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办博物馆方兴未艾,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迅猛。根据国家文物局最新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3600多座,其中民办博物馆535座,占比将近15%,民间有志于此的收藏家们也越来越多,跃跃欲试。但与美好的愿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容乐观的现实,许多民办博物馆馆主谈到生存现状都离不开“尴尬”“亏损”等词语,把自己精心经营的博物馆称为“优雅的累赘”。
日前,南开大学5名本科生组成项目组,开展了为期近半年的社会调研,走进天津市一家家民办博物馆进行实地探访,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谈,为天津民办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提出建议。
“独特”成为共性
在开展调研之前,项目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天津民办博物馆的各种资料与信息,先后找到21家民办博物馆。商学院的郭萱还特地绘制了一份“天津民办博物馆地图”。“除园林建筑类之外,天津的民办博物馆各个类型都有所涉及,藏品也五花八门。如展品中的古旧钢琴和琴谱、老式门把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藏。天津市首家创立的民办博物馆泉香阁钱币博物馆,其展出的古钱币按出现年代由早至晚,品种齐全,是难得的民间珍贵收藏。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类型独特的民办博物馆,如电影道具博物馆等,它们的展品并不价值连城,却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由于藏品的特殊,其展览形式往往也很特殊,带给观者很强的体验感。”通过实地调查,郭萱对天津民办博物馆给出的关键词是“独特”,“走与国有博物馆不同的差异化道路,是每个民办博物馆共同的选择。从民间的视角展示并保护特有文物,只有展品形式多样,区别于公立博物馆的大多数展品,才能体现出民办博物馆的独特价值。”
挖掘藏品附加值
当前我国民办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扩展深化不足,如果能针对本身藏品特点及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为博物馆营造更全面、更丰富的文化氛围,就能依此找到适合本馆发展的方向及定位,并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如衍生品销售、展览合作等。
展览方式单一
酒香也怕巷子深
几个大学生在设计调查之初就发现,很多民办博物馆都是“躲在深巷人不知”。到底为什么让这些各具特色的民办博物馆知名度如此之低呢?
“所以我们在问卷调查中,特别设计了宣传方面的问题,想看看问题出在哪。”同学们在调查统计后发现,很多民办博物馆的宣传经营方式仍比较传统,宣传手段也仅限于馆内宣传册的派发以及观者的口口相传,偶尔运用到电视、报刊等宣传方式,也多为被动地接受采访,主动为之的民办博物馆少之又少。“比如天津私立电影道具博物馆主要接待周边学校的师生,参观泉香阁钱币博物馆的以藏币爱好者为主,而且参观需要预约。”宋沛珏说。另外,一些民办博物馆标示不明显,难以找到,比如天津市五大道历史博物馆就坐落在一个小院子里的地下室中。采访时,工作人员表示最希望改善的就是博物馆标示,让更多人知悉博物馆的地址所在。
馆主有热情但不专业
运营成本压力困扰可持续发展
资金缺乏是项目组在走访调研中,民办博物馆馆长们常常谈及的一个问题。调查数据反映,民办博物馆的日常开销不仅金额大,并且条目多,其中以房租、职工薪酬和水电费占比最大。
“由于要租用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很多馆长都认为房租是让他们很头疼的一笔开销,而且在近几年只涨不跌,未来怕会更高,这就像压在他们心头的一块石头,每个月的工作都是在这种重压下开始的。其次,职工薪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项目组成员郭萱说。许多民办博物馆仅仅依靠馆长个人维持,因此无力扩大规模或提高运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