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yǎn)出土于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
鹿耳四足青铜甗为商代器物,通高105厘米,鬲高39.5厘米,甑口径61.2厘米,重达78.5千克。甗是商周时期流行的蒸食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是甑(zèng),就是笼屉,甑底部本身就是网眼,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下半部是鬲(lì),样子像鼎,足部中空,用于煮水。
二、商双面神人青铜头像
双面神人青铜头像为商代文物,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器物通高53.0厘米、角距38.5厘米,重4.1千克。商双面神人青铜头像采用泥范分铸而成,头像中空扁平,双面人首造型,两面相同对称,额部宽,颌部窄,呈倒置的等腰梯形。
三、商伏鸟双尾青铜虎
伏鸟双尾青铜虎为商代文物,距今三千多年,1989出土于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器物通长53.5厘米,通高25.5厘米,体宽13.0厘米,重6.2千克。因“双尾曲卷、背伏小鸟”的独特造型而得名。
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商代青铜艺术的辉煌之作,也是存世最大的先秦青铜虎。
四、商活环屈蹲羽人玉佩饰
活环曲蹲羽人玉佩饰为商代文物,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佩饰通高11.5厘米、身高8.7厘米、背脊厚1.4厘米。叶腊石类质,色呈枣红。羽人造型,作侧身屈臂蹲坐。首如鸟形,圆眼粗眉,嘴微微张口,“C”形大耳,顶上扉棱状的高凸冠,顶后部连系三个相套环形成的短链。身亦人亦鸟,体形如人,两臂屈于胸前,拳心朝内,双膝弯曲蹲坐。身体两侧各雕一翼,脊背雕刻层叠的羽纹。
此佩饰造型神秘,形象生动,亦人亦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羽人”。
五、东周云纹兽首提梁黑陶盉
东周云雷纹兽首提梁黑陶盉于1979年在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崖墓出土。黑陶盉通高19.8厘米、口径7.2厘米、足高5厘米。
六、北宋吉州窑黑釉树叶纹碗
吉州窑黑釉树叶纹碗为宋代饮茶器,于1962年江西南昌市征集而得。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碗高5.5厘米,口径14.8厘米,底径3.8厘米。碗呈斗笠形,为宋代盏的典型式样。表面施黑釉,釉色晶莹浑厚。内壁装饰一片大树叶,从中央向口沿展开,树叶纹理清晰细腻,呈现出自然意趣和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七、元青花釉里红堆塑楼阁式人物谷仓
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为元代文物,197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郊凌氏墓出土。该器通高29.5cm,横宽20.5cm。为谷仓模型。仓为楼阁式,上下二层,楼面错落,中高侧低,重檐庑殿屋顶,红柱琉璃瓦。庑殿顶正脊中间饰红色莲苞一株,复瓣座,圆苞蕊,两端各有一塑座狮吻。侧旁屋顶斜出三面,上置莲花座顶。
八、北宋御仙花金带板
1978年3月,遂川县枚江公社莲溪大队第一生产队社员群众在村郊开荒平地过程中挖掘出一座古墓。经文物研究和考证确认该古墓为宋墓,墓主人为北宋郭知章。
九、四爪团龙纹黄锦袍
四爪团龙纹黄锦袍为黄锦,右衽胡袖,胸、背与两肩上织有一条四爪龙纹。龙形硕大,头为侧面形象,位于前胸。前后襟上织有十二条小龙,龙间以如意云纹相隔。
四爪团龙纹黄锦袍出土时是穿在朱翊鈏的身上的。朱翊鈏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万历皇帝朱翊钧堂哥,也是明朝第四代益王,封地在建昌府即今天的江西南城。
十、张天师龙纽白玉印
张天师龙纽白玉印为元代文物,玉印通高6.4厘米、边长12.3厘米,重972克。玉印为青白玉质,洁白莹润。
印钮为一蹲踞触角螭龙,翻唇露齿,眉须后拂,腿毛翻卷长飘,尾作分丫鱼尾状,雕琢精细,生动传神。
张天师玉印历经岁月沧桑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今天,成了江西省博的珍贵藏品。此印玉质温润、雕琢精美、印文规整、工艺细致,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