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今天上午发布。“廉”、“互联网+”等分别入选年度国内字、词。此外上午还同时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的《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记者了解到,北京近年来进一步加大了传统语言文化的保护力度,今年底将开通全国首个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通过文字、语音、3D画面等形式介绍北京的传统语言文化,包括商业叫卖、曲艺和古诗文吟诵等。
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贺宏志透露,北京将在“十三五”期间探索通过校本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大对传统老北京方言的保护力度。
报告公布了2015年的热字、热词以及新词语、流行语。“廉”、“互联网+”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恐”、“反恐”则是年度国际字、国际词。
此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为国护盘”等入选了网络用语。
专家解读
平均一天发布一个“热词榜”
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连续第11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分特稿、专题、工作、热点、字词语篇等内容。记者了解到,我国建立了语言文字工作督查制度,推动地方各级语委进行督导评估,研制区域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标准。
2015年我国完成了500多万人次的普通话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进一步推进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信息化建设。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启动,按计划完成了81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点,53个汉语方言调查点和32个语言文化调查点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各行各业的“热词榜”已经成为2015年中国互联网的一道特色风景,正式的排行榜达100余种,平均每3天就有一个。算上自媒体,排行榜则达400余种,平均每天都有1.3个“热词榜”发布。
2015年度词
互联网+
北京报告
《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预计9月出版
探索用校本课程保护北京话
上午还发布了《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是我国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的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贺宏志介绍,北京版的报告分为特稿、专题、资源、资料等四个篇章,全面介绍了北京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历程,北京市语言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北京核心城区地名文化资源等内容。
报告还纳入了北京小学生家庭语言规划状况、北京中学生对北京话认知和使用情况、北京留学生语言生活环境调查、北京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语使用情况等内容。贺宏志表示,整部报告将在6月份进行最后一次审定,预计将在今年9月开学前正式出版发行。
关于北京中学生对北京话的认知和使用情况,贺宏志坦言“日渐式微”。他说这是北京国际化发展、“新北京人”比例越来越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近年来我们已经加大了对于北京话的保护力度。”他说,保护通过有声影像的录制保存等多种形式进行。此外,北京还将学习其他城市保护方言的经验,通过校本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进行保护,这些措施已经被纳入了北京市语言文字事业的“十三五”规划。
《北京晚报》用词分析纳入报告
年底网上可逛“北京话”博物馆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北京历史最悠久的都市报,《北京晚报》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也纳入了该报告。贺宏志表示,报告的统计分析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专家团队参与完成。报告中收入了《北京晚报》(北京论语版)用字、用词的计量统计与分析,还附录了《北京晚报》(北京论语版)的用字总表和高频词表。有专家表示,在体现、传承和保护北京语言文化方面,《北京晚报》作为市民报纸发挥了重要作用。
贺宏志还表示,老北京的语言文化包括语言、文字两大部分。语言既包括商业叫卖等口语,也包括一些如京西“蹦蹦戏”等传统曲艺,文字则包括在北京皇家园林的一些牌匾资源、诗词资源,北京话古诗文吟诵资源、北京话历史文献资源,还有北京核心城区的地名文化资源等,“这些是北京语言文化的精髓,我们都收入了这部报告中。”贺宏志说。
他透露,“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今年底将在北京语言文字网上线。这将是全国第一个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的北京语言资源信息将被搬入数字博物馆,通过图片、语音、视频甚至3D画面等形式鲜活展现。(记者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