com/c/8c5TMcOCv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