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湖北主会场活动暨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在襄阳举行。此次活动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襄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博物馆协会、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襄阳市博物馆协办。
主会场活动还宣布了“第八届(2023年度)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获奖名单、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湖北赛区获奖名单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与会领导共同鸣笛,启动“文物系荆楚同心向未来——青年文物专家公益云课堂暨青年文物保护志愿者公益行”宣传活动;随着博物馆大门的开启,全体嘉宾及观众参观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
当天,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举办。历经6年建设,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共展出文物精品4000余件(套)包括金银器、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漆木器、古字画、碑帖墓志、石刻木雕等。除基本文物陈展外,襄阳市博物馆新馆辅以版面、场景、模型等辅助展品,运用多媒体技术、数字展厅技术等方式,丰富陈展形式,将现代技术与文物相结合。
襄阳市博物馆新馆17日开放
记者获悉,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将于5月17日起对外开放,其基本陈列“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展出文物4000余件(套)是湖北省少有的无缺环且各时期展品均较为丰富的通史展览。
襄阳市博物馆作为收藏襄阳历史文化的殿堂,截至2023年底,馆藏文物数量7323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2件(套)、二级文物396件(套)、三级文物4776件(套)。经多年筹建,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的新馆,矗立在襄城汉水西侧凤凰山冲,襟山带河,占地面积185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一览千年,湖北少有的通史展
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展出文物4000余件(套)
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将于5月17日起对外开放,馆内珍藏文物7万多件,展出代表性文物4000余件,上溯远古、下及明清,无声述说着襄阳承载的荆楚传奇、三国华章、汉晋风流、唐宋文韵、明清气象。市民游客漫步其中,可在方寸之间一览千年,触碰襄阳文化的灿烂辉煌、领略中华文明的璀璨恢弘。
融汇南北,馆藏文物数量7万余件(套)
襄阳地处中华腹地,汉水中游,“上通关陇,下连吴会,北控宛洛,南达湘黔”,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文荟萃之区、商旅繁会之所。著名文化学者刘玉堂称,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襄阳一直同频共振,从未缺席过任何一个伟大的时代。
襄阳市博物馆作为收藏襄阳历史文化的殿堂,截至2023年底,馆藏文物数量7323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2件(套)、二级文物396件(套)、三级文物4776件(套)。
经多年筹建,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的新馆,矗立在襄城汉水西侧凤凰山冲,襟山带河,占地面积185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新馆由东到西依次为学术报告楼、综合馆、文物修复中心,3栋单独建筑分布于由低到高的三层平台之上。建筑为仿唐建筑风格,与周边岘首山、习家池、谷隐寺、凤林关等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和唐城影视基地等历史风貌建筑、文化旅游景区相呼应,共同构成岘山文化旅游区。
走进襄阳市博物馆新馆,观众可近距离触摸襄阳跌宕多姿的历史、流光溢彩的文化,感受襄阳对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突出贡献。
六大展厅,陈列文物4000余件(套)
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展出文物4000余件(套),文物质地多样,类别丰富,时代特征明显,共同展示襄阳地区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漫长且完整的历史进程,属于湖北省少有的无缺环且各时期展品均较为丰富的通史展览。其中,先秦时期的文物,尤其是大量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构成该馆馆藏特色的一大亮点。
新馆基本陈列六个展厅共6300平方米,按照史前、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进行布展。“此次通史展从时段和文物两个层面呈现出的完整性,在湖北颇为少见。这得益于襄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且留存有十分丰富的遗址墓葬和文物。”襄阳市博物馆负责人说。
新展结合馆藏特色,设置场景艺术、互动装置等系列辅助展品,为观众呈现一场盛大的文化之宴。其中,宋蒙大战数字展厅通过数字影片和灯光演绎,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南宋末年襄阳之战的残酷,体验攻城方和守城方的激烈博弈和顽强不屈精神。
上新“镇馆之宝”,珍贵文物首次亮相
襄阳市博物馆原馆展出文物精品800余件(套),新馆展出4000余件(套)文物,众多珍贵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
此外,还有大量重量级的特色文物亮相,如目前中国最早“浮屠祠”的三国早期褐釉陶楼等。
据悉,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将于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现场发布,目前处于公示阶段,襄阳市博物馆名列其中。“汉晋以来、代为重镇”,“一座襄阳城,半部华夏史”,襄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始终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统筹文化遗产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绣花功夫”涵养文化根脉、厚植绿色本底,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