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博物馆来说,如何在信息传达和兴趣激发之间找到平衡至关重要,博物馆的任务是能够将信息传播给更多的目标受众,如何在可能乏味的、说教的科学展示中产生兴趣并获得知识和启发,这对参观者而言是一个障碍,对展览组织者是一个挑战。“科学暴风”的创新动力来自博物馆的核心任务:激发和鼓动孩子们在科学、技术、机械和工程领域的全部潜能。展览仅仅更新博物馆的基本物理和化学知识是不够的,它必须能够激起人的在智力和情感层面的潜能。
为了加深参观者的印象、帮助参观者与展示内容之间建立情感联系。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组织了一个包括了科学家、教育家和公民代表的特别小组,由这个小组参与概念设计计划过程的最早阶段,探索向公众传达基本科学知识的新方向。讨论博物馆的未来定位、在科学教育中的角色、如何让参观者印象深刻。考虑到物理和化学主题对很多人是典型的难题,MSI的将焦点放在了如何让物理学和化学看上去富有趣味这个问题上。
一开始进展缓慢,但是当小组里的一位科学家提出:“是什么吸引人们从事科学工作”工作有了重大突破。很多人认为是从童年的某些印象而来,一些人甚至回忆起来博物馆的经验。通过这个问题,小组很快理清楚了展览的概念从极其普通的常识入手,通过有趣的展现引入基本的科学原理。通过头脑风暴和梳理,小组最终把焦点放在了体验策略上。并且确定了展览的目标一在信息传达和审美展示方面的完美结合,创造一种独特的博物馆经验,能够连接自然的力量和物理、化学的基本规律,并伴随着科学发现的欢乐与冒险、好奇心和兴趣。
最终形成的展览,核心部分是七组壮丽的、规模巨大的模拟自然现象的交互装置,其中包括40英尺高的龙卷风涡流,直径为20英尺的沙雪崩演示盘,120万伏特高压的磁暴线圈等,这些装置可以由参观者测量、操纵、观察,是一个探索科学原理的绝佳平台。
在这一装置中,线性和互动媒体广泛地用于实现交互目标。这些基于媒介的体验可以分为大型线性媒介、交互媒介(包括机电原理控制的媒介、独立媒介和角色扮演游戏),语境互动体验三种类型,每种类型有特定的不同目标。
基本媒介是大型的、线性的影像,演示惊人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家研究这些现象的故事。屏幕本身很大,例如展示原子的那个有42英尺宽。这个部分是用来传达展览的基本内容,并展示人类与生俱来的科学研究的欲望是人们理解自然的基础。线性媒介适合讲述叙述性的故事。一共有七个主要部分,展示的每个自然现象都配备一个这样的媒介方式。
互动媒介旨在加强观者对展示内容的理解,当他们控制和测量大型实验时,不仅能够基础到有吸引力而丰富的内容,并且能通过一个有趣的方式与当代科学家进行某种对话。互动媒介在能发挥三种三种作用:控制展览的实体因素、独立的交互体验和角色扮演体验部分。九个展览都有互动媒介部分,这里为大型机电展览提供可操作的界面。无论是否有讲解人员,这种交互装置都能够引导着参观者循序完成科学实验的参观流程。当观者进行测量时,需要的反馈会出现在观者面前,反馈包括测量数据、数据的平均值,以及其他有帮助的信息,如科学家做相似实验的数据和过程以及得出了什么科学原理等。
一、多阅读、力争“博”自然课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常会问一些“为什么”。小学自然课虽然讲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识,但涉及面很广,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无所不包。因此,自然教师应努力学习,使自己具备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自然课教师。尽管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多样的,加强阅读是自然课教师扩大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们自然课教研组里,每个教师都自订了《小学自然教学》、《小学科技》等专业杂志。另外,像《十万个为什么》等知识性书籍也是我们工作之余必看的。在平时,我们还注意通过阅读报刊收集各类有关教学的知识和信息,如地理、天文新发现,科技新动态,物理、化学新进展等,不断扩大知识面,增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勤动手、学会“做”自然课教师除了能熟练做课本中的各种实验外,还应具备根据教学需要,动手制作教具,改造已有器材的能力。例如,在教《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时,我用橡皮膜、U型管、橡皮导管自制了测水压的仪器,用水面的升降表示压力的大小,明显的实验效果使学生学习兴趣陡增,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自然课教师更要勤于动手。平时,我组织学生根据本地的动、植物资源,指导学生制作动、植物标本。这些平时积累起来的自制教具,对提高自然课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为节约了开支,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四、多动口,善于“讲”小学自然课教学中一些看似浅显的自然现象,其背后常常涉及到一些深奥的科学道理。这就要求教师会讲,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出来,使学生爱听,乐于接受,这是自然课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基本功之一。这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掌握好传授知识的度,尽量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生动丰富的语言进行讲解。同时,对平时学生提出来的一个个的“为什么”,教师也应进行详尽的讲解。通过向学生介绍各种有趣的自然现象,科学家的故事,自然界中的未解之谜,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小立志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
五、常练笔,学会“写”和“画”自然课教师要会写:要会写教案,能设计出精美、恰当的板书,会写实验报告,会写课后小记,还要会写科学小论文。自然课教师还要会画,能画辅助说明图,能画漂亮的投影片,能出科技板报。比如在教授《鸟》一课时,如能在黑板上画出一只栩栩如生飞翔的鸟,再导入课题,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时,可画一幅配合课文的辅助图,会更有利于学生对科学道理的理解。归结起来,我们认为,不但要强化写与画的意识,还要要求写得正确,画得美观。能写能画,是自然教师又一必备基本功。
一、总体目标: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通过开展具备时代气息的、富有儿童情趣的各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增强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探索个性培育的途径,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工作重点
1、教育
(1)指导学生认识校园,了解学校常规,熟悉校园周边环境。
(2)进行尊师守纪、讲礼貌、团结友爱等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教育。
(3)培养爱科学的兴趣,初步知道一些生活常识和自然现象。
2、管理
(1)成立班委,具体分工,各司其职。
(2)制定适合班级实际情况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常规管理为载体,规范学生的各项管理要求。
3、发展
(1)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和写字姿势,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听懂别人的谈话。
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中医养生文化学者、执业中医师;国务院直属机关老年大学特约养生讲师;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三智道商国学院特聘讲师;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中国气象频道特约养生专家;倡导有健康才有价值的健康理念;
在经络养生方面有独到造诣;健康培训工作中强调中医专业化、通俗化、简单化、实用化。
民间谚语看国人智慧
“冬吃萝卜夏吃姜”,是一句民间谚语,从这里可以看出祖先的智慧:生姜是温热性质,在炎热的夏季吃;白萝卜偏凉却在寒冷的冬季食用。这是为何?过去农村用辘辘从井里提水,夏天时井水是凉的,冬天的井水却是温的。老乡说:夏天地气(能量)在外面,冬天地气(能量)收回地下。对应于人体,夏天阳气、热量集中在体表,毛孔张开易出汗,体内却是空虚的,温度低,所以用温热的生姜进入体内平衡一下;冬天阳气收回到体内,容易产生郁热,吃点偏凉的白萝卜防止内热。
我们中国人吃东西,是依照自然法则的,同样吃了不洁的东西,夏天肠胃里面是虚的、凉的,容易出现腹泻的情况;冬天肠胃里面是热的,而不易坏肚子。因此按照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冬天可以吃点冰淇淋,夏天虽然外面热得很,还是少食寒凉为好。
中医的实质是简单而又朴素的――通过对宇宙自然、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并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处处充满了自然的智慧。现代人要想了解中医、掌握中医,就必须把自己想象为古人,设身处地还原中医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模式。
自然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的思辨方式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黄昏看到西方天边的火烧云,就知道明天会晴空万里;在北方生活的人们也知道月亮如果有黄晕,第二天就会刮风,这种判断有时比天气预报还准确。
坡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通过月亮在视觉上的变化来说明人生的哲理,也体现着中国人的天人相应观念。月亮不管是初一还是十五,它都挂在天边。三十、初一被地球挡住使太阳光线不能反射,如果我们因为肉眼看不见就说月亮不存在,大家可能哈哈一笑,嘲笑有这种认识的人太愚蠢!
一、培养幼儿积极的科学情感和态度
我们区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古朴的乡村、连绵不断的大山、历史悠久的古胜名迹――白塔、四季变化特征分明的自然现象,都给幼儿提供了学科学的机会。在大自然中,幼儿亲自体验、感受周围事物的特征及变化规律,而获取广泛的感性经验。为形成幼儿初级的科学概念,发展各种能力打下基础。如:结合司机的交友活动,幼儿置身于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成为对幼儿的新异刺激。在春季,我们引导幼儿贯彻植物发芽的过程,参加了种植劳动。观察春天的风、雨;在夏季,我们组织幼儿到公园赏花,观察蜜蜂采蜜,捕捉蝴蝶做标本;在秋季,幼儿漫步在田野上,看看金灿灿的稻谷,参加收玉米的劳动,采集片片落叶,收集各种花种和农作物种子;在冬季,组织幼儿玩雪、堆雪人、冻冰花、观察常绿树和落叶树……这一切活动给幼儿带来无穷的乐趣,同时也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丰富了幼儿的见闻,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情感,也为他们学习、理解周围事物与季节变化的关系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掌握粗浅的科学知识
社区组织资源是指当地的各种组织和物资。我区既有高科技生产能力的化工厂,又有电视台、印刷厂、运输车队等社会资源。在这些资源中,蕴含着许多科技知识,组织幼儿有目的的参观这些地方,一方面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一方面学习掌握粗浅的科学知识和常识。如:参观工厂时,纵横交错的管道,庞大的仪表操作机群等生产设备,都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幼儿对燃烧的火炬发出了疑问:“为什么火炬老烧个不停?”、“烟囱里冒的烟对人体有害吗?”教师抓住这一现象,向幼儿进行了环保教育。幼儿在参观活动中,常被神奇的科学生产过程所吸引,从中不仅了解了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也掌握了一些科学常识。如:在参观过程中,知道牛奶挤出后,还得经过过滤;电视节目的播放靠电讯信号来传送等。同时,为培养孩子未来运用科学技术建设祖国奠定基础。
三、促进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园许多幼儿家长从事着各种行业,其中有研究人员、电脑技术人员、实验员等。他们的职业特征中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他们的专长向幼儿介绍有关的科学知识。使幼儿能对从事各项工作的劳动者有进一步的认识,懂得要尊重成人的劳动成果,懂得做每一项工作都要有许多知识才行,从而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科技启蒙教育活动遵循的原则
在社区科教活动中,我们有机地把正规性、非正规性、偶发性科教活动形式与参观、郊游、游戏等活动结合起来,把各种教育手段交互使用,指导幼儿的科学活动,并把握住几点原则:
1.正规性科学活动与游戏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正规性科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指导科学探索活动,游戏以其趣味性促进了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正规性科学活动是教师定向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开展的,通过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进行感知的操作活动。而游戏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如:“放风筝”活动,教师在正规性科学活动中,让幼儿观察扎风筝的过程,了解风筝放飞的原理以及风筝的形态、特点,而后利用游戏“看谁的风筝飞得高”活动,让幼儿在玩风筝中,探索放飞风筝的秘密。正规性科学活动的严谨性和游戏趣味性的结合,为幼儿提供了学习正确科学知识和自我探索活动的机会。
2.非正规性科学活动与实验活动相结合原则
非正规性科学活动是指幼儿在科学发现室、自然角等设施内,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所需材料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实验活动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在两种教育方式的结合运用中,多以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为主。如:幼儿在玩沙子时,有许多小朋友用模具扣沙模,可沙模一碰就散或变形。这时,教师启发幼儿用什么方法让沙子变得有粘性点?有的幼儿往沙子里掺浆糊,有的往沙子里加稀泥,还有的往沙子里掺水。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从而引起了幼儿探索的愿望。
3.发性科学活动和观察活动相结合原则
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常会被幼儿的“偶发性”事件所干扰。把这种偶发性现象引导、转化到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如:在观察拖拉机耕地时,有一幼儿突然发现了一条蚯蚓,所有的幼儿都把目光集中到蚯蚓身上。教师利用这偶发事件,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了蚯蚓外形特征和给田地松土的动作,介绍了其生活习性、作用,启发幼儿捉几条蚯蚓带回班级进行长期性观察。蚯蚓被幼儿放在自然角的花盆里,天天都有幼儿去观察蚯蚓的活动。通过这一偶发事件而引起幼儿长期的科学观察活动,有利地培养了幼儿持久观察事物的兴趣。
4.科学性与形象性原则
有许多科学的词语不易被幼儿理解和掌握,教师在不违背学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将其形象的转化为幼儿理解的概念。如:纤维生产过程,由于机器是封闭的,用语言说不清成丝的过程,教师把溶化的聚乙烯原料用棍卷住一头,不断转动,慢慢地随着棍的转动,溶液中拉出一条丝。这一较形象的演示,让幼儿初步了解纤维牵引拉丝的过程。并根据幼儿特点,为幼儿科学认识活动提供直观、形象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