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了,国内智慧博物馆建设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博物院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文物藏品

图源: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网站故宫博物院

此外,故宫博物院于2019年开发《千里江山图》增强现实项目,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和结合环幕投影来表现《千里江山图》内容。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将这些藏品活化,赋予冰冷的物件生命力,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趣味性和互动性。

智慧化管理,建立运营新模式

“魏唐佛光”为主题的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中国电信广东公司携手广东省博物馆,借助5G+8KFOV技术,为用户解锁了在线参观博物馆的CloudVR新体验图源:华为中国

广东省博物馆虚拟展厅:庄严万象——中国水陆画艺术精品展

图源:广东省博物馆

山西省博物院

感知定位与个性化导览

定位与导览是智慧博物馆展览的基础服务。山西博物院是国家文物局选定的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在智慧化个性导览方面尤有建树。山西省博物院的智慧化个性导览系统建设,主要包括5个服务:游客兴趣趋向分析系统、智能推荐与导览路径规划服务、基于图像的无障碍文物快速检索服务、游客个性化导览内容生成服务、个性化游览记录服务。

山西省博物院——山西青铜博物馆VR全景数字青铜

图源:山西省博物院官网

观众在个人智能移动终端上安装山西省博物院智慧导览APP后,即可结合移动互联网、蓝牙定位等先进技术,体验线上和现场服务,并可享受专业的导览服务;另外,智能移动终端下载的资源支持馆外使用,使观众在离馆后仍能继续学习和回味,有利于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的推广及延伸。

上海博物馆

数字人文探索构建知识新范式

对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来说,数字人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8年5月,上海博物馆数据中心项目初步建成,它是以数据可视化为主要展现手段,以博物馆学为依据开发的一个数据分析和管理系统,涵盖了博物馆收藏、研究、传播三项主要业务功能。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是2017年制作的网展“遗我双鲤鱼: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

董其昌数字人文综合展示系统大事界面(局部)

在建成数据中心的同时,上海博物馆在国内博物馆界率先开展了数字人文项目的实践。这一项目依托丰富的藏品资源和雄厚的研究基础,试图打通藏品基本数据和研究数据壁垒,试探以数字化技术辅助传统的器物研究。

明代吴门书画家书礼精品展虚拟展厅

图源:上海博物馆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数字孪生,让博物馆变聪明

在以往的概念里,文博场馆的数字化大多局限于展品上网、上“云”,而鲜少对场馆的管理水平和观众的参观感受辅以数字治理的手段加以提升。2021年9月,上海首个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正式上线。

上海首个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

依托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框架和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的理念,这个系统对上历博(上革博)及周边进行了超精细三维数字化复原,利用三维数字孪生引擎实现了博物馆大楼内外的1∶1三维数字孪生,并对接政府业务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环境天气等多维实时动态数据,全面赋能场馆管理,让博物馆既聪明又有温度。

比如,通过算法加持,上历博(上革博)的摄像头从被动地“看”转为主动地“说”,可以了解每个展区的人流密度以及相应展区和展柜的客流热度,方便馆内工作人员进行策展和参观时的人员疏导。又如,通过展馆内部建模和文本型应急预案的结合,将应急疏导的演练实景呈现在大屏上,便于在馆内及时模拟和优化应急响应预案。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云游展厅

图源: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敦煌研究院

数据库建设,实现全球共享

云游敦煌石窟——第003窟全景漫游

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项目是我国智慧博物馆数据库建设的经典案例。首先将敦煌石窟的壁画、彩塑、建筑、藏经洞出土的文物、遗址周围的环境数字化,将产生的海量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三维数据、全景漫游数据,建立数字资产管理系统。

云游敦煌石窟——第420窟全景漫游

图源:敦煌研究院

此举一方面对文物本体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主动性的预防,同时对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保护;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物走出敦煌、跨出国门。通过“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用户可高速浏览超大分辨率图像,欣赏图像、视频、音频、三维数据和文献数据相结合的数字内容,还能基于敦煌学词汇进行智能高效的检索和大数据分析,实现敦煌资源全球共享。这不仅可以带来社会效益,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数字媒体装置多元化展示

内容呈现服务是智慧博物馆最关键的一项职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管理平台建设结合三维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虚拟全景技术、互动魔墙展示、LED大屏传播、数字沙盘等技术手段,将静态的博物馆资源动态化。

走进长江文明系列展——神秘的巴国虚拟展厅VR浏览模式

图源: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

比如多媒体互动展示魔墙,可展示海量的文物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甚至是360度还原3D数据,并可同时供多人查询。魔墙多屏展示不断变化和滚动的藏品图片,并自动推荐最受欢迎的藏品。观众可在全高清触控大屏上搜索、点击查看藏品图片,为喜欢的文物点赞,还能查阅同类藏品。对感兴趣的文物,参观者可以扫码,随时把精美的文物图片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把文物“带回家”。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博物馆持续推出精品展览 冬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走进这座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一件件精美藏品、一段段珍贵记忆、一个个动人故事,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饱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国家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来国博,看中国,读世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观众https://www.mct.gov.cn/wlbphone/wlbydd/xxfb/zsdw/202412/t20241210_956782.html
2.[新闻]《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报告(2023—2024)》发布数博会官网文化遗产数字化是积极应对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给文化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的重要举措,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0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强调要着力“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也增加了“推https://www.bigdata-expo.cn/news/1487913983
3.在国博读懂文化中国:当百年国博遇到“文博热”澎湃号·湃客博物馆文创被排队抢购的背后,折射出近年来我国“文博热”的持续升温。来博物馆看展览、看文物,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据统计,截至11月28日,2024年国博观众累计预约已达到6309187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同比增长10%。暑期,国家博物馆每天有近160万人预约2.6万张门票。国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58215
4.惜秋文旅部集中示范推广数字化创新成果文旅部集中示范推广数字化创新成果惜秋 铸造和装饰工艺12形成约9典藏大脑 (近日)9国家自然博物馆应用人工智能,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推出的,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和2024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提供数据支撑“开辟”提供沉浸式导览服务“浙江美术馆”,十佳案例。 https://bbs.9you.com/forum-186-1.html?modwap=viewthread&tid=605034
5.展览推介扬科技之帆,泛历史之海,《何以文明在展览数字体验区,AI画台、AI拍照、3D打印等趣味玩法,将把每位观众朋友的艺术想象瞬间变为生动的现实作品,融合历史,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闪现。 在研学区,朋友们可以在专业讲师指导下,体验青铜铸造和玉器制作,走进古代工匠的人生,或者一秒变身考古工作者,参与考古坑现场发掘,感受地球生物和人类文化起源的无穷奥秘。 https://www.cdstm.cn/frontier/qt/202412/t20241213_1081829.html
6.第三届智慧博物馆论坛成功举办中国国家博物馆2023年12月1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承办,西北大学协办的第三届智慧博物馆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博物馆大数据挖掘与关联融合路径探索。智慧博物馆论坛从第一届的探索数字技术,到第二届提出智慧博物馆的理论框架,再到今年对博物馆大数据的探索,见证着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312/t20231220_265638_wap.shtml
7.国家文物局力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博物馆NFT即将迎来新时代博物馆数字化是当代博物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对于扩展博物馆辐射能力、实现博物馆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局指导各地博物馆在藏品数字化保护、智慧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https://i.ifeng.com/c/8EYiV8icA8v
8.中国博物馆数字化8篇(全文)中国博物馆数字化 第2篇 偷盗的可能,有效的解决了展品展示和展品保护之间的矛盾“文物资源不可再生,博物馆的 藏品如果年代久远,质地会变得十分脆弱,在展览时必须十分注重光线及空气湿度,即便如 此,长时间展览后,展品依然会产生不可挽救的损坏”而且博物馆为保护展品采取的各种限 制措施也使参观者在浏览时产生不适(https://www.99xueshu.com/w/filezjrkg9x8.html
9.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西安智慧博物馆之城建设如火如荼西安新闻网早在2022年,西安博物院就推出了便携式AR眼镜可通过对语音指令识别,唤出文物相关信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呈现,加强了文物与游客的互动;目前已经完成的热力人员感知系统为助力数字博物馆建设、展览展示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为游客参观体验提升创造了更科学细致的可能。https://www.xiancn.com/xzt/content/2023-11/20/content_6805560.htm
10.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馆长驾驶舱博博会2021安防环境监测主题,围绕国家博物馆能源、告警进行界面主题设计,主题涵盖能源监测、告警管理、楼控设备数据、环境信息数据以及各类基础设施数据等信息资源,将馆内各类信息资源和基础要素进行可视化展现和监测,构建国博安防环境一体化平台,为馆内的安全保障、资源调配、环境监测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帮助管理者全面、清晰、直观的http://www.expo-museums.com/exhibitor/post/id/1251.html
11.国家海洋博物馆——运用数字化全媒体矩阵建成沉浸式梦幻海洋科普国家海洋博物馆是由自然资源部与天津市政府共建的全国唯一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 物馆,宗旨目标是通过收藏展示海洋自然与海洋文化历史成果,传播海洋科学文化知识, 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博物馆的展览主题为“海洋与人类”,通过海洋自然、海洋人文、 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等展区,全面展示海洋自然历史与人文历史的演化、发展历程及https://www.tast.org.cn/zthg/system/2021/02/09/030012221.shtml
12.2023博物馆数字化展博物馆技术产品展览会同期举办的「数字化博物馆论坛」,面对面讨论未来AI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AR/VR等新科技驱动等带来的庞大市场,此次数博会为您提供了一个展示的交流平台,精彩活动同样不容错过! 展会亮点: 40,000平米展出面积、400+行业展商、20+个国家和地区30,000人次观众; https://shanghai.11467.com/info/14506987.htm
13.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创新案例及建议摘 要为了增强新技术“让文物活起来”的作用力与有效性,我国博物馆应当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案例,在数字化建设中践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建立以观众认知体验为中心的研发视角以提升文化传播效能,搭建移动互联的众包平台以促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数字化建设,推动文物数据资源开发共享以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与文化消费场景,更http://www.tzjsjt.cn/nd.jsp?id=429
14.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数字资源 古籍特藏 该库可提供综合性数字化古籍特藏文献,包括本馆建设的古籍特藏、外馆文献资源,以及古籍全文检索分析系统。 当代图书 本栏目下有10万余册电子图书,多为近现代图书资源,内容包括文学小说、哲学历史,人物传记、古籍经典、科普科幻、亲子童书、人生励志、经济管理、休闲娱乐等方面。国内众多权威出版社、https://www.nlc.cn/web
15.博物馆的数字化之旅:门神可眨眼微笑游客成画中人在李卫伟看来,博物馆数字化可能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发展完善过程,科技在不断翻新,文物藏品表现方式也要随之带给观众更有趣的体验,激发人们对博物馆展览、对文物的热情与关注。 “我们要认识到,数字化保护利用手段不是解决一切的万能钥匙。”李卫伟说,要分析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开创新的展示传播方式,是博物馆“数字化”https://news.cctv.com/2019/05/18/ARTIxuqP1Ox2Gw3SSmo1SwKO190518.shtml
16.文博热点数字融合与丝路数博(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博物它大约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或称智能化)三个阶段。信息化是在实体博物馆的基础上对实体的藏品、展览和知识等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进行管理和服务,数字化是在藏品、展览和知识等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进行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是在博物馆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更为先进的物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https://zhuanlan.zhihu.com/p/554264175
17.数字化时代下的唐山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通过虚拟展览在数字移动端的应用,使文物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所了解,同时能够减轻博物馆的线下压力,节省空间和人力成本。采用云端存储,保障文物数字化信息的安全,可以有效避免文物的丢失、被盗等。建设唐博珍品文物数字化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利用唐博数字化采集数据,便于唐博管理人员调取数字资源、多媒体数据、三维数据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969.html
18.博物馆成为数字化创新热土,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当下,博物馆已经成为数字化创新的乐园,云展览、云体验、云互动等新场景、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打开方式”,也让文物真正地“活”了起来。 日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今古集”文化遗产社会教育活动以“博物馆数字化的创新力量”为主题,联合甘肃省博物馆以连线方式举办了线上讲座和夜游“云观展”等活动。来自http://wenhui.whb.cn/zhuzhan/xinwen/20220520/467886.html
19.2021智慧博物馆创新发展论坛——“数字·科技”论坛主持:段勇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历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 司长 论坛致辞:中国博物馆协会 论坛致辞:上海市委宣传部 副部长 主题演讲:“数字化博物馆改革”罗静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 司长 主旨演讲“中国博物馆未来”安来顺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 副主席 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DIyNzQ2OTODuX2ssHas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