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
曾经,文物保护只是文物部门的工作;如今,文物保护是全民的事业。
曾经,博物馆只是收藏和研究文物的地方;如今,博物馆是全民教育的第二课堂。
曾经,人们以为考古是为了寻宝、收藏;如今,大家明白考古是实证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
年方七十,风华正茂;肩负历史,迈向未来!
文化传承需要你、我、他,大家一起来,同心筑梦,砥砺前行!
1950: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有关文物保护的法令。
1961: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暂行条例》,初步确立文物保护的基本制度。
1974: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87:中国的第一批6项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2: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
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
2019:良渚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十六个字的工作方针更科学
作者:王军(原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2002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也就是惯称的“十六字方针”。当时我在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工作,见证了它产生的过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体制转型、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文物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大规模城市建设造成的文物破坏屡禁不止,盗窃、盗掘田野文物、甚至馆藏文物的歪风甚嚣尘上,形成强烈的外部冲击;另一方面,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家保护和民间收藏的关系等,在系统内部也一直争论不休,对“保”与“用”的认识出现了不少偏差和误区。内外两方面的冲击,使得文物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更精彩
作者:方勤(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2007年9月5日上午,中央有关领导人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期间谈到让更多的公众免费享用公共文化资源的问题,希望湖北在中部地区带个头,让省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经过认真研究探讨,结合2007年“十一”黄金周新馆试运行开放经验,湖北省博物馆制定了《免费开放须知》,并于同年10月18日正式实施免费开放试运行。11月6日,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湖北开幕,在开幕式上正式宣布湖北省博物馆将全年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的消息传出后,湖北省博物馆日参观量达到了免费开放前8倍有余。馆门口排起了绵延数百米的长队,场面蔚为壮观,被媒体称为“井喷”“爆棚”。在认真总结了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有关经验基础上,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全国的博物馆进入免费开放时代。
免费开放之后,我们一直在思索,如何将免费开放之前的那种封闭型、学术型的“以物为本”的管理与运作,转化成为“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并重的新型模式。因为我们知道,只有采取一种开放的、大众认可与接受的传播模式,才能在大量观众涌入的情况下,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免费开放后如何凸显博物馆的特色也是我们思考的重点。编钟乐舞是湖北省博物馆的拳头产品,也是传播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免费开放后,我们适应观众需求对编钟演出曲目进行了重新编创,推出了《梁祝》等新曲目;还与腾讯等公司合作推出《风一样的勇士》主题曲,传统与现代牵手,让古老的编钟更易于为年轻群体接受。我们还推出“5G智慧博物馆App”,将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一批珍贵文物在App上进行“毫米级”重现,让人们足不出户畅游湖北省博物馆。
社区参与的遗产保护更持久
作者:吕舟(清华大学国际遗产中心主任)
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7年北京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猿人遗址、泰山等6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始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历程。32年来,中国已经从一个世界遗产保护的初学者,成长为世界遗产保护的大国,不仅是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是有着丰富保护管理经验,能够向其他国家的世界遗产保护提供支持的遗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