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福建博物院举行。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和美好生活”。主会场活动由国家文物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在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正式发布中国博物馆发展数据。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博物馆通过专业化的运营和交流,为人们提供了教育、鉴赏、深思和共享知识的专业平台及多元体验。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走进博物馆,感悟历史、继承文化、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旅游休闲的一个重要选择。
2022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全年举办线下展览3.4万场、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推出线上展览近万场、教育活动4万余场,网络浏览量近10亿人次,新媒体浏览量超过百亿人次。通过持续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我国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
同时,为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自2010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每三年进行一次运行评估。2023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第六次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其中12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已经完成了评估。目前,我国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达1209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8%,一批革命纪念类、考古遗址类、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国有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通过运行评估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还公布了2023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名单、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开展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活动,启动中小博物馆数字助力繁星计划等。此外,国家文物局在开幕式上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公布了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举办城市为陕西西安。
“Z世代”预订博物馆的订单占到25%
数据显示,2022年1月~5月,“Z世代”预订博物馆的订单占到25%,搜索博物馆的人群中,95后占据近30%的份额。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相比2012年的3069家增长了1倍。根据预测,在未来几年中,中国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潜力将会大大增加,市场规模也可能会增长到2万亿元以上。
除了各省市常见的历史文化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各地主题千奇百怪的博物馆也备受游客青睐:四川眉山的泡菜博物馆、山东潍坊的风筝博物馆、广东深圳的华强北博物馆……
博物馆游火热,这必然与近年来博物馆年轻化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密不可分。
去年,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文创毛绒玩偶意外走红,博物馆“花式整活”成为推广文物的一大思路。潮玩、雪糕、彩妆、咖啡奶茶……各类联名都出现了博物馆的身影。
2021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79亿人次。2023年1月,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政策后,博物馆旅游迎来了新的高潮。今年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接待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参观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博物馆以藏品为基、文化为魂、体验为核,为旅游活动注入了丰厚的历史意蕴与文化内涵,让人们在参观中得到了心灵的熏陶与滋养。博物馆旅游在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中,有效地服务和满足了人们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博物馆+”文化体验深受游客欢迎。博物馆是文化的承载者与文明的汇聚地,收藏着珍贵的文物,展呈着一个民族、城市或地区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文化习俗和价值理念,能够让人们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从文物中探寻古今的价值联结。
“博物馆+”教育研学掀起热潮。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让其拥有开展研学旅游活动的独特优势。研学旅游集知识性、场景性、娱乐性于一体,为游客特别是学生提供了具有新奇感、场景感和兴奋感的开放式学习氛围,能够让他们在亲身感受和互动实践中学习,在增加博物知识和文化自信的同时,培养思考探索和学以致用的能力。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了教育活动32.3万场次,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听故事、画纹样、尝试汉服拼布,去中国扇博物馆感受中国扇文化、体验制扇工艺,到建川博物馆重温抗战历史、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博物馆研学旅游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有效拓展与深化,也是一场生动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学习。
“博物馆+”旅游文创精彩出新。文创产品开发,文化是根本,创意是灵魂,产品是结晶。博物馆文创在尊重历史文物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创意与设计,开发出有内涵、有颜值、有品质、有价值的文创产品,赋予了文物新的形态与生命,让游客把博物馆“带回家”,让高冷的文物更有温度,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上海博物馆推出的名画“同款”创意甜品销售额超过2400万元;河南博物院推出的以“考古盲盒”为代表的系列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4300万元,备受市场青睐和追捧。
文旅消费需求随时代升级,文博旅游创新永无止境。博物馆只有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文化传承利用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获得更为蓬勃与持续的生命力。具体而言,可从以下4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速理念转变,创新旅游服务。加速推动工作从以“物”(藏品)为中心转向为以“人”(观众)为中心,促进文物、创意和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场景、新形式和新业态,提升博物馆旅游的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增强游客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二是加快数智赋能,提升旅游品质。顺应旅游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通过环幕影院、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通过虚拟偶像、人工智能等技术增强定制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博物馆旅游的质量与效率。
三是注重创意营销,扩大文化影响。紧抓旅游消费年轻化、分众化、分层化等特点,利用短视频、直播、游戏等新兴营销方式,帮助博物馆“出圈”,更好地发挥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价值传播作用,让文物“活”起来。
四是激发多元力量参与,促进共创共享。积极推动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构建价值共创与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聚智聚力发展博物馆事业,让博物馆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