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被禁止出国展览,出土后又埋回地下14年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件国宝,它就是2002年首批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名叫“虢季子白盘”,从图片上看,它的确有点其貌不扬,像洗澡盆,又像喂马槽,正因为它的“相貌”普通,当年差点被遗弃。

在说“虢季子白盘”的命运之前,笔者先介绍一下它名字的含义,“虢季”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姓氏,源自“姬”姓,“子白”是人名,又因为它造型像一个大盘,所以名字就叫“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底部有111个字的金文铭文,记述了虢国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等等事件,虢季子白为了纪念,特地制作此盘。

这件文物能够保存下来,必须得感谢刘铭传和他的后人。

同治三年(1864年),刘铭传打败太平军并拿下常州城后,住进了护王府,晚上他在读书时,忽然听到外面有叩击金属的声音,他好奇地走出书房,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发现声音出自一个马槽,刘铭传顿时觉得此物非同寻常。

第二天一早,刘铭传命人把它清洗干净,此时铜盘露出了全貌,它外壁四边各有两个兽首衔环,而且外壁满布纹饰,底部还有字迹工整的铭文,向别人请教了此物的来龙去脉后,刘铭传决定将它运回合肥老家收藏。

原来这个铜盘早在道光年间就出土了,先是被当时的眉县县令徐燮收藏,后来他又带回了常州老家,太平天国时期又到了护王手里,刘铭传是它的第三任主人。

清朝灭亡后,历任地方官员都想得到此物,刘铭传后人拼死保护,那些人不仅没能得到,甚至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为了保护铜盘,刘家人忍受了不少皮肉之苦,最后只得举家搬迁,然后把铜盘埋藏在自己后院。

直到1949年,刘铭传第四世传人刘肃曾先生才把铜盘挖出来,此时铜盘已经埋在了地下14年之久,刘肃曾先生决定将虢盘无偿捐献给国家,刘家也因此获得了“三代吉金,慧命永延”的美誉。

THE END
1.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国宝国家博物馆必看藏品国博镇馆之宝盘点更多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西周天亡簋(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青铜器) 西汉诅盟场面铜贮贝器(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青铜器)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陶瓷类)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陶瓷类) https://www.maigoo.com/top/426169.html
2.央视一套:来这里探寻西汉的“黄金时代”它们当中还有哪些“镇馆之宝”? 游客们在这里又有哪些新“玩”法? 接着往下看↓ 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器 博物馆还有几件“镇馆之宝” 这枚刘贺玉印是墓主为汉废帝刘贺的关键实证 印的材质为和田白玉 玲珑剔透,局部有浅褐色沁,螭纽 属于汉代常用的“方寸之印” http://www.hhh.gov.cn/article/6477.html
3.国家一级博物馆“镇馆之宝”盘点有文物也有故事每个博物馆总有那么几件藏品不论经历多久的光阴,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向往之情不曾淡漠,慢慢地,这些藏品开始具有代表性,甚至能成为整个博物馆的缩影,也就成为人们口中所传颂的“镇馆之宝”了。其实本没有什么镇馆之宝的说法,每件文物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向着前来朝圣的人们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只不过是存在一些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949061/article/details/130434791
4.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哪些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陶鹰鼎,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大盂鼎,虢季子https://edu.iask.sina.com.cn/jy/2JrpfzXwjDj.html
5.淄博市博物总馆三大“镇馆之宝”潇湘读书社淄博市博物总馆由淄博市博物馆、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蒲松龄纪念馆、淄博市文物保护修复所4个市属文博馆所整合组建,其中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淄博市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总馆的三大“镇馆之宝”是:“青釉莲花尊”、“蒲松龄画像”、“西汉矩形五钮龙纹铜镜”。 https://www.xiaoxiangguan.cc/80819.html
6.齐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1991年出土于临淄区朱台镇高阳村西,为春秋时期的青铜食器。其形状象一艘小船,故称舟形器。器身饰云雷纹和蟠螭纹。器内三分之一处有一镂孔隔栅,将内部一分为二,用以盛放不同的食物。在腹部上端两边各有一兽首辅手,下面有两对应小立足。舟口径15.8-20.5厘米,高8.5厘米。 https://www.meipian.cn/24f7b65n
7.青岛市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室内陈列古代石造像,“双丈八佛”可为体量最大,且同殿两佛并立,皆为北魏圆雕,为世所仅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之作,为青岛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对研究北魏时期国家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石雕艺术史以及山东历史文化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https://www.qingdaomuseum.cn/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