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遗存中探寻羌族的起源和文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在萝卜寨羌族羌年庆上,举行的“咂酒”开坛仪式。资料图片

羌族,在中国文明史上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体系,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现有的文献看,羌的出现在商代中后期,但如果从更早的“史料”,即丰富的考古资料去追溯,便可看出,羌人及其文化系源于距今约5000年至3900年间新石器时代的渭河中上游地区,并向东西两个主要方向扩展。东方的羌人很早与黄帝部落和东夷诸族混合同化,扩展成为华夏族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另一部分羌人,在与其他部落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中失败,被迫西徙。基本路线是沿渭河流域上溯到洮河流域,然后由南北两路进入黄河和湟水流域。到商周时普遍活跃在陕甘交界至青海东部的广大地区。

时代推移,沧桑巨变,在自身不断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羌族又衍化为许多支系,其中一部分纳入汉族成长壮大的轨道,另一部分则走上了各自独立的发展道路,成为今天藏缅语族若干民族的先驱。我国历史上和今天活跃在西南、西北的许多少数民族,溯其渊源,大都和羌族有关。

“无情的天灾和战乱,失去了美丽的家园。羌人集众往西走,去寻找幸福的源泉。”

“羌人九弟兄率九支人,魔兵冲散各逃生。战火滚滚染血腥,各自奔波找前程。阿爸白构是大哥,率众奔向补尕山。”

“白衣女神立云间,三块白石抛下山。三方魔兵面前倒,白石变成大雪山。三座大雪山,矗立云中间,挡住了魔兵前进路,羌人脱险得安全。”

――选自羌族史诗《羌戈大战》五种文化与羌族的起源关于羌人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殷周时的甲骨卜辞,如“甲午卜……在早牧,获羌……”,“丙辰贞……来羌、率用。”等,这说明羌人至迟在卜辞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了。而且,大量的卜辞说明,羌人主要活动在商的西北方,大约在今陕甘青一带。

考古材料表明,上述5种文化遗存虽然分布广,年代跨度大,各文化内涵不尽相同,但同时也表现出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和文化联系。齐家、卡约、辛店、寺洼和沙井等文化的共性是有数量不等的红彩和紫红彩为底的彩陶,在器形上,构成这几种文化重要内容的陶器如双耳罐、双大耳罐造型都非常接近或基本一致,而且都有一定比例的圈足器。彩陶图案虽变化多端,但几何纹样如锯齿纹、波折纹、回纹、三角纹、勾连纹等都大同小异,在各种文化中都雷同出现。墓葬制度方面,上述各文化也有较多的一致性。表现在墓葬形制上,时代较早的齐家文化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其后各文化仍流行竖穴土坑墓,有的新出偏洞墓。葬式上,齐家文化有仰身直肢葬、二次葬、俯身葬等,其后各文化也流行上述葬式,有的出现了火葬。随葬品在卡约、辛店等文化中通常是双耳罐等三大件组合陶器的随葬,而且都放置在死者的头部或足部。此外,各文化中普遍有铜泡、铜铃、海贝、串珠等饰品。

羌人起源中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羌人起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加深对这个历史过程的了解。

应该注意到,在谈到羌人尤其是商周时代的西部诸羌与中原两地文化的关系时,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中原文化对羌人文化的影响方面,而忽视了羌人文化对中原地区带来的重大影响。俞伟超在《古代“西戎”和“羌”“胡”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中原地区的“屈肢葬”、“铲形袋足鬲”和“洞室墓”是卡约―辛店文化带给中原的影响。再如卡约文化系统的羌人在埋葬习俗上惯以小山丘做墓地,在平地上则以夯土坟丘来象征小山。当时的商人和周人,从来没有这种习俗。但是,至战国时期,从黄河中下游到长江中游,在墓上筑起封土堆,已成为普遍的葬俗。史载平王东迁时,大批羌人部落进入中原,屈肢葬习俗就是此时传到黄河中游的,他们把坟丘墓的习俗也同时带到了中原,从而在中原也出现了封土堆的习俗。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中原文化曾给周邻文化以很大影响,但周邻文化如羌人文化对中原地区也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反过来成为羌人与中原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强大推动力。

羌人为何由农耕转向畜牧?羌人自马家窑文化时期至齐家文化时期一直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以后畜牧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在经济生活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在某些地区甚至完全取代农业成为主要经济活动。羌人何以由原来的农业部落发展为半农半牧或畜牧部落的呢?西北地区近几十年的考古资料表明,饲养牧畜几乎是和农业同时产生的,由牲畜饲养发展为大规模放牧,只有在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实现。就自然条件而言,畜牧部落存在的环境是有一定的相互联结的农业区和放牧区,而游牧部落则只需要大片的草原,这种条件表明畜牧部落是会由原始农业部落转化而成的。从目前资料看,羌人应多为农牧民,农牧经济的比重在各地有较大差别。

就甘青地区而言,就里的自然条件固然适合于畜牧业的发展,但自马家窑文化至齐家文化的遗存,尽管都有不少狩猎、畜牧的经济成份,却始终是以农业为主的,并且是局限于山坡高地至河谷地带的原始农业。只是到了青铜时代,他们才有能力大规模地发展畜牧业。可以设想,当他们从事锄耕农业的时期,开拓的还只是河谷地带。而当大规模的畜牧业发展起来后,更大片的山岭又开始被人们征服,对于羌人来说这自然是一个进步。在3000年前甘青地区由锄耕农业转变为畜牧业,不能认为是历史的倒退,相反它正是合乎逻辑的进步。远古羌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大量的考古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远古羌人社会生活的生动资料。约距今5000至3700年前,羌人主要居住在甘肃中部东部和陕西西部的渭河流域。他们居住在各大小河流两岸的台地上,营建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房屋形式主要是半地穴式的屋架结构,即下半部挖成土坑,上半部用黄泥垒墙,然后以树枝茅草覆盖顶部。房屋内有1至3个灶,主要用于炊煮和取暖。由于取火不便,一般灶内都保留火种。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作物主要是粟。收获的谷物存放在房屋附近的窑穴里。从马厂时期开始已出现了男女的不同分工,男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女性则主要从事家内劳动。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无与伦比的彩陶,其数量之大、造型之多变、纹饰之繁缛、构图之精美,在我国彩陶艺术的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出自青海大通上孙墓地的彩陶盆,盆的内壁绘有三组5人舞蹈图案,生动地再现了羌族先民载歌载舞的喜庆场面。

在大量彩陶中,除彩绘各种几何花纹和动物花纹外,还有各种符号花纹,多达100多种。常见有“+”、“-”、“×”、“○”、“I”等十几种。这些符号通常画在彩陶壶的下腹部,可能是代表某氏族或家族的徽号,也可能是一种的古老文字。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距今3600年左右,羌人已开始冶铸铜器,这些铜器既有红铜,也有铅青铜和锡青铜,这是羌人文化的一项突出成就,他们作为中国最早冶铸和使用铜器的人而永远被载入史册。这时居住形式仍然为半地穴式建筑,出现了“白灰面居址”,即在房内地面及墙壁下抹一层白灰面,以利隔潮,这是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在大何庄发现了“石圆圈”遗迹,即用大小相若的天然砾石排成圆圈,直径约4米,其中有烧灼圆孔或灼痕迹的牛、猪肩胛骨,表明当时巫术或宗教活动已有了固定的场所。当时饲养家畜已较普遍,主要是猪,还有羊、狗、马等。据大何庄等三地的统计,仅猪下颚即达800件。鼬、鹿、狍是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那时已经出现了植物纤维织造的衣服。大何庄一件陶罐上印造的布纹保存较好,布似麻织,当时的衣服大概就是用这种麻布做成。另外,大何庄人骨架上的布纹痕说明死者是着衣埋葬的,有的还用一块布遮盖头部。

到距今3400年左右,羌人的主体已逐渐向西推进到了甘肃中西部和青海东部。人口较前有了较大的增长,许多偏远荒芜的山岭沟壑也成为他们生息的场所。聚居是居住的主要形式。聚落已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出现了城堡。经济活动中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牛羊为主要畜种。农牧兼营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采集和狩猎作为传统的营生方式仍然存在着。青铜制造有了更大的进步,不仅产量大,而且种类繁多。传统的陶器制造业至此逐渐衰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装饰和美化自己已成为普遍的习俗,装饰品有铜镯、铜泡、陶响铃和石、蚌质项链及串饰等。

(编辑:王路)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THE END
1.共赴博物馆之旅:聆听历史回响触摸文化脉搏文旅·体育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我们为什么要逛博物馆?在这里,我们与珍贵文物静静相望,聆听历史回响,触摸文化脉搏;在这里,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思考的空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一起跟随人民网记者的镜头,从中国考古博物馆出发,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一座座一眼千年的文化殿堂里,让历史的光始终照亮前行的路。 (http://ent.people.com.cn/n1/2024/0518/c1012-40238538.html
2.打卡中国考古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历史文化之旅你见过这样的博物馆吗?在这个博物馆里,你能了解3600年前的中国龙是如何演化的,可以穿梭在旧石器时代的洞穴中,也可以站在“甲板”上体验海上丝绸之路。这里就是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中国考古博物馆。 中国考古博物馆为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馆藏了来自田野考古一线的6000余件展品。其基本陈https://m.gmw.cn/2023-11/12/content_1303568716.htm
3.工作动态5·18国际博物馆日,邀您一起探寻“传统的未来”5·18国际博物馆日,邀您一起探寻“传统的未来” 5月18日(明天)是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围绕活动日主题,全省各地积极筹备,备下了一桌文博盛宴! 2019年江西省庆祝“5·18国际博物馆日”上饶主会场活动 活动时间:5月18日9:18https://www.jiangxi.gov.cn/art/2019/5/17/art_5296_692684.html
4.陕西历史博物馆:带你探寻历史的踪影一个城市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就在于特有的文化以及城市的建筑,更确切地讲,取决于一个城市的历史内涵。 位于古都西安城区内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它特有的雄姿与壮观,吸引着八方来客,国内的,国外的,天天排起长龙,拿着身份证等待验证后,便可免费入馆参观浏览。 https://m.haiwainet.cn/mip/3541581/2020/0329/content_31754387_1.html
5.青岛日报参观人员超9.5万人次,这所大学的博物馆何以如此火爆市民参观山大博物馆 组团打卡,在博物馆里探寻历史痕迹 7月13日是个周末,莱西市民刘女士一家四口带着对大学的美好向往,驱车1个多小时在中午前赶到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他们到学校食堂享受了丰盛的美食大餐后,便在山大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历史文明探寻之旅。刘女士一家人在博物馆内认真参观了每一个展厅,在现场看到了陶https://www.qdxq.sdu.edu.cn/info/1836/57802.htm
6.新活广州广州原来有那么多博物馆!来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来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承载了一方水土独特的历史、文化。因为博物馆,爱上一座城。这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句话。 广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在广州,有着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从这里,能看见华夏文明、看见时代剪影、看见燎原星火,也能看见艺术https://news.dayoo.com/guangzhou/202005/18/139995_53348666.htm
7.故宫博物院2024开年三大展览午门展出“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伊朗国家博物馆馆长杰布拉尔·诺坎德表示,伊朗历史悠久,地处古代诸文明的中间位置,始终与周边文化互动互融,最终成长为个性鲜明、璀璨耀眼的文明古国。此次展览荟萃精美文物 216 件,向广大观众展示伊朗艺术之美,探寻交融互鉴的文明发展之路。伊朗国家博物馆将与故宫博物院进一步深化展览合作,在伊朗举办展示中华文明的文物展览https://www.dpm.org.cn/show/262149.html
8.旅游主题博物馆藏品的多维价值探寻——走进建设中的世界旅游博物这些见证中国现代旅游事业发展,荟萃中国现代旅游人奋斗的档案,将在未来散发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力量。 在这个旅游业繁荣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回望旅游的过去来探寻其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将那些散落在历史中的见证物串联起来,组成世界旅游文化的网络。未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将与博物馆一起探索更多旅游带给人类的意义。https://www.wta-web.org/en/news/new-16
9.走近“南澳Ⅰ号”,探寻南海贸易繁华史文化大华网春节临近,国家文物局鼓励各地博物馆统筹多方资源,拓展春节文化体验空间,让公众生动直观地认识、了解和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有兴趣的游客或市民朋友们,可以前往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看展陈,近距离观赏“南澳Ⅰ号”沉船内的百年文物,探寻这段南澳海上贸易的繁华历史。 https://www.dahuawang.com/shantou/content/202402/05/c136503.html
10.探寻历史古迹作文600字(通用25篇)探寻历史古迹作文600字 篇4 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北面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展馆,叫做“唐代遗址”陈列馆。远观这是一个单体建筑,占地大约400平方米,建筑表面有很多穿插在一起的木条,巧妙地将古代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在一起。 在黄色的灯光下,遗址陈列馆反射出历史的厚重感。踏进展馆大门的第一步,我就能感受到这样的气息https://www.unjs.com/zuowendaquan/zuowenliubaizi/2107852.html
11.走进博物馆探寻新郑历史文化走进博物馆 探寻新郑历史文化 为传承和弘扬新郑传统历史文化,更好地了解新郑历史,接受乡土文化教育。3月13日,新郑市博物馆迎来新华路小学60余名学生前来参观,来感受新郑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走进一楼展厅同学们就异常兴奋,今天的参观很特别,是由小小讲解员带领分别参观的,先后了解了郑韩文化中的九鼎八簋、黄帝https://www.hntv.tv/yshn/article/1/1370691359656251392
12.必存!国庆假期上海60多项精彩文旅活动及交通指南节目:中国航海博物馆3070航海季主题活动 国庆期间,“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南海人文历史——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展”两大临时展览开展。此外,围绕“海洋垃圾与生活垃圾”主题,开展垃圾分类艺术工作坊活动,观赏《不止漂流》海洋环保艺术装置,并面向亲子家庭开展“航海奇妙之旅”等教育活动。 https://www.shobserver.com/zaker/html/178936.html