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用文物讲好文化故事

110多年历史,143万件藏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为国护史、为国藏史、为国弘史是国家博物馆的重要使命。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探寻它如何用文物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

精彩展览呈现历史长卷

一厅之内,纵览百万年。走进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琳琅满目的文物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生动呈现。展厅中,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石锤、石砧,距今约42万年,是旧石器时代先民智慧火花迸发的见证;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玉琮,器身阴刻的日月纹图案诉说着史前区域文化交流融合的壮丽篇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的唐代饺子、点心及食具,讲述着各民族往来互动的生动故事……

“感觉很震撼,像在跟隔着久远时光的文物对话。”北京市顺义区第八中学初二学生张竞文说。她的同学代梓程也深有同感:“这些文物上面精美的花纹,让我感受到古人对美的追求。”

“我爱中国”“我也爱中国”“我非常爱中国”,3位年轻观众看完“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后,在留言本上接连写下了观后感。

“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展厅里,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前,观众纷纷与这抹“最美中国红”合影。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年轻观众走进国博,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据统计,截至11月底,国博今年累计接待观众630余万人次。其中,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达62.09%。

如何将展览办得有新意、有活力,以吸引、满足更多年轻人?国博用现代技术激活展览的全新活力和无限可能。国博的首个数字展览“数说犀尊”80%以上的展览内容基于数字技术获得,并以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呈现。“它还是国博的首个智慧展厅,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三维高清采集、环境监测、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提供全新观展体验的同时,让观众走进幕后,全面了解博物馆智慧化的技术路线和最新成果。”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数说犀尊”展策展人朱晓云说。

博物馆虽不可移动,但博物馆可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个角落。国博积极打造巡展品牌,2024年在全国11个省区市及海外举办巡展,落地巡展项目14个,在海内外讲述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文物故事。

专属讲解满足不同需求

文物无言,讲解员们就是“代言者”。在国博,人们经常能看到讲解员们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文物故事,带领观众奔赴一场场历史文化之旅。据统计,截至10月底,国博讲解员今年累计服务观众约35万人次。

有许多“文博迷”“历史迷”不满足于普通的讲解,期冀在博物馆学到更具专业深度的内容。为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国博提供了分众化、特色化的讲解内容和服务。他们邀请策展人等专家学者进行兼具学术性、趣味性、教育性的专场讲解。截至10月底,国博今年共聘请馆内外专家45人,举办“专家讲解周”10期97场次,围绕各类展览推出49个讲解专题。

国博还积极建设研学教育品牌,深化馆校合作。国博面向中小学生开设了涵盖“古代中国·通史”与“古代中国·通识”两个系列20门课程,并承接北京市教委委托的“七个一”活动,今年以每天接待400至500人次的频率,为海淀、丰台、门头沟等6个区的中学生提供“古代中国”研学教育服务一千余场,服务学生3万余人次。

个性文创激发文物活力

冬日清晨,国博开门没几分钟,排队购买凤冠冰箱贴的观众已在国博大厅内“甩”出一条望不见尽头的长龙。截至11月27日,“木质凤冠”和“AR金属凤冠”两款冰箱贴自今年推出以来共计销售超53万件,成为国博近20年来当之无愧的“销冠”。这款文创产品不但销量惊人,而且形成文创产品与展览的良性互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内,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凤冠前,拿着精美典雅的凤冠冰箱贴等着与“原型”合影的观众也排起了长队。

有人说文创产品销售区是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国博对待这一“展厅”丝毫不懈怠。“爆款是‘无迹可寻’的,我们能做的是对每一件产品精心打磨。”廖飞说。今年以来,国家博物馆累计推出各类文创产品200余款,涉及350余个品类,凤冠系列、机甲拼插玩具、AR考古盲盒等都受到观众的好评。

舞台上,一位“汉代说唱者”神态诙谐。他头戴帻巾,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满脸笑容拖着长音说:“这里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的明星文物——击鼓说唱俑,在舞台上“活”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出品的原创舞台剧《盛世欢歌》是国博馆藏文物舞台活化的首次尝试。这部剧以汉代击鼓说唱俑为主角,融合话剧、音乐剧、戏曲、歌舞、中国古代音乐、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再现汉代社会底层俳优的命运起伏。

国博通过匠心独运的展览、生动有趣的讲解、巧思设计的文创,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编织成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让更多观众在这里读懂中国,体悟历史。

(本报记者李韵王笑妃)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博物馆持续推出精品展览 冬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走进这座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一件件精美藏品、一段段珍贵记忆、一个个动人故事,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饱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国家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来国博,看中国,读世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观众https://www.mct.gov.cn/wlbphone/wlbydd/xxfb/zsdw/202412/t20241210_956782.html
2.[新闻]《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报告(2023—2024)》发布数博会官网文化遗产数字化是积极应对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给文化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的重要举措,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0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强调要着力“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也增加了“推https://www.bigdata-expo.cn/news/1487913983
3.在国博读懂文化中国:当百年国博遇到“文博热”澎湃号·湃客博物馆文创被排队抢购的背后,折射出近年来我国“文博热”的持续升温。来博物馆看展览、看文物,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据统计,截至11月28日,2024年国博观众累计预约已达到6309187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同比增长10%。暑期,国家博物馆每天有近160万人预约2.6万张门票。国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58215
4.惜秋文旅部集中示范推广数字化创新成果文旅部集中示范推广数字化创新成果惜秋 铸造和装饰工艺12形成约9典藏大脑 (近日)9国家自然博物馆应用人工智能,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推出的,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和2024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提供数据支撑“开辟”提供沉浸式导览服务“浙江美术馆”,十佳案例。 https://bbs.9you.com/forum-186-1.html?modwap=viewthread&tid=605034
5.展览推介扬科技之帆,泛历史之海,《何以文明在展览数字体验区,AI画台、AI拍照、3D打印等趣味玩法,将把每位观众朋友的艺术想象瞬间变为生动的现实作品,融合历史,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闪现。 在研学区,朋友们可以在专业讲师指导下,体验青铜铸造和玉器制作,走进古代工匠的人生,或者一秒变身考古工作者,参与考古坑现场发掘,感受地球生物和人类文化起源的无穷奥秘。 https://www.cdstm.cn/frontier/qt/202412/t20241213_1081829.html
6.第三届智慧博物馆论坛成功举办中国国家博物馆2023年12月1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承办,西北大学协办的第三届智慧博物馆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博物馆大数据挖掘与关联融合路径探索。智慧博物馆论坛从第一届的探索数字技术,到第二届提出智慧博物馆的理论框架,再到今年对博物馆大数据的探索,见证着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312/t20231220_265638_wap.shtml
7.国家文物局力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博物馆NFT即将迎来新时代博物馆数字化是当代博物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对于扩展博物馆辐射能力、实现博物馆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局指导各地博物馆在藏品数字化保护、智慧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https://i.ifeng.com/c/8EYiV8icA8v
8.中国博物馆数字化8篇(全文)中国博物馆数字化 第2篇 偷盗的可能,有效的解决了展品展示和展品保护之间的矛盾“文物资源不可再生,博物馆的 藏品如果年代久远,质地会变得十分脆弱,在展览时必须十分注重光线及空气湿度,即便如 此,长时间展览后,展品依然会产生不可挽救的损坏”而且博物馆为保护展品采取的各种限 制措施也使参观者在浏览时产生不适(https://www.99xueshu.com/w/filezjrkg9x8.html
9.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西安智慧博物馆之城建设如火如荼西安新闻网早在2022年,西安博物院就推出了便携式AR眼镜可通过对语音指令识别,唤出文物相关信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呈现,加强了文物与游客的互动;目前已经完成的热力人员感知系统为助力数字博物馆建设、展览展示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为游客参观体验提升创造了更科学细致的可能。https://www.xiancn.com/xzt/content/2023-11/20/content_6805560.htm
10.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馆长驾驶舱博博会2021安防环境监测主题,围绕国家博物馆能源、告警进行界面主题设计,主题涵盖能源监测、告警管理、楼控设备数据、环境信息数据以及各类基础设施数据等信息资源,将馆内各类信息资源和基础要素进行可视化展现和监测,构建国博安防环境一体化平台,为馆内的安全保障、资源调配、环境监测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帮助管理者全面、清晰、直观的http://www.expo-museums.com/exhibitor/post/id/1251.html
11.国家海洋博物馆——运用数字化全媒体矩阵建成沉浸式梦幻海洋科普国家海洋博物馆是由自然资源部与天津市政府共建的全国唯一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 物馆,宗旨目标是通过收藏展示海洋自然与海洋文化历史成果,传播海洋科学文化知识, 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博物馆的展览主题为“海洋与人类”,通过海洋自然、海洋人文、 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等展区,全面展示海洋自然历史与人文历史的演化、发展历程及https://www.tast.org.cn/zthg/system/2021/02/09/030012221.shtml
12.2023博物馆数字化展博物馆技术产品展览会同期举办的「数字化博物馆论坛」,面对面讨论未来AI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AR/VR等新科技驱动等带来的庞大市场,此次数博会为您提供了一个展示的交流平台,精彩活动同样不容错过! 展会亮点: 40,000平米展出面积、400+行业展商、20+个国家和地区30,000人次观众; https://shanghai.11467.com/info/14506987.htm
13.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创新案例及建议摘 要为了增强新技术“让文物活起来”的作用力与有效性,我国博物馆应当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案例,在数字化建设中践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建立以观众认知体验为中心的研发视角以提升文化传播效能,搭建移动互联的众包平台以促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数字化建设,推动文物数据资源开发共享以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与文化消费场景,更http://www.tzjsjt.cn/nd.jsp?id=429
14.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数字资源 古籍特藏 该库可提供综合性数字化古籍特藏文献,包括本馆建设的古籍特藏、外馆文献资源,以及古籍全文检索分析系统。 当代图书 本栏目下有10万余册电子图书,多为近现代图书资源,内容包括文学小说、哲学历史,人物传记、古籍经典、科普科幻、亲子童书、人生励志、经济管理、休闲娱乐等方面。国内众多权威出版社、https://www.nlc.cn/web
15.博物馆的数字化之旅:门神可眨眼微笑游客成画中人在李卫伟看来,博物馆数字化可能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发展完善过程,科技在不断翻新,文物藏品表现方式也要随之带给观众更有趣的体验,激发人们对博物馆展览、对文物的热情与关注。 “我们要认识到,数字化保护利用手段不是解决一切的万能钥匙。”李卫伟说,要分析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开创新的展示传播方式,是博物馆“数字化”https://news.cctv.com/2019/05/18/ARTIxuqP1Ox2Gw3SSmo1SwKO190518.shtml
16.文博热点数字融合与丝路数博(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博物它大约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或称智能化)三个阶段。信息化是在实体博物馆的基础上对实体的藏品、展览和知识等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进行管理和服务,数字化是在藏品、展览和知识等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进行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是在博物馆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更为先进的物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https://zhuanlan.zhihu.com/p/554264175
17.数字化时代下的唐山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通过虚拟展览在数字移动端的应用,使文物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所了解,同时能够减轻博物馆的线下压力,节省空间和人力成本。采用云端存储,保障文物数字化信息的安全,可以有效避免文物的丢失、被盗等。建设唐博珍品文物数字化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利用唐博数字化采集数据,便于唐博管理人员调取数字资源、多媒体数据、三维数据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969.html
18.博物馆成为数字化创新热土,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当下,博物馆已经成为数字化创新的乐园,云展览、云体验、云互动等新场景、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打开方式”,也让文物真正地“活”了起来。 日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今古集”文化遗产社会教育活动以“博物馆数字化的创新力量”为主题,联合甘肃省博物馆以连线方式举办了线上讲座和夜游“云观展”等活动。来自http://wenhui.whb.cn/zhuzhan/xinwen/20220520/467886.html
19.2021智慧博物馆创新发展论坛——“数字·科技”论坛主持:段勇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历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 司长 论坛致辞:中国博物馆协会 论坛致辞:上海市委宣传部 副部长 主题演讲:“数字化博物馆改革”罗静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 司长 主旨演讲“中国博物馆未来”安来顺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 副主席 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DIyNzQ2OTODuX2ssHas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