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折射了什么?

场馆入口处观众队伍蜿蜒曲折排成长龙,展厅内人头攒动……今年暑期,不少博物馆成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网红打卡地”,人气火爆,参观一票难求。

过去显得有些高冷的博物馆,为何持续升温?“博物馆热”会成为“一阵风”吗?“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近日,记者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刚开馆不久,已有大量观众在门口排队等待参观,展厅内挤满了来自各地的游客。11岁的马悦宸由外婆刘琴陪着参观。“我觉得对孩子来说,参观博物馆是个很好的暑假学习方式。”刘琴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部文明史,多看看博物馆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在心里埋下文化的种子。

“这几周,河南博物院几乎天天满员,观众每天在1.2万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近两倍。”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

馆藏文物五万余件的河北定州博物馆,今年7月接待量为4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86%。

“‘博物馆热’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这种热度。”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介绍,山东博物馆近期日接待量均在1万人次以上,7月中旬以来的周六、周日则达2万人次,大幅超过上半年平均每日5700余人次的接待量。

刘延常说,为更好地服务观众,山东博物馆每天安排业务骨干轮流到各展厅开展讲解;还设立“馆长讲解日”,每周二上午选派一名馆领导进行讲解,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下一步,还将举办“博物馆之夜”活动,让暑期的中学生有更多机会走进博物馆。

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一些博物馆还发展了丰富的文博创意产业。

“今年暑期,南京博物院推出10大类共一千余件文创产品,其中南博院藏文物系列笔记本、南博院藏文物系列金属书签等尤受欢迎,最高时单品一天可以售出一千多件。”南京博物院文创部负责人田甜介绍。

“博物馆热”缘何兴起

记者调研发现,“博物馆热”的兴起,是多重因素带动的结果,并非偶然。

——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日趋浓厚,文化需求更加旺盛。

“我是文博爱好者,去各地旅游,一定会去看看当地的博物馆。置身于博物馆里,仿佛走入历史深处,来到先人真实生活的环境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温度和气息。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通过那些真实的器物表达出来,历史仿佛活了起来。”在山东济南某公司工作的于少晶说,“我个人最喜欢观看史前、商周直至秦汉时期的文物,因为我一直对于人类起源、对于在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如何形成了对我们影响至今的文明历史充满好奇心。”

“知来处,明去处。”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件件文物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沧桑,抽象、模糊的历史从而变得具体生动。浙江大学考古学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说,在“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公众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在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及其创新伟力。

马萧林说,博物馆近年对文物的研究不断深入,挖掘当中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与现代时尚潮流有效结合,形式、内容都更加有趣,让传统文化不再枯燥,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青少年“研学热”带动了“博物馆热”。

今年夏天“研学热”不断升温,研学旅行成为不少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研学旅行中,一般都会安排参观博物馆。

“现在我接待的全是青少年团,夏令营、亲子游、研学团是主力军,参观博物馆是一项主要活动。”西安碑林博物馆内,导游张琳对记者说,早在今年4月份,接团日程就已经排到了8月份。

每天下班前,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都要看看当天的观众统计。“孩子的数量特别大,占暑期观众的30%以上,有的是随家人来的,有的是学校组织的。”董宝厚说,“我们很重视培养青少年对文博知识的兴趣,除了推出流动宣展车走进全省各地校园,在策展时也注重融入与青少年的互动体验。”

——一些博物馆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呈现展品吸引观众。

新石器时期的骨笛,春秋时期的楚国青铜编钟……在河南博物院,观众除了可以在展厅观看这些珍贵文物,还可以走进音乐厅,直观地、沉浸式地感受古代乐器发出的声音和魅力。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用根据文物复制出来的乐器,不仅演奏古代音乐,还演奏现代流行音乐。

3D投影技术让静态的展品动了起来;AR智能导览眼镜让观众能通过语音指令、视觉识别观赏文物;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展品特性,以最佳的方式展示文物……新技术的应用,拉近了博物馆展柜中的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策划展览时,我们尽可能把深藏库房的精品文物拿到展厅去,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亲眼看到;通过不断更新内容增强观众的黏性,让观众每次进入博物馆都能有新的看点。”刘延常说。

如何更好满足观众参观需求

“今后,越来越多的人会把参观博物馆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刘延常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共有10.4万家博物馆。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我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中国博物馆数量在全球位居前列,但每百万居民拥有的博物馆数量仍相对靠后。

针对一些“黄牛”倒卖博物馆门票等行为,业内专家建议,文博机构可采取智能验证、限制单人最大预约量等技术手段;同时,与公安部门加强合作,建立“黑名单”制度,打击恶意抢票、囤票等行为。

“未来的文博机构还有更多空间可以探索。”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刘卫华说,比如,建设残疾人友好型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能无障碍走进博物馆;与媒体联合策划推出更多与社会深度互动的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作用和文化影响力。

THE END
1.浙江省博物馆:面向未来,努力做有高度有广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建成开放到现在已有70多天了,近来这里已成为门庭若市、一票难求的网红打卡点,实现了开门红。除了分享新馆落成的喜悦外,希望与大家探讨、谋划、展望浙江省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之路。所谓面向未来,对于浙江省博物馆来说有两层含义。http://www.ncha.gov.cn/art/2023/11/17/art_723_185360.html
2.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冷门博物馆靠什么卷?前不久,记者去浙东运河文化园参观时,便有此体会。这里2003年便已建成,原名绍兴运河园,曾获“中国风景园林金奖”。去年9月,浙东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为园林增添新生机。今年8月,园林又新增了浙东淡水鱼馆等空间,力图以更多视角来诠释运河的生命力。 相比于一众热门的博物馆,这里的参观者并不多,观展体验反而不错。https://www.jfdaily.com.cn/wx/detail.do?id=804876
3.河南博物院暑期大数据带来的思考与启示(二)“文博热”折射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河南博物院作为1998年规划建设的文化地标,其设计接待能力仅为日均3000人次,当下,每天供给门票限额12000人的情况下,仍有大量观众无法入馆参观。这一现象体现了公众对博物馆的高度认可和热情参与,更折射出当代社会对于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文化供给的迫切渴望。 http://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925/8234.html
4.文博青年说丨讲好新时代博物馆故事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让文博与观众更贴近、服务更周到、策展更精致、文创更有趣,我们寻访了10位首届“中国博物馆协会年度青年人物”,他们分享了自己与博物馆之间的故事。他们来自不同类型博物馆、不同业务领域,他们有情怀、懂专业、会创新,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探索者,是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40518/391ee15bc8e6461a8d8ff0f16a1744cb/c.html
5.社会讲解如何烹好博物馆里的“文旅大餐”?一些博物馆观众告诉记者,购买社会讲解服务是“不得已为之”“不找讲解真的有种白跑一趟的感觉”。 记者了解到,通过报研学团、线上拼团等方式购买非馆方讲解服务的博物馆观众不在少数。在多个线上交易平台,面向博物馆的社会讲解服务明码标价,时长多在两三个小时,有一对一、小团、大团等多种形式,价格多在数十元https://m.yunnan.cn/system/2024/09/22/033239462.shtml
6.两会速递38份文旅文博艺术领域建议提案一方面文博场馆、科技场馆展陈水平质量提高,免费及低价公益票得到了广大参观者的热爱肯定;另一方面以盈利为目的的黄牛抢票倒票行为更加剧了“一票难求”。“一些热门场馆因此12345投诉不断,观众对场馆管理和行政执法产生了质疑,相关场馆打击黄牛手段有限,有苦难言。” 担任上海科技馆馆长的倪闽景对这一现状忧心忡忡。http://www.chinaccsia.com/cn/news/651.htm
7.如何讲好博物馆的故事?文博学者齐聚江城一席谈文物藏品艺术大英如果要在国内各大博物馆中评选超级“网红”,陕西历史博物馆应该拥有一席之地,而今年暑假期间门票最难抢的博物馆,当然也少不了它家。 9月23日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带来《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文物国际交流合作高地》主题演讲,分享该馆的国际交流心得。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FFI9P0R053469LG.html
8.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五一”假期多地文博场馆接待量创新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有更多的预算和时间用于精神追求和文化休闲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而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一本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很多人日常生活就喜欢到博物馆去参观。到异地去参观能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文明的博物馆,也是观众为了满足这种精神的需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告诉记者https://www.xhby.net/content/s66384102e4b0706ddc4cda36.html
9.从社交打卡到高科技互动:博物馆还有哪些新玩法?“博物馆热”正成为一股席卷全国的文化浪潮。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2035年,中国将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https://www.yicai.com/news/101068395.html
10.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火热程度较之往年更甚。从研学团的学生,到亲子游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今年夏天,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火热程度较之往年更甚。从研学团的学生,到亲子游的家长,再到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把博物馆作为暑期出游的首https://www.jyeoo.com/shiti/38809109-9152-4f15-ad51-02597bd93510
11.国际博物馆日看广州的博物馆如何玩转“文旅新质生产力”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观往知来?润物无声”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暨中国旅游日广州主会场系列活动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举行。https://news.dayoo.com/guangzhou/202405/18/139995_54669714.htm
12.新华每日电讯微报纸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党委书记吴锦寿结合当地实际打造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全镇共发展农家乐200多家,户均年收入5万多元;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洛扎县公安局国保大队三级警长坚增罗布,多次主动向组织申请到边境参加执勤巡边,践行守护热土家园、保卫人民安全的信念;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人民法院副院长余崇斌不断为生态保护集智http://mrdx.cn/h5/mrdx/content/20240205/PageArticleIndexLB.htm
13.中国博物馆出现爆发式增长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 恢复与重塑”。国际博物馆协会推出的博物馆日海报,是一位观众戴着VR眼镜,看见两只手正在传递一朵花。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定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将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https://m.gmw.cn/2021-05/14/content_1302293869.htm
14.马萧林委员:“到博物馆打卡”蔚然成风公众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今年春节期间的博物馆有多火爆?8天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博物馆里过大年”受到大众青睐,不断涌现的优质文化活动,让生活更美好。 游客在河南博物院内观展。河南博物院供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尤其是‘精品文化’方面的追求日益旺盛。”在马萧林看来,这恰恰说明我们https://www.ishaanxi.com/c/2024/0305/3085622.shtml
15.资讯博展联盟浙江省中小博物馆运营管理培训班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的精神,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即将开展“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与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博强省”建设要求,剖析全省中小博物馆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难点与痛点问题,有效应对开放服务的安全风险,努力使全省博物馆“热”的均衡,学会定https://www.518bwg.com/x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