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9.07江苏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今天我们来看大英博物馆筹备5年的大型展览——《晚清百态》(China'shiddencentury),展期为2023年5月18至10月8日。这是全球首个涵盖整个19世纪中国的大型特展,此前从未有过一场真正意义上聚焦19世纪中国的展览,此次展览以300多件珍稀展品围绕宫廷、军事、艺术、日常生活以及全球交流五个主题铺陈,立体呈现了晚清社会的全貌。据说,还有数十名“神秘收藏家”借出了自己的私人珍藏,其中很多藏品都是第一次出现在公共视野中。
这些文物都是中国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有战争中遗失的、有贸易中流出的、也有清代外交时送出的。
1796年,清朝统治着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世界历史上最繁荣的帝国之一。到1912年,它崩溃了,结束了大约2000年的王朝统治,当时统治的满清王朝受到了内部起义和外国入侵的挑战。
19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入侵和庚子之变,辛亥革命。尽管如此,19世纪仍是一个具有非凡文化创造力和政治、社会和技术革新的时代。
大厅中特展的海报
海报的人物是一张来自广西的纸本水墨祖先肖像,画于19世纪末。画中之人是陆禧甫的夫人李氏,她出身名门、家庭和睦、高寿辞世。这件画像之所以被用作展览海报,在策展人霍吉淑看来,它最能反映出此次展览的重点——19世纪不同中国人的创新和韧性。
李夫人(陆禧甫妻子)肖像和陆禧甫肖像
陆禧甫夫妇像(借展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在过去,类似肖像用于画中人死后悬挂于家族祠堂,她的面部、衣服、姿态如此真实,显然受到了已经传入的摄影术的影响。
事实上,明朝肖像画法已受西方写实技巧影响。蒋骥在《传神秘要》中已经指出肖像画的作画之要:“面上凹凸处,以颜色深浅分之。惟两颐及深眼眶,或半侧面皆有闪光,略用檀子染之(檀子以墨和胭脂),烘出高处”。
一进展厅首先看见的是一张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
此图长115厘米,宽106厘米,是由黄千人在乾隆32年(1767年)负责制订。这幅地图诞生之后古人制作了许多拓印版流传于世,大英博物馆展出的便是其中之一。
图中列明琉球国、安南国(越南古称)均是大清附属国。
古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台湾和日本九州之间,根据清朝历史书《使琉球记》记载,清朝大使官员经过海路前往琉球国册封国王时,曾途经钓鱼岛,出使人员登岛进行“酬神祭海”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一路平安。近250年的历史文物铁证,清晰显示钓鱼岛谁属。
京师全图
当时的北京居住是满汉分开隔离的。满人住在四方型的北部城区,汉人住在南部,有墙隔离。
清朝统治者肖像画
慈禧
嘉庆帝的十二章纹龙袍
嘉庆帝是乾隆帝弘历第十五子,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中国清代第七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
其在位期间赐死和珅、处斩郑源鹴、处绞富纲、平反并停止一些文字狱等,且世界工业革命兴起,清朝统治则由盛转衰。统治后期鸦片输入渐趋严重,政府财政日益困难。
嘉庆时期皇帝圣旨原件
清朝的诏书是用满语和汉语两种文字起草的。这份诏书是1806年1月20日发的。题目是:候选员外部加二级李立德之本生父母。是表彰贤德德官员李立德,授予他的去世的父母二等爵位。
光绪皇帝少年时期的龙袍
光绪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4岁登基,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亲政,但朝中大权仍操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光绪帝载湉主张抵抗,派刘永福到台湾布防,下令停止继续移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次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连续上书,请求变法。光绪帝载湉受到启迪,7月,发布一道命令,列举一系列应革事项,由于慈禧太后阻挠,未能实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德国占领胶州湾,中国危机四伏,康有为再次来到北京,上书指陈时局紧迫。光绪帝载湉力排众议,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的反对。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推翻新政,将光绪帝囚禁,整个变法维新不过历时103天,称“百日维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帝载湉被慈禧挟逃亡西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暴死于宫中,终年38岁。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葬清西陵之崇陵。
龙袍的一侧是各种材质的扳指
扳指的前身叫做韘(shè),初见于商代。是一种护手的工具,带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拉弓时佩带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古人亦称为“机”,意义类似于“扳机”,表示扳指的作用相当于扳机。满清入关后,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鹿角、发展为犀角、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玺等名贵滑润的原料。
后来扳指成为一种身份等级的象征,贵族扳指以翡翠材料制作者为首选,普通人佩戴的扳指儿以象牙、瓷质为多。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儿,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
鼻烟壶
鼻烟壶指的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
后来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而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中国鼻烟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汲取了域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被雅好者视为珍贵文玩,在海内外皆享有盛誉。
除了本身的实用性外,鼻烟壶还具有著送礼馈赠、身份象征等功能,自清代发展至今虽然只有三百年的历史,因其小巧精致、宜於把玩,一直受到中西方博物馆及收藏界的青睐,成为中国近代文物的重要项目之一。
景泰蓝花瓶
1911年,清政府(溥仪五岁时)送给乔治五世两只装饰着蓝色金龙的巨大花瓶,作为加冕礼物。这两只两米高的景泰蓝花瓶从白金汉宫借展。
道士的画像
铜鎏金的佛像
皇家祭祀、祈福用的瓷器
慈禧太后长袍约1880-1908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件绚丽的孔雀或者凤凰牡丹纹衬衣属于慈禧太后非正式场合的一件衣服,为首次展出。她有数以百计的衣服,每一件都有独具匠心的色彩和巧夺天工的刺绣,据说她每天要换十次左右的服装。俯冲的孔雀或凤凰的图案和明治时期日本和服的设计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它丰富的服装颜色得益于从欧洲引入的苯胺染料。这种染料丰富了服装的颜色。这件衣服是全球化在晚清服装上的缩影,它也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权力和国际影响力。
背面
现场还播放了慈禧的原声录音,“我常想我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女人,虽然我听说过许多关于维多利亚女王的事迹,但我认为她的生活不及我的一半那么波澜壮阔。”
德龄公主的百蝶衣
这件蝴蝶纹饰的红色日常长袍同样来自大都会所藏。长袍绣有数十只蝴蝶和金字以冀长寿,梅花框亦带有对春天的期盼。虽不是慈禧太后的长袍,却能反映出满族皇室愈发采用汉族文化元素的特点。
作为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德龄和容龄,展览中还展出了这两姐妹的原版录像视频。
裕容龄虽出生于满清贵族,但她却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限制,勇于坚持自己对舞蹈的热爱。她努力地把国外舞蹈艺术通过宫廷演出方式介绍到中国来,甚至还能将中国风格与国外舞蹈艺术融会贯通。她是我国清代学习东西方舞蹈的第一人,她创作的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巴黎观众誉为东方的“蝴蝶舞后”。
在百蝶衣旁边是一组女性饰品
公主角色的戏服
这件戏服是当时为慈禧表演京剧的伶人所穿
伶人即乐官、演员、戏子。
清朝时期汉族女性服饰
马面裙搭配长裤是典型的晚清汉人妇女服装。
晚清三寸金莲鞋
鱼龙帽和百纳衣
这顶帽子结合了龙和鱼的元素,长着角、有鱼鳞、有胡须、还有龙的眼睛。这是1850-1900年代儿童的一种帽子,是在新年等特殊节日或场合戴的。
百衲衣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拼布的做法将千万祝福都缝进了童衣中,神奇的是棱形布片的组合竟然出现了视错觉的效果,仿佛是故意做成立方体的设计。
刺绣工艺及挂饰
清代做针线活的一些工具
点翠工艺的头饰
凤冠
钿子
镶宝石点翠的钿子
头冠
由马毛制作而成的假发
耳罩
云肩
这是一组清朝女性服饰的装饰用品云肩,是一种可拆卸衣领。
云肩形成于宋金时期,到了清朝成为十分普及的一种服饰用品。
云肩通过不同的造型、叠搭方式以及色彩和拼接技巧,形成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凸显了清代女性对于时尚的追求。
这一时期的云肩对于女性而言就相当于围巾、项链和珠宝一样,甚至可以改变普通长袍的观感。
云肩的制作多为丝绸和刺绣,配以各种图案,十分俏丽。
马甲
帽子
刺绣马甲
将军画像
八旗军军装
靴子
步兵服饰
步兵外衣
清代男子服饰
清代男式羊皮冬袍
刺绣——清代中产男子肖像
清代工人服饰
蓑衣、箬笠与包
到19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达到惊人的4.5亿,但平均寿命只有40岁。为了逃离冲突和寻找生计,许多人聚集到城市——上海等国际中心出现了,但贫富差距极大。
同样,作为文献中极少着墨的存在,平民生活的记载与实物也较少,找到一件留存下来的平民生活物件极其不易。而数百年来,这些物件实际上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命运。
农村渔民和农民常穿戴这种蓑衣与箬笠;城里的搬运工、清洁工和工人等也经常穿着以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蓑衣的材质存在着区域差异,取决于当地可用的材料,南方的棕榈叶或椰子纤维也是常用材料之一。展览中的蓑衣通过折叠几层稻草或叶子制成,用稻草线缝制。
从1870年起,英国皇家植物园将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转移到大英博物馆,专业的有机保护人员在几个月内将一捆坚硬的稻草转变为观众将在展览中看到的蓑衣。
布偶、笛子、琵琶
烹饪的一些材料
玩具
清代麻将套装
义和团在天津的胜利
南京得胜图
1864年,清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运动结束。
太平天国洪秀全龙袍
太平天国洪秀全核准颁布的《创世纪》与《出埃及记》
天主教祭衣、牧师的帽子和教会纺织品
英国传教士书写的太平圣经,洪秀全用朱笔作了“批改”;
太平天国钱币
清政府北洋水师的旗帜
官帽
康有为百日维新亲笔
作品:蹑华颠,观浮云。风不摇,雨不薄。心安吉,无患咎。此诗表达他领导的百日维新虽败,但他心里平安无悔。
内画李鸿章像鼻烟壶
慈禧太后银币像
漆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科举乡试考卷(晚清最后一场科举题目)
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原件
中国的原件目前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展展览介绍“itwasthefirstofChina’sunequaltreatieswithforeignpowers.”
“这是中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圆明园建筑构件
弗里德里希·威廉·凯尔于1861年为京巴犬“露蒂”作的肖像。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摧毁了圆明园,而京巴狗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掠至英国。这是一只属于皇帝的小狗,也是英国第一只京巴犬,后成为维多利亚女王的宠物。维多利亚女王将这只雌性京巴狗命名为“露蒂”(Looty)。英文“loot”意为劫掠,“露蒂”在“loot”的词根上加以昵称,意思是“抢来的玩意儿”,直接指明京巴狗是战利品。
展览说明引用了1861年《伦敦新闻画报》上的一段话:“所有见过露蒂的人都认为,它是出现在这个国家身形最小,最为美丽的小动物了。”露蒂的娇小可爱与英军烧杀劫掠的恐怖行径形成反差。这只京巴狗后来成为维多利亚女王的宠物,隐喻想象视域中东方帝国对大不列颠的臣服。
瓷器
药箱
清代家具摆件
林则徐画像
七省沿海图
英国女王威多烈小照
1850年至1900年间在中国广州创作的一幅中国妇女油画,大英博物馆藏。
玉堂富贵图
豪华风扇广州1800-40特蕾莎科尔曼藏
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影响,直到19世纪40年代,广州依然是中国唯一一个国际贸易合法、外国人可以居住的地方。广州的商人与欧洲、美洲、日本、俄罗斯、南亚的商人和东南亚的侨民往来,当地的风格融合特征较为明显。
晚清时期广东精致繁复的扇子像是展示广州工匠创造力的完美工具,加上对外贸易的繁荣,向世界展示出当时中国工匠的精湛工艺与创意。
象牙工艺的灯罩
丝绸刺绣的伞
慈禧用过的象牙扇子
大雅斋瓷器
厦门港口图景
点翠屏风
1867年被法国人首次展出于巴黎世博会,后被英国V&A博物馆买下。
地球样式的丝绸圆扇
慈禧御笔画牡丹图
仕女图
钟馗图
麻姑献寿图
林则徐书法
清人画《后妃像》
展馆中的绘画作品据说一半来自私人。
展览的最后,是秋瑾的象呈现在白布上,旁边放映着配好的声音,出自《满江红·小住京华》:“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大英博物馆在为她的介绍词中写道:“这是一位革命、诗人和女权主义者,她毕生致力于鼓励妇女采取行动改变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